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峰】馬克思哲學導論(第八講)全20講-附筆記資料-復旦大學課程

第八天
?
理性本身也有來歷,要對此說明,而不是用非理性和理性對抗。
上接第七講,
對意識的存在論討論
巴門尼德:能被思維者和能存在者是同一的。思有同一。
存在總是用思維范疇被把握。存在是思維范疇。去掉思維范疇,不能討論存在問題。
思維是屬人的、或是超越人的最高的意識。人類的意識在思維這個層面上被客觀化,成為一個獨立的世界。柏拉圖第一個闡發(fā)這個理念的世界(獨立的世界)??陀^思維——獨立世界,思維不僅是我們的思維而且是世界、現(xiàn)實存在的根據(jù),為思維所把握的東西乃是事物的內(nèi)在核心。
笛卡爾:先驗主體性的原則。
意識拿思維之范疇把雜多的知覺狀態(tài)粘合起來組成經(jīng)驗。(“實體”不是對感性事物的描寫,是無感覺因素的范疇。是人心的一種認識形式,乃是一種信念。實體:在變化中保持自身同一)凡經(jīng)驗的東西中都有先驗的東西否則經(jīng)驗成立不了。
我們的經(jīng)驗的確從感覺起步(begin with),但不是起源于(come from)感覺。每個范疇就是個判斷。其實從柏拉圖“學習就是回憶”開始就暗藏了將來的先驗原則。這條原則持續(xù)到黑格爾。只是把先驗邏輯改造成辯證邏輯。
意識的先驗本性被確認了。
從意識的先驗本性到意識的社會存在本性的轉化。
我們不能直接否定康德。但我們還得追問先天范疇的來歷和根據(jù)。這個根源絕不是心理主義,而是超心理的意識的社會存在本性。
《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意識在任何時候都只能是被意識到的存在,而人們的存在就是他們的現(xiàn)實生活過程?!?/p>
德語:意識 das Bewu?tsein
bewu?t Sein 被意識到了的存在
(Wesen本質(zhì))其實就是sein的過去分詞形式,本質(zhì)就是消失了的存在
近代認為是意識自身的能力規(guī)定著事物的存在,光是感覺是不可能。
意識就是第六識(對應“法”)。(前五識是感覺認識,被第六識規(guī)定。)
問題是意識自身的存在問題。
假如不討論,這種意識就是pure consciousness純粹意識。
存在之規(guī)定不能在意識的內(nèi)部,怎么辦?就把存在從意識內(nèi)部拖出來——bewu?t Sein
海德格爾,不管我們意識有沒有去做對象以前,我們已經(jīng)生活在此世界中了Dasein。Dasein——sein da,da是地點副詞,相當于there。人首先在世界之中在(在之中,不是在空間中),而不是在自己的意識內(nèi)部中在。把人稱為Dasein。
人們的存在就是他們的現(xiàn)實生活過程。
思有不同一了。過程process就是歷史性的、時間性的。世界(自然和人與人的,這是同一件事,同一件事的兩個方面)和人不可分了。社會存在是感性的。
宗教的、政治的(觀念的),都是從感性的社會存在派生出來的。馬克思的社會存在不是泛泛的社會學概念,否則就會有意識決定意識。
意識的社會存在本性太重要。
語言和意識具有同樣長久的歷史。不能談論離開語言的意識。語言不是單個生物體的內(nèi)心獨白,社會性在里面。先驗哲學的思維范疇都是在語言中找到的(我推到了瓶子,原因結果范疇)。語言和意識一樣,一開始就是社會的產(chǎn)物。
個性和人類性并不是分開的東西。個性是在人類的共同性中實現(xiàn)的——如越劇在藝術中實現(xiàn)——假的藝術家讓藝術為他服務,成為手段。真的藝術家為藝術服務,藝術成就了藝術家。
個性并不脫離人的類存在。
類本質(zhì):人類所有個體的成員都有著某些最基本的性質(zhì),該性質(zhì)區(qū)分于動物。
費爾巴哈:把自己的類當成自己的對象、(自己的本質(zhì))才誕生人的意識。
我對杯子的各種感知、把他們當作對象不能產(chǎn)生意識,只有把它們當作類來把握才有杯子的意識,而杯子的意識的前提是把自身當作人的類來把握。
以類作為人類對象的意識是人的意識。
中國:“白馬非馬”個別的馬不是馬類,已經(jīng)有意識了。
用概念把握的東西不是個別的東西,是類。在思維(范疇體系)中把握到了類。
?
中國人有概念,只是把概念看成共相。但共相無相。理念無相。
拿類作對象的意識,本質(zhì)上就規(guī)定為超感性的東西,叫純粹思維。
?
費爾巴哈:把自己的類當成自己的對象、(自己的本質(zhì))才誕生人的意識。
?
意識只是存在物的類成為對象物和本質(zhì)的地方才存在。
1.?我們自己作為存在物首先把我們自己所說的類,把它跟自己分開來了,本來自在的在我們身上我們不自覺,但是如果我們自覺呢?就把我們本屬于它的那個類,類本來就在我身上,把它跟自己拉開距離了它成為我的(object)對象了成為存在物,這樣···才能把其他存在物作為意識的對象。
?
2.?在費爾巴哈那,這個類仍然是感性的。
馬類仍然是感性的。紅本身不紅,但紅始終不是個概念。紅的色系、紅之一般被我們把握不是我們概念的把握,而是我們直觀的對象,不是思維的對象。
胡塞爾,把思維的范疇本身規(guī)定為直觀。是本質(zhì)直觀;費爾巴哈,類是直觀的對象,不是思維的對象。
畫家畫畫很美,不是在概念上把握了……
費爾巴哈:直觀的唯物主義。個別直觀依賴于類的直觀。問題是類如何成為直觀的對象?結果就是現(xiàn)象學原則:人和動物都能聽,但人對聽還有聽。不是對一個物理聲響的反應。對看有看,所以我們能區(qū)分暖色系、冷色系。對聽有聽,所以我們能區(qū)分音與音之間的關系,這仍然在人類范圍內(nèi),叫感覺的人類性,正因此我們能創(chuàng)造美。
在直觀的領域以內(nèi),有類存在。
區(qū)別于物理學意義,對音樂的聽力是人化、靈化的聽力,這是美學意義上,感覺到美的能力根據(jù)的是類的直觀,對類的直觀的根據(jù)是對直觀的直觀。
我們怎么對直觀有直觀的?馬克思來回答。
“全部的五官感覺是人類歷史的產(chǎn)物。”
?
討論動物
?
作為語言的語言是對存在的領會。我們?nèi)祟惏褜Υ嬖诘念I會保存在語言中。
?
?
馬克思:“人并非一開始就有純粹的意識(先驗的),精神一開始就很倒霉,注定要受到物質(zhì)的糾纏,物質(zhì)在這里表現(xiàn)為震動的空氣及聲音,簡言之,即語言。語言和意識具有同樣長久的歷史?!?/p>
費爾巴哈:把自己的類當成自己的對象、(自己的本質(zhì))才誕生人的意識(語言)
?
存在論革命一共有四個步驟,下堂課講第四個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