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這類人共事,像吸了一百支二手煙

你身邊有沒有經(jīng)常愛抱怨的人?遇到這種人你會怎么辦?常常抱怨的人不僅會強化自己的負面思維模式,對消極情緒上癮,還會對周圍的人產(chǎn)生負面影響,把別人當作負面情緒垃圾桶一樣,令對方感到不堪重負。這種行為上的轉變并不容易,不過本文的作者可以為你支招。

莉薩實在受不了了。她在一家大型零售連鎖企業(yè)工作,每次碰到高管彼得,彼得就會喋喋不休地抱怨自己的工作、政府和生活。聽了彼得的抱怨,她很快就會出現(xiàn)幽閉恐懼癥狀。莉薩想讓彼得從積極的方向想事情,卻無濟于事,他會自己繞回消極面。這樣一直發(fā)牢騷,對包括他自己在內(nèi)的每個人都有負面影響。

研究表明,像彼得這樣經(jīng)常抱怨,會造成生理影響。重復負面、悲傷、憤怒和無力的感情,會讓大腦中的神經(jīng)遞質(zhì)“改變”,強化負面思維模式,讓負面情緒更容易反復,給感激、欣賞和幸福等積極情緒留下的空間更少。不斷循環(huán)負面思維,甚至可能會對大腦中用于解決問題和認知技能的海馬體造成損害。久而久之,抱怨的人就會對消極情緒上了癮。
他們還傾向于非黑即白的思維。妥協(xié)不在他們考慮的范圍內(nèi)。彼得這樣經(jīng)常抱怨的人,更容易看到問題而非解決方案,因此很難共事。因為消極,他們很難做出決策和解決問題。況且抱怨還會催生更多能抱怨的事情。
經(jīng)常抱怨的人還會對周圍的人產(chǎn)生負面影響。在以負面悲觀的方式進行思考并作出反應的時候,人會下意識地將自己的感受轉移到他人身上,這種現(xiàn)象在心理學中叫作“投射性認同”。他們就像是把別人當作負面情緒垃圾桶一樣,令對方感到不堪重負。
有趣的是,這種“轉移”很可能是源于進化。一些神經(jīng)科學家表示,人類大腦中的鏡像神經(jīng)元,對于生存至關重要。作為社會動物,人的大腦會無意識地模仿周圍人的情緒,這一點在遇到危險時是一個優(yōu)勢,也可以產(chǎn)生社會凝聚力。但神經(jīng)鏡像還有不利的一面。抱怨一切的人有傳染性,會讓其他人在不知不覺間也開始抱怨。

抱怨也有好處。偶爾對一名同事抱怨自己的艱難處境,令我們得以宣泄自己的憂慮,緩解可能的壓力反應。壓抑情緒可能會阻礙我們尋找問題本身,因而無法擺脫。人也會為了讓自己感覺好一些而抱怨。比如前面說的彼得,他也許是希望莉薩認可自己的處境的確不公平,好建立某種程度上的情感聯(lián)系。
但抱怨也可能被用作行使權力、影響認知的手段。特別是在充斥政治斗爭的組織內(nèi)部,人們會用抱怨來爭取其他人的支持。從這個角度理解,彼得可能是想拉攏莉薩,讓莉薩跟自己一樣覺得公司里有些人做得不對。
在許多情況下,長期的抱怨始于童年時期,作為一種在家里獲得關注、營造和睦氛圍的手段。這樣的童年經(jīng)歷可能會形成根深蒂固的行為模式,比如彼得,抱怨可能已經(jīng)成為他身份認知的一部分。這可以解釋他為什么不理會他人的正面建議:因為解決他的問題相當于消除抱怨的理由,會威脅他的自我認同感。

嘗試幫助這種人往往無濟于事。彼得很可能只會繼續(xù)沉浸在負面情緒里,不去尋找解決方案。這就是經(jīng)常抱怨的人容易令人氣惱的原因。
更好的方法是,首先劃定界限。莉薩應當告訴彼得,自己可以傾聽和交流,但不會參與重復的話題。翻來覆去講同一件事情對誰都沒有好處。莉薩應該說明,她知道他感覺很糟糕,但他一直抱怨讓組織里每個人都心煩。她要說清楚,每個人都會偶爾抱怨,但大部分人都適可而止,而且抱怨的方式也有好壞之分。如果覺得可以推動切實積極的改變,抱怨就能發(fā)揮作用,而彼得的抱怨方式毫無意義。
其次,莉薩要向彼得說明,如果換個角度,感覺會好很多。有針對性地積極行動,會讓他克服消極情緒。有時間對一切糟糕的事情發(fā)牢騷,不如用這個時間采取改進措施。抱怨的目的應該是糾正和解決問題,不是贏取別人的同情。
莉薩也可以建議彼得學習感恩。想要抱怨的時候就轉移注意力,想一想自己遇到的值得感激的事。這樣可以幫助他改善情緒,增加活力,減少焦慮。當然,這種行為上的轉變需要花費一定的時間,不過在此過程中可以向精神治療師求助,在專業(yè)人士幫助下探索自己容易陷入受害者心理的傾向、一直尋求他人認可的原因,以及在想要抱怨時尋找替代反應的方法。
經(jīng)常抱怨的人表面上似乎無害,但會對身邊的同事和自己產(chǎn)生負面影響,必須調(diào)整行為。人們總會對他人的負面情緒感到厭倦。彼得必須意識到,嘎吱作響的輪子并不總是能被上好潤滑油,還有可能被換掉。
關鍵詞:自管理
曼弗雷德·凱茲·德弗里斯(Manfred F. R. Kets de Vries)|文
朔間|譯? 周強|編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