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溪牌大曲黃石坎燒坊帶你了解川酒核心產區(qū)瀘香型白酒文化(二)
瀘州老酒作坊--黃石坎燒坊?
(一)瀘州黃酒的起源
??黃酒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釀造酒。瀘州黃酒是瀘南少數民族與廣大漢族同胞共同創(chuàng)造的文化遺存。
??瀘南地區(qū)在古代是夜郎國的轄地。晉代成書的《華陽國志》里說,夜郎國王曾經在竹王水的發(fā)源處命人作羹要。作羹需要有醋作調料。造醋和釀酒的原料與工藝過程,都非常接近。歷史上,能造醋的地方,就必定有酒。所以就完全可以認為,早在秦漢年間的夜郎國里,就已經有酒了。這種酒,當然只能是黃酒。竹王水、有人說是赤水河,有人說是永寧河。不管是那條,都從瀘州境內流過。
????漢武帝派唐蒙出使南越(今廣東省一帶),吃到一種叫做枸醬的食品。當地人說,這是從牂牁即夜郎國的地方運去的。枸醬是一種什么樣的食品呢?古籍《酒小史》里說,是酒。有人說,“醬”與“蒙”讀音相通,枸普就是枸漿,是一種漿汁飲料。具體地講,就是古夜郎園境內隨地可見的紅籽樹果實釀成的酒漿?,F在,古藺、敘永、合江等地,紅籽樹依然滿山紅遍。當地群眾,也還在用紅籽果實來釀酒。這種用野生果實來釀造的酒,就是瀘南地區(qū)最古老的發(fā)酵黃酒之一。
(二)竹筒酒和咂酒 ??
??????陸游《游山西村》詩所說的:“莫笑農家臘酒渾?!敝傅氖枪任锇l(fā)酵成酒以后,不加過濾,連酒糟一起吃掉的濁酒。濁酒濾去酒糟,就成了清酒。瀘南地區(qū)彝族同胞,把糯米或玉米蒸熟以后,拌上曲藥,裝上竹筒密封起來,放置暖處,讓它慢慢發(fā)酵成酒,連糟食用,叫做竹筒酒。
????瀘南、黔邊一帶的少數民族同胞,還會釀造另一種叫做咂酒的清酒。咂酒又名釣藤酒。唐代陸贄在忠州(今四川省忠縣),已看見當地少數民族同胞中有人釀造。古葡、敘永等地的茴族和僚人,也很早就會釀咂酒了。他們用當地出產的橡實和紅籽等野生果實與玉米之類谷物混合,作為原料,蒸熟后拌上曲藥,發(fā)酵成酒以后,濾去酒糟,裝進較大的酒缸密封起來。飲用時,用一根削尖的小管,剃穿缸口的封泥,插入缸中,吮吸飲用。也有利用虹吸管原理,把酒從缸內吸到較小的酒器里,燙熱后,飲者各持一根長價管吮吸的。因為飲用方式特殊,所以叫做咂酒。楊升庵往來云南,曾經在黔邊吃到過這種酒,他不無惆悵地寫道:“苦我無多酌,一吸已陶陶”??梢娺凭频木贫纫呀洷容^高。
(三)近代敘永黃酒 ????
????公元1767年,朱孝純到敘永作官,帶來紹興籍廚師為他家庭釀造黃酒。紹興黃酒工藝從此傳播開來。1854年,石達開部隊在敘永一帶流動作戰(zhàn)。后來,有些掉隊士兵留在當地定居下來。這些人中間,也有一些人會釀紹興黃酒,為敘永帶來了紹興黃酒的釀造工藝?,F在,敘水地區(qū)釀造黃酒的方法,與紹興黃酒的“攤飯法”非席接近。可以認為;敘永黃酒是當地少款民族同胞釀造技術與紹興黃酒工藝相互融合的成果。


????根據《敘永廳縣合志》中征收酒稅數字推算,清代末年,敘永黃酒年產量在250噸以上。這在當時瀘州大曲酒產量不過十幾噸的情況下,是一個很了不起的數宇。
????民國年間,敘永縣城內外,有很多大大小小的黃酒作坊,前店后廠,釀酒出售。聞名退爾的”殷家坡耢糟“,就是這類酒坊之一。


本文出自 趙永康 主編--《瀘州鄉(xiāng)土歷史》瀘州歷史學會 瀘州市教科所印 198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