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文化常識之——坐次
1.古代有關(guān)尊卑知識(室內(nèi)座位、車座、官位)
1、室內(nèi)座位
在正房(面朝南)中,中間的桌子(八仙桌)東邊為上,西邊次之。兩旁的座位面向西方的為,面向東方的次之。
如果桌子放在中間,四面坐人,面朝南的東邊為上,西邊次之,面西靠上席的第三,面對第三的為第四,緊挨第三的為第五,緊挨第四的為第六,面向北的東邊一位為第七,西邊為第八。有重要客人時,只坐7人,面向北的只坐一人為"席口"(最低地位的陪客),是侍侯其他人的。
2、車座
古時車座分左中右,一般車座以左為尊。
3、官位
古代表示官階尊卑的標準單位曾經(jīng)有兩個。秦漢時期的標準單位是"石",包括"二千石"、"千石"、"四百石"等若干等級,數(shù)字大的,官階級別也高。
隋唐以后,官階單位改成了"品",有"一品"、"二品"直至"九品"若干級別,以數(shù)字少的為尊。由"石"到"品"的轉(zhuǎn)化,則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完成的。
擴展知識:
除了座次之外,古代宴會席次,尊卑也很有講究。
一般筵席用的是八仙桌,桌朝大門,其位次如下:位尊者居前,8是主人席位。如果客多,可設(shè)兩桌、三桌或更多,有上桌與散座的區(qū)別:上桌與單席的位次相同,散座則不分席次。
另外跪拜也有學問,我國古代特有的向?qū)Ψ奖硎境绺呔匆獾墓虬荻Y。不同等級、不同身份的社會成員,在不同場合所使用的跪拜禮也各不相同。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座次
2.古時座位右為大還是左為大,古時的座次是如何講究的
在古代中國,是“左”尊還是“右”尊,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在不同的時期和時代,存在著不同的規(guī)定。
周、秦、漢時,我國以“右”為尊。故皇親貴族稱為“右戚”,世家大族稱“右族”或“右姓”。
右尊左卑表現(xiàn)在建筑住宅上,豪門世家必居市區(qū)之右,平民百姓則居市區(qū)之左。 《史記·陳涉世家》說:“二世元年七月,發(fā)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屯大澤鄉(xiāng)?!?/p>
這里的“閭左”指居住于里門左側(cè)的平民?!妒酚洝ちH藺相如列傳》記載,藺相如完璧歸趙,在澠池會上立了功,“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廉頗大動肝火,“不忍為之下”。
這是戰(zhàn)國時期“右”比“左”大的典型例證。 從東漢至隋唐、兩宋,我國又逐漸形成了左尊右卑的制度。
這時期,左仆射高于右仆射,左丞相高于右丞相。蒙古族建立元朝后,一改舊制,規(guī)定以右為尊,當時的右丞相在左丞相之上。
朱元璋建立明朝,復改以左為尊。此制為明、清兩代沿用了五百多年。
現(xiàn)在戲劇舞臺上上演古典劇目,客人、尊長總是坐在主人、幼輩的左側(cè),這反映出明朝崇尚“左”的禮儀。
3.古代宴會的座位安排
在中國的大多數(shù)宴會上,位高權(quán)重者或年長者首先入座并坐首席是司空見慣的事。
這是因為中國人將長幼有序、尊重長者作為排座的標準。最突出的例子是歷史上著名的宴會——鄉(xiāng)飲酒禮。
