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于極限:女性主義往復書簡》摘錄
《始于極限:女性主義往復書簡》
上野千鶴子 鈴木涼美
2023/03/04
目錄
◆情色資本
◆母女
◆戀愛與性
◆婚姻
◆認可欲求
◆能力
◆工作
◆獨立
◆團結(jié)
◆女性主義
◆自由
◆男人
◆代后記

◆? 情色資本
鈴木涼美
>> 立于極限的我從自己所在之處審視事物。
>> 不以受害者的姿態(tài)為“傷害”定罪,就是我要求自己拿出來的態(tài)度。
>> 從某種意義上講,女性的商品價值是被強行賦予,再被強行剝奪,擁有與否也無關(guān)本人意愿。
>> 漸漸意識到被我們視作理所當然的舉止與態(tài)度,還有習以為常的廣告都披著厚厚的一層性別外衣。
>> 怎么做才能把一個更值得活的世界交給妹妹們?
>> 我究竟在抵觸什么?為什么我會如此強烈地抵觸承認自己受到了性別歧視的傷害?
上野千鶴子
>> 少女決定賣她們能賣的東西,這個選擇并不費解。相較之下,愿意出高價購買舊內(nèi)褲的男性顧客才更“費解”。
>> 強調(diào)女性具有能動性、自愿選擇成為性客體,是性產(chǎn)業(yè)的陳詞濫調(diào)。因為女性的能動性可以為男性的性欲免責。
>> 但情色資本不僅不能通過努力獲得(有人說可以,但終究是有限度的),還無法積累,只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減少。此外,其價值只能被單方面評估,而評估的標準完全掌握在評估者手中。換句話說,在資本的所有者對資本沒有控制權(quán)的狀態(tài)下稱其為“資本”顯然是錯誤的。
>> 這個概念只是對“年輕漂亮的女人更占便宜”這一通俗的社會常識做了些學術(shù)層面的粉飾而已。
>> 在性市場上,仍然有巨大的經(jīng)濟資本在起作用,女性只不過是“情色商品”罷了。
>> 夜班的代價包含了“恥辱費”。
>> 恐怕男人就是因為問心有愧,才甘愿為性服務支付包括恥辱費在內(nèi)的高昂費用。
>> 他們到底在買什么?他們心底里知道那是不該用錢買的東西,所以把這份虧心轉(zhuǎn)嫁給了對面的女性,不是嗎?而他們最有力的借口就是“自我決定”。
>> 可是,讓她們了解到這一點的,正是輕浮地湊上去問“小妹妹,你收多少錢”的可恥男人。也是他們單方面將情色資本強加給她們。
>> 你們很清楚性市場的性別不對稱,還想反過來利用這一機制。男人當然會對這樣的女人感興趣。為什么?因為“女性的能動性”能為他們免責,而且在充滿金錢和欲望的權(quán)力游戲中,你們也是更值得追逐的獵物。
>> 性工作的報酬其實也包括“逃票費”。
>> 自稱受害者并不是軟弱的表現(xiàn),反而是強大的證明。
>> 不愿被稱為受害者,無法忍受自己是弱者,這種心態(tài)叫“恐弱”。這是精英女性經(jīng)常陷入的一種心態(tài)。
>> 主體作為個體越是堅持“自我決定”,結(jié)構(gòu)就越能被免責。
>> “雖然我搞不懂,但媽媽相信你,因為那是你想做的事。”這不是理解,而是相信。這種相信的基礎(chǔ)是愛。這種耿直的愛正是父母能夠給予孩子的最大的禮物。
>> 自由是一種令人眩暈的失重狀態(tài)。

◆? 母女
鈴木涼美
>> 她從不放棄在言語上與人達成理解,也從不顧忌言語上的對抗
>> 然而年幼時,不允許沉默、時刻被迫解釋自身想法的環(huán)境反而讓我覺得自己在言語之外沒有自由。
>> “無法忍受自己是弱者”的女人對男人而言是多么好對付,
>> 據(jù)我猜測,男人是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是陰溝,而性工作者又隱約察覺到自己把身心扔進了陰溝,所以才會那么生氣。
上野千鶴子
>> “母親和女兒”之間的關(guān)系不僅受到母親能力的影響,也與女兒自身的能力息息相關(guān)。
>> 最能犀利看穿母親“看似合理實則矛盾”的是女兒,被這些矛盾所捉弄的也是女兒。
>> “以這種方式卷入父母的人生就是為人子女的宿命?!?/p>
>> 我從未見過你的母親,也不太想根據(jù)零碎的信息對她進行類型化的描述。
>> 女性從小暴露在男性評價的視線中,但男人評價的并非女性的智慧,而是更簡單易懂的外表。
>> 但在我看來,她那富有女性魅力的外表更像是在女性世界里展現(xiàn)優(yōu)越感的工具,而不僅是用于吸引男性的元素。
>> 所以“自我決定”的問題時刻糾纏著你??偸浅蓪Τ霈F(xiàn)的“自我決定和自我負責”不允許你把選擇的代價歸咎于任何人。你所說的“內(nèi)疚”指的也是伴隨這種自我決定的內(nèi)疚吧。
>> 沒有什么比“自我決定”更能滿足精英女性的強烈自負,也沒有什么比這四個字更能讓精英女性遠離女性主義。
>> 。甚至有少女把解離當成一種技巧,說只要“靈魂出竅”二十分鐘就完事了。她們通過這樣的方式貶低自己的經(jīng)歷。
>> 男人們則巧妙利用了這一點?!皠e小題大做”“這沒什么大不了”“又不會少一塊肉”……
>> 貶低(對男性不利的)女性經(jīng)歷、為自己免責是男性的慣用套路。他們巴不得有女性將其內(nèi)化。
>> 別繞路了。在擔心別人之前,你應該先保護好自己的“尊嚴”,你沒有必要忍受“對準你的利刃”。
>> 當你的文字“被改造成指向他人的鋒利武器”時,受到傷害的其實是你,而非他人。
>> 正視自己的傷痛吧。痛了就喊痛。人的尊嚴就從這里開始。要對自己誠實,不要欺騙自己。一個人若是不能相信和尊重自己的經(jīng)歷和感覺,又怎么可能相信和尊重別人的經(jīng)歷和感覺呢?
