笨鳥醫(yī)生心得1000話(8)《難經(jīng)》1至22難論經(jīng)脈,學習整理。
本來呢,第二十四篇我是打算整理一些自己關(guān)于腰疼的心得,但是遲遲沒有動手,因為怕自己整理的不好,而不知不覺中都堅持寫到二十四篇了,二十四對我而言是個比較重要的數(shù)字,也是我特別喜歡的數(shù)字,所以更想寫好它。不知不覺中2020年新的一年轉(zhuǎn)眼間就到了,而它卻讓我們遇到了新冠狀病毒,一時間朋友圈充滿了焦慮和壓抑。閉門不出的我們似乎處在暗黑的冷色調(diào)下,但是我們都明白春天近了這一切都會過去的,我們期盼著勝利的消息早日的到來。
過年回老家后,由于疫情呆在村里不能回去上班。于是開始沉下心來,翻出自己帶回來的《難經(jīng)》,回來前想回老家能翻上一兩頁就不錯了,沒想到由于有了這大把的時間,我把它看完了。故整理下自己的思緒,來加深對它的理解。于是我也想好了,二十四篇就拿來寫經(jīng)典吧!一個新的開始,筑根基,學經(jīng)典。
二十四不是完結(jié),是新篇章的開始?!峨y經(jīng)》又名《黃帝八十一難經(jīng)》,難者同問也!也就是八十一問,讓我們隨著秦越人的問題一一走下去。
一、開篇第一難,問:“十二經(jīng)皆有動脈,獨取寸口,以決五臟六腑死生吉兇之法,何謂也?”
對呀,人體有十二條經(jīng)脈,每條經(jīng)脈都有動脈(如陽溪、天窗、勞公、沖門、大迎、人迎、太溪、委中、太沖等)。為什么我們把脈診病的時候只取手腕的手太陰肺經(jīng)之脈呢?
然:“寸口者、脈之大會,手太陰之脈也,…… 且寸口者,五臟六腑所始終。”
我們把“肺朝百脈”、“脈會手太陰之太淵”等聯(lián)系起來,而且《五臟別論》有經(jīng)曰:“氣口何以獨為五臟主?”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養(yǎng)五臟氣,而變見于氣口?!?而且脈始于手太陰而一日一夜行五十度而行一大周而復(fù)歸手太陰。這就是為何取手腕之脈而能知全身狀況的原因。
兩下心肺所主,呼吸之間跳或未跳的一下為脾胃所主,而吸時跳的兩下為腎肝所主。(所以從呼與吸的長短,呼跳的節(jié)律與吸跳的節(jié)律等方面我們是否能用來判斷人體的何臟腑病呢?)而心與肺都浮,而腎肝都是沉脈又是如何判斷呢?這里我們借鑒李時珍的《頻湖脈學》來描述下:
“浮為心肺,沉為腎肝,脾胃中州,浮沉之間。心脈之浮,浮大而散;肺脈之浮,浮澀而短。肝脈之沉,沉而弦長;腎脈之沉,沉實而濡;脾胃屬土,脈宜和緩?!?/p>
浮滑長為陽,沉澀短為陰。而脈有一陰一陽,一陰二陽,一陰三陽,一陽一陰,一陽二陰,一陽三陰。相互搭配而存在。
——————分界————————
五難曰:“脈有輕重,何謂也?”
這一問呢,主要圍繞著把脈時下指的輕重。而它的回答主要圍繞著五行而言。下指重如三個黃豆粒則到達皮部,肺主皮毛,故為肺部;重如六個大豆則到達血脈層,心主血脈,則為心部;重九個大豆則到達肌肉層,脾主肌肉四肢,故為脾部;重十二個大豆則到達筋層,肝主筋,則為筋部;按至骨,腎主骨,為腎部,把指略微上抬,就感到脈來極速有力的,是腎氣。
把脈的下指的輕重和點穴推拿時手法的輕重相同。分別為肺—皮毛層,心—血脈層,脾—肌肉層,肝—筋層,腎—骨層。此中奧妙不可不言。
——————分界———————
六難曰:“脈有陰盛陽虛,陽盛陰虛,何謂也?”
然:“浮之損小,沉之實大,故曰陰盛陽虛;沉之損小,浮之實大,故曰陽盛陰虛。是陰陽虛實之意也?!?/p>
它的大意是一個脈象如果浮取它感覺脈象減弱細小,沉取它感覺脈象充實洪大,因此叫陰盛陽虛;如果沉取感覺脈象減弱細小,浮取感覺脈象充實洪大,叫陽盛陰虛。也就是輕手取之陽之分,重手取之陰之分。
———————分界———————
七難:“經(jīng)言少陽之至,乍大乍小,乍短乍長;陽明之至,浮大而短;太陽之至,洪大而長;少陰之至,緊細而微;厥陰之至,沉短而敦。此六者,是平脈邪?將病脈邪?”
