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寡婦的悲慘命運:比賤民地位更加低下,眾叛親離寄人籬下

在只有12歲時,瑪雅·拉尼就被迫嫁給了當時已經(jīng)40歲的丈夫,她伺候了他幾十年,并為他生育了一男二女。但當丈夫去世時,她的公婆們卻毫不猶豫地將她趕出了家門,她不得不回到父母的家中。
在父母家,瑪雅·拉尼也絲毫沒有得到正常的待遇,父母和兄弟們以她是寡婦為由,將她囚禁在一個單獨的房間,不讓她與外人接觸,并時常毆打她。無法忍受這一切的瑪雅·拉尼選擇了逃離,她搭便車來到了溫達文,住進了專門為了寡婦提供的避難所,和那些同樣被迫離開這些家園的寡婦們生活在一起,在在彼此的陪伴下得到了心靈的慰藉。
在印度,寡婦是一個女人最大的詛咒
印度約有4600萬寡婦,是世界上寡婦人口最多的國家,但盡管人數(shù)眾多,他們?nèi)匀皇亲钍芪勖?、被忽視和邊緣化的群體之一,她們的社會地位還不如種姓制度中的賤民達利特,在某些地區(qū)人們甚至會稱呼寡婦為“它”。

根據(jù)印度教的傳統(tǒng),寡婦不能再婚;她必須生活在深屋里,即使和外人接觸時也必須遮住臉,因為人們認為寡婦的臉是“不祥之兆”;她還必須摘下首飾,穿上哀悼的顏色;她還會成為家人的恥辱,失去參與宗教生活的權(quán)利,并被社會孤立。
在古代的印度,甚至還有一種更加可怕的對待寡婦的習俗——Sati,當丈夫去世并進行火葬時,寡婦將被親戚們綁在柴堆上,和她已經(jīng)死去的丈夫一起被焚燒。這種殘忍的習俗一直持續(xù)了數(shù)百年,直到1830年,才被英國殖民者立法廢除。在小說《環(huán)游地球八十天》中就有對這一習俗的描述:
“是呀!活活燒死,”旅長又說。“倘若她不殉葬的話,她的親人們就會逼得她陷入您想象不到的凄慘的境地。他們會把她的頭發(fā)剃光,有時只給她吃幾塊干飯團,有時還把她趕出去,從此她就被人看成是下賤的女人,結(jié)果會象一條癩狗一樣不知道會死在哪個角落里。這些寡婦就是因為想到將來會有這種可怕的遭遇,才不得不心甘情愿地被燒死。促使她們愿意去殉葬的主要是這種恐懼心理,并不是什么愛情和宗教信仰。

一副描繪sati的19世紀畫作
即使在印度已經(jīng)獨立建國75年的2022年,印度教的寡婦們依舊過著非人的生活:丈夫去世后,按照傳統(tǒng)寡婦沒有丈夫財產(chǎn)的繼承權(quán)(即使法律規(guī)定她們有)丈夫的財產(chǎn)將歸公婆或她的兒子所有,而這些人往往會將寡婦驅(qū)逐出去家門,只是因為她是“不詳?shù)摹薄?/p>
而在印度北部的旁遮普邦,人們甚至會將寡婦安排嫁給她已逝丈夫的兄弟,因為這是能讓她避免被強奸,敗壞家族風氣的最好辦法。
“守寡是一種社會死亡狀態(tài),即使在高種姓中也是如此,”2005年被提名為諾貝爾和平獎的女性權(quán)利運動資深活動家莫希尼·吉里說。 “婦人被認為對她的丈夫的死負有責任,對她們的身心有限制?!?/p>
寡婦們的城市
位于德里以南約100公里遠的溫達文是印度教的一座圣城,印度教中的至高神克里希納就是在這里成長的,這座城市有著數(shù)以千計的寺廟、靜修所和擺滿紀念品的市場。

克里希納
在印度教中,克里希納被看作是保護、慈悲、溫柔和愛的神,也許是希望他能夠保護、照顧自己,無數(shù)被家人驅(qū)趕的寡婦們選擇跋山涉水來到溫達文定居,這也使得溫達文有了“寡婦之城”的稱號。
有超過25000名寡婦生活在這座600萬人口的城市里,這些被拋棄的女人們無家可歸,只能選擇生活在由政府、私營企業(yè)和非政府組織開辦的寡婦庇護所里,靠乞討或者領(lǐng)取政府發(fā)放的救濟金勉強生存。

