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性自虐機制(benign masochism)


https://www.pixiv.net/artworks/86457482


良性自虐機制(benign masochism)可以用於解釋人為什麼熱衷於吃辣椒,
辣椒使人產(chǎn)生痛覺,從而欺騙大腦釋放內(nèi)啡肽,但又不會使人處於實際的危險當中 。
這種機制與人熱衷於乘坐過山車,或是跳樓機,或是長跑(缺氧),或是看恐怖電影的機制是相同的。
都是欺騙大腦釋放內(nèi)啡肽而產(chǎn)生愉悅感的行為,又並不處於真正的危險當中,因此稱為良性自虐
.
人類吃辣的行為與飲酒的行為有類似之處,都是通過對自我的傷害來獲得同伴的信任的一種社交行為。
學(xué)界對飲酒行為帶來信任的解釋是由於人類從血緣社會過渡到地緣社會時,遇見陌生人的幾率大大提高,
因此相互之間的交往要付出更高的“信任成本”,
酒在這個時期作為一種昂貴的產(chǎn)品,勸酒就變成了一種犧牲自己的經(jīng)濟利益來換取同伴的信任的行為。
隨著工業(yè)化時代的來臨,酒的制造成本大幅下降,
酒精度也大幅提升,相互之間勸酒就變成了一種身體上而不是利益上的“自傷”行為,共同喝酒這一行為也就隱喻著“我願意和你一起接受傷害”,由此而產(chǎn)生同伴之間的信任。
.
吃辣的行為和信任關(guān)系產(chǎn)生的機制與喝酒類似,但是吃辣並不導(dǎo)致持續(xù)的傷害而只是產(chǎn)生臨時的痛覺,
共同吃辣的行為也就隱喻著
“我願意與你一同忍耐痛苦”,
這種共情造成了信任的產(chǎn)生
.
文摘錄轉(zhuǎn)自中國食辣史/曹雨

在世界諸多文化中,邪惡的象征都與辣椒如影隨形。英語國家的廚師很早就喜歡把加了辣椒的食物起諸如魔鬼蛋、魔鬼火腿,以及之後發(fā)展出來的魔鬼鯡魚之類的名字。
與“魔鬼”有關(guān)的食物在歐洲大陸的一些語言中也有對應(yīng),
如au diable,al diablo,al diavolo,等等。
.
幾乎與塔巴斯科辣椒醬同時誕生的安德伍德魔鬼火腿醬(Underwood Deviled Ham Spread),
品牌標志就是一個手握幹草叉的紅色小惡魔,
盡管如今印在瓶身上的是一個友好咧嘴微笑的小魔鬼,而不是標識更新之前那個長指甲如釘耙般鋒利,尾巴在身後晃動的紅色魔鬼。
.
“Deviling”(魔鬼)一詞甚至是一類菜肴的專屬術(shù)語,其用法最早可以追溯至18世紀末。
“魔鬼”菜的特質(zhì),
用《牛津食物大全》一書中的解說就是
“嘗起來有如地獄魔鬼和煉獄之焰”
.
文摘錄自
魔鬼的晚餐:改變世界的辣椒和辣椒文化 by 斯圖爾特·沃爾頓
.