>> 她們擁有了對不理想的性關(guān)系說“不”的力量,可新的問題隨之而來:她們能否建立起理想的性關(guān)系呢?

◆? 戀愛與性
鈴木涼美
>> 對方對我喜歡什么、平時讀什么書沒有任何興趣,唯一有價值的是,我是一個長著乳房的高中女生,會笑嘻嘻地把內(nèi)褲遞過去。
>> 她們心中還抱有“相互理解”的希望。也可以說,我羨慕她們是因為她們?nèi)栽诓恍概Γ噲D將自己的故事與男人的故事磨合到一起,沒有放下這份希望,我卻早已放棄。
>> 可您為何能認真面對他們,而不感到絕望呢?
上野千鶴子
>> 你們可以告別“AV女演員”這份工作,卻永遠無法告別“前AV女演員”的身份。
>> 你一直把這些經(jīng)歷藏在心里,認定自己無權(quán)稱傷痛為傷痛。這種自虐與自尊正是女性的阿喀琉斯之踵,是這一行的男性多年來一直在利用的東西。這是自己選的路,沒法跟任何人抱怨;做選擇的時候就已經(jīng)做好承擔風險的準備,所以沒有資格抱怨……但這并不意味著你同意他人對你為所欲為。
>> 看著那些從來沒有也不愿意公開談論性的年輕人,我甚至覺得年輕一代更加性保守。
>> 性革命想要顛覆的是近代的性規(guī)范,特別是針對女性的雙重性標準。
>> 男性以違反規(guī)則為前提,而女性被迫服從規(guī)則。
>> 性的近代范式是“性=人格”。女人的“人格”會因為“出格”的性遭到玷污,男人的人格卻不受性的影響。在“性=人格”的范式下,遭受性暴力的女性是“骯臟的”,出賣性的女人被視為“墮落的”。以前甚至有“淪落女”“丑業(yè)婦”這樣的說法。而與“丑業(yè)婦”接觸的男人似乎一點都不丑陋。人們普遍認為,男人無論怎么接觸“墮落的女人”,都不會染上“墮落”。
>> 近代性觀念(只針對女性)規(guī)定“性和愛必須保持一致”。現(xiàn)在回想起來,浪漫愛意識形態(tài)是一種相當了得的伎倆,硬是把兩種本不可能一致的東西湊在了一起。半個世紀過去了,我們終于得出結(jié)論,回歸原點:性和愛是兩回事,應該區(qū)別對待。
>> AV中的性行為就是至關(guān)重要的初體驗,極大程度上塑造了他們對性的印象,影響非常深遠。
>> 事實上,媒體就是學習性愛的裝置。我們正是因為事先通過媒體學習過性和愛是什么,才能為實際的體驗命名。
>> 當女性的性與愛仍聯(lián)系在一起,性就是女人為了證明自己的愛而獻給男人的東西。
>> 換句話說,在這個女孩看來,性是一種自我犧牲,因為她所愛的男人想要,所以她把性獻給了他。
>> 決不能認為女性的愉悅是被動的。人只有主動感受才能品嘗到愉悅。女方若沒有主動去“感受”和“沉浸”,只是重復同樣的程序絕對無法體驗到愉悅。
>> 共同幻想、對幻想、個人幻想。
>> 女人不能也不被允許成為女人以外的任何東西。對女人來說,將男人與“人”剝離,讓他變成赤條條的“男人”,就是在對等條件下玩戀愛游戲的前提。
>> 然而,在戀愛這種游戲中,女人的賭注和男人的賭注從來都不對等。當女人拿自我下注時,男人只押上了一小部分。
>> 我至今相信,戀愛是談了比不談好。因為在戀愛的游戲場上,人能夠深入學習自己和他人。戀愛會幫助我們了解自己的欲望、嫉妒、控制欲、利己心、寬容和超脫。戀愛是斗爭的平臺,你要奪取對方的自我,并放棄自己的自我。我從不認為戀愛是一種放縱的體驗。在戀愛的過程中,我們受到傷害,也互相傷害,借此艱難地摸清無論如何都不能讓渡給他人的自我防線,以及對方那條無法逾越的自我界線。我向來認為戀愛不會蒙蔽一個人的雙眼,恰恰相反,戀愛是一種“面對對方時極度清醒,以至于在旁人看來無比瘋狂”的狀態(tài)。跟一個愛上窩囊廢的女人列舉男方的多少缺點都是徒勞,因為她早就一清二楚。正因為對情人的弱點了如指掌,才能比其他人更殘酷地傷害對方。