然:“皆王脈也。”
繼問:“其氣以何月,各王幾日?”
然:“冬至以后,得甲子少陽王,復(fù)得甲子陽明王,復(fù)得甲子太陽王,復(fù)得甲子太陰王,復(fù)得甲子少陰王,復(fù)得甲子厥陰王。王各六十日,六六三百六十日,以成一歲。此三陽三陰之王時日大要也?!?/p>
它講述了六經(jīng)脈符合時節(jié)的旺脈,和它所主的日子。但是這里所述與《脈經(jīng)》所言有的經(jīng)脈所主日子不同。特別將其分享在這里,供自己參考,也把此問題留給自己。
———————分界————————
八難:“寸口脈平而死者,何謂也?”
然:“諸十二經(jīng)脈者,皆系于生氣之源。所謂生氣之源者,謂十二經(jīng)之根本也,謂腎間動氣也。此五臟六腑之本,十二經(jīng)脈之根,呼吸之門,三焦之源,一名守邪之神。故氣者,人之根本也,根絕則莖葉枯矣。寸口脈平而死者,生氣獨絕于內(nèi)也?!?/p>
這里說到腎間動氣為十二經(jīng)之根本,五臟六腑之本,三焦之源。有人說“氣沖之脈者,起于兩腎之間,主氣,故言腎間動氣?!鼻岸螘r間看《津沽臟腑推拿》一書,又看到《難經(jīng)》第八難,想說這也許就是臟腑推拿一派的核心吧!腎間動氣,通過調(diào)理氣沖之脈而以三脘定三焦,而配以五層氣體(如把脈時五層一樣),而成為調(diào)理臟腑氣血的推拿一大派。
也有人說“按腎俞兩穴,系十四椎下各開一寸五分。其命門一穴,正當十四椎下,在左右腎俞穴之中,則此命門者,后附于腰,前通于臍下一寸五分,明曰氣海,所謂男子生氣之海者是也,正所謂腎間動氣者是也。此腎間動氣者,即生氣之源?!?/p>
說到這里又不得不提到另外一本書了,代田文志的《針灸真髓》。書中多次提到跟師的過程中老師澤田健先生經(jīng)??粗鴫ι系膸追鶊D而深思,其中一幅圖就是下面這個,剛開始我看不明白,這幾天又看到并聯(lián)系《難經(jīng)》而恍然大悟。后面《難經(jīng)》經(jīng)絡(luò)原穴部分會重新提到這個圖,講的更加明白。
——————分界————————
九難:“何以別知臟腑之病耶?”
然:“數(shù)者腑也,遲則臟也。數(shù)則為熱,遲則為寒。諸陽為熱,諸陰為寒,故以別臟腑之病?!?/p>
這里說了臟腑病脈象的辨別,因為數(shù)為陽,腑為陽,故數(shù)多為腑病。而遲為陰,臟為陰,故遲多為臟病。不獨數(shù),只要是陽脈多主腑?。徊华氝t,只要是陰脈多主臟病。但是林正禎曰:“數(shù)亦有臟病,臟病亦有熱?。贿t亦有腑病,腑亦有寒病,臨病察脈,不可執(zhí)滯?!?/p>
——————分界————————
十難曰:“一脈為十變者,何謂也?”
然:“五邪剛?cè)嵯喾曛庖病<倭钚拿}急甚者,肝邪干心也;心脈微急者,膽邪干小腸也;心脈大甚者,心邪自干心也;心脈微大者,小腸邪自干小腸也。心脈緩甚者,脾邪干心也;心脈微緩者,胃邪干小腸也。心脈澀甚者,肺邪干心也;心脈微澀者,大腸邪干小腸也。心脈沉甚者,腎邪干心也;心脈微沉者,膀胱邪干小腸也。五臟各有剛有邪,故令一脈輒變?yōu)槭??!?/p>
問到一臟的脈象而變?yōu)槭N脈象怎么解釋?五邪是五臟五腑之氣,失去其正而為邪者也。剛?cè)嵴?,陽為剛,陰為柔。剛?cè)嵯喾?,謂臟逢臟,腑逢腑。五臟五腑,各有五邪,以脈來之甚者屬臟,微者屬腑。特以心臟為例子,余可類推。
心脈急甚者,肝邪干心也!那么心速太過者,瀉肝火補心陽是否可行呢,以此類推。
——————分界——————
十一難曰:“經(jīng)言脈不滿五十動而一止,一臟無氣者,何臟也?”
