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幸,求你別再加糖了
今天差點被瑞幸給甜死了,也許是昨天,我不知道。
我喝了一口瑞幸新回歸的椰青冰萃。手機的點單頁面上還亮著:「嚴選東南亞精選椰青,只采用符合標準甜度的椰果」「埃塞俄比亞咖啡和清甜果味相融交織,更具平衡和清爽」。
這都說明不了什么,瑞幸每天都能把人給甜死。

第一口椰青冰萃的滋味,就是加了冰塊的甜藥水味,讓人想起板藍根、急支糖漿、還有抗病毒口服液。
有人說,椰青冰萃搖勻之后就會變好喝,我搖了一下,吸管再插下去,好像味道更古怪了。它又甜又苦,又青澀又膩口,像是氣泡水里兌了中藥,檸檬水里倒了醬油,Angelababy 配了黃曉明,花樣再多也不會有好結(jié)果。
它既喝不出一杯美式的味道,也喝不出新鮮椰子水的味道,似乎哪邊都沒有討好。

記憶中的椰青美式,上面就是美式,下面就是純椰青水,喝底下自然清爽,喝上面咖啡香氣四溢,融合之后美好翻倍。
但這杯「椰青冰萃」,我艱難地喝了一下午也沒喝完,腦海里一直有一個疑問:
這一杯咖啡到底加了多少糖?
當我回看配料,竟然只有椰子水飲品和耶加雪菲咖啡豆??磥韱栴}就出在這個椰子水飲品上了,它不是剖開一個椰子嘩啦啦流出來的新鮮椰子汁,它是飲品。

如果你想在「糖度」選擇無糖——沒有這個選擇,只有一個「不另外加糖」。
拿星巴克舉例,它們可以選擇咖啡濃縮份數(shù)、牛奶類型可以更換,以及可以自由選擇添加或更換風味糖漿,瑞幸只有「不另外加糖」「半糖」「標準糖」的選擇。的確是簡潔也直接很多,但就是不給你拒絕糖的機會(以下僅選擇項對比)。

你能想到的瑞幸熱門款,都是瑞幸堅持小甜甜定位的最后的倔強。瑞幸的每次小甜甜,落到喝咖啡的人身上,都是一座大甜甜。
生椰拿鐵,在我們常喝的椰汁里加入了更多糖和氫化油。
椰云拿鐵,讓很多人重新回想起童年的椰樹牌椰汁竟然可以這么甜(非褒義)。
絲絨拿鐵,如果不搖晃,第一口底部的北海道絲絨風味厚奶,大概是你這輩子喝過最甜的牛奶。
隕石生椰拿鐵,連「不另外加糖」的選項都沒有,最低的糖度就是「微糖」,因為咖啡成分里本身就自帶黑糖風味晶球。能在咖啡里喝到「珍珠」其實還不錯,滿足了很多「加料檔」的愿望,但「微糖」也真的太甜了。
最低的糖度標準都那么甜,我都不敢再往上加糖想象。
總的來說,不幸的咖啡各有各的不幸,但瑞幸咖啡的甜都是相似的。

只有當我努力讓頂上的咖啡快速流下來,和底下的任何糖漿攪拌融合,才能勉強讓咖啡的苦澀,沖淡那股猛烈的甜蜜。
事實證明,我買的或許不是一杯加了糖的咖啡,而是一杯加了咖啡的糖水。
如果你還喝過瑞幸咖啡之外的奶茶,你將會對瑞幸的甜有更透徹的感受。
當你喝慣了喜茶、奈雪等新茶飲品牌,再喝瑞幸的小鹿茶時,會仿佛一瞬間回到了學生時代。里面那絲絲濃郁的果醬,有一股充滿了「性價比」的味道。
但它里面的確又有新鮮水果和真實果泥,瑞幸這么做,就像是旗幟鮮明地在告訴大家:
人家就是要甜甜嘛。(有被甜齁嗎,就是這種感覺)

這里不得不提到星巴克的星冰樂系列,同樣也充滿了濃縮果汁、罐頭水果和糖漿??雌饋懋嬅媸呛茇S富而美好,但和新鮮果茶比哪個更好喝,就不言而喻了。
雖然一位瑞幸員工也曾告訴過愛范兒,很多奶茶店用新鮮水果難以保存,門店衛(wèi)生堪憂,考慮到保鮮和品控,濃縮果汁、罐頭水果和糖漿反而不容易出問題。
但說出來吧,果醬它再好,也沒純鮮榨的好喝,不管它是星巴克還是瑞幸,就是不好喝,就是難喝。