>> 戀愛絕不是死死捍衛(wèi)自我界限的游戲,而是通過狠狠品味與自己不同的他人的反應,同時了解自己和他人的過程。
>> 在此過程中,我們也能確認“他人與自己存在絕對的隔絕”,“我們永遠無法擁有或控制他人”。戀愛非但沒有使人與人相融,反而引領(lǐng)我們走向孤獨。
>> 單身并不意味著沒有性屬性,而性屬性也不以“成對”為條件。
>> 能使你充盈、教你認識自己的,是“愛”而非“被愛”,是“欲想”而非“被欲想”。沒有性和愛,人也活得下去,但“有”比“沒有”確實更能豐富人生的經(jīng)歷。

◆? 婚姻
鈴木涼美
>> 為什么社會要大力倡導統(tǒng)一的婚姻觀。
>> 婚姻這一意識形態(tài)仍是如此根深蒂固,
>> 為什么不把重點放在解決這些不便上,而是想方設法讓許多沒結(jié)婚的人能夠結(jié)婚呢?
>> 您沒有選擇姑且為了方便而結(jié)婚,以消除種種不便,再在婚后保持自由
>> 而且我有時覺得,在性保守、性冷淡、性消極的大勢之下,甚至出現(xiàn)了回歸傳統(tǒng)婚姻的思潮。
>> 他們喜歡陪酒女郎和風俗女郎,卻極端厭惡自己的女兒從事那種職業(yè)。他們嘴上說不介意下屬是雷厲風行的女員工,但很反感自己的妻子變成那樣。我總覺得他們毫無惡意地給女人歸了類,喜歡讓女人待在自己所屬的類別中。只要女人不越界,他們就會予以尊重。
>> 賣娼、拍片就是趁著單身和年輕,預支通過婚姻獲得的男人的經(jīng)濟庇護。
>> 人們想要的不僅僅是形式上的契約,也不僅僅是愛情,而是兩者的結(jié)合。
上野千鶴子
>> 我無法忍受將性和愛置于權(quán)利和義務的關(guān)系之下,與擁有和被擁有的關(guān)系掛鉤。
>> 日本男人在社會上總是靠資歷說話,在評估女人的價值時卻是“反論資排輩”。
>> 正如你指出的那樣,關(guān)鍵就在于男人膽小如鼠,害怕女人拿自己跟其他男人比較。而這些心胸狹小的男人恐怕正是性市場的主力顧客群。
>> 簡直是“惡意滿滿”。因為這正是針對女性的“分而治之”。
>> 你寫道,只要女人待在讓男人覺得安心的類別中,就會得到“尊重”。但這本質(zhì)上并不是尊重。更準確的說法是,她得到的只是與其類別相符的對待。而且區(qū)分三種類別的優(yōu)劣高低,讓女性相互對立與歧視,正是分而治之的金科玉律。天知道有多少女性被這種父權(quán)制的狡猾捆住手腳,在“女人的敵人是女人”的精神指導下,被迫置身于無謂的對立之中。女人若是企圖越界,男人就會予以制裁,但與此同時,他們又會隨意調(diào)整分類的標準,以便隨心所欲地貶低女人。
>> 照理說你只有當性對象的價值,可你卻越界成了跟我平起平坐的同事,所以我要制裁你——這就是職場性騷擾的形成機制。
>> 不同的世代與階級有著不同的性規(guī)范。
>> 只要婚姻還是如此“理所當然”的習俗,結(jié)了婚的人就不需要回答“為什么結(jié)婚”,唯有置身于婚姻之外的人會被反復問及“為什么不結(jié)婚”。在我看來,結(jié)婚才需要痛下決心,不結(jié)婚只是拖延做決定的結(jié)果罷了。所以,問那些做出決定的人為什么結(jié)婚,似乎才是理所當然。
>> 我選擇不結(jié)婚的部分原因是不想用契約束縛人際關(guān)系。不過說得再酷一點的話,也是因為我不想為自己的人生上任何形式的“保險”。盡管這種保險其實只有一紙空文,根本靠不住,大家也見證了無數(shù)次,可還是有人想要抓住這根救命稻草。我倒也無意否定他們的想法。
>> 你沒有選擇生在“這個母親”膝下,你母親也沒有特意選擇生下“這個女兒”。在我看來,家庭二字之所以富有魔力,只可能是因為人們渴望這種無法選擇的命中注定。
