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車主不配有冬天
這個冬天,比往年更加寒冷。
國內北方多地都創(chuàng)下本世紀最低溫記錄,北京冬奧甚至也因為大雪按下了暫停鍵。

每年這個時候,最焦慮莫過于電動車主了。
『冬天來了,請對開電動車的朋友好一點』、『保車還是保命,這是一個問題』、『冬日出行求生指南:車內穿羽絨服,加帽子、手套,備好小毛毯和熱水袋』、『開空調吧,擔心車不到了公司;不開空調,又擔心人到不了公司』...每到冬天,電動車主紛紛成了段子手。

消費者看中了電動車更節(jié)能、更智能、不限號、不限行的優(yōu)勢,但是冬天一來,這些優(yōu)點都被續(xù)航兩個字徹底擊垮。
冬季續(xù)航大幅縮水,充電時間大幅延長,久置未開甚至直接沒電。似乎買了電動車,就失去了過冬的權利。為什么會這樣?
電動車的續(xù)航為何消失了?
冬天降臨,電動車的續(xù)航就會進入“量子狀態(tài)”——誰也說不清這東西到底存不存在,還存在多少。
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個現(xiàn)象?主要原因有兩點,一個是鋰電池特性,另一個是暖風空調原理。
首先說第一個,鋰電池。
傳統(tǒng)發(fā)動機可以通過石油燃燒來做功,但動力電池的能量取決于活性鋰的含量。
目前主流的動力電池有兩種方案,一個是三元鋰電池,另一個是磷酸鐵鋰電池。前者采用鎳鈷錳酸鋰作為正極材料,后者采用磷酸鐵鋰作為正極材料。
雖有區(qū)別,但它們本質上都屬于鋰電池。電池工作,就是鋰離子從電極中脫出或嵌入,并通過電解液到達另一極的過程。


所以,低溫對電池有什么影響呢?
(1)低溫環(huán)境下,鋰電池的負極析理現(xiàn)象更嚴重,且析出的金屬鋰與電解液反應,其產物會沉積覆蓋在電極材料上,導致固態(tài)電解質界面(SEI膜)厚度增加。
(3)低溫環(huán)境下,電解液的濃度將增大,擴散系數會降低,從而導致電池內部的電荷轉移阻抗(Rct)顯著增大。
有實驗表明,0℃以下時,鋰電池溫度每下降10℃,內阻約增大15%;在-20℃環(huán)境下,放電衰減甚至達到34%以上。這就是為什么你感覺,冬天的電池越來越不經用的原因。如果長期低溫條件下使用會導致容量不可逆的衰退。

電池本質上是一門材料學,在材料改進之前,這樣的材料缺陷都無可避免。
在此之上,鋰電池的正極材料也會影響電池的低溫性能表現(xiàn)。其中,磷酸鐵鋰的熱穩(wěn)定性要更強,但是不耐低溫;三元鋰電池更耐低溫,但是能量密度比較高,熱穩(wěn)定性弱。譬如同樣是特斯拉Model 3,三元鋰電池版本可能冬季續(xù)航八折起步,但是磷酸鐵鋰版本冬季續(xù)航就要六折起步。

然后是第二個,暖風空調。
因為發(fā)動機通過石油燃燒做功,本身就會產生大量熱量。燃油車空調可采用水暖式暖風結構,利用發(fā)動機產生的高溫熱量,讓加熱器芯升溫,最后通過鼓風機將熱量吹入車內。即可以利用余熱制熱。

但是電動車沒有熱源,沒有余熱循環(huán),只能通過通電發(fā)熱。
純電車目前有兩種主流制熱方案:(1)PTC熱敏電阻制熱;(2)熱泵式制熱。
PTC熱敏電阻制熱,原理類似我們常見的“熱得快”,它由金屬管繞制而成,管內裝有電阻絲,并填充氧化鎂粉之類的絕緣材料。通電后,電流從電阻絲中流過即可發(fā)熱。
因為以下優(yōu)點,所以PTC熱敏電阻制熱得到了大范圍的應用:
(1)發(fā)熱效果好:發(fā)熱速度快,制熱效果明顯。不只是電動車,有些燃油車也會使用PTC快速提高冷啟動水溫,加快回暖速度;
(2)相對安全:汽車上的PTC大多采用半導體發(fā)熱陶瓷,無光無火,容易絕緣,安全隱患更少;
(3)結構簡單、更加耐用:PTC方案的結構更加簡單,壽命更長,不會出現(xiàn)老化后制熱效果不穩(wěn)定的情況。
但是PTC熱敏電阻制熱也有缺點,因為PTC材質的特點,制熱系數(COP)最大值往往也不超過1,也就是發(fā)熱效率不高,更加費電。
而這一點對電動車來說,很致命。
所以近幾年的高端純電車型都開始采用熱泵式制熱方案。
熱泵式空調的原理是『熱交換』,制熱時,電動壓縮機將抽吸來自車外換熱器的低壓端,低壓低溫制冷劑經四通換向閥,使得換熱器在反向循環(huán)中充當蒸發(fā)器散熱,向乘員艙風道內低溫空氣冷凝放熱。

