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道夫·馮·布魯德曼
本文為資料轉載,我僅做出翻譯。

魯道夫·馮·布魯德曼
尼古拉斯·馮·布魯德曼騎士(Nikolaus Ritter von Brudermann)。從1919年起,改為魯道夫·布魯德曼(Rudolf Brudermann);1851年1月9日,出生于匈牙利戈恩戈斯(Gy?ngy?s)—1941年1月21日,亡于奧地利下奧地利州卡爾滕列特格本(Kaltenleutgeben)是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的奧匈騎兵將軍(General der Kavallerie)。他在加利西亞戰(zhàn)役中領導奧匈第三集團軍(或稱為奧匈第三軍團)。


個人生活
布魯德曼是魯道夫·約翰·馮·布魯德曼少將(Rudolf Johann von Brudermann)(1810-1889)和他的妻子吉塞拉·馮·巴爾巴奇(Gisela von Barbaczy )(1815-1855)的兒子。布魯德曼有兩個兄弟,安東(1847-1881)和阿道夫(1854-1945),還有一個妹妹吉塞拉·伊麗莎白(Gisela Elisabeth)(1852-1917)。他的兄弟們也從事軍事生涯。1878年7月2日,他與瑪麗·阿爾賓(Marie Albine或née Jürgens)結婚,他們沒有孩子。
軍事生涯
布魯德曼開始在海茵堡(全名為Hainburg-an-der-Donau)的學員學院(Kadettenstall)接受培訓,并于1865年至1869年在維納·紐施塔特(Wiener Neustadt)的特蕾西亞軍事學院學習。1869年9月1日,他被任命為中尉,并被分配到帝國和皇家烏蘭騎兵軍團“俄羅斯皇帝亞歷山大二世”第11團(Imperial and Royal Uhlan Regiment "Alexander II, Emperor of Russia" No. 11)。1874年5月1日,他晉升為上尉。1874年,他在維也納的戰(zhàn)爭學院畢業(yè)后,加入了總參謀部,并于1877年11月1日晉升為總參謀部一等上尉(Hauptmann 1.Klasse im Generalstab),1878年4月1日,他被轉移到預備役名單上,成為帝國和皇家烏蘭騎兵軍團“施瓦岑貝格王子”第2團(Imperial and Royal Uhlan Regiment "Prince of Schwarzenberg" )的成員,軍銜為一級騎士(Rittmeister first class)。1878年7月2日,他保留此身份與妻子結婚。



1879年1月1日,布魯德曼返回現役,并被分配到帝國和皇家烏蘭團“布魯德曼騎士”1團(Imperial and Royal Uhlan Regiment "Knights of Brudermann" No. 1)。1880年至1884年,他在摩拉維亞的馬赫里希-韋基興(M?hrisch-Wei?kirchen)騎兵學校擔任教練,隨后被分配到帝國和皇家龍騎兵團“溫迪施·格雷茨王子”14團(?Imperial and Royal?Dragoon?Regiment "Prince to?Windisch-Graetz" No. 14)。在該團期間,1885年11月1日,他晉升為少校,1888年11月2日晉升為中校。1891年4月5日,他接管了該團的指揮權,并于1891年11月3日晉升為上校。1895年3月,他獲得了三等鐵王冠勛章 (Order of the Iron Crown Third Class ),這是一項標準獎勵,以表彰他指揮一個團累積三年的滿意服務。

1897年3月,布魯德曼在塔諾波爾(Tarnopol,今烏克蘭捷爾諾波爾Ternópil?Терноп?ль)指揮第15騎兵旅,并于1897年5月18日晉升為少將。1900年3月至1904年3月底,他在克拉科夫指揮第7騎兵師。1901年5月1日,他晉升為陸軍元帥中尉(Feldmarchalleutnant),并于1904年4月被授予利奧波德大十字勛章(Grand Cross of the Order of Leopold)。

