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兕于柙《論語·季氏》
虎兕于柙
社稷之臣
陳力就列
危而不持
持危扶顛
扶危濟困
龜玉毀櫝
季孫之憂(成語)
分崩離析
禍起蕭墻
變起蕭薔
蕭薔(典型)
既來之則安之(成語)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名言)
《論語·季氏篇》
【原文】
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于孔子,曰:“季氏將有事于顓臾?!?/p>
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p>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6怀?,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且爾言過矣,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
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近于費。今不取,后世必為子孫憂?!?/p>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于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也?!?/p>
【今譯】
季氏,又稱季孫氏,春秋時魯桓公子季友的后裔,魯國貴族季氏三兄弟控制了魯國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大權,把持魯國的朝政,國君完全成了傀儡。季氏三兄弟將要興兵去攻打鄰邦顓臾(附庸于魯國的一個小國,相傳是伏羲之后,風姓,故址在今山東費城西北)。
輔佐季氏的孔子弟子冉有(求)、季(子)路,他們二人當時是季氏的家臣,他們倆一同去拜見孔子,試探孔子對這一情況的想法,告訴孔子說:“先生,季氏將對顓臾國用兵、采取軍事行動了?!?/p>
孔子批評他們說:“冉求呀!我看這怕是你的過錯吧,這難道不是你的責任嗎? 那顓臾,從前是先王封他做祭禮蒙山的主祭人,周天子讓他主持東蒙(即蒙山,在今山東蒙陰縣南四十里)祭祀的,再說它現(xiàn)在已經在魯國的疆域之內,它是魯國的臣屬啊,為什么還要派兵討伐它呢?”
冉有辯解,季氏伐顓臾,與己無干,說:“這是我們主公季孫大夫自己的主意,是他想要去攻打顓臾,我們倆本來都不贊成去攻打?!?/p>
孔子指出冉求、子路不能制止季氏伐顓臾所應負的責任,說:“冉求呀!從前一個有名的史官周任說過這樣的話:‘能施展自己的才能,盡自己的力量去履行職務,不能這樣做,就不要就其職位,實在做不好的話,就辭職不干。’(孔子用比喻指責冉有他們失職)這就如同一個輔助盲人的人,如果瞎子有了危險,當盲人面臨危險,但他的助手不去扶持;瞎子跌倒摔跤了,但他的助手不去攙扶,那么還用這個輔助瞎子的助手干什么呢?你們是季氏的輔佐人,為什么讓他這樣做?
“況且你的話實在是錯了,兇惡的猛獸(老虎、獨角的犀牛)從籠子中逃跑出來為患,貴重的東西(占卜時用的龜甲、祭祀時用的玉器)壞在匣子里,當事人難道就沒有過錯嗎(比喻是說,管理這些東西的人不能不負責任)。
冉有解釋,季氏伐顓臾,是為了替子孫消除后患,說:“現(xiàn)在的顓臾,城池堅固,又離季氏的采邑費地(季氏的私邑)很近。如果不趁它弱小的時候早去攻占它,將它征服,日子久了,將來一定成為后代子孫的隱憂。”
孔子斥責說:“冉求呀?。鬃右辉俸魡尽扒蟆?,可以想見其嚴厲之色),君子厭惡那種想做某事卻又不肯實說自己想要那樣做,不承認自己貪心,而非要編個誑言,硬要另找借口掩飾的人(孔子極端厭惡這種編造借口,不說老實話的人)。
“我聽說,有國的諸侯、有家的大夫,不怕財富少,卻怕財富分配不均勻;不怕人民稀少,卻怕不安定。因為財富分配均了,也就無所謂貧窮;上下能和睦,彼此團結共處,就無所謂人民稀少;上下既相安無事,安定了,那么境內就沒有傾覆之患。做到了這樣,如果有遠方的人還不歸順,那就再修仁義和禮樂的政教來招引他們來。他們已經來歸服了,既然招來了他們,就讓他們安心生活下去,安定下來。
“現(xiàn)在,你們二人輔佐季孫氏大夫,既不能使用仁德讓遠方的人歸服,無法招引他們來;又不能使國內和平團結,國家將要分裂,支離破碎(分崩離析),而你們卻不能保全??;反而卻想要在國內打內戰(zhàn),策劃使用武力征伐。
“我恐怕季孫氏最大的憂慮和禍患并不在顓臾這個邊境小國,而是正在魯國自己的宮庭之內呢(當時魯君與季氏互相猜忌,所以這才是季氏的隱憂)!”
