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超人類技術,3億年前的飛行黑科技
我們的許多發(fā)明都是受到動物的啟發(fā),比如雷達,它模仿青蛙的眼睛。有一種小昆蟲幾乎在世界各地都能找到,科學家們都為之著迷。但即使他們能理解它的獨特之處,卻不能做出相應的裝備,那么這種小昆蟲的獨特之處是什么呢?
生物界是弱肉強食的,捕食者和獵物,每時每刻都在上演著狩獵和逃跑的戲劇。游隼,被認為是第一個會飛的,只有23%的成功率,貓頭鷹有22%的成功率,而像獅子和老虎這樣的大型捕食者的成功率不到50%。在陸地上,非洲野狗的成功率最高,根據(jù)團隊的不同有67%的成功率。在捕食者中,有一個人看起來不太像,卻有驚人的100%成功率。

長達三億年不用進化,飛行技巧超越了所有人類科技,利用它的飛行原理制造出的飛行器,可以輕松躲開導彈追擊,這種生物就是大家熟知的蜻蜓,被稱為天空之王。
蜻蜓是一種食肉昆蟲,早在3億年前就存在了,當時它們的翼展可達70厘米。如今最大的蜻蜓翼展只有16厘米。古代蜻蜓之所以能長得這么大,是因為空氣中有45%的氧氣,而現(xiàn)在只有20%多一點。蜻蜓通過氣孔呼吸,所以在氧氣含量下降后,它們必須縮小自己的體型。否則,他們將窒息而死,因為他們的身體消耗的氧氣比他們吸入的更多。
它能夠高度的優(yōu)化捕獵策略,看到獵物的0.1秒內就能制定最優(yōu)化的飛行方式和路線。它能夠看到橙色到紫外線的光譜,并對運動物體高度敏感。所以它能夠很快地鎖定獵物,利用自己的飛行優(yōu)勢順利將對方捕獲。

科學家們長期以來一直在研究蜻蜓,了解它們如何從地面飛速起飛,如何快速改變方向,如何突然在空中盤旋,甚至如何倒掛飛行,但他們從未造出這樣的飛行器。蜻蜓有四個翅膀,每個翅膀都有不同的角度來控制身體,使其在空中快速旋轉和盤旋。
蜻蜓從出生到現(xiàn)在經(jīng)歷了3億年的漫長時間,除了體型的變化其他的都沒變,小惠。蜻蜓有波動狀的葉脈和比翅膀其他部分更厚的邊緣,這對改變飛行的模式和方向起著重要作用。此外,它的眼睛可以360度無死角地觀察周圍環(huán)境。蜻蜓的大腦也是為飛行而設計的。
目前,很多科學家都在研究蜻蜓的飛行模式,并試圖以它的飛行原理制造飛行器,如果能研發(fā)成功,飛行能力可能會超當今任何飛行器,甚至可以輕松躲開導彈追擊,遇到惡劣天氣也不會顛簸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