偽史論說:古代中國人發(fā)現(xiàn)了物理三大定律和相對論
“力,刑(形)之所以奮也。”力是使物體運動的原因。
“止,以久也,無久之不止,當牛非馬也。”物體運動的停止來自于阻力阻抗的作用,如果沒有就會一直運動下去。
時間叫“久”,空間叫“宇”,無限小的一段時間叫“始”,無限小的一段空間叫“端”,時間和空間無限可分,但是可以一個點一個點的不連續(xù)的研究,在此基礎上把時間、空間和物體運動統(tǒng)一起來,聯(lián)系在一起,在連續(xù)的統(tǒng)一的宇宙中,物體的運動表現(xiàn)為在時間中的先后差異和在空間中的位置遷移。沒有時間先后和位置遠近的變化,也就無所謂運動,離開時空的單純運動是不存在的。
在《西游記》原著中提到,天上一日,地上一年。比如在第三十一回奎木狼下界,將唐僧變成老虎后之后,被孫悟空打敗!孫悟空上天查完之后,孫悟空向寶象國國王介紹情況說,玉帝查到他四卯不到,下界十三日也就是十三年了。
這說明天庭與地球的時間流逝速度是不同的,正所謂“天上一日,地下一年”。
根據(jù)狹義相對論,物體運動速度越快,時間流逝速度越慢,這就是所謂的“鐘慢效應”。運動物體的時間流逝速度可以通過下面公式計算。因此根據(jù)這個公式可以計算得到,天庭正常運行時相對地面的速度為0.999996246943605倍的光速,也就是在以近光速的條件下高速飛行。
元末明初的中國人是怎么會認識到: “天上一日,地上一年”這個現(xiàn)象的,著實讓人感嘆古人的智慧和先見之明。這會不會是人類“相對論”最早的認識呢?誰說中國沒有科學思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