>> 話雖如此,我還是不由得感嘆這個時代的艱難與凄涼,因為連這件事都是可以選擇,而不再是命中注定的了)。

◆? 認可欲求
鈴木涼美
>> 自己的性是可以出售的商品,這個事實剛好可以大肆滿足還什么都不是、沒有安全感的年輕女人那隨便馬虎的認可欲求。不斷地自己定義自己的價值需要勇氣和精力,還需要知識和學習,但被他人物化時的標價無關(guān)自身努力。
>> 其實在我看來,人們掛在嘴邊的所謂戀愛本就很牽強,因為一方是通過少女漫畫學習戀愛的女人,另一方則是通過AV學習性的男人,這樣兩個人要在不同的語境下“分享”同一個空間,想方設法將對方拽進自己的語境,這未免也太強人所難了。
>> 您在信中以《死之棘》為例,指出“在戀愛這種游戲中,女人的賭注和男人的賭注從來都不對等”。要我說,那豈止是不對等,根本是完全不同。AV中的女演員是男人的玩具,但在少女漫畫中,愛情是滿足認可欲求的唯一工具。
>> 在少女漫畫中,交往意味著“戀愛的圓滿實現(xiàn)”,“平凡的我”將因此成為“特別的我”,所以渴望交往的女人想要什么也就不難想象了。
>> 走過一個世紀的少女漫畫也日趨多樣化了,但有一點沒怎么變,那就是:戀愛至高無上,它是讓人變得特別的機會,是滿足認可欲求的機會。它以浪漫愛意識形態(tài)為基礎(chǔ),在與世隔絕的虛擬世界中演化成了與現(xiàn)實戀愛似是而非的東西,其結(jié)構(gòu)類似于男人愛看的超級英雄故事,好比“被蜘蛛咬了的人突然變成蜘蛛俠”。即使浪漫愛意識形態(tài)已經(jīng)土崩瓦解,少女漫畫仍然由女性繪制,再由女性消費。
>> 但我感覺現(xiàn)在的大環(huán)境已經(jīng)不太一樣。是不是因為有越來越多的工具(比如社交平臺)使我們能夠在不牽涉性或愛的情況下獲得他人的認可?如果認可欲求的目標從戀愛切換成了Instagram上的“贊”,那后者恐怕比賣娼更即時,而且更容易與他人比較,所以更容易產(chǎn)生依賴性。
上野千鶴子
>> 看完您的信,我不禁心生羨慕,也不知哪兒有足以讓雙方“充分學習自己和他人”的好男人,不知道這種人是找出來的,還是自己培養(yǎng)出來的。
>> 照她們的說法,這是對神圣戀愛的褻瀆,戀愛是毫無征兆“墜入”的東西,談何“技術(shù)”,更不存在“興衰”。肯定是少女漫畫看多了。
>> “愛是一種積極的行動,而不是被動的情感,它是主動‘站進去’的行動,而不是盲目‘墜入’的情感?!?/p>
>> 不過許多學者長久以來認為,通過成為性對象來滿足認可欲求是低自尊女性的專利,她們幾乎沒有獲得認可的其他方式。一直以來的討論也認為,女性的低自尊是嚴重厭女的社會的產(chǎn)物。
>> 權(quán)力內(nèi)化的結(jié)果是讓行為看似是自發(fā)的,而非強迫。
>> 交易性行為對男人來說是“性行為”,對女人來說是“經(jīng)濟行為”,雙方交換的東西并不對等。這種不對稱交換得以成立的條件是,包括經(jīng)濟資源、權(quán)力、特權(quán)、認可在內(nèi)的所有資源都(不平均地)分配給了男性群體。
>> 學者將交易性行為稱為求生性行為,想來也是點出了真相。
>> 交易性行為下還有一個類別,叫“消費性行為”。
>> 身處同性友愛社會中的女人會搶奪所謂的指定席位,而這個“正妻地位”極難放棄的原因恐怕不只是經(jīng)濟上的依賴,更多是害怕失去這種社會認可。
>> 別靠男人給的認可活下去。別用笑容回應男人的麻木不仁。別封印自己的情緒。還有……別再輕賤自己了。
>> 說起來,女性主義一直主張的就是“我不需要男人的認可也能做好我自己”,我的價值由我創(chuàng)造。眼看著年輕女性研讀“斬男妝”和“斬男穿搭”指南,為了通往婚姻的交往機會而眼紅,我是真心覺得可悲。難道女性直到今天還無法靠自己的力量獲得認可嗎?
