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爐烤茶的背后-情緒消費的歷史循環(huán)
眼下正值秋冬交替之際,落葉紛飛,冷風呼嘯,出行的人們換上了秋裝冬裝,在飲食上也開始偏向于熱食。
但年輕人們不滿足于傳統(tǒng)的火鍋奶茶,在尋求溫暖與優(yōu)雅上,他們找到了去年的熱煮紅酒,今年的圍爐烤茶。
從數(shù)據(jù)中“窺探”熱度
根據(jù)某書某音上的相關數(shù)據(jù)顯示,某書上#熱紅酒#話題總瀏覽量已達2684.71萬次,相關筆記創(chuàng)作者多為認證博主;生鮮超市的熱紅酒料包取得不菲銷量;喜茶、書亦燒仙草、醉鵝娘等茶飲、酒飲品牌更是趁著流量熱度下場,分別推出熱紅酒風味飲品。
今年的圍爐烤茶相較于熱紅酒也不逞多讓,某音上#圍爐煮茶#話題的播放次數(shù)已達3.6億次,#烤茶#話題的播放次數(shù)已達4424.7萬次;某書上#圍爐煮茶#官方話題的瀏覽次數(shù)已達1154萬,話題下寫明“優(yōu)質筆記將有機會獲得官方流量扶持”,據(jù)相關數(shù)據(jù)平臺統(tǒng)計,10月23日相關話題筆記的獲贊數(shù)達到1.03萬。
寒冷讓人在大街上不自覺裹緊厚厚衣物的同時,也讓人們更渴望浪漫與儀式感,更想要獲得溫暖。而圍爐烤茶帶來的熱量無疑是為了冬天社交也不停的人們量身定制。
屯東西過冬是人們的天性
雙十一、黑色星期五、圣誕節(jié)和春節(jié),這些耳熟能詳?shù)南M節(jié)日都在冬天,或許是因為面對寒冷的冬天,人們除了需要儲備過冬的物資以外,對于溫暖的渴望也是無比強烈的。
由于疫情,與他人共處的時光顯得愈發(fā)難能可貴。圍爐烤茶無疑是冬天還愿意讓人出門一起聚會的契機,暖爐暖、清茶暖、食物暖,滿足了人們的“物理溫暖”,儀式感、愜意感、氛圍感則滿足了人們在相聚時的“精神溫暖”。
情緒價值帶來消費認同
情緒消費并不單指圍爐熱茶,甚至不單指季節(jié)性消費,譬如秋天的第一杯奶茶、雍和宮的手串、騎行、槳板等,但無論如何變化,情緒消費都是或隨機或有意地成為社交媒體上走紅的玩法,他們都有一個共通點:形式大于體驗、情緒高于功效。
回到圍爐烤茶,圍爐烤茶相較于其余熱潮最大的亮點在于溫暖與優(yōu)雅,雖說有場地、價格等客觀因素,但圍爐烤茶能否成為新一代“網(wǎng)紅”,且讓人拭目以待。
情緒消費,亦是歷史的循環(huán)
明代大文學家張岱在《湖心亭看雪》中寫道:“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飲。余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
可見圍爐烤茶不是近年才興起的,在幾百年甚至幾千年前,我們的祖宗就已經(jīng)學會了用熱量與酒精來排解寒冷與孤獨。
而精品茅臺醬酒貴州小酌1779,入口綿柔入喉溫暖,再配上暖爐熱菜,身邊人的歡聲笑語,觥籌交錯間,身心由內而外的暖意涌上心頭,讓這個冬天不再寒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