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行霈《中國文學史》卷二筆記(二)魏晉~
魏晉南北朝文學
歷史劃分魏晉是從220曹丕稱帝開始,但文學上的建安文學為魏晉文學之始,196年開始
其終結(jié)還是從隋朝建立,589年為終
建安文學以曹氏父子為中心,與兩漢儒生相比,他們生于動亂,不拘于儒學,表現(xiàn)出鮮明個性,有政治理想,感慨人生短暫,悲劇色彩濃重,這些是建安風骨的風格,反對淫靡柔弱
三國時期蜀國吳國文學沉寂,所以用魏來代指三國時期
西晉266年建國,在此前司馬氏掌握政權(quán),屠殺異己,是玄學的開創(chuàng)期
西晉滅亡后,南北朝272年的分裂,西晉玄言詩,東晉玄佛合流,占據(jù)詩壇百年之久,宋初轉(zhuǎn)向山水詩,謝靈運是第一人,山水詩擴大了詩歌題材,是詩史上的一大進步
晉宋之間,陶淵明開發(fā)了田園詩,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成就最高者,這個宋是宋齊梁陳的宋。。。。。。
漢語四聲的發(fā)明和沈約的應(yīng)用到詩歌聲律,試圖建立聲調(diào)和諧的詩歌格律,探索了詩歌的用事,對偶,古體詩向近體詩過渡
梁陳兩代,在皇家形成文人集團,聲色輕浮的宮體詩成為創(chuàng)作主流,風氣一直到初唐四杰和陳子昂才有所改變
南北文風不同,南方清麗,北方質(zhì)樸,北朝散文水經(jīng)注
魏晉南北朝373年的文學收獲,比之漢朝可觀,也孕育了唐代文學的繁榮

第一章,從建安風骨到正始之音
建安時代,三曹
曹操多才藝,書法、音樂、圍棋精通,文學家、政治家、軍事家,是亂世梟雄,他的詩詞都是抱負遠大,雖有悲情,曹丕則是敏感多情的性格,他們父子應(yīng)該都是D型性格,都重視結(jié)果,但在過程感受上,曹操是高昂的,曹丕則是敏感的,個人性格原因,比較理解曹丕的感受
不過還是給曹植單開了一篇。。。。。。話說他天資聰穎,但還是太過任性,沒能勝過兄長,前幾天看b站武志紅的視頻,看到關(guān)于鄭s的那個,人的自我其實是生活在圈層中,生活圈層和工作圈層,每個圈層都有一些準則,而她無視準則,完全的自我世界中心,本來就遲早要爆的
所以就能理解為什么曹植最終憂憤而終——現(xiàn)實教做人但也要看夠不夠圈層準則要求。。。。。其創(chuàng)作以建安25年前后分界,兼具父兄之長,風骨與文采的完美結(jié)合,我記得他和曹丕是同母所出,來搜一下
都是卞夫人所出,這位女人估計也是位牛人,這兩個甜菜兒子明顯有她的基因
謝靈運說,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占八斗,這就是才高八斗的來源了
以王佐之才自命,卻大都身世淪落,自以為命運與曹植相似,所以對曹植認同
。。。。。。我忍不住要八一下,真的,這些人就是太缺了些情商。。。。智商太高,就算是吧,但是,沒有情商怎么混?我曾經(jīng)也以為學習能力和工作能力是最重要的,只要有能力,就一定沒問題,但是,工作n年發(fā)現(xiàn)不對勁,最終找到了起明商學院,get了能力的三維——個人內(nèi)核,工作技能和計劃,協(xié)作能力。并不是說有能合得來的好朋友就是有了協(xié)作能力的
向上協(xié)作,同事協(xié)作,跨部門協(xié)作,向下管理。。。只有很多人才能完成很大的事情,我分析了自己,看起來是能很好的協(xié)作,其實——跟家人都不能處理好關(guān)系。。。。恃才傲物的人,很難去協(xié)作的,人情練達世事洞明,這真的是應(yīng)該去突破的——這就是我這幾年要突破的點之一

七子
七子是曹丕稱的,皇帝認證^_^
王璨的主題是自傷,我好奇于他的身世,來八一下
王粲身世于王謝望族,他的曾祖父王龔,在漢順帝時任太尉;祖父王暢,在漢靈帝時任司空,是事先的名流,都位列三公。王粲的父親王謙,曾任大將軍何進的長史
再好奇下長史
長史相當于現(xiàn)在的秘書長或幕僚長。官名,長史是中國歷史上職官名,其執(zhí)掌事務(wù)不一,但多為幕僚性質(zhì)的官員
這娃也是天生憂郁的性子啊。。。。天性如此,也是沒辦法了
蔡文姬,董卓之亂時被擄到南匈奴,生二子,后被曹操贖歸,跟孩子分離的時候,看了原詩,孩子思路很清晰了,這種分別之苦,孩子在匈奴之后如何生存呢。。。。。
建安文學所共同體現(xiàn)的政治抱負心,我想,這是篩選出來的精英的共同氣質(zhì)吧,慷慨悲壯
曹丕40歲?他好像比弟弟大三歲吧。。。。文才武略自負,前人所長,便要另辟蹊徑,這也是才華特別多所以。。。。換的比較容易的原因吧。。。非常個性的一代人
曹魏后期,算算三國始于220,終于266,我要不百度確認下,是曹丕兒子還是孫子就磕磣的不行了。。。。唉,主不修德,隨者被害,古時的上位者,真的不是自己想能退就能退的