然:“人吸者隨陰入,呼者因陽出。今吸不能至腎,至肝而還,故知一臟無氣者,腎氣先盡也?!?/p>
《靈樞》第五篇中有文曰:“一日一夜五十營,以營五臟之精,不應(yīng)數(shù)者,名曰狂生。所謂五十營者,五臟皆受氣,持其脈口,數(shù)其至也。五十動而不一代者,五臟皆受氣。四十動一代者,一臟無氣。三十動一代者,二臟無氣。二十動一代者,三臟無氣。十動一代者,四臟無氣。不滿十動一代者,五臟無氣。予之短期,要在終始。所謂五十動而不一代者,以為常也。以知五臟之期,予之短期者,乍數(shù)乍疏也?!?按五臟腎在最下,吸氣最遠,若五十動不滿而一止者,知腎無所資,氣當先盡。盡猶衰竭也,衰竭則不能隨諸臟氣而上矣。
第十五難篇幅較長,講了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四季的王脈,和它們的太過、不及、平脈及死脈。它重點強調(diào)了胃氣在四季脈中的重要性,故曰四時皆以胃氣為本。脾胃之脈平和不可得見,蓋脾寄王于四季,不得獨主于四時,四臟之脈平和,則脾脈在中矣。衰乃見者,雀啄水漏之象。
———————分界—————————
十六難曰:脈有三部九候,有陰陽,有輕重,有六十首,一脈變?yōu)樗臅r,離圣久遠,各自是其法,何以別之?
然:是其病有內(nèi)外證。
其病為之奈何?
然:假令得肝脈,其外證:善潔,面青,善怒;其內(nèi)證:臍左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其?。核闹珴M,閉癃,溲便難,轉(zhuǎn)筋。有是者肝也,無是者非也。
假令得心脈,其外證:面赤、口干,喜笑;其內(nèi)證:臍上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其?。簾┬?、心痛,掌中熱而啘。有是者心也,無是者非也。
假令得脾脈,其外證:面黃,善噫,善思,善味;其內(nèi)證:當臍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其?。焊姑洕M,食不消,體重節(jié)痛,怠墮嗜臥,四肢不收。有是者脾也,無是者非也。
假令得肺脈,其外證:面白,善嚏,悲愁不樂,欲哭;其內(nèi)證:臍右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其?。捍?,灑淅寒熱。有是者肺也,無是者非也。
假令得腎脈,其外證:面黑,善恐,善欠;其內(nèi)證:臍下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其?。耗鏆?,小腹急痛,泄如下重,足脛寒而逆。有是者腎也,無是者非也。
第十六說到了診病時有內(nèi)外證,脈與內(nèi)外證相合則為該臟病。外證從五行上各臟的顏色,情志等方面說起;外證主要說了腹部的按診;還有就是各臟腑病不同的病理癥狀。從脈、內(nèi)證、外證、癥狀四個方面綜合來判斷一個疾病屬于哪個臟腑。說到腹診,不得不說到十六難是腹診的鼻祖,它最早提出了腹部五臟有疾,各自的按診部位。但是看到這里我又亂了,它說的方位和腹針的穴位圖肝肺方位是反的。以至于有段時間我一直在搞氣在人體的生降到底是怎么運行的,雖然說左升右降沒問題,有的人就說了,左右是病人的左右;又有人說了左右是醫(yī)生的左右,也就是病人的右升左降,你看腹部八卦圖肝在右,肺在左。好嘛,都有道理。但兩個相反的東西總有一個是對,一個是錯吧?既然《難經(jīng)》是腹診的鼻祖,那么按著它來說應(yīng)該是這樣的。
火,火炎上行而不能下,故為上部。手心主、少陽火,生足太陰、陽明土,土主中宮,故在中部也。此皆五行子母更相生養(yǎng)者也。
脈有三部九侯,各何主之?然:三部者,寸關(guān)尺也。九侯者,浮中沉也。上部法天,主胸以上至頭之有疾也;中部法人,主膈以下至臍之有疾也;下部法地,主臍以下至足之有疾也。審而刺之者也。
人病有沉滯久積聚,可切脈而知之耶?
然:診在右脅有積氣,得肺脈結(jié),脈結(jié)甚則積甚,結(jié)微則氣微。
診不得肺脈,而右脅有積氣者,何也?然:肺脈雖不見,右手脈當沉伏。
其外痼疾同法耶?將異也?