>> 愛是一種積極主動的行為。而積極主動的行為正是自主的標志。

◆? 能力
鈴木涼美
>> 弗洛姆分別論述了父愛(有條件的愛)和母愛(無條件的愛)。您指出“在現(xiàn)代社會中,母愛似乎也正在演變成一種有條件的愛”,對此我非常認同。我甚至覺得,在父權(quán)元素相對后撤的情況下,母愛反而越來越強調(diào)條件了。
>> 毫無疑問,性市場與夜世界建立在有條件的愛上。它比無條件的愛更可控,讓人誤以為可以根據(jù)自身的不足或不滿,掌控想要得到的認可。通過改變尊嚴的擺放位置,我們可以暫時感受到自己的價值。
>> 她們受到的侮辱和歧視往往來自將尊嚴擺在不同位置的女性同行。
>> 賣不該賣的東西,扔不該扔的東西……對年輕的我來說,這種感覺似乎是奢侈而自由的。
>> 您指出女性賣娼的社會前提是權(quán)力和經(jīng)濟資源向男性傾斜。
>> 我認為我們這一代人所處的環(huán)境太過優(yōu)越,僅靠男人的認可無法得到滿足;但我們自我意識又太過貧瘠,沒了男人的認可就無法滿足。
>> 有些女性至今還盼著男方提出“請和我交往”,否則就坐立不安,但在工作中又步步高升,不把男人放在眼里。她們身披浪漫愛意識形態(tài)的余香,帶著男權(quán)的傷痕,捧著老一輩交到她們手中的尊嚴,還有自己決定自身價值的自由,但她們一樣都不舍得拋棄,只得東奔西跑,手足無措。
>> 要想達成親子之間的和解,關(guān)鍵是雙方都得長命百歲。
上野千鶴子
>> 我從不認為女性在愛情游戲中是弱者,因為我知道她們也完全有可能成為加害者。但性要另當別論。
>> 在明治以來的文學作品中,“肉欲”(好可怕的詞?。δ腥藖碚f是“精神被身體打敗的地方”,但對女性來說也許更像是“身體屈服于精神的地方”。
>> 可能男女雙方都認定,性愛應該由男人主動發(fā)起,女人就該被動等待。
>> 為什么不敢?因為女性不習慣被拒絕。男性也會在遭到拒絕時受傷,但他們可以積累經(jīng)驗,訓練自己避免或減少傷害。被拒絕并不意味著你的存在被全盤否定,說一句“哦,這樣啊”就行了。
>> 殉情絲毫不意味著愛的圓滿。男人和女人因不同的理由赴死,在不同的劇本中同床共枕。
>> 愛仍然困難重重,而性的門檻雖然大大降低,但我不認為它的質(zhì)量有任何提高。
>> “變老”就意味著每一個人都會突然成為殘障者。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我逐漸感覺到精神和身體都是易碎品。不小心輕放,身心都會破碎。易碎品就得享受易碎品的待遇。而當年的我是多么傲慢,以為無論怎樣胡來,我和對方都不會碎。

◆? 工作
鈴木涼美
>> 但如果自己寫的東西留在了書本或雜志上,回顧起來就方便多了,很容易看清自身認識的變遷與心情的波動,進而意識到自己根本不是“已經(jīng)跨過去的人”,也沒能牢牢掌控事態(tài)。
上野千鶴子
>> 無名的年輕人一旦意識到有人需要自己,便會心生歡喜。要是自己的作品引起了別人關(guān)注或得到贊賞,他們就會得意忘形。作品要是能換來金錢,那就更不用說了。
>> 你作為當事人的價值是有保質(zhì)期的。誠然乙武先生有“作為殘疾人的當事人性”,伊藤詩織女士也有“作為性暴力受害者的當事人性”。但這種當事人經(jīng)歷寫過一次就結(jié)束了。人不能反復書寫自己的歷史。
>> 我素來認為,想象力無法超越自身的認知,而現(xiàn)實遠超想象……
>> 這些學生是離我最近的人,熟知我的論文有怎樣的長處和短處。他們想拿起在我手下磨好的刀,刺向我的阿喀琉斯之踵……能被這樣一群人選中,我深感歡喜。

◆? 獨立
鈴木涼美
>> 也正是因為這個頭銜實在難以超越,我總是勸那些有意拍AV的女性再考慮一下,告訴她們,你可以告別“AV女演員”這份工作,卻永遠無法告別“前AV女演員”的身份。
>> 被曝光過去、為了附加價值而被扣上那種前綴的人,恰恰是進入公眾視野、為了擺脫AV女演員的過去而開始在其他領(lǐng)域耕耘的人,這也令我頗感諷刺。
