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石頭砸自己的腳!日軍學八路軍,結果50車彈藥全送給呂正操
抗戰(zhàn)時期,我軍武器裝備極差,有小米加步槍的形象描述,不得已只好用秸稈冒充子彈,用鳴放鞭炮冒充機槍,迷惑敵人。殊不知,生性吝嗇的日本日軍有時也會效仿,那么他們會得逞嗎?我們就來看一個有趣的故事。

抗戰(zhàn)爆發(fā)后,八路軍積極在華北敵后建立抗日根據地,河北保定地區(qū)由于地扼京門要沖,戰(zhàn)略意義重大,八路軍便在這里建立冀中抗日根據地,并在安國縣成立冀中軍分區(qū),司令員便是呂正操。呂正操出身東北軍,曾在日本軍校留學,軍事指揮技能高超,又非常善于練兵,故而冀中根據地的軍民戰(zhàn)斗力都很高,成為華北日軍的眼中釘肉中刺,必欲處之而后快。

1938年6月16日,駐河北定縣的日軍第27師團第3聯隊派吉田勝中佐帶著一千多日偽軍,打算奇襲冀中根據地。狡猾的敵人故意繞開大路,躲過八路軍的埋伏,出其不意兵臨安國縣城下。面對兵力占優(yōu)的日偽,呂正操果斷命令部隊主動撤出安國縣城,日寇得意洋洋進入后,宣稱得勝。

【呂正操】
可是很快他們就知道中計,八路軍主力和游擊隊夜夜向安國城發(fā)起襲擊,八路軍最擅長的就是夜戰(zhàn)。他們充分利用“疑兵之計”,他們人數不多,但在城墻外不停跑動,并制造很大聲響,造成許多部隊進攻的假象,搞得日軍高度緊張。而且八路軍和游擊隊掌握著主動權,他們輪番鼓噪,裝成進攻的樣子,還可以交替休息。可是日軍偽軍就慘了,一晚都擔驚受怕沒睡好,全部都登上城墻戒備。
更令日軍不解的是,平日都知道八路軍缺少彈藥,子彈金貴得很,可是這次卻顯得彈藥格外充足,只聽八路軍的機槍“鐺鐺鐺”爆豆一樣,響徹一宿都沒有間斷,八路軍什么時候有這么闊綽過?天亮后,八路軍撤退,日軍出城檢查八路陣地,才發(fā)現其中端倪。

原來,八路軍的“機槍陣地”上根本沒有子彈殼,而是一地的鞭炮紙屑和一個個空洋油筒,昨夜八路根本不是在機槍掃射,而是用在鐵皮筒燃放鞭炮,偽裝成機槍聲。其實,二戰(zhàn)時期日本的國力比起歐美國家相形見絀,加上侵略擴張戰(zhàn)線過長,日軍的軍火彈藥供應也是非常緊張,加上日本人天生的吝嗇性格,所以日軍也很想找出一些節(jié)省彈藥的方法。
吉田勝中佐一看,八路這個主意不錯,值得“皇軍”仿效,于是也在城中四處搜羅鞭炮,分發(fā)給守城日軍,晚上再對付八路軍攻城,也用鞭炮冒充機槍,嚇唬嚇唬土八路。于是到了夜里,安國縣城下滑稽一幕上演,八路軍和日軍都用鞭炮“乒乒乓乓”對轟起來,好不熱鬧。就這樣一連幾天都是這樣,日軍也就麻痹大意,覺得八路軍也不過如此,只會咋咋呼呼,并不敢進攻。
他們哪里知道,八路軍其實只是在佯攻,呂正操把真正的主力其實都轉到定縣,也就是這股日軍出發(fā)的老巢。呂正操知道定縣已經空虛,因此率領主力猛攻,定縣守軍急忙給吉田勝發(fā)來求援電報。
吉田中佐知道中計,20日夜晚,吉田勝率領日軍撤退,臨走,這家伙也使了一個詭計,城頭掛滿鞭炮,用導火索連著一根蠟燭,這樣每隔幾分鐘就炸響一串鞭炮。日軍雖然撤出安國,城頭還是乒乒乓乓的“槍響”,想把八路軍吸引住。

【日軍俘虜】
他們哪里知道,呂正操早就在路上設下一個又一個伏擊圈,打得他們寸步難行,吉田勝急著趕回定縣,所以就不得不舍棄輜重部隊,率領日軍輕裝逃離。當初為攻打安國,日軍運來一百多輛大車運載的彈藥物資,本來計劃都會消耗掉。
誰知道吉田中佐向八路“取經”,幾天來節(jié)省大量彈藥,所以現在還有五十多輛大車的彈藥物資沒有消耗。結果由于受到八路軍的伏擊,不得不連車帶彈藥和物資全都“送給”八路軍,成了“運輸大隊長”。就這樣,日軍東施效顰,弄巧成拙,彈藥的確是節(jié)省不少,可是最后都給呂正操繳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