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玲娜貝兒和喪服
中秋前就寫了這篇文章,結(jié)果一直有事耽誤沒有發(fā)。
正好這件事熱度也過去了,現(xiàn)在我們心平氣和地討論一下這件事。

請大家看這張圖:

從這張圖里你能看到什么?有人看到了一只穿著可愛服飾的玩偶小狐貍。有人知道這是上海迪士尼去年九月發(fā)布的IP形象“玲娜貝爾”,發(fā)布以來一直很火。想得更多一點的人,能看出“玲娜貝爾”身上穿的衣服有中國元素,包括肚子上的荷花刺繡等等。
事實上這是上海迪士尼官方發(fā)布的毛絨玩具套組,它官方介紹頁面是這樣的:

但就這樣一只可愛的玩偶,昨天直接被罵上了熱搜第一,說她穿的這個衣服不對,是左衽喪服:

他們認為中國古代都是穿右衽衣服的,左衽是在葬禮上才穿的。穿左衽,就好比在婚禮上穿黑衣送花圈。

就是對中華文化不尊重:

認為這是美國公司迪士尼專門來惡心我們的做法:

是別有用心:

更多人則認為迪士尼既然想在中國賺錢,當然要把中國文化研究透。左衽和右衽是最最基礎(chǔ)的中國文化,這個都不懂就別在中國混了。


反正一番吵鬧,到現(xiàn)在也沒個結(jié)果。

看到這可能不少人一臉懵逼,甚至連衽這個字怎么念是啥意思都不知道。這個字讀ren,本義是衣襟。所謂的“左衽”呢,就是衣服在胸前交叉后,右衣襟在上壓住左衣襟。而右衽呢,則是左衣襟壓住右衣襟:

可能有人要說了,這左壓右還是右壓左有那么重要嗎,不都是穿衣服嗎?現(xiàn)代人看來確實如此,但儒家就是一個講究禮教,講究給人定規(guī)矩的學派。比如孔子的學生子路,在衛(wèi)國一場混戰(zhàn)中,被人擊散了冠纓。他說“君子死,冠不免”,意思是君子即使死了,也不能披頭散發(fā)。然后在戰(zhàn)場上從容系好帽纓,但也在整理帽冠的過程中被人砍殺而死。禮儀甚至比生死還重要,也就不難理解儒家后來發(fā)展出的種種規(guī)矩了。關(guān)于“左衽”和“右衽”也是一樣。《論語·憲問》記載: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fā)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jīng)于溝瀆而莫之知也。”
孔子稱贊管仲,說如果沒有管仲,我們就要“披發(fā)左衽”地生活了。這里“左衽”同“披發(fā)”并列,足以看出孔子對“左衽”的鄙夷。對于這段,《論語注疏》直言道:
衣衿向左,謂之左衽。夷狄之人,被發(fā)左衽。言無管仲,則君不君,臣不臣,中國皆為夷狄。
其他一些儒家經(jīng)典著作也都有關(guān)于左衽的描寫。比如《尚書》中寫道:
四夷左衽,罔不咸賴,予小子永膺多福。
(四夷指的是東夷、西戎、南蠻、北狄。)反正就是東南西北的蠻夷都是左衽的,我們中原正統(tǒng)文明人為了和他們區(qū)分開,必須右衽。應(yīng)該能看明白,在這里“左衽”代表的是蠻夷。那為啥左衽也有喪服的意思呢?儒家經(jīng)典《禮記》中有這樣一句:
小斂大斂,祭服不倒,皆左衽,結(jié)絞不紐。
小斂說的是給死者穿壽衣,大斂指的是把死者放到棺材里。這兩個步驟都要保證死者身上的衣服是左衽,所以左衽也就有了喪服的意思。自從董仲舒提出“廢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以來,儒家統(tǒng)治了中國兩千多年。所以在后續(xù)的不少文學作品里,也都有用左衽指代蠻夷,推崇右衽的說法。所以別看我們現(xiàn)在不在乎了,古人可是非常在乎這些禮節(jié)。很多禮節(jié)一直到民國,甚至新中國成立后才逐漸廢除,不為人所所知。這也不是第一次因為這事起爭議了。比如之前百度七夕節(jié)做了個定制LOGO,結(jié)果里面男主的衣服是左衽:

這就引發(fā)了演員徐嬌的不滿:

當時新《三國》出來,很多人批評說里面諸葛亮和曹操的服裝根本就不對:


包括一些教材中關(guān)于屈原的插圖,是左衽,也引發(fā)過爭議。

這樣看來,玲娜貝爾左衽確實不合適。被罵也正常。

但我又看了一眼這個玩偶。

硬要說這是“喪服”,我覺得也有點太扯了。
因為從《周禮》那會兒開始,就說得很明白,喪服要用素服(素衣﹑素裳﹑素冠),而這個衣服是粉紅色的還帶繡花。你啥時候見過粉紅色還帶繡花的喪服?總不能因為一個左衽,就把其他一切條件全丟了吧?,F(xiàn)在一些網(wǎng)友說不認左衽右衽就是把傳統(tǒng)文化都丟了,說左衽就相當于披麻戴孝。但只認左衽右衽而忘了其他又何嘗不是呢?儒家認為喪服要左衽,和左衽就代表喪服可是完完全全的兩回事。

