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本《竹書紀年》的出現,完全就是人心不古的一個典型詮釋
“舜殺堯、禹殺舜、啟殺益,伊尹殺商王太甲”,號稱顛覆《史記》記載的現在流傳下來的《竹書紀年》其實完全就是一本偽書!一本典型的以小人之心揣測君子之腹的經過后人篡改的書。
《竹書紀年》又稱《汲冢紀年》,因晉代汲郡盜墓者盜發(fā)戰(zhàn)國魏襄王墓而出土。戰(zhàn)國本在春秋之后,憑什么就以此懷疑儒家的思想和經孔子整理過的史書的正確性?里面的記載很有可能就是攻擊儒家學派的人所寫的偽史。
歷史本就是一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古史經歷戰(zhàn)火后,免不了要大量的流失,憑什么就一定認定戰(zhàn)國魏國史官記錄的是真而孔子、司馬遷整理的是假呢?
這還只是假定原本《竹書紀年》流傳下來的佚文記錄了開頭內容的情況下。
事實上永嘉之亂后,《竹書紀年》的竹簡已經亡佚,歷經安史之亂、五代十國,《竹書紀年》的傳抄本逐步開始散佚,初釋本、考正本也漸漸無存。
后世所能看到的明朝后出現的《竹書紀年》,清代學者錢大昕指斥其為偽書,姚振宗在《隋書經籍志考證》里面更推斷其為明代嘉靖年間天一閣主人范欽偽作。這個叫作今本。
清代嘉慶年間,朱右曾輯錄竹書紀年的佚文,加以考證,編成《汲冢紀年存真》 ,是為《古本竹書紀年》。但是原竹簡和初釋本、考正本早已失傳,那個佚文能有多少內容,微乎其微!
可以推測大量的內容都為這個朱右曾先生所編造,后世王國維等人依照這個編造后的古本再行校對整理,就以為可以復原《竹書紀年》的古本原貌,根本就是癡人說夢!
在本身就是偽史的史料上校對考證,完全就是一錯再錯,自欺欺人,誤人誤己!
我不知道這些人研究這些東西做什么,只知道做學問的書呆子呀!孔子說做事情的好壞要看對后世的長遠影響,不能光看當時的情況。認為三代也是人心險惡,只會讓遠古的美德蕩然無存,讓復雜的社會更加復雜。如此下去,人類只會失去信仰。
有些東西就不應該讓它繼續(xù)流傳下去。
老君說:智慧出,有大偽。人說三代之下,人心不古,后世的人智巧百出、計謀橫行,就認為三代的古人也是一樣的,于是就有了《竹書紀年》編造版的所謂歷史真相,何其謬哉!
遠古人心淳樸,圣王的時代沒有大公無私的禪讓制反而是奇怪的。
原本的《竹書紀年》不太可能會記錄那些反常的歷史記載,就算有很有可能也符合我開頭的學派攻擊猜想。
現代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需要儒家、孔子和《史記》的道德培養(yǎng),而不是《竹書紀年》的人心險惡!
悟空如意筆,縱橫天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