>> “出一兩本別致的散文集也許很容易,大概也很有意思吧。但那只是煙花而已,除了過眼云煙什么都不是。希望你拿出更有意義的作品,為后人鋪路搭橋,樹立路標,甚至建起庇護所或瞭望塔。由衷期待你求師問友,出一本踏踏實實而非易冷煙花的書?!痹趯懴逻@番話短短半年后,她就與世長辭了。
上野千鶴子
>> “孩子的職責就是不走在父母之前,你已經(jīng)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 回過頭來想想,我們這代人正因為認定父母是偉岸、強大、堅不可摧的,才能喊出“粉碎家庭帝國主義”之類的口號。
>> 無論工作本身賺不賺錢,最大的回報都是自己獲得的成就感。嘗到甜頭就會上癮……

◆? 團結(jié)
鈴木涼美
>> 當年的我認為自己的家庭堅若磐石,于是試圖破壞、考驗和糟蹋強大的父母和他們一手締造的家。但置身一個“脆弱、渺小而易碎”的家庭時,孩子就會試圖保護它,即便父母不是他們選的,也沒有給他們足夠的關(guān)懷和教育。
>> 當時我切身體會到,進入夜世界對我而言在某種意義上是破壞我與父母關(guān)系的手段,對另一些人而言則是保護、照顧和珍惜父母的必然選擇。
>> 恰恰相反,按一般標準來說,她們的收入相當高,從事的也都是很容易帶來成就感和滿足感的工作??蛇@樣一群奔四的人聊天時總是繞著“結(jié)婚”和“生育”打轉(zhuǎn),仔細想想還挺不可思議的。
>> 這也許是因為我們被毫無惡意地灌輸了家庭觀念和不結(jié)婚就不圓滿的幸福神話,又無法輕易打破它。但在上學的時候我們更擔心的是能否找到一份有意義的工作、能否通過喜歡的工作掙錢,完全想象不到“不屬于家庭這一單位”會讓我們這代人如此焦慮不安。
>> 不過我最近感觸尤其深的是,“女性友誼比男性友誼更容易因婚姻變質(zhì)”,這一點至今仍是不爭的事實。
上野千鶴子
>> 人生路上有人相伴,這也許是幸運的,也可能是不幸的。不過到頭來終究是“孤身一人”。
>> 那時都沒有“喪偶式育兒”(ワンオペ育児)的概念。女人帶孩子天經(jīng)地義,沒有人會特意給天經(jīng)地義的事情命名。
>> 我不由得感嘆:搞什么嘛,原來現(xiàn)實情況一變,三歲神話就轟然崩塌了啊,對母親的要求也太會見風使舵了。
>> 看到有人教育高中生或大學生“現(xiàn)在交的朋友是一輩子的,要把握時機”,我都不禁感嘆:你們是不是覺得人只能在年輕的時候交到朋友?。空婵杀?。

◆? 女性主義
鈴木涼美
>> 消息還停留在“傳聞”階段就曝出了指向性明確的名詞,這非常危險,畢竟有可能把無關(guān)的人牽扯進去。
>> 只要仍然只有女性能生育,那么無論最終是把孩子生下來養(yǎng)大還是墮胎,男方都是憑自己的意愿決定要不要介入(不管形式是出錢還是出力)。
>> 用一句“期望他們做出改變也是徒勞”敷衍了事,反而便宜了那些不想改變現(xiàn)狀的男人。我深刻認識到,問題就在于我將男人的不負責任看成了理所當然,對他們死了心。
>> 相反,以前許多網(wǎng)友在社交平臺上譴責性別歧視、抗議不公正待遇時會先申明“我不是女權(quán)”,這種情況也引起了世人的關(guān)注。
>> 一方若是給另一方打上“不是女性主義者”的標簽并將其驅(qū)逐,女性主義這根細長的線就會被過度切割,人們逐漸只能接受在所有話題上達成一致的小團體,而這很有可能再次抬高女性主義的門檻,
>> 盡管如此,我還是殷切希望大家不要把女性主義當成“總有一天要揮手告別”的東西,而是在有需要的時候,從五顏六色的絲線交織而成的女性主義地毯中挑出能幫到你的那一根,也不要因為在少數(shù)話題上意見相左,就去驅(qū)逐那些不認為自己不自由、但又想再自由一點的女性,而是將她們也一并團結(jié)起來。
上野千鶴子
>> 女性主義是熱火朝天的言論競技場。沒有異端審判,也沒有除名。
>> 還有妻子說不敢把孩子交給丈夫帶,因為要是留下孩子獨自出門,丈夫就會自顧自地出去慢跑。我見過不少妻子因為擔心丈夫照顧不好孩子而不敢出門。孩子是夫妻倆造出來的,你都不敢把孩子交給他帶,卻敢跟這樣的男人上床,還懷他的孩子呀。誰都不會突然變成父母。
>> 莫非女人一旦成為“自己人”,就會化身為方便好用的化糞池,可以無限處理各種污物不成?
