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投資小鵬,新公司該叫“大鵬”還是“小眾”?

最近汽車圈兒真是大動作不斷,奧迪前腳與上汽合作電動平臺,后腳大眾直接官宣投資小鵬汽車7億美元,與小鵬達成技術合作框架協(xié)議,聯(lián)手造車。
可以說,這個新聞一出,中外汽車行業(yè)都震了一震:一個是全球知名的汽車制造商,守著百年基業(yè);一個是中國新勢力的排頭兵,高舉智能化大旗革舊立新。原本風馬牛不相及的兩家企業(yè),為什么會走到一起?大眾又為什么在中國眾多的新勢力里選中小鵬呢?

大眾:彌補技術空缺,填充市場空間
核心原因,是MEB純電平臺的失敗。盡管大眾汽車對自家MEB純電平臺寄予了厚望,但從中國市場的反饋來看,國人對這一平臺的接納度并不高。究其原因,MEB平臺的多項技術指標,依舊以歐洲消費者需求來設計,底盤、駕控素質(zhì)雖然出色,但在智能化領域拖了后腿,與中國消費者需求不符。

其次,大眾不是沒有新的純電平臺,但問題是來得太晚了,與一汽集團合資的PPE平臺工廠還在建設之中,最早完成時間也在24年底,這還僅是建設時間,到后續(xù)能夠投產(chǎn),推出新車型的時間還不得而知,可以預見并不會太早。而在此期間,市場并不會停下腳步,如果大眾汽車不能及時推出能滿足市場需求的新產(chǎn)品,那么其市場份額無疑會受到影響。
而在這個時候,大眾投資7億美元,使用小鵬的技術推出產(chǎn)品力更高的車型(中國市場專屬)來填補中國市場的空白,無疑是最好的選擇。

那為大眾什么會選擇小鵬,不是蔚來、不是理想呢?
筆者認為主要原因還是小鵬在智能化程度和車機系統(tǒng)方面,相較于其它新勢力確實有一定優(yōu)勢,這也正好彌補了大眾在解散車機部門之后的缺陷,而且在合作過程中大眾也能“偷師”小鵬,來加強自己的純電平臺;另外,大眾作為一家以技術為主導的車企,和大眾產(chǎn)品驅(qū)動市場的理念較為吻合,簡單一句話:都是緣分啊!

值得一提的是,這種汽車廠商之間的聯(lián)盟在歐美是十分常見的,比如我們所熟知的雷諾-日產(chǎn)-三菱聯(lián)盟,大眾與福特的聯(lián)盟等等,只是此前都沒有帶中國車企玩兒罷了。而且作為百年老車企,大眾在這方面還是十分有經(jīng)驗的,以7億美元購入了小鵬4.99%的股份,這數(shù)字可并不是巧合,而是將持股比例精準地控制在舉牌線以下,既達成了自身投資目的,符合大眾“進可攻、退可守”的老辣形象,穩(wěn)賺不賠。
小鵬:錢來了,品牌調(diào)性也來了
前面也有提到,大眾7億美元入股了小鵬汽車,這只是小鵬獲益的一部分,更大一部分在股市上,合作消息一出,美股小鵬立刻強勢上漲,截至收盤,已經(jīng)瘋狂漲了40%,相當于市值膨脹55多億美元,這對于現(xiàn)在持續(xù)虧損,產(chǎn)能跟不上訂單的小鵬來說,這筆錢無異于雪中送炭。
而且作為新勢力御三家的小鵬,其品牌力相較于另外兩家也是最低的,就連“小鵬汽車”這個名字也一直為不少人所詬病,但是在為“全球最大、最成功的汽車制造商之一”的大眾提供市場背書之后,小鵬品牌認知度無疑會上升一個臺階。從此以后,如果有人再嘲笑“小鵬”這個名字,那么小鵬的用戶就可以直接“鼻孔看人”:大眾也用我的技術,你行嗎?

總的來說,大眾汽車集團與小鵬汽車的這次合作,是你有你的優(yōu)勢,我有我的長處,1+1大于2的典型例子,甚至不管最后生產(chǎn)的“大鵬汽車”能否有一個好銷量,在過程中雙方獲得東西都已經(jīng)值回票價。
寫在最后
先是奧迪與上汽,現(xiàn)在是大眾與小鵬,外資車企與新勢力合作似乎已經(jīng)是目前的“潮流”,這么看來,此前蔚來李斌與奔馳高管見面是否同樣不簡單?而且剩余的出色新勢力也不多了,不知道寶馬會不會也選擇一個?
文章的最后,小編好奇的是,大眾與小鵬的新公司,到底叫“大鵬”還是“小眾”呢?歡迎大家在評論區(qū)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