然:結(jié)者,脈來去時一止,無常數(shù),名曰結(jié)也。伏者,脈行筋下也。浮者,脈在肉上行也。左右表里,法皆如此。
假令脈結(jié)伏者,內(nèi)無積聚;脈浮結(jié)者,外無痼疾;有積聚,脈不結(jié)伏;有痼疾,脈不浮結(jié)。為脈不應(yīng)病,病不應(yīng)脈,是為死病也。
第十八難講到脈有寸關(guān)尺三部,每部有四條經(jīng)絡(luò),共十二條經(jīng)絡(luò)。那么這些經(jīng)絡(luò)是如何分布的呢?根據(jù)十八難文字,我畫得下圖。
上圖的分布,是五行的相生而成,脈都是向從尺向上而行,更加說明了尺脈的重要。故如十四難所說只要有尺脈則如樹之有根,枝葉雖枯槁,根本將自生,人有元氣,故知不死。然后我突然想到為什么老人一般女的比男的活的久呢,有人說是女在失去老伴后會通過哭而發(fā)泄出來,而男的多憋在心里,所以女的活的更久。我想根據(jù)這一難,聯(lián)想下面所講也許是“男子尺恒弱,女子尺脈恒盛”的原因吧!
然后把脈時,左病候左,右病候右。寸候胸上,尺候臍下。關(guān)候膈下,下至于臍。
————————分界———————
十九難曰:經(jīng)言脈有逆順,男女有恒。而反者,何謂也?
然:男子生于寅,寅為木,陽也;女子生于申,申為金,陰也。故男脈在關(guān)上,女脈在關(guān)下。是以男子尺脈恒弱,女子尺脈恒盛,是其常也。反者,男得女脈,女得男脈也。
其為病何如?
然:男得女脈為不足,病在內(nèi)。左得之,病則在左;右得之,病則在右,隨脈言之也。女得男脈為太過,病在四肢。左得之病在左;右得之病在右,隨脈言之,此之謂也。
第十九難說到男女脈有恒,男為陽而女為陰,所以男的陽脈盛而陰脈弱,而女的陰脈盛而陽脈弱。故男的尺常弱,女的尺常盛。而男女脈反者,男的得女脈則陰實陽虛,病在內(nèi);女的得男脈則陽盛而陰虛,病在四肢。左脈候左,右脈候右。
而延伸點,“左大順男,右大順女” 左為氣而右為血。反之則病,尤其對重病之人,則意義更大。
二十難曰:經(jīng)言脈有伏匿,伏匿于何臟而言伏匿耶?
然:謂陰陽更相乘,更相伏也。脈居陰部,而反陽脈見者,為陽乘陰也。脈雖時沉澀而短,此謂陽中伏陰也。脈居陽部,而反陰脈見者,為陰乘陽也。脈雖時浮滑而長,此謂陰中伏陽也。
重陽者狂,重陰者癲,脫陽者見鬼,脫陰者目盲。
第二十難說到了陰脈陽脈有相互乘襲,互相隱伏的情況。
—————分界—————
二十一難曰:經(jīng)言人形病,脈不病,曰生;脈病,形不病,曰死。何謂也?
然:人形病,脈不病,非有不病者也,謂息數(shù)不應(yīng)脈數(shù)也。此大法。
對于二十一難,張仲景曰:“人病脈不病,名曰內(nèi)虛,以無谷氣,神雖困無苦;脈病人不病,名曰行尸,以無王氣,猝眩仆不識人,短命則死?!?/p>
徐大春曰:形病而脈不病,乃邪之受傷猶淺,不能變亂氣血,故生。脈病人不病,則邪氣已深,伏而未發(fā),氣血先亂,故死。
——————分界—————
二十二難曰:經(jīng)言脈有是動,有所生病。一脈輒變?yōu)槎≌?,何也?/p>
然:經(jīng)言是動者,氣也;所生病者,血也。邪在氣,氣為是動;邪在血,血為所生病。氣主呴之,血主濡之。氣留而不行者,為氣先病也;血壅而不濡者,為血后病也。故先為是動,后所生病也
這一難解決了我們關(guān)于經(jīng)絡(luò)所主病部分的是動和所生病的問題,是動者說的是氣先病而出現(xiàn)的問題。而所生病是邪在血所產(chǎn)生的病變。所以一般是動在先,而所生病在后者。另一方面,我們是否可以這樣理解,是動多用針調(diào)氣,而所生病需要刺血做為輔助呢?
——————分界——————
不知不覺中,經(jīng)過幾天的整理,《難經(jīng)》的第一部分~經(jīng)脈部的二十二篇就整理完了??戳艘槐橛终磉@一遍,感覺收獲又多了些。而這也成了我第一次寫近萬字的文章,感覺小有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