1906年7月,布魯德曼接任帝國和皇家騎兵總督察(position of Imperial and Royal General Inspector of Cavalry),并于1907年4月26日晉升為騎兵將軍(General der Kavallerie)。在擔任這一職務期間,他于1907月獲得烏蘭第1團的首席持有人(Oberstinhaber)榮譽稱號,并于1918年8月被授予鐵王冠一級勛章(Order of the Iron Crown 1st Class in August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布魯德曼是一位熱情的騎兵指揮官,從未經歷過真正的戰(zhàn)斗,他的軍事經驗僅限于演習和他在野戰(zhàn)手冊中讀到的內容。作為騎兵總督察,他決心保留早期的傳統(tǒng)戰(zhàn)術和精神,即使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他周圍的戰(zhàn)爭已經發(fā)生了變化。他阻止了騎兵部隊的任何現代化,拒絕使用機槍等所有新式武器,并拒絕允許騎兵穿其他軍隊采用的梭魚灰(pike gray)偽裝制服。他認為偽裝的使用與英雄主義格格不入,并認為20世紀初的騎兵部隊應該像一個世紀前的騎兵一樣戰(zhàn)斗,穿著色彩鮮艷的制服在開闊的戰(zhàn)場上沖鋒,面對敵人的炮火揮舞著軍刀。一些高級軍官,包括總參謀長弗朗茨·康拉德·馮·赫岑多夫,希望將布魯德曼換成一個能夠看到有必要為20世紀的騎兵進行戰(zhàn)爭現代化的人,1912年10月,布魯德曼被提升為陸軍總督察(general inspector of the army),允許卡爾·格奧爾格·雷克斯格拉夫·馮·休恩(Karl-Georg Reichsgraf von Huyn)接任騎兵總督察。盡管如此,1914年7月下旬,奧匈軍隊的騎兵部隊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中投入戰(zhàn)斗,但仍深受布魯德曼傳統(tǒng)信仰的影響。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前夕,布魯德曼仍然是陸軍總督察。在奧匈陸軍系統(tǒng)中,該職位的軍官通常被指定在戰(zhàn)爭中指揮陸軍,但康拉德并不認為布魯德曼能勝任這項任務。因此,在1914年7月28日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zhàn)后,動員開始,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康拉德于1914年8月任命布魯德曼為東加利西亞與俄羅斯帝國邊界沿線的奧匈第三軍團指揮官。
在與俄羅斯開戰(zhàn)的加利西亞戰(zhàn)役中,康拉德命令布魯德曼的軍隊在倫貝格(Lemberg,利沃夫的德語名稱)周圍承擔防御角色,而第一和第四集團軍則在第三集團軍以北向俄國人發(fā)起進攻。布魯德曼比在軍隊最高指揮部中的上級有更嚴重的困境,他的軍隊在科馬羅戰(zhàn)役(Battle of Komarów)中,特別是1914年8月26日至27日在佐利佐夫(Z?oczów)附近,以及1914年9月29日至30日在格尼拉利帕戰(zhàn)役(Battle of Gnila Lipa)中,在俄羅斯帝國軍隊手中遭受了重大失敗,導致奧匈軍隊損失慘重。倫貝格落入俄羅斯人手中后,他于1914年9月4日拉瓦戰(zhàn)役(Battle of Rawa)開始后不久被撤職。1914年11月23日,他應自己的要求離開軍隊,并于1915年3月24日正式退役。



晚年生活
布魯德曼在維也納退休。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特別是1930年后,他的軍事錯誤和失敗在奧地利第一共和國基本被遺忘,當他在退伍軍人活動中穿著制服時,他是一個受歡迎的人物。1936年,他被選為特蕾西亞軍事學院退伍軍人協(xié)會(Vereinigung Alt Neustadt,舊稱諾伊斯塔特協(xié)會Old Neustadt Association)的名譽主席。他和妻子一起被安葬在維也納的維也納中央公墓(Vienna Central Cemetery)。
獲獎與榮譽
奧匈帝國



外國的





額外筆記
關于個人姓名:Ritter是一個頭銜,大致翻譯為Sir(表示騎士),而不是名字或中間名。沒有同等的女性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