另外,隨著民族交融,其實古代也有一些時候不那么分左衽右衽。比如崔博的《漂海錄》有記載:
“江南人皆穿寬大黑襦褲……婦女所服皆左衽……自滄州以北,女服之衽或左或右,至通州以后皆右衽”
一些畫像也有證明:


有不少相關(guān)論文,發(fā)現(xiàn)不同階段大家對左衽右衽的認知是不一樣的,我國古代也不是一直那么忌諱這件事,一些出土的文物也支持這一觀點。

包括上面提到的屈原,其實在當時也有爭議。一些學者認為屈原是楚國人,而楚國當時在江淮地區(qū),不在中原核心區(qū)那里。

《史記》記載:
三十五年,楚伐隨。是也。隨曰:我無罪。楚曰:我蠻夷也。今諸侯皆為叛相侵,或相殺。我有敝甲,欲以觀中國之政,請王室尊吾號。
《史記 楚世家》:熊渠曰: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謚。乃立其長子康為句亶王,中子紅為鄂王,少子執(zhí)疵為越章王,皆在江上楚蠻之地。
楚國國君多次表示自己就是蠻夷。而且有史料證明,楚國并不尚右,而尚左。所以關(guān)于屈原到底應(yīng)該左衽還是右衽,其實到現(xiàn)在還有爭議。

當時《北京晚報》就刊載了一篇題為《屈原左衽,未必就錯》的文章。文章里除了提到屈原可能是蠻夷,還引用屈原的話:
另外,即便屈原不屬蠻夷,也不能輕易否定他著服左衽。屈原在《涉江》中說:“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云之崔嵬?!?br>
屈原一輩子好“奇服”,《屈原集校注》說:“異于世人的服飾。以喻志行高潔,與眾不同?!?/blockquote>那有沒有可能他就是穿左衽衣服呢?
誰也不知道。另外,1986年三星堆出土的“青銅大立人”顯示,反正古蜀國的“法服”,是左衽的。
你看,連教材上的屈原到底該穿左衽還是右衽我們都還沒搞清楚。玲娜貝爾穿個衣服咋就又快進到“溫水煮青蛙”了。從文化上,迪士尼來自美國,在我們的語境里是實打?qū)嵉摹靶U夷”。
從那件衣服的形象上來看,其實看不出明顯的左衽右衽,更別說迪士尼從來也沒說這是漢服啊。最后,從生物上,玲娜貝爾是一只女性狐貍。它連人都不是,用人的禮教去要求它,是不是有點太嚴格了。把狐貍做成人,還讓它穿上衣服,這在儒家禮教系統(tǒng)里可能遠比“左衽”、“右衽”要不敬得多吧。
這件事里,我同意所謂的“迪士尼想賺這份錢,就應(yīng)該把功課做足”。所以迪士尼這次被罵糊弄消費者,確不算太冤。
但更多的互相攻擊就沒必要了。
一邊有所謂的“傳統(tǒng)衛(wèi)士”,硬是覺得迪士尼是故意用“左衽”來暗示華夏文明淪落。
還斬釘截鐵說他們就是故意耍中國人。
接著又有“漢服警察的警察”,嘲諷對方過于魔怔。
腦子比千百年前的古人還要保守。
最后,還出現(xiàn)了“漢服警察的警察的警察”,直接說雖然我不懂漢服,但我覺得你們“漢服警察的警察”就是不把文化傳承當回事,簡直就是漢奸。
好家伙,這是無限套娃,無限扣帽子啊。
這種頻繁的車轱轆后,一位網(wǎng)友表示:
下面有很多人表示感同身受:
這實在讓人遺憾。
知乎上還有人問,為啥現(xiàn)在的游戲大作都不加中國元素了。
最高贊回答是這么一張圖:你要說它有道理吧,其實一些地方也很牽強,《刺客信條》也有中國背景故事。但你要說它為黑而黑吧,其實也不盡然。。。。說到底,現(xiàn)在很多漢服的規(guī)矩,是近些年造出來的,它包羅萬象,貫古通今,并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也不可能達成真正的一致。沒人能說明白所謂的“漢服”,到底是按照哪個朝代哪個地區(qū)的標準制定出來。而有些人硬是要把這一切和民族的脊梁聯(lián)系在一起,我覺得也大可不必。
就像這位微博網(wǎng)友說的一樣:很簡單一個道理,漢服在古代肯定是有很多細節(jié)需要遵守的,但是如果要文化推廣,要文化交流,就必須簡化,沒必要拘泥太多細節(jié)。不然永遠就是自己小圈子玩。全世界能傳播起來的文化產(chǎn)品,每一個都不可能完全忠于它們本來的樣子。
火影忍者和真實日本忍者的生活相差十萬八千里,但不妨礙大家看了火影忍者以后對日本文化心生向往,不妨礙有的小孩開始模仿卡卡西結(jié)印。
美國西部片和真實的美國西部也沒啥聯(lián)系,但不妨礙全世界看了美國西部片,都覺得美國人是勇敢,敢于探索的一個民族,都想做個“荒野大鏢客”。如果有惡意的文化挪用、文化丑化,那當然應(yīng)該抗議。但像玲娜貝爾這事,我覺得實在沒必要搞成這樣。
銘記傳統(tǒng),在乎傳統(tǒng)是好事。但很多時候我們宣傳自己在乎的文化,不需要通過對別人上綱上線的方式來進行。
否則別說向外輸出我們的文化了,我們自己人都有點害怕。
標簽:
說說玲娜貝兒和喪服的評論 (共 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