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姜白石,22歲寫《揚州慢》成宋詞巔峰,南宋詞宗,江湖清客

我,姜白石,22歲寫《揚州慢》成宋詞巔峰,南宋詞宗,江湖清客
姜夔[kuí]

(1154年—1221年),字堯章,號白石道人,漢族,饒州德興人。南宋文學(xué)家、音樂家。其作品素以空靈含蓄著稱,姜夔對詩詞、散文、書法、音樂,無不精善,是繼蘇軾之后又一難得的藝術(shù)全才。有《白石道人詩集》《白石道人歌曲》《續(xù)書譜》《絳帖平》等書傳世。
揚州慢·淮左名都
姜夔 〔宋代〕

淳熙丙申至日,予過維揚。夜雪初霽,薺麥彌望。入其城,則四顧蕭條,寒水自碧,暮色漸起,戍角悲吟。予懷愴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巖老人以為有《黍離》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過春風(fēng)十里,盡薺麥青青。自胡馬窺江去后,廢池喬木,猶厭言兵。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

姜夔的詞風(fēng):
如仙人般,清冷孤絕。
自沔東來,丁未元日至金陵,
江上感夢而作。
燕燕輕盈,鶯鶯嬌軟,分明又向華胥見。夜長爭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
別后書辭,別時針線,離魂暗逐郎行遠(yuǎn)?;茨橡┰吕淝剑ぺw去無人管。
——姜夔《踏莎行》
留存84首詞,首首上品。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對姜夔的評價:
繼蘇東坡(蘇軾)之后,詩詞、散文、書法、音樂,無不精善,號稱“四絕”的文藝全才。同時又稱姜四無,少年失怙無父母、今年四次科舉失敗無工作、中年漂泊江湖無房產(chǎn)、老年遭遇火災(zāi)積蓄全無。
上天給他了極高的天賦,就給了他多坎坷的生活。

宋紹興24年出生江西鄱陽
其父姜噩,紹興30年進(jìn)士
漢陽(湖北武漢)縣令
在姜夔14歲那年病逝,寄養(yǎng)婚配姐姐家
《揚州慢》有一種與他年齡不符的悲慨與憂憫彌散期間
李賀20出頭寫的
杜甫20歲寫的

夔第1次參加科舉落地不中
草木本無情,姜夔寫下:

就連揚州城的草木都厭倦了戰(zhàn)爭。
在姜夔的眼里,這座空城似乎有了生命。所有的荒蕪都在訴說往昔的繁華。
杜牧詩里的: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如今這二十四橋猶在,但這輪幽獨冷月,卻已然暗啞無光了,哪兒還有玉人吹簫其上呢?
所以姜夔寫道:
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
姜夔一生時常以三生杜牧自詡
為杜郎慶幸沒有活到現(xiàn)在
親眼看到揚州城的衰敗破落。
他20出頭的年紀(jì),著青衣,騎白馬,游歷江淮,看過大好河山,聞過絲竹聲樂,飲過醉人的好酒,經(jīng)歷了慘敗與生死離別,嘗過了身世孤苦的滋味。但人生依舊像一張并未完全展開的潔白紙張,充滿了鮮活期待。
《揚州慢》下筆是空茫蒼涼的↓
收筆卻是繾綣憂傷↓
雖有黍離之悲,卻也有少年情懷。
接下來的十年里,姜夔旅食于江淮、湘中一代。
10年4次科舉全部落榜,即使他寫下了《揚州慢》,在南宋文壇有了一定名氣。
任他姜夔如何曉音律,精詩書,工書畫才華橫溢,但在考場上他就是一無是處。
這些采血在應(yīng)試中都是毫無用處的附庸。
那本就是讀書人不做官就沒有出路的年代,偌大一部《宋史》除了《樂志》中稍有提,就再也沒有這位大詞宗的只言片語了。
處江湖之遠(yuǎn),未踏廟堂之高。
南宋的張炎在《詞源》中的評價:
清雅的姜夔詞,想必是不愿將功名之事,寫入其中的?
江夔寫詞是萬萬不肯落在實地的
因為在現(xiàn)實里他已經(jīng)陷入泥沼,掙扎不止了。
年過三十尚未立業(yè),告別漢陽寫下:
《探春慢》
乘船東下浙江湖州,奔赴安穩(wěn)生活。結(jié)識南宋大詩人蕭德藻(蕭德藻、陸游、范成大齊名的文壇大佬)
蕭德藻對江夔的才華極為賞識,將自己的侄女嫁給江夔,引薦給文壇名士,移居湖州,叫到身邊承擔(dān)開支。
人生轉(zhuǎn)折點,與蕭德藻的結(jié)識,認(rèn)識詩壇大佬楊萬里。
楊萬里的評價:
并把姜夔安利給了曾官至參知政事的范成大

大理學(xué)家朱熹喜愛姜夔所作的樂曲。
姜夔與辛棄疾夢幻聯(lián)動,隔空唱和,互為知己。雖為布衣,但其朋友圈里不乏權(quán)貴名流。
在寓居湖州期間,姜夔曾卜居弁山白石洞下,朋友都戲稱他為“白石道人”
姜奎以詩答曰:
這既是姜夔的自我調(diào)侃,也暗含了姜夔的心思。若是自己能像那白石仙人一樣吃白石就能活,也不需要寄人籬下了吧。
姜夔的詞曲集,便都以“白石”命名
自號“姜白石”
江夔的詞雖然以清冷騷雅著稱,但他也不乏有大氣之作。
點絳唇·丁未冬過吳松作
宋 · 姜夔
燕雁無心,太湖西畔隨云去。數(shù)峰清苦。商略黃昏雨。
第四橋邊,擬共天隨住。今何許。憑闌懷古。殘柳參差舞。
李白之大氣:
黃河之水天上來
晏殊之大氣:
蘇軾之大氣:
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
姜夔之大氣:
不因他未曾見過遼闊的風(fēng)景而遜色。若他將整個心靈世界至于筆端,短短的一闋詞也可以自稱宇宙。

蕭德藻年事已高,被子侄從湖州接走,姜夔失去依靠。舉家遷往杭州,張鑒包攬姜夔的生活開銷,友人的惺惺相惜。
即使君子之交淡如水,又是赤心相對親如兄弟。

3歲的姜夔給朝廷獻(xiàn)上了《大樂議》《琴瑟考古圖》期望得到賞識。結(jié)果不理想。

又奉上了《圣宋鐃歌鼓吹12章》,受到了重視,破格允許他到禮部參加進(jìn)士考試。嘗到了第5次科舉失敗的滋味。
他的灰心化如一首花團(tuán)錦簇的詞,更顯流落寡歡?!朵较场?/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