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學子三下鄉(xiāng):一筆一畫皆是煉,一針一線皆是情
為了傳承民間非遺技藝,維持文化的多樣性。7月1日上午湖北第二師范學院“拾遺”志愿服務隊奔赴湖北黃石陽新縣,開展了為期一個月的陽新布貼學習。
陽新布貼的學習要從最簡單的“?!弊謱W起。大多數(shù)隊員都是第一次接觸此類的繡活,但是在學習時卻毫不遜色。會認真的聽老師的講解,在面對問題時也會積極提問老師,老師也是毫不吝嗇的教導著隊員們,告訴隊員們哪里需要注意,哪里需要修改。面對需要拆線重改時也并不抱怨。反而是更加認真,踏踏實實的走好每一針,每一線的走法都是思之又思。隊員們仔細認真的態(tài)度,使得一個“?!弊衷趦商靸染屯旯ち恕C總€人的完成度和還原度也是十分之高。 通過“福”字的學習,隊員們都對陽新布貼有了不一樣的體驗。在聽講座時,隊員們更多的是感慨,感慨這項技藝的瑰麗、奇特。這項技藝在現(xiàn)在看來是并不符合當下審美的。但是在當時流行之時,布貼的寓意是極深的,鯉魚躍龍門、麒麟送子、花開富貴等都飽含著古代家庭對家庭美滿、望子成龍的美好期盼。而在學習過后更多的是對古代婦女智慧的感慨。偉大的勞動人民擁有著無盡的智慧。她們會想到將家里的不用的布進行改良,將其運用到其他方面,使不用的布也能煥發(fā)新生,為生活增光增色。 一針一線皆是母親對家庭、孩子的美好祝愿。而這些母親又大多數(shù)從小開始學習這類繡活,完成一個作品耗時費力,并且繡布時也是單一無味的。一直重復一個動作需要的是認真,是耐心,是堅持。這是老師們給隊員們上的第二課:堅持。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