元朝開國第一文臣:原是出家僧人,幫助忽必烈稱帝建國
1260年,忽必烈在開平稱帝,建年號“中統(tǒng)”,不過此時的國號依然是“大蒙古國”,直到1271年,他才改國號為“大元”。元朝的國號來自《易經(jīng)》中的“大哉乾元”,忽必烈來自蒙古草原,自然沒有讀過這本書,所以元朝的建立與一位漢人文臣有著直接的關(guān)系!這位文臣輔佐忽必烈三十余年,堪稱是元朝開國的第一文臣,那么他到底是誰呢?

一、出家
此人名叫劉秉忠,原名劉侃,字仲晦。劉秉忠出身官宦之家,他的先祖世代侍奉遼國,到曾祖父那一代,開始在金朝做官,擔任邢州節(jié)度使之職,所以在邢州(河北邢臺)定居。金朝末年,蒙古大將木華黎占領(lǐng)邢州,并在此地設(shè)立都元帥府,劉秉忠的父親劉潤投靠了木華黎,被任命為都統(tǒng),“改署州錄事,歷巨鹿、內(nèi)丘兩縣提領(lǐng)”。
劉秉忠自幼就很聰明,“八歲入學(xué),日誦數(shù)百言”,十三歲時來到元帥府做質(zhì)子。十七歲時,劉秉忠擔任邢臺節(jié)度使府令史,但他并不愿意做刀筆之吏,所以情緒不高,發(fā)出了“丈夫不遇于世,當隱居以求志耳”的感慨。于是,劉秉忠隱居于武安山,后來他又被虛照禪師收為弟子,“后游云中,留居南堂寺”。

二、出山
1242年,臨濟宗大師海云應(yīng)忽必烈之邀前往和林,途經(jīng)云中時,他邀請劉秉忠與他一同前往。劉秉忠見到忽必烈時,“應(yīng)對稱旨,屢承顧問”。劉秉忠博學(xué)多才,“于書無所不讀,尤邃于《易》及邵氏《經(jīng)世書》,至于天文、地理、律歷、三式六壬遁甲之屬,無不精通”,所以他得到了忽必烈的賞識,“世祖大愛之”。
此后,劉秉忠就留在了忽必烈的身份,成為了他的高級顧問。幾年后,劉秉忠回家奔喪,忽必烈特意“賜金百兩為葬具,仍遣使送至邢州”。喪期過后,忽必烈立即派人把劉秉忠召到和林。此時的忽必烈還不是蒙古大汗,但他已經(jīng)開始網(wǎng)羅人才。這一次,劉秉忠向忽必烈“上書數(shù)千百言”,提出了具體的施政綱領(lǐng)。

三、輔佐
首先,劉秉忠在戶口逃亡、官員課稅、刑法教令等問題上,闡述了自己的治國主張,得到了忽必烈的高度贊賞。其次,劉秉忠向忽必烈推薦了一批優(yōu)秀的漢人知識分子,比如張文謙、張易、郭守敬、王恂等。之后,劉秉忠又兩次跟隨忽必烈南征大理、南宋,他提出“克城之日,不妄戮一人”,得到了忽必烈的采納。
1256年,劉秉忠奉命主持修建了元上都城,到了1266年,他又開始主持修建元大都城。1271年,忽必烈改國號為元,就是聽取了劉秉忠的建議。元朝的制度方面,劉秉忠也發(fā)揮了重要作用,“頒章服,舉朝儀,給俸祿,定官制,皆自秉忠發(fā)之”。正如史書所說的那樣,劉秉忠“知無不言,言無不聽,帝寵任愈隆”。1274年,劉秉忠無疾而終,終年59歲。
參考資料:《元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