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夏開國皇帝赫連勃勃的姓氏“赫連”為什么是漢化匈奴姓?
建興五年(317年),西晉滅亡,中國歷史正式進(jìn)入東晉十六國時代,匈奴族赫連勃勃建立的胡夏便是十六國之一。因為赫連勃勃是匈奴族,所以很多人以為赫連勃勃的姓氏“赫連”是匈奴姓。但鮮為人知的是,赫連勃勃的姓氏“赫連”雖然匈奴姓,但卻是個漢化匈奴姓。

從西漢后期開始,匈奴的有些部落逐漸遷徙到中原漢地居住。隨著時間的推移,南遷的匈奴族的漢化程度越來越高。因為漢朝派宗室公主與匈奴和親,和親后的匈奴上層貴族名義上幾乎都有劉姓皇族血統(tǒng),所以南遷的匈奴貴族便自詡為漢高祖劉邦的嫡親外孫,以劉為姓。

在南遷的匈奴各部中有一個名為“鐵弗部”的部落,其最早來源已經(jīng)無可稽考。根據(jù)史書記載,匈奴鐵弗部與漢趙開國皇帝劉淵是同族,部落上層也是劉姓。鐵弗部的首領(lǐng)劉虎被漢趙視為宗室,獲封樓煩公。漢趙滅亡后,鐵弗部一度依附于北魏的前身——拓跋氏代國。

鐵弗部此后便在前秦、代國、后趙之間周旋,部落再度強(qiáng)大。前秦統(tǒng)一北方后,鐵弗部首領(lǐng)劉衛(wèi)辰被苻堅封為西單于。劉衛(wèi)辰此后便長居關(guān)中,還娶了前秦的公主。建元十七年(381年),前秦公主為劉衛(wèi)辰生了一個兒子,起名為劉勃勃,即日后的胡夏皇帝赫連勃勃。

前秦分裂之后,劉衛(wèi)辰在朔方自立為諸侯。太元十六年(391年),鐵弗部被北魏擊敗,劉衛(wèi)辰被部下殺死。除了劉勃勃之外,劉衛(wèi)辰全族都被北魏誅滅,劉勃勃與北魏結(jié)下了深仇大恨。逃走的劉勃勃成為后秦高平公沒奕于的女婿,得到了后秦皇帝姚興的賞識和重用。

依靠后秦的支持,劉勃勃在朔方再起。義熙二年(406年),劉勃勃偷襲殺死了自己的岳父沒奕于,吞并了沒奕于的部眾,實力得以與后秦抗衡。義熙三年(407年),劉勃勃背叛后秦,自稱天王、大單于,定國號為“夏”,史稱“胡夏”。劉勃勃成為胡夏政權(quán)的開國皇帝。

建立胡夏之后,劉勃勃覺得自己是“云赫連天(意為連接天地的樞紐)”,來自漢朝的劉姓已經(jīng)不足以表示自己的高貴。于是劉勃勃取“云赫連天”中的兩個字,改姓為“赫連”,是為赫連勃勃。因此赫連姓雖然最初是匈奴姓,但意思卻完全來自于漢文化,是漢化匈奴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