國際通用的辛辣測量指標 ,
即史高維爾指數(shù) ( Scoville Scale),是對辣度的量化表達。
這種測量方法是美國藥劑師威伯·史高維爾(Wilbur Scoville)于1912年發(fā)明的,
具體方法是將一定重量的干制辣椒研成粉末,使其溶于酒精(辣椒素可溶于酒精),以固定濃度的糖水不斷稀釋辣椒的酒精溶液,直到五個經(jīng)過特定訓(xùn)練的受試者中至少有三個完全嘗不出辣味 。
如果所用的糖水重量與干制辣椒重量相等,那么即為100史高維爾單位(Scoville Heat Units,以下縮寫為SHU),
如果所用的糖水重量十倍于干制辣椒重量,那么即為1000SHU。
.
史高維爾指數(shù)屬于主觀測試法,有可能因為受試者的敏感度不同而不能得出精確的結(jié)果。
不過史高維爾指數(shù)雖然有主觀因素干擾,
但其指數(shù)也相當可靠,與此后的完全客觀測量法所得出的結(jié)果相差極小,在飲食文化研究的語境下,這種細微的差距并不足以影響研究的有效性
.
.
.
1980年開始,美國香料貿(mào)易協(xié)會采用了一種更為精確的測定辣椒素的方法,即高效液相色譜法。
這種方法能夠完全排除主觀因素的干擾,從而得出更精確的辣椒素含量,這種測量方法得出的指數(shù)叫美國香料貿(mào)易協(xié)會辛辣指 標 ,
此指標的1單位約等于16史高維爾單位,因此可以相互換算 。
但是這一方法較為復(fù)雜,測試的成本也比較高,國際范圍內(nèi)并不普及,
因此現(xiàn)在國際通用的測量方法仍是史高維爾指數(shù)。
.
令人驚訝的是,到了近期,辣椒品種命名里“魔鬼”文化的影響力逐漸式微。
以下列舉一些為數(shù)不多“魔鬼”的辣椒,
例如“魔鬼的舌頭”(Devil’s Tongue)。
“魔鬼的舌頭”屬于黃燈籠辣椒,是差不多20世紀90年代,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阿米什種植園里自行變異生長出來的一個品種。
早期的“魔鬼的舌頭”是一種果皮略有褶皺的黃色辣椒,看上去很像非洲南部法塔利辣椒的縮小版。
但在之后的培育過程中,
“魔鬼的舌頭”逐漸變成一種味道更辛辣的紅色辣椒,形狀就像一個立體的舌頭,中部凹陷,“舌尖”挑釁地挑起。
在意大利南部,一年生辣椒種類下有一個叫作(Satana)的辣椒品種,在英語里又被稱為“撒旦之吻”(Satan’s Kiss)。
這是一種櫻桃狀的紅辣椒,果實多產(chǎn)。
這種辣椒在當?shù)貍涫軞g迎,最常見的做法是用搗碎的鳳尾魚和馬蘇里拉干酪填餡,然后燒烤。
盡管名字聽起來讓人緊張,但相比“魔鬼的舌頭”,“撒旦之吻”的辣度較為溫和,算是中等辣度。
加勒比的紅色哈瓦那辣椒是黃燈籠辣椒種類下的又一個品種,
它還有一個名字是“路西法之夢”(Lucifer’s Dream),
不過同樣被叫作“路西法之夢”的,
還有一年生辣椒種類下一種辣度溫和的橙紅色辣椒品種。
“魔鬼紅”(Demon Red)和芥黃色的“魔鬼釀造”(Devil’s Brew)辣椒,都是外形細長的一年生辣椒,結(jié)出的果實豐滿又辛辣無比。
除此以外,從葡萄牙引入非洲以后就迅速傳開的皮里皮里辣椒(或叫派里派里,鳥眼辣椒),也有著跟魔鬼相關(guān)的名字,即“非洲魔鬼”或“紅魔鬼”辣椒。
.
辣椒傳入中國以前,“椒”字一般指花椒,
辣椒在借用中國傳統(tǒng)香辛料名稱的同時,也繼承了中國人對香辛料的各種想象和隱喻。
辣椒在中文中先後有多種名字,
流傳較廣的分別有番椒、秦椒、海椒、辣茄、番姜、辣角、辣虎、辣子等等,流傳地域不一,
.
中原華夏族本來只有“辛”字,
甲骨文中即有辛字,
原是象形字,是一種尖頭圓尾的刑刀,
據(jù)考證是用於黥面的,引申義作痛極解,
即辛是會使人流淚的痛覺。
因此辛作為對刺激性感覺的的形容,也是從它的引申義而來的。
.
《周禮》有“以辛養(yǎng)筋”,《楚辭》有“辛甘行些”,
可見先秦時期已經(jīng)有以“辛”字形容味覺感受的用法。
《楚辭》中的“辛甘行些”專指“椒、姜”二物,
.
可見先秦時期華夏族所認識的有辛味的食物僅限於花椒和姜,
兩者皆原產(chǎn)於中國
(椒在秦嶺一帶出產(chǎn),姜在江淮一帶出產(chǎn))。
秦漢時期才陸續(xù)有蒜、蔥、胡椒等物進入中國。
.
《說文》中有“辛痛即泣出”,有刺激性味道的食物都可以稱為辛,而辣則是辛得厲害。
凡是姜、胡椒、蔥、蒜、韭等物的刺激性味道都可以稱為辛,
而辣椒含有的刺激元素則遠超前數(shù)者,用“辣”名之可謂貼切
.
.
在辣椒進入中國以前,椒字一般指蕓香科花椒屬的幾種植物,
從《說文》的記載來看,當今“椒”字的古字有兩個—“椒”“茮”,“椒”指整株植物,“茮”專指其果實,即今謂“花椒”者。
.
“椒”的共同特點是均為喬木,枝幹有刺,果實有辛辣味。
而辣椒則是草本植物,成株狀態(tài)為灌木。
上古文獻中喬木與灌木的區(qū)分明顯,喬木用木字旁,灌木用草字頭。
中國傳統(tǒng)意義上的“椒”與辣椒在植物形態(tài)下的差異極大,很容易區(qū)分。
.
辣椒傳入中國後被命名為“椒”,與花椒、胡椒等並稱,是因其辛辣故。
中國古代文獻中用單字“椒”者一般指花椒,不應(yīng)理解為辣椒。
.
現(xiàn)代漢語中,花椒、胡椒、辣椒,只有花椒是指原來的“椒”,其余二者都是外來辛味植物借用了“椒”的名字。
.
除了辣椒,其余的中文名稱也很有意思。
番椒(亦作蕃椒)是辣椒一詞普及以前最廣泛使用的辣椒的通名,
清中期以前的文獻一般都用番椒之名,
可見辣椒在進入中國的最初一百年,其外來植物的特征很突出,因此強調(diào)“番”。
而後辣椒逐漸進入中國飲食,其食用的味覺特征日益為人所熟知,因此漸漸改稱辣椒,這個過程也是辣椒這種食物本土化的過程。