兩晉詩壇
西晉華麗,東晉玄談,沒有生命力,末年的陶淵明是集大成者
太康詩風,就是以陸機潘岳為代表的西晉詩風
西晉王室內(nèi)部太亂,八王之亂就是這個時期的故事,以才從政,混亂喪命,熱衷于權(quán)勢而不能審時,能進不愿退,也是人不懂得審時度勢,命終有害,他們的犧牲,其實跟不得志的抑郁其實在結(jié)果上很難說哪個好哪個不好——就是因為他們曾有機會借勢,并不是不得志,所以沒像屈原,曹植,阮籍那樣被時時的懷念吧——那么忙著各種交際可能也不是很有時間去作詩?
對于左思,看他的詩和評論的時候,就覺得他很喜歡用典,而且還用的很精準,有機會學習一下
郭璞這里,有點感觸,他的游仙詩有名,就有望文生義者,說他是玄學之風,然而其實從其生平還有奏疏中可見,郭璞是修儒家治經(jīng)的,他的游仙詩其實跟屈原一樣,是抒發(fā)壯志難酬的苦悶的,他其實是在仕途上始終等待機會的人
郭璞的游仙,和左思的詠史,其宗旨是一樣的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_^,那次集會的詩沒一首盛名的,就這集子的序名傳千古,也有他大書法家的這幅字帖原因吧,這序是一篇散文,寫景抒情又感慨人生,當年好像不是全文背誦?

東晉起于318,衣冠南渡,北伐失敗,東晉歷史上的宰輔,王導和謝安,處理朝務(wù)以清靜為宗旨。。。。。。一時間我不認識清靜這個詞了。。。。。好奇想查查
王導為政的措施之三,是“清靜為政”,即用“鎮(zhèn)之以靜,群情自安??的方 法,來處理東晉統(tǒng)治集團和廣大民眾之間的矛盾。實際上是在有勢力的大族相 互牽制……他為政寬簡,對世族息事寧人,自奉較儉約,倉無儲谷,衣不重帛
其實就是“息事寧人”吧。。。。
東晉還“安定富足”?北方十六國都混戰(zhàn)成什么樣了。。。。長江天險能攔住大軍?不過士人能走“心隱”的路,也算是比較幸福了,阮籍和嵇康人不是鄙視功名,而是在司馬氏屠殺異己的時候沒有辦法,對朝堂抨擊,不愿意同流合污這種自清,老子和莊子那是在亂世中,不過即便是盛世,他們估計也找不到,休養(yǎng)生息為理念的,文景之治?像是秦國這種,理念不合,像其他六國君主,有評論說:土雞瓦狗,不值一提。。。。
東晉追求風度,風流,瀟灑,山水,清談和詩酒
東晉的玄詩說了個啥呢,文字寡淡理亦空泛。。。。不過不是很有興趣去看了,百年間嘛,也就夠醞釀一種新的萌芽的
然后,陶淵明橫空出世了?。?!他對哲學的思考,和他的作品,給后世的文人一個精神家園,這是一個面具可以戴,這是一個避風港可以逃進去。。。。??傊?,大家需要共鳴下比自己慘的,還要有個借口可以為自己開脫的。。。。厄,我熱愛生活,但是我覺得自己也知道本質(zhì)

陶淵明的曾祖父出身寒門也能身居大司馬,這是位牛掰人物啊?。?!祖父太守,父親也為官過
這讓我想起來那位王璨,他是幾代的貴族之后啊。。。。五柳先生三代還不夠清貴的嗎?到他少年時家貧農(nóng)耕,不過我覺得不會很貧吧,要不然都沒機會讀書來著
不過寒門可能的確是被鄙視過吧,陶淵明的基因里面,就是振奮向上的,跟王璨完全不同,他的天性是自由的,而且也是清醒的,時間的累積對他來說是正向的,就是看待自己和時局越來越清楚,然后做了正確的選擇,東晉末年到五代十國,不熱愛政治去混政治,想想也是非常危險的,能正確的認識自己和時代,也是一種智慧
不過其實是人都有做一番事業(yè)的想法吧,他前期一直在歸隱和出仕間來去,直到歸去來兮之時堅定了選擇,但是其實內(nèi)心還是想進“圍城”的,肯定也很多次都自我對話,在詩中也有自我勸說,到晚年貧病交加。。。。。。我之前一直以為他最起碼是生活還可以的富足的。。。。。。。
他通曉經(jīng)義,腳踏實地,吸收玄學和佛家的一些智慧,但卻保持距離,他思考宇宙、歷史、人生,他在思想的思考基礎(chǔ)上實踐,身體力行,實踐又有獨特的結(jié)論:安貧樂道和崇尚自然
陶淵明看到社會的危機,但無力挽救,看到社會腐敗,但無力改變,只好追求自身道德的完善

我決定over在此了~~
找個歸去來兮的圖鎮(zhèn)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