【賞析】
春秋末期,周王朝的統(tǒng)治已面臨崩潰,“禮崩樂壞”,傳統(tǒng)的等級制度受到有力的挑戰(zhàn),不但周王室不再有統(tǒng)率諸侯的力量,而且諸侯的權力也落到卿大夫手中。
季孫氏作為魯國的大夫,竟然想要攻占魯國的附庸國,擴大自己的勢力。
孔子對這種情況很不滿意,他主張以仁和禮來解決爭端,提倡“和為貴”,反對通過暴力手段解決國家內外的問題。
本文中,孔子對季氏(季康子)發(fā)動不義的戰(zhàn)爭進行指責,也對自己的弟子冉有、子路一味地推諉、狡辯,進行了嚴厲的駁斥。
本文孔子還提出了“不患貧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的思想,讓人民安樂,讓社會均富,這種思想對中國古代文化和中國人的心理影響深遠。
兕:古代犀牛一類的獸名。
柙:關猛獸的木籠。
“虎兕于柙” 本為老虎和兕(犀牛)從木籠里逃出,跑了出來。
后用“虎兕于柙”比喻惡人逃脫、壞人逃跑。管理者沒有擔負起應有的責任。
社稷之臣(社稷臣):春秋時期,附庸于大國的小國稱社稷之臣。后以“社稷之臣”泛指擔當國家大任、關系國家安危之重臣。
成語“社稷之器”(由“社稷之臣”引申而來)義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成語“社稷之役”(由“社稷之臣”引申而來)義為國家重臣應該擔負的職責。役:此處既含有官位、官職的意思,又含有事情、責任之意。
“陳力就列” 成語,義為根據(jù)各人貢獻的才力而就任于相應的官職,亦是根據(jù)各人的能力大小而任職的意思。
(人要對自己有個基本的掂量,不能不自量力,不能盲目攀比)。
“危而不持,顛而不扶” 簡化為?“持危扶顛” (成語),使自己所服務的上級走正道。冉有為季孫服務,卻不是要季孫如何使魯政清明,權在國君,而是幫助季孫專權。
后用“持危扶顛”泛指扶持危殆局面。
“扶危濟困” 、“扶危濟急”、“救危扶傾” 義為幫助和救濟危難窮困的人 rescue the desperately poor and help those who are in difficulty.
“虎兕” 就字面講是老虎和犀牛。后用“虎兕”比喻兇惡殘暴之人。
“龜玉毀櫝” 成語,本為龜甲和寶玉毀壞在匣子中。
后用“龜玉毀櫝” 喻大臣失職而導致國家危亡。也喻美好的事物被棄置浪費。
“季孫之憂” 成語,義為季孫的憂患,說明季氏真正可憂的不是顓臾,而是季孫本身,因為當時季孫把持魯政,和魯君矛盾很大?!笆捤N之內”指魯君。
后用“季孫之憂” 比喻禍患將發(fā)生在內部而不是在外部。
“分崩離析” 義為分裂、崩潰、離散、瓦解,形容國家或集團組織等四分五裂,separately ,不能保持團結統(tǒng)一,disintegrate,徹底瓦解。
“蕭薔”(典故)古代宮院大門內遮擋視線的小墻壁(照壁),宮室中用以分隔里外的門屏,擋門小墻。后用“蕭薔”喻家院之內,引申喻指內部。
“禍起蕭墻” 、“釁起蕭薔”原意為危險不主要來自外部,而是來自宮室內部潛在的禍患。
后用“蕭薔之患”、“禍起蕭薔”比喻由內部不和而引起的爭端,internal strife,內部潛在的禍害。
變,事變,指有重大影響的事件。
“變起蕭薔” 義為變故發(fā)生于內部。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當作“不患貧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箴諫)義為作為國家的統(tǒng)治者,重要的不是憂慮國家的貧窮,而是憂慮財富的兩極分化;不是憂慮人口不多,而是憂慮人民不能安居。
(居于國家統(tǒng)治地位的階級,必須要保證社會的公平和公正,保證社會發(fā)展的均衡和有序;必須要保證社會的和諧和穩(wěn)定,保證人民生活的寧靜和平安。)
“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保裕┝x為財富均衡了,就無所謂窮了富了;人民和諧了,就無所謂多了,少了;國家安定了,就不會有爾虞我詐、排擠傾軋的事了。
?
“既來之,則安之” 成語,本指招徠遠方的人,并加以安撫。后“既來之則安之” 指既然已經來了,那就安下心來。since we are here,let us stay and enjoy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