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濱印象l蘇州河沿岸優(yōu)秀歷史建筑調查-01外白渡橋


圖片來自于網絡,非商用,僅科普傳播。如有侵權,請私信立刻刪除。
外白渡橋不僅記錄著上海開埠百年以來近代化進程,更是作為中國第一座全鋼結構橋梁與國內僅存的不等高桁架結構橋梁成為中國橋梁發(fā)展史的里程碑。

圖片來自于網絡,非商用,僅科普傳播。如有侵權,請私信立刻刪除。
01歷史沿革
第一代外白渡橋:威爾斯木吊橋首次橫跨蘇州河
上海開埠之前蘇州河未建設任何橋梁,其人和貨物過蘇州河要靠小木船運送,上海將其稱之為“擺渡”。乘坐這種船的地方叫做“擺渡口”,由“擺渡口”起始點形成的擺渡線,從東往西依次叫做“頭擺渡”“二擺渡”“三擺渡”,以此類推。隨著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在上海經濟的發(fā)展,蘇州河兩岸人員貨物交流日益密切。原有渡口不能滿足運送貨物與人員的需要,影響了上海經濟的發(fā)展。1854年前后,英國人威爾斯希望在蘇州河上建立一座私人橋梁。因此成立了蘇州河橋梁公司,并向上海市政委員會提出申請。申請通過后。1856年建設了蘇州河歷史上第一座橋梁。其第一代外白渡橋建設位置,南端在今天的外白渡橋與圓明圓路之間。北端連接著今天的吳淞路。因為橋梁屬于私人建造,過橋需收過橋費。其收費標準按過橋人員劃分。

圖片來自于網絡,非商用,僅科普傳播。如有侵權,請私信立刻刪除。
第二代外白渡橋:免費通行的花園橋
威爾斯所擁有的蘇州河橋梁公司因收取過橋費賺取了暴利,但也同時引起了當地居民的不滿,1860年隨著一次潮汐過后第一代威爾斯木吊橋出現了部分坍塌。1872年上海市政委員會以4萬兩白銀的高價收購了威爾斯所擁有的蘇州河橋梁公司。并著手修筑蘇州河第二座橋梁,已免費方便兩岸市民通行。1873年7月28日在威爾斯橋西側一座木橋竣工了。其靠近外灘公園,因此又被建設者稱為花園橋。上海市政委員會在新橋竣工后立即拆除了原有的威爾斯橋。花園橋作為蘇州河歷史上第一座5市民免費通行的橋梁。極大的便利了蘇州河兩岸的交通往來,為上海近代化起到了不可磨滅的推動作用。
第三代外白渡橋:中國第一座鋼結構橋梁
自1872年上海市政委員會收購威爾斯蘇州河橋梁公司后,上海市政委員會就想要利用第一座外白渡橋的殘部修建鐵橋。但最后無疾而終。
1889年,隨著上海經濟的進一步發(fā)展,第二座公園橋的日益不堪重負。上海市政委員會工務處一位工程師兼測量員。查爾斯-梅恩希望改建第一代外白渡橋為鋼橋。因此他調查過橋負載并進行記錄。其認為雖然鋼橋成本較高,但壽命較長維修費較少。經過對于施工與設計的探索,1906年第三代外白渡橋開始建造,并于兩年后的1908年1月14日竣工通車。

02命名緣由
而對于外白渡橋的命名緣由也有著許多說法。
第一種說法是原來上海話中稱坐船過河為“擺渡”,外白渡橋正處在當年蘇州河溯流而上的第一個渡口附近。因此,“外擺渡”或“頭擺渡”成了當地人對渡口的稱呼。由于公園橋過橋一律不收費,上海方言里以“白”字表示不用付錢的意思,“白”字又與“擺”字的發(fā)音近似,久而久之,“擺渡”變成了“白渡”,外白渡橋的名字就這樣沿用了下來。
第二種說法是白居易和劉禹錫的交情有關。唐長慶四年春天, 劉禹錫調任和州刺史,同年夏天,白居易由杭州 調任東都洛陽太子少傅。上任途中, 白居易決定改道看望劉禹錫,兩人同乘一葉扁舟欣賞南北渡口,白居易乘興吟詩:“和州漲水少橋橫,難得使君過渡迎?!焙髞?,劉禹錫為了紀念此行,稱同游的渡口為“白渡”。
第三種說法第三種說法是在歷史學者薛理勇寫的《外灘的歷史和建筑》一書中提出的:在一些情況下,漢語的內部和外部,指的是距離某一點的遠或近的程度。這種用法至今仍舊可見于上海的一些地方,而外白渡橋即屬于此類。因此更靠近上游的便稱為里白渡橋,而位于河口的,便自然而然地稱作外白渡橋。
而白字出處與第一種說法類似,出自于公園橋不用付錢。因此稱為外白渡橋。可以被直接的譯為較為靠近的免費的可以渡河流的橋梁。
03建造歷程
1889 查爾斯·梅恩為了計算橋面的載重力,梅恩專門于當年 6 月 14 日至 16 日三天,在橋頭統(tǒng)計過橋車輛和人馬的數量。
1905年3月,上海市政委員會開始在上海市區(qū)內鋪設有軌電車軌道,開通電車。外白渡橋作為當時唯一未來在蘇州河上承重能力較強的橋梁。因此在外白渡橋上預設電車軌道與供電設備就成為了建設第三代外白渡橋所需考慮的問題。
1906年霍華茨·厄斯金公司承建了第三代外擺渡橋建設項目這座鋼結構新橋的上部結構為下承式簡支鉚接鋼桁架,下部結構為木樁基礎鋼筋混凝土橋臺和混凝土空心薄板橋墩,兩孔跨徑組合各 52.12 米,梁底標高 5.75 米。

外白渡橋于 1907 年底建成,1908 年 1 月 14日,外白渡橋及電車軌道竣工通車。

04過去與當下
第三代外白渡橋是我國第一座全鋼結構橋梁和僅存的不等高桁架結構橋梁,受限于我國當時較為落后的工業(yè)基礎,所有鋼材料均由英國進口,鋼骨由英國克利夫蘭橋梁公司制造整座橋梁的技術和工藝均由英國人完成。
外白渡橋百年以來已經迎來多次大修。更換新構件。
2008年盾構隧道將在外白渡橋下實施盾構推進穿越蘇州河,直徑13.95m的盾構頂距離基礎樁的僅約1.5m。結合外灘地區(qū)交通綜合改造工程的建設。外白渡橋迎來了其百年誕辰以來的第七次大修。
2008 年 4 月為保持外白渡橋原有建筑風格,發(fā)揮其作為上海市優(yōu)秀歷史文化保護建筑和人文景觀功能,繼續(xù)成為上海市地標建筑等要求最終決定以修舊如舊為原則。上部鋼桁架船移至上海船廠大修,下部墩臺原位拆建的“移橋法”保護方案。

2009 年 3 月以原貌還回原地,大橋的壽命再延長 50 年。對于大修后的外白渡橋,不僅橋梁結構性能得到提高,對于構造細節(jié)的還原與完善也相當完美,總體建筑完美體現了修舊如舊這一原則,是當下我國橋梁技術與人文藝術的完美結合典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