整個過程像一個運輸熱量的泵,而不是簡單粗暴的通電發(fā)熱,這也是它被稱為熱泵結構的原因。也因為如此,熱泵空調的能耗效率要比PTC制熱更高。
有研究數據表明,同等條件下,熱泵空調相比PTC制熱系數高出2~3倍,可以有效延長10%以上的續(xù)航里程。
但與此同時,熱泵式空調也有缺點:
(1)制熱較慢:熱泵空調依靠換熱器來交換熱量,但是當內外溫差達到平衡時,熱交換效率下降,導致制熱效果不明顯;
(2)容易結霜、影響工作:當車外溫度較低時,如果空氣中含有較多水分,就容易會在車外換熱器表面結霜,結霜后的車外換熱器不能有效地吸收熱量,導致熱泵空調無法繼續(xù)提供制熱。所以一般的熱泵空調,在零下10℃以下時效率將會大幅降低。
(3)結構較為復雜,成本更高。相對于PTC制熱,因為需要布置更多的冷卻管路,所以成本更高,更加復雜,耐用性也不如PTC制熱。
可以看到,PTC制熱和熱泵制熱都有明顯的優(yōu)缺點,要么制熱效果好但是電耗高,要么電耗低但制熱效果不盡人意。
所以有些車企,開始結合這兩種技術做融合方案。
譬如說國產版特斯拉Model Y,空調系統(tǒng)同時包括熱泵和PTC熱敏電池,其中的低壓PTC制熱并不能直接向座艙內供暖,而是當熱泵系統(tǒng)制熱不足時,提供輔助加熱;又譬如說小鵬P5,也同時搭載了熱泵空調和PTC制熱,在溫度低于-10℃時,車輛就會啟用PTC加熱,為車內供暖。

看到這里,可能有人會問:電池不是發(fā)熱很厲害嗎?不能利用電池的余熱來制熱嗎?
答案是可以的,但是這項技術還不成熟。目前還沒有找到高效的回收方式。
理想ONE就有在探索,通過將『前段冷卻模塊』」、『熱循環(huán)模塊』以及『制暖系統(tǒng)(PTC和HAVC)』三個模塊的組合,將電池熱管理技術與空調系統(tǒng)結合,回收利用電池的余熱。不過目前的效果還不明顯,不能作為主要制熱手段。
到這里,我們可以簡單總結一下了:
(1)對電動車而言,溫度越低,電池性能越差;
(2)電動車的空調制熱也會消耗電量;
(3)PTC制熱目前是主流,壽命長、安全可靠、技術成熟,缺點就是太耗電;
(4)熱泵制熱更節(jié)省電量,但是效果沒有PTC制熱好,極寒環(huán)境會掉鏈子;
(5)現(xiàn)在制熱技術趨勢是PTC制熱+熱泵的混搭方案,但是成本會更高;
(6)循環(huán)利用三電余熱進行制熱的技術還不完善,沒有得到廣泛應用。
所以,到這里,你應該就知道冬天電動車的續(xù)航去哪兒了。
有沒有緩解焦慮的辦法呢?
因為鋰電池的特性以及制熱原理,注定了電動車在寒冷環(huán)境下續(xù)航會明顯衰減。
那么車主怎么辦呢?這里有一些小建議,雖然治標不治本,但應該能稍微緩解一下各位電動車主的冬季用車焦慮。
(1)盡量停放在室內停車場。室內的溫度會比室外更加友好。
(2)不宜長時間靜置。因為低溫對電池的影響,即使是靜置時,電池電量也會衰減——上次停車還有80%電量,放了幾天再開,可能就只剩50%了。
(3)用完車后記得充電。寒冷天氣下,電動車最好保持熱車狀態(tài)充電。車輛在行駛一段時間后,電池的溫度會比冷車時更高,利用這個時機充電,充電速度會更快,對電池健康也更好。
(4)不用將電池完全充滿。在電池活性相對較低的狀態(tài)下,過度充電會更加損傷電池壽命,一般SOC達到80%-90%即可,沒必要到100%。

(5)最后再說一個很關鍵的功能——電池預熱。
低溫降低電池活性,不僅會影響到放電(使用),也會影響到充電效率。
通常來說,充電模塊都會有低溫保護,當檢測到電池組溫度過低時,避免大電流直充對電池的損傷,所以會啟動保護模式,限制充電功率。所以你會發(fā)現(xiàn)冬季的車輛充電時也被拉長,甚至時間翻倍。
但如果有低溫預熱功能,BMS在檢測到電池電量過低同時處于寒冷環(huán)境時,會開啟預熱系統(tǒng)。通過電池組存儲的電能,讓電流通過電阻絲,產生熱量,提前為電池預熱,達到適宜的充電溫度。

但這里也有犧牲,本就不富裕的電量,會有一部分被電池加熱功能所占用,相當于用電量去換取充電時間了,車主們可以自行權衡。
你得到了電動車,卻失去了冬天
清華大學新能源技術研究院實驗室主任王誠曾拋出結論:零下5℃是一個重要分界線,當溫度低于零下5℃時,電動車的電池將會出現(xiàn)明顯衰減。

這就意味著,秦嶺淮河以北的大部分北方地區(qū),入冬之后,電動車基本難逃續(xù)航里程驟減的宿命,車主只能電動車多幾分耐心。如果是在北方地區(qū),購車時,請優(yōu)先考慮車輛是否有電池加熱功能。
歡迎在評論區(qū)和我們分享你的冬季用車體驗及技巧。
(圖/文/攝:皆電 唐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