每杯咖啡和奶茶到了每個消費者手中,口味自然是第一。
甜本身沒錯,甜是生活美好幸福的最大來源之一,我們需要甜。而且選擇甜咖啡或苦咖啡,也是個人喜好,并沒有對錯標準。
但還是想說一句,別過頭。一沒把握好度,就容易過猶不及。
至少,當越來越多人每天一杯瑞幸咖啡時,讓我們有更多甜或不甜的選擇空間。
更何況,糖是健康的最大殺手之一。
曾經(jīng)我沒得選,以后我只想喝杯不那么甜的瑞幸咖啡。是的,盡管瑞幸甜到爆,我還是對它未來抱有不那么甜的希望。
經(jīng)歷了兩年前的財務造假丑聞,而后新掌門人快速重組、扭虧為盈,瑞幸咖啡再度「復活」,還是那個中國咖啡里「扛把子」的存在。
現(xiàn)在,瑞幸已經(jīng)是中國連鎖咖啡第一大牌。
它太懂得中國人的口味了——甜,才能親民,甜,才能普及,甜,才是王道。

因為事實就是:中國人不愛喝咖啡。
咖啡這個詞首次以中文出現(xiàn)在中國,還是在林則徐編譯的《四洲志》里,1836 年左右,咖啡才作為消費品進入中國。
但那時候,咖啡又貴又苦,就是富人喝的新鮮玩意,老百姓甚至都不知道。
咖啡真正開始在大眾消費者中啟蒙,還是靠雀巢咖啡 1989 年推出的「1+2」速溶咖啡,咖啡粉+植脂末+糖,讓更多人泡起了這種「提神飲料」。
雀巢砸了一大筆錢,在電視、報紙、車廂、戶外等等廣告渠道大肆普及「咖啡教育」,如果你年紀不小了,你應該還能記起「雀巢,味道好極了」這句廣告語。
第一次喝,也有點像涮鍋水的味道,但多喝幾次之后,嗯,甜甜的,還蠻好喝。
雀巢咖啡的普及之路多少讓人想起了現(xiàn)在的瑞幸。
有很多地方變了,但甜始終沒有變。

后來,星巴克的大舉進軍,讓喝咖啡成為了一種城市里的小資生活方式。
一些人點杯咖啡也不喝,先得拍照發(fā)張朋友圈,后面不經(jīng)意露出自己的名牌包包。每杯星巴克背后,都像都坐著一個白領。
當然據(jù)說星巴克在上海開第一家店時,店員拿經(jīng)典美式給路邊派樣試喝,結(jié)果路人都反問:
這是中藥么?
對于當時的弄潮兒來說,星巴克是新潮,是情調(diào),是身份的象征,這些讓他們多少可以忽視咖啡的苦。
星巴克在中國經(jīng)濟高速發(fā)展的 21 世紀還是挺順的,當時的擴張速度也被人描述為「每 15 個小時,就有一家星巴克門店在中國開張」。2017 年,中國超過美國,成為星巴克的第一大市場。

只是從文化服務到成為大眾消費品,并不容易。
如今,MANNER、O.P.S、M stand、三頓半、永璞、幸運咖等大量咖啡品牌,從線下隨處可見的創(chuàng)意咖啡店,到線上的超即溶凍干咖啡,它們都在創(chuàng)造新鮮、多元、有趣的咖啡方式,讓年輕人為之沉迷。
但現(xiàn)實是,不加糖、不加奶的黑咖啡,至今 95% 的中國消費者依然接受無能。

咖啡在中國的滲透率依然很低。
德勤中國調(diào)研顯示,中國整體的人均年咖啡消費量只有 9 杯,而一個美國人一年就要喝 329 杯。
瑞幸讓咖啡奶茶化,事實上也是讓咖啡大眾化、開啟中國下沉市場的好方式。
沒有苦咖啡的小鎮(zhèn)里,有著最廣大的咖啡增量空間,那里將會出現(xiàn)越來越多的青年人手一杯生椰拿鐵、厚乳拿鐵、椰云拿鐵……

加入牛奶、椰汁、水果、酒精的「甜咖啡」背后,是一場新的中國咖啡之戰(zhàn)。
在中國人培養(yǎng)起咖啡習慣之前,甜是必經(jīng)之路。
但是,我想許多年以后,面對更加美味的新中式咖啡,每個過來人都將會回想起,他們曾差點被瑞幸咖啡甜死的那個悲傷的下午。

參考文章:
第一財經(jīng)雜志:中國咖啡「大躍進」
螳螂觀察:百年中國咖啡史,講通了一個奶茶故事
網(wǎng)易數(shù)讀:瑞幸復活,但它的對手早就不是星巴克
壹番 YIFAN:瑞幸成奶茶界公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