>> 人的好與壞取決于關(guān)系。惡意會牽出惡意,善意則會得到善意的回報。權(quán)力會滋生揣摩上意與阿諛奉承,無助會催生出傲慢和自大。我看某人不順眼,對方可能覺得我更討人嫌。也許大家都有狡猾卑劣的一面,若想讓自己心中的美好成長壯大,遠離計較得失的關(guān)系才是明智之舉。
>> 無論女性做什么,都會被污名化,被打成二流,被視而不見,被打回原點。
>> 女性運動也是運動,它形成的前提條件就是“我們女性”這一集體身份認知的確立。這種認知完全可以在想象的層面上與素未謀面的陌生人一同構(gòu)建。我們也正是這樣對外國女性的煩惱與痛苦產(chǎn)生了共鳴,喊出了 #MeToo的口號。
>> 通過聽取年輕人的觀點,我深感比起缺乏信息或無知,對女性主義的排斥似乎才是導致她們與女性主義保持距離的關(guān)鍵。媒體一直在丑化女性主義,長期將女性主義者描繪成可怕的女人或討人厭的女人,女性又從小被灌輸與男人為敵會吃虧的觀念……她們抵觸女性主義的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但說到底,我們的聲音似乎沒有被聽到。
>> 只要了解這段歷史,便不難想象這群驕傲的創(chuàng)作者有多么不愿意被簡單粗暴地歸入“女人”的范疇。而“女人”是男性凝視下的“那個低劣(二流)群體”的代名詞,這意味著女性自身也將這種布滿厭女情結(jié)的男性凝視內(nèi)化了。
>> 對女性“分而治之”是厭女癥古往今來的老一套。
>> 無論女性是否按男人的規(guī)則行事,都會受到傷害。但令人欣慰的是,不管拎得清還是拎不清,“我都是女人”——這一集體自稱終于登場,聲明差異的“我不是”被取而代之。
>> 追求“正確”的人往往不能容忍其他半點“不正確”的事物。人類的歷史充斥著異端審判與獵巫。

◆? 自由
鈴木涼美
>> 比起那些男性撰稿人替女性說話的作品,川端文學更有助于我們了解人性。
>> 長時間近距離目睹人們(尤其是男人)在平時的社會生活中不會暴露出來的一面,了解到自己的生意在結(jié)構(gòu)上有賴于他們可鄙的那一面,好像確實會讓本不至于失去的希望和信任以驚人的速度消磨殆盡。也許我們可以將這種現(xiàn)象簡單歸納為“變得世故”或“認清現(xiàn)實”,但這樣可能會讓人從根本上丟棄對他人的尊重。
>> 人們對賣娼的厭惡,以及父母對女兒賣娼的抗拒,可能不僅僅出于不檢點、危險、玷污自尊之類的理由,還因為他們擔心這可能扭曲我對他人的尊重。
>> 而一旦認定男人是不會改的,女性主義言論也許就會變得干巴巴、空洞無力。
>> “拎不清的女人”這一口號跟《青鞜》提出的“新女性”概念一模一樣,社交平臺上對女性主義的抨擊與當年對婦女解放運動的抨擊也是如出一轍。
>> 隨著類似的運動不斷重復,這個圈子便能在離心力般的作用下不斷擴大,這樣一來,就算這些重復和五十年前相比看似毫無新意,我覺得也有很大的意義。
>> 當處于困境的人和弱勢群體被剝奪了發(fā)聲機會,能夠表達的人的自由受到一定限制也是沒辦法的事情
>> 有時我甚至覺得仇恨言論的罪孽相對變輕了,因為網(wǎng)友會以同樣的方式抨擊那些傷害他人的仇恨言論,以及因不恰當、不符合時代、灌輸不良價值觀而產(chǎn)生爭議的表達方式。
>> “想法變得成熟”和“變得軟弱”之間只有一步之遙,但我有一個奢望,希望大家能夠形成一種認識:適當?shù)目棺h對表達者來說也很可貴。我希望抗議者不要滿足于無謂的道歉和刪除,而要激發(fā)出更深層次的討論。
上野千鶴子
>> 納稅人有權(quán)感到憤怒,因為支付給這些大型廣告公司的高額制作費都出自稅收。
>> 你說“對政治正確的過敏助長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主義’”,我覺得這樣就挺好。這證明,關(guān)于什么是政治正確的“常識”終于普及了。不了解何為政治正確就說它“老土”還為時尚早。
>> 他們“自然而然”的“無心之舉”完全有可能是不折不扣的“性別歧視”。“是否有意為之”并非判斷歧視與否的依據(jù)。
>> 我認為,社會變革變的不是真心話,而是原則和場面話,而且能到這一步就已經(jīng)是極限了。
>> “問題就出在你對時代大環(huán)境的變化太不敏感,所以受到了懲罰”。
>> 如此想來,男性作家的作品赤裸裸地展示了他們的軟弱和愚蠢,這是多么凄慘、多么耿直。
>> 女人只要了解活在這些幻想中的男人的自私和與之形影相隨的軟弱,她們就可以配合他們的劇本一起演戲,或是背叛他們,動搖他們……總之女人也能有所收獲。
>> 有時候,正因為人們在表達中做出了犯罪、殺人、虐待之類的事情,才不至于在現(xiàn)實中這么做。