寡婦庇護所

庇護所內(nèi)狹小逼仄的空間,令人窒息
溫達開給了這些寡婦們一個生存之地,但寡婦們清楚地明白:她們永遠不可能回到自己的家了,這里就將是她們的歸宿。她們渴望回到自己的家庭,回到親人的身邊,但那是不可能的,親人們早已視她們?nèi)绾樗瞳F,早已避之不及。
“我丈夫去世時我才18歲,我被我的姻親趕出家門,因為他們擔心我會要求分享祖?zhèn)鞯呢敭a(chǎn),”現(xiàn)年 65歲的阿蒂·米斯特里說。“即使是我自己的兄弟也不希望我和他的家人住在一起,因為寡婦會帶來厄運。
阿蒂·米斯特里
“她們就是我的家人”
抵達溫達文后,很多寡婦們都迷茫了:她們從小就生活在父權(quán)至上的觀念下,在家從父,后來再從夫,她們沒有獨立生活的經(jīng)歷。她們不得不開始獨自面對這個世界,沒有人能幫助她們。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寡婦們重新找回了生活的信心,這些出身各異卻有著相似遭遇的不幸女人們,開始抱團取暖,她們終于能夠真正的為自己而活著了。
馬赫什瓦里的故事就是一個最好的證明:當三年的她的丈夫去世時,馬赫什瓦里的兒子和兒媳們立刻將她關(guān)進了一個單獨的房間里,一天只會給她一頓飯。當她和兄弟打電話時,她的兒媳會舉起棍子以示威脅,而她的孫女則是每天打罵她。
馬赫什瓦里的兄弟最終還是幫助她逃了出來,但兄弟也不愿意收留她。七個月前,她一個人徒步走到溫達開市,面對著庇護所的工作人員,她只是不斷地重復著一句話:“請把我留下來,就算你打我,我也要留在這里。”
現(xiàn)在馬赫什瓦里的世界重新變得光明了,她和其他女性生活在一起,她們一起唱歌跳舞,一起做祈禱。她環(huán)顧了她的新家,大廳里充滿了像她這樣的女性的笑聲,這一刻,她感覺自己是“絕對自由”的。
變得更好
印度政府一直在致力于改善寡婦們的生存環(huán)境,但在一個82%的人口都信仰印度教的國家里,想要打破宗教傳統(tǒng)和桎梏是何其艱難?

1856年,英國殖民政府就頒布了《印度教寡婦再婚法案》,允許寡婦再婚,但顯而易見的是,這個法律的公布幾乎沒有起到任何的作用,寡婦們依然被束縛在傳統(tǒng)中,無法決定自己的命運。
1956年,印度政府頒布了《印度教繼承法》,允許婦女在丈夫逝世后繼承他的財產(chǎn),但這條法律依舊形同虛設(shè),男人們怎么可能會讓飽受歧視的印度女性分走他們的一杯羹?
直到2012年,印度最高法院才開始真正注意到這些可憐的女人們,成立了專門的委員會來調(diào)查收集寡婦們的情況,并且呼吁全社會來幫助寡婦們。
在溫達文,寡婦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在政府、社會組織和其他個人的捐助下,更新更大的庇護所被修建起來,她們有了更好的生活條件。
寡婦們在食堂吃飯
難以改變
這一切為什么會發(fā)生?印度的寡婦們?yōu)槭裁匆馐苓@非人的待遇?
在古代印度,由于生存力等因素,男性確實在日常生活中更占有優(yōu)勢。這也就導致了父權(quán)社會的興起。而為什么到了現(xiàn)代,印度那些對女性的歧視依然會時有發(fā)生?
這一切的根源都在于思想:人們將家中的寡婦囚禁甚至驅(qū)趕,是因為她是死了丈夫的女性,是“不詳?shù)摹薄8杀氖?,在虐待寡婦的過程中,出力最多的反而也是女性,她們在遭受這一切不公的同時,反而對比自己更慘的人施加殘暴。
印度的性別不平等思想已經(jīng)深入人心,也許在大城市里,接受過現(xiàn)代化教育的人們會摒棄這些思想,但在印度無數(shù)的落后地區(qū),這些思想依舊存在而且越發(fā)茁壯。
如果不能真正改變一代人的思想,那么像寡婦之城這樣的人間慘劇將永遠也不會消失。
本文資料來源:
維基百科:sati
The town of 10,000 widows, where women are starting to rebel
Forgotten widows of Vrindavan
Widows in India: My children threw me out of the house
'City of widows'
The widows who can’t return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