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小辭典》12.22 道統(tǒng)
【本文轉(zhuǎn)載自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年 僅供學習參考】
22、道統(tǒng)
? 儒家傳道的系統(tǒng)。《禮記·中庸》說:“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戰(zhàn)國時孟子又自命繼承孔子正統(tǒng)。他認為“自生民以來,未有盛于孔子也”,提出“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i]。唐代韓愈作《原道》篇以排斥佛、老,并仿照佛教的祖統(tǒng),提出所謂“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孟”的儒家道統(tǒng)說。認為“孟軻之死,不得其傳焉”,表示失傳之道,“由愈而初傳,雖滅死萬萬無恨?!?span id="s0sssss00s" class="font-size-16">[ii]儼然以孟子繼承人自居,開啟了宋代道學的先聲。韓愈的道統(tǒng)說目的在于論證以孔孟為首的儒家學說是封建社會的正統(tǒng)思想,企圖在三教并行的唐代爭斗儒家獨尊的地位。宋儒朱熹所建立的道統(tǒng),以程顥、程頤直接繼承孟子,“程夫子兄弟者出”,“續(xù)夫千載不傳之緒”[iii];他自己則以繼承二程而自詡。道統(tǒng)說為唐宋以后歷代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遵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儒家思想淵源。
注:
[i] 《公孫丑·下》。
[ii] 《與孟尚書書》。
[iii] 《中庸章句序》。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