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課后關于愛情的一些胡思亂想

“愛”究竟是什么?或者說,“愛情”究竟是什么?也許關于愛情的定義,我們輕易地就可以獲得,但是我們真的能夠對生活中的某段感情下定論,說“這就是愛情”嗎? “愛情是受社會因素影響的生理、心理和主觀情感結合的復雜現(xiàn)象,不同時代、文化、學科和學者們對愛情有著不同的理解和定義。愛情三角理論認為,愛情由親密、激情、承諾三個成分構成。多倫多大學心理學教授約翰·艾倫·李(John Alan Lee)以三原色形容愛情,認為愛情的三種形式是激情、游戲和友誼。人們會由于依戀類型、愛情信念觀、年齡和性別等個體差異而產(chǎn)生不同的情感。”這是網(wǎng)上學術界對于愛情的定義,這當然具有很權威的說服力,但是我覺得生活中的感情這件事,其實很難由某個確定的定義來概括,因為人的感情本來就是虛無縹緲、千變萬化的,你很難將其具體化。 在我看來,現(xiàn)在人與人之間的“愛情”,有相當一部分似乎都是從外貌的吸引所開始,其中更有甚者以之為感情的支柱的,這無可厚非,相比于難以窺探的內心,表露在外的外貌能夠更快地贏得對方的好感。從生物學角度解釋,我們擇偶時之所以傾向于“以貌取人”,是因為我們希望他們的優(yōu)良基因有助把我們的基因傳給下一代。那么就此看來,難道愛情只是我們“見色起意”嗎?我認為人類對于其他動物最大的區(qū)別就是我們不僅只有本能,我們還擁有更深層次的情感。而且就算外貌的吸引能夠成就愛情,隨著時間流逝,當兩個人都已經(jīng)年老色衰,失去了外貌的吸引力,那么此時仍舊相愛如初的人所倚仗的又是什么呢?外貌互相的吸引應該不是愛情的本質。 瓦西列夫指出愛情的根源在于生物本能、性欲。難道說愛情就是我們作為生物對于生存繁衍的基本需求的具體表現(xiàn)嗎?但是我們作為人類,如果僅僅只是順從自己的本能去活著,那也就不算一個真正的人了,那是基因的“奴隸”。馬克思主義愛情觀指出,愛與性的關系是節(jié)制。馬克思希望青年人能夠擺脫原始的自然欲望的沖動,以紳士的風度來談情說愛。愛情可能始于欲望與本能,但是絕不應止于此,真正的愛情應該在靈魂的契合中得到升華!原始的欲望不應該是愛情的主要成分。 那么愛情是什么呢?是長久的陪伴嗎?是互相的扶持嗎?還是其他的什么東西?我說不上來,這些一切仿佛就是組成愛情的重要部分,但是它們又都包含在了“愛情”里面。愛情是很獨特的一種感情,不同于親情擁有血緣關系的羈絆,它是建立在兩個也許毫無關系的陌生人之間的感情,但是它也有別于可以分享的友情,它又具有專一性和排他性。所以說愛情真的可以算是人類的感情之中最為奇特的一種情感。 在當下這個時代,很多人都了解到了愛情的“快餐化”,也有很多人打著拒絕“快餐式”愛情的幌子自己卻又經(jīng)歷著這樣的“愛情”。也許有人要說,談得多了,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樣的。也許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談得多了,也就容易變得麻木了,而且為什么就不能先了解了愛情再去開始一段感情而要選擇在不斷的試錯中成長呢?更不用說這樣有可能會傷害到對方。我希望的是,在開始愛情之前,先問問自己,是不是真的了解了,“愛”是什么?應該怎樣去愛? 我至今仍未找到答案,所以我不敢輕易開始一段感情。對我來說,愛情這東西,如果還沒有真正了解它,那么,寧缺,毋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