>> 但這并不妨礙我對某些表達產(chǎn)生不快,我也不阻止你以令人不快的方式進行表達。不僅如此,我還會捍衛(wèi)你這么表達的“自由”。但我對你的表達感到不快,并將這種不快表達出來也是我的“自由”。我反對的是法律限制、政治干預等來自公權(quán)的壓制。迄今為止的“抨擊→刪除”都是市民活動的成果,而不是行使公權(quán)的結(jié)果。

◆? 男人
鈴木涼美
>> 對社會、掌權(quán)者和男性的期望和理想已經(jīng)降得很低,不會再因為一點小事產(chǎn)生新的傷口,這恐怕也是我變得拎得清的原因之一。
>> 因為它揭露了媒體的內(nèi)情,讓我們認識到很多媒體人一直在慣性的驅(qū)使下做自己都不覺得有趣的選題。
>> 我們每天都會遇到大量的“小山口敬之”[插圖]、“小佐佐木宏”和“小森喜朗”。要是每次都鼓起勇氣狠狠抗議,為了不再出現(xiàn)受害者而積極檢舉,就無法集中精力完成好不容易抓住的記者工作,只會把自己搞得身心俱疲,所以我們也有苦衷,如果不把那些事當作毫無意義的瑣事而置之不理,我們就無法生存。我有很多朋友并不懷疑社會變革的重要性,也大體上贊同女性主義者的抗議,但她們還是更重視自己的生活和幸福,重視公司的環(huán)境是否舒服,認為小傷口放著不管也會愈合,也變得善于療傷了。
>> 她們無法出聲抗議微小的不適,淪為某種“拎得清”的女人,并因此產(chǎn)生難以名狀的愧疚,但她們還是帶著一身的傷痛乘風破浪,出人頭地,做著自己喜愛的工作。在我看來,她們同樣是斗士。
>> 我也意識到,正因為我們心底已經(jīng)對男人灰心,認定色狼永遠都不可能絕跡,才會優(yōu)先采取應對策略而非試圖改變社會。
>> 在此基礎(chǔ)上,我希望那些比我年輕、比年輕時的我更積極主動擁抱變革、有自我犧牲精神、不斷汲取新價值觀的女性多留個心眼,學會應對尚未徹底改變的男性、揪著陳舊價值觀不放但沒有惡意也全無自覺的男性,以及不屬于“大多數(shù)男性”的卑鄙罪犯,不要不當回事。
>> 我殷切希望,社會變革和追求個人幸??梢栽絹碓饺菀准嫒荩兏镎吣軌蛟谛腋I畹耐瑫r對社會提出抗議,而不至于陷入危險。
上野千鶴子
>> 將自身利益放在首位的女性定能改寫女人的生存策略。
>> 如果公共領(lǐng)域的結(jié)構(gòu)完全不變,只在私人領(lǐng)域?qū)嵺`那些冠冕堂皇的原則,男女雙方肯定會互相折磨,搞得遍體鱗傷。
>> 照理說,指出“慰安婦”經(jīng)歷的多樣性,絕不意味著替她們所處的嚴酷結(jié)構(gòu)開脫。恰恰相反,個人在結(jié)構(gòu)的脅迫下帶著必死決心行使的生存策略反而凸顯了結(jié)構(gòu)的嚴酷。樸女士的書讀來讓人唏噓不已,它展示了大日本帝國殖民統(tǒng)治對朝鮮半島的深度壓迫,就是這種壓迫讓當?shù)嘏云炔坏靡押蛿撤绞勘Y(jié)成“同志關(guān)系”。
>> “是你自己跑去那種地方的,活該!”“都怪你毫無防備,隨隨便便跟人家走了!”……性暴力受害者時常遭到這樣的指責。還有一些女性為了將傷害降到最低而迎合加害者,并為此自責不已。這就是自我負責理論。
>> 自由主義的自我負責理論有一個前提:個人在完全知情的情況下是可以自由進行自我決定的主體。
>> “承認傷害并非屈服,而是抵抗?!蹦遣皇擒浫醯谋憩F(xiàn),而是堅忍的證明。
>> 每一代人接受“男人就是這樣”的方式存在一定差異。
>> 她們不必期望男人說出“我想給你幸?!薄拔視惠呑颖Wo你”之類的話,而可以抬頭挺胸地說:“自己的幸福自己爭取!”
>> 再扯遠一點,其實活著就是孤獨地面對自身的利己主義。只有建立起彼此自我對等的糾葛,男女之間才能有正經(jīng)的戀愛。
>> 去做你真正想做的事吧,別為了眼前的蠅頭小利迎合媒體(尤其是男權(quán)媒體)的需求,扮演某種角色。到了四十歲上下,人生的太陽便會漸漸西斜。屆時你會痛感人生有限。給人生中重要的事情排一排優(yōu)先級,千萬別顛倒了主次。

◆? 代后記
鈴木涼美
>> 在與您通信的過程中,我反思最多的便是自己哪怕受到傷害也絕不承認的態(tài)度。我總是因此傾向于認定男人不值得當真為之憤怒。不得不承認,正是這種態(tài)度導致我缺乏變革的想法,也缺乏對他人的尊重。
>> “你現(xiàn)在是誰”比“你過去是誰”重要得多——用溫柔來形容您最后的寄語并不貼切。它好似利刃,無比嚴厲地刺入我的背脊。我會努力改變精明而遲鈍的自己,鼓起勇氣打破對自身性情的定義,超越種種抵觸,去更廣闊的天地盡情表達。
>> 我們總是行走在時代的邊界上,難以展望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