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畔邊:稻香田里話“豐”景,阜南豐收景象
運營總監(jiān):鮑安常LJ007
2022年10月19日整理
春華灼灼
秋實離離
當清爽的風拂過潁淮大地
辛苦勞作的人們
將迎來一年里最美的“豐”景
在新時代
煥發(fā)蓬勃生機的古老土地
又飄起了五谷豐登
稻香兩岸的旋律
稻田一眼望不到頭,也幾乎看不見人,只有收割機來回穿梭,一切都在種糧大戶劉成林的掌握之中。由于處在淮河行洪區(qū),地勢低洼,這里的土地被稱為“不漏地”。


劉成林是阜陽市阜南縣洪河橋鎮(zhèn)白集村種糧大戶 。在父輩以前,為了從地里多刨些糧,那時的人們趕著耕牛,拿著鐮刀。到了劉成林這一代,機械不斷更新?lián)Q代,糧食也越打越多。


然而,豐收背后,挑戰(zhàn)也在逼近,長時間開墾,不合理耕作,黃土地瘦了,薄了,硬了。

2017年,在外創(chuàng)業(yè)的劉成林毅然回到了思念的故鄉(xiāng),開始從外地引進推廣“稻蝦共作”模式,利用小龍蝦的生活習性,給土壤增肥。誰知,因為沒有經(jīng)驗,效果不理想。


“現(xiàn)在我們每畝地只放40斤蝦苗
從前我們每畝地放70斤
那時候蝦長得還不大
成活率還不高”
劉成林告訴記者

劉成林沒有氣餒,輾轉(zhuǎn)各地,多方求教,一年后,這里的水田變得松軟了,龍蝦也多了起來?!暗疚r共作”的成功,讓農(nóng)民在四五月份賣龍蝦,十月份收水稻,遇到好年景,一畝地一年的收成就有近萬元。


對劉成林來說,保護這片黃土地,不僅是守住農(nóng)民的命根子,更是為了端牢百姓的飯碗。

“今年我們300多畝地
龍蝦收成應該在6萬斤
這秋季水稻
現(xiàn)在預測
應該在60萬斤左右”
劉成林高興地說道

萬物土中生,在這片希望的田野上,人們用心耕耘,享受著它的饋贈。從傳統(tǒng)農(nóng)業(yè)到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變的是耕種方式,不變的是人對土地的眷戀。
劉成林說:“現(xiàn)在我經(jīng)常到田間走走,看看我們的水稻,能賣到大江南北,心里非常高興,還有自豪感。”

肥沃的田野
喜慶的豐收
承載著多少奮斗與追求
又寄托著多少深情與希望
豐收的背后
是勤勞,是堅守,是創(chuàng)新
是一代又一代人的生生不息
來源:愛阜陽
記者:張博 潘登 司東
運營總監(jiān):鮑安常LJ008
#阜南鮑安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