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試水:覺醒年代觀后感
編輯于2022.3.6:本文在早些時候?qū)懽?,里面一些思想已不符合我本人現(xiàn)在的思想。比如文中躺平、愛國等觀點與我現(xiàn)在的觀點截然不同。留有此文權當紀念,不代表個人的觀點
對于當代青年人來說,許多人對于陳獨秀、李大釗等人的認識,只停留在“新文化發(fā)起者”、“共產(chǎn)黨早期領導人”等身份上而對于他們其他的貢獻 、成就、著作等卻一無所知。然而,隨著《覺醒年代》的“爆火出圈”許多年輕人開始對五四時期的歷史有了更濃烈的興趣。
《覺醒年代》講述了新文化運動到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之間的歷史事件。影片主要圍繞陳獨秀李大釗等北京大學的教授展開,生動展示了二十世紀一十年代中國的社會畫卷與精神風貌,透露出對英雄的尊敬與愛國的情懷,也有對當代青年人的勉勵與期待。不同于其他傳統(tǒng)的紅色影視劇該劇的述事氛圍 更加輕松,故事的內(nèi)容更接地氣。憑著這些因素,使得《覺醒年代》才能“破圈”而紅。
懷著好奇與期待,我在暑假觀看了這部劇。而這部影視劇給我最大的感想就是青年人要自立自強,并以天下興亡為己任,挺身而出,下面我將結(jié)合兩個例子淺談我的感受。
(一)青年的“七項標準”
在一次演講中陳獨秀提出了當代青年的六項標準加上毛澤東所擔補充的一條,一共是七條標準,分別是“自由的而非奴隸的”“進步的而非保守的”“進取的而非退隱的”“世界的而非鎖國的”“實利的而非虛文的”“科學的 而非想象的”“強壯的而非體弱的”。這七條標準分別對應了自由、進步、自強開放、務實、科學和健體。這七條標準即使在今天對于青年人來說也是完全適用。當代社會,一些青年之中流行“躺平”“佛系”文化,甚至出現(xiàn)了許多“尼克族”這顯然是與這比項標準背道而弛的。在劇中,鄧中夏、趙世炎、毛澤東等青年正是以這七項標準勉勵自己,使自己成為那個時代的進步青年。
(二)愛國的自覺心、為人類獻身的決心
在劇中,北大的青年學生總是自發(fā)上街游行——或表演活劇,或是抵制某個條約。在五四運動中,以郭欽光為原型的角色郭心剛為了奪回青島更是血染布絲,倒在聲勢浩大的游行之中。這一切行動。都來源于青年人心中熱情澎拜的愛國心與為人類謀福的決心。現(xiàn)在的青年, 在受教育時總是以985、211大學為自己的奮斗目標,卻很少真正樹立起正確的、有熱情的職業(yè)觀,這導致很多青年在工作時唯利是圖、眼光受限,清華大學的人才外流便是最好的例子。青年馬克思在《青年在選擇職業(yè)時的考慮》中說道: “經(jīng)驗贊美那些為大多數(shù)人帶來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痹谝话俣嗄昵澳且淮那嗄隄M懷愛國的熱忱為人類的解放與理想而獻身使得中國打開了思想進步的閘門。今天我們這一代的青年也應像《覺醒年代》中的進步青年一樣在學生時代就應該確立一個高尚的價值觀——我們所做的應該是愛國的,應該是有益于全人類的。
《覺醒年代》還講了教育、人民、文化、政治等其他方面的問題,但其中對青年的內(nèi)容,對我們青年有更多的意義。 恩格斯說過:“現(xiàn)代的命運,取決于青年人崇高而奔放的激情?!币话俣嗄昵澳谴那嗄曜詮姴幌?,挺身而出,成為社會的中流砥柱。今天,我們也應像他們一樣進步、愛國并樂于犧性,將自己的生命投入于時代前進的滾滾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