鄉(xiāng)飲酒禮始于周朝,用來宴請老人和鄉(xiāng)學畢業(yè)、即將薦入朝廷的賢人,客觀上將老與賢相結(jié)合。 據(jù)《禮記·鄉(xiāng)飲酒義》言,在安排這種宴會的座位時,將賓客至少分為賓、介(副賓)、眾賓三等,賓只有一名,多由德高望重的賢能老人擔當,居于最尊貴的位置;介通常也為一名,年輕的賢才最多為介,居于其次;余者為眾賓,仍然依年齡論座。
一般情況下,最尊重的位置是坐北朝南或正對門廳處,稱為上席、首座等。 常見一些宴會場合上人們推推讓讓、面紅耳赤,原來只是為了謙讓座位次序的緣故。
舊時許多人家客廳里的座位也有類似講究,“坐,請坐,請上座”的故事,就反映出主人對不同客人的不同安排。但是,長期以來,尤其在封建社會,中國的宴會或多或少地缺乏對女性的尊重,許多地區(qū)有“女人不上席”的習俗,即使上席,女性所坐位置一般也不顯著。
4.古代座位制度
要了解古人的座次尊卑,首先要了解古代的堂室制度。
(1)在古代,貴族不論住的寢也好,還是祭祀用的廟也好,一般都是堂室結(jié)構(gòu),即這種建筑有堂有室。堂與室同建在一個高出地面的臺基上,臺基根據(jù)主人地位的尊卑,有高低的不同,所以堂有前階。
(2)要進入堂室必須升階,這就是古人常說的“升堂”。堂和室上面同為一個房頂所覆蓋。堂在前,室在后,堂大于室。
(3)堂室之間以墻相隔,在墻的西邊有窗(牖you),靠東邊、北、西三面有墻,東墻叫東序,西墻叫西序,南邊鄰廷(院落)大開,形式仿佛今天的戲臺。堂中有兩個大明柱(楹)。
(4)荊軻刺秦王,秦王繞柱逃避,就是這種堂間大柱。堂上不住人,是貴族們議事、行禮、交際的場所。室為東西長而南北窄的矩形,分寢室和廟室兩種。
擴展資料:
食禮
中國最早的禮和最普泛、最重要的禮,可以說就是食禮,“夫禮之初,始諸飲食”,用食來敬神,表明“禮”是極隆重的事,并且是起源很早的。禮是以個人的文化學識與心性修養(yǎng)為基礎(chǔ)的。檢驗一個人修養(yǎng)的最好場合,莫過于集群宴會了。
因此,“子能食食,教以右手”(《禮記·內(nèi)則》),家庭啟蒙禮教的第一課便是食禮。而中國宴會繁縟食禮的基礎(chǔ)儀程和中心環(huán)節(jié),即是宴席上的座次之禮——“安席”。史載,漢高祖劉邦的發(fā)跡就緣于他于沛縣令的“重客”群豪宴會上旁若無人“坐上坐”。
當時還是“席地而坐”,“上坐”,乃宴席的“尊位所在”,亦即“席端”。這種宴席上的“上坐”,因坐制的飲食基礎(chǔ)器具、幾案、餐桌椅形制的歷史演變而有時代的不同。兩漢以前,“席南向北向,以西方為上”,即以面朝東坐為上。
《史記·項羽本紀》中鴻門宴會的座次是一規(guī)范:“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亞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坐”,此即顧炎武所謂:“古人之坐,以東向為尊?!?/p>
著是指的“室”內(nèi)設(shè)宴的座禮。而在位于宮室主要建筑物前部中央坐北朝南的“堂”上,則是以南向為最尊,次為西向,再次為東向。
隋唐以后,開始了由坐床向垂足高坐起居方式的轉(zhuǎn)變,方型、矩型諸種形制餐桌均以齊備,座次利益也因之有新的改變。方桌以邊長92.5厘米、高87.5厘米的“八仙桌”為代表,貴客專桌,等而下之可2人、3人、4人、6人或8人一桌。
除專桌以外,兩人以上者,一般為1:1主陪客制。圓桌是應聚宴人多和席面大的要求之運而生的。最初也讓用慣了方桌的人們頗不順應,正如袁枚《園幾》詩所說:“讓處不知誰首席,坐時只覺可添賓?!?/p>

喜歡的話,一鍵三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