【關(guān)於芭芭拉用水治療,得到更辣的刺痛感】
想解辣,必須先認識辣椒素的特性,通常我們可能在感覺很辣的時候,都會想著喝水。
但其實,辣椒素只溶於油脂和酒精(Alcohol),
並不溶於水,也就是說,喝水並不能解辣,
光是喝水,只會讓辣椒素散佈在整個口腔,讓它和更多的疼痛接受器接觸,感覺更辣。
但如果剛好手邊只有開水可以選擇的話,請盡量選擇冰水或冷水,會比喝溫水還要舒服一點,
因為辣椒素會刺激神經(jīng)感覺溫度升高,如果喝些冰水,可以稍微降溫緩解灼熱感。
.
乳製品含有油脂和一種叫做酪蛋白(Casein)的蛋白質(zhì),可以溶解辣椒素並消除灼熱感,像是冰的全脂牛奶、全脂優(yōu)酪乳或冰淇淋等等,解辣效果都不錯。古爾加斯教授表示,這就和用洗碗精溶解碗盤上的油脂的原理一樣,牛奶可以將口腔裡的辣椒素溶解並去除。乳製品之所以解辣,是因為其中的酪蛋白是由非極性(Non-polar)的分子(Molecule)組成的,而辣椒素也是非極性的分子,兩者可以相互結(jié)合並不會排斥,然而,水是由極性分子(Polar molecule)所組成的,所以這就是為什麼喝水沒辦法解辣的原因。
文摘錄自https://www.storm.mg/lifestyle/2086097

丹佛·尼克斯(Denver Nicks)發(fā)表在2017年1月《國家地理》上的一篇文章中,
發(fā)現(xiàn)了玻利維亞人民對他們常用的辣椒醬拉拉瓦(llajwa)也有同樣的溢美之詞。
拉拉瓦辣椒醬由當?shù)氐牧_克多辣椒、番茄和一種類似芫荽狀藥草奎爾奎納(Quirqui?a)混合而成:
“沒有拉拉瓦我們吃什么都提不起精神,”
加拉多這樣跟我說,這句話我在旅途中已經(jīng)聽過很多次,
“就像是一種惡習(xí)。它可能會傷害你,但你總?cè)滩蛔樗撩浴S悬c像毒品一樣。
有些人吸毒,無法忍受沒有毒品的分分秒秒。
在玻利維亞呢?
我們有自己的‘毒品,就是拉拉瓦。”
吃辣會變成一種癮。
一些有關(guān)辣椒的評論會反復(fù)強調(diào)這種所謂的精神聯(lián)系。
從生理學(xué)角度,這種聯(lián)系完全站不住腳,
但從另一個層面來看,人們對于辣椒的耐受性毋庸置疑是逐漸增加的。
就像阿片類藥物、酒精和其他被禁的致癮劑一樣,耐受性隨著持續(xù)攝入而不斷增強。
10分鐘前或上周剛品嘗過的辣椒醬,當時似乎還辣到難以忍受,灼熱又刺痛,但之后再次嘗試時,它尖刺的味道就會逐漸削弱。
味蕾就是在這樣的鍛煉過程中不斷打開,并為下一次品嘗更辣的食物張開了懷抱。
味覺是可以訓(xùn)練的,就像逐漸接受其他任何種類的味道一樣,味覺也能訓(xùn)練成欣賞辛辣的滋味。
伴隨辣椒素含量不斷攀升的培育辣椒,味覺也更加堅韌,不斷經(jīng)受新的辣度考驗。
.
1992年,澳大利亞的一個研究團隊就此提出內(nèi)啡肽的觸發(fā)機制是導(dǎo)致某些人對辣椒素“上癮”的原因。
正如《新科學(xué)家》所報道的那樣
"正因為辣椒素對人們想要得到的快樂有求必應(yīng),所以他們也已經(jīng)習(xí)慣把味蕾一次次暴露于更多辣椒素的刺激之下,去換取更高的內(nèi)啡肽分泌。從這一點來說吃辣真的有可能會上癮"
.
不過這倒不是說,身體對辣椒會自動產(chǎn)生逐漸增加的每日劑量需求,如果不能滿足,就會進入某種災(zāi)難性的崩潰。
跟藥物的耐藥性原理完全不是一回事。
盡管純辣椒素本身就是一種毒素,但即使是最辣的辣椒,其中所含的辣椒素加在一起也不會對人體有什么傷害,
"除了會從消化道的一端或兩端排出時給周圍器官再添一把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