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哲學體系綱要(初稿)
實踐哲學體系綱要
?
目錄
實踐哲學原理
實踐自然哲學
實踐社會哲學
理性反展史
實踐美學
???????????????????????????????
?
?
?
實踐哲學原理
???從認識中無法否認的原點開始,認識本身無法否認認識。這是直觀到的認識中確定的概念。從笛卡爾的人不能懷疑自己的懷疑出發(fā),懷疑不能懷疑本身,認識不能否認認識本身,因為否認也是一種認識。
???我們在這里說“認識”,我們可以看到“認識”是我們用語言生成的一種概念用來標記我們發(fā)現(xiàn)或者說直觀到的事物。所以認識首先是一種感性直觀?!罢J識”本身屬于語言生成的概念,是所有概念中認識不能否認的一個。我們在這里定義概念是我們用語言標記的所有事物,“認識”符合概念的特征,概念即為“認識”的屬。認識作為概念中擁有不可否認的特性的成員,不可否認就是“認識”的種差。從認識的確定性出發(fā),我們用語言生成的概念擁有屬和種差的能力也可以被確定。對于屬加種差,這在亞里士多德的《工具論》里的四謂詞理論已經有所表述。亞里士多德將S是P中,主語S和謂語P的關系闡述為4種:偶性,屬,特性,定義。偶性表示p跟s關系不是確定的,p屬于或者不屬于s,或者說p屬于s也屬于R。比如說人是白的,白的這個屬性可以是人的也可是是別的事物的,人可以是白的也可以不是白的。屬是指謂詞p作為共相包含主詞s,比如人是動物,動物這個概念就包含人,但是動物不光是人。特性指謂詞的特征只屬于主詞,比如人會用計算機,用計算機只有人會。這個謂詞是專屬于人的特性。定義是主語S和謂語p能夠互換,亞里士多德用屬加種差的方法定義事物。既先找到這個概念的屬,在屬中尋找這個事物與其他種屬下的事物的差別來定義。比如說人是會用計算機的動物,這就帶來了一個人的定義。我們從“認識”這個確定的概念中,可以直觀到語言的屬和種差。不確定性也既是偶性。當然我們這里不是把亞里士多德的闡述作為論據,只是介紹一下概念的屬加種差很久之前就被觀察到了。這里屬加種差的確定性是認識中的確定性,是認識自身給出的。
我們再進一步去直觀“認識”這個已被確定的概念,我們認識到“認識”是我們認識中確定的概念,不是我們認識中不確定的概念。將“認識”這個確定性概念標記為A,我們就可以通過直觀得到A=A即“認識”是認識確定的概念,以及A≠?A即“認識”不是認識不確定的概念。這也是形式邏輯的同一律和矛盾律。這樣從“認識”的確定性出發(fā),我們直觀到了“認識”屬于概念中同時符合矛盾律和同一律的屬,我們的認識不能否認同一律和矛盾律,否則認識的確定性就無法成立。這樣我們就得到了矛盾律和同一律的確定性。在這里我要繼續(xù)展開說一下,形式邏輯的排中律無法從這里直觀到,A與?A確定為一真一假,但是在“認識”的確定性中?A恰恰是我們認識不能確定的概念,與排中律成立的前提不服。所以排中律的確定性不能保證。
我們進一步直觀“認識”的確定性,我們可以直觀認識的確定性發(fā)現(xiàn)是我們從直觀到的概念中得到。得到認識的確定性也確定了“認識主體認識認識”這樣一個確定結果。再直觀“認識主體認識認識”這個已確定的語句。在這個語句中,“認識主體”是我們直觀到的認識主體,第二個“認識”是我們直觀到的認識中確定的概念。第一個“認識”我們可以直觀到是我們主體去一個客體發(fā)生關系的行為。我們可以以將第二個“認識”標記為A,因為第二個認識是我的認識確定的概念,而主語“認識主體”是認識中直觀到的存在的認識主體,這個認識主體是“正在認識的認識主體”。而第二個“認識”是“正在認識的認識主體”的認識對象。認識主體和認識這兩個概念在發(fā)生關系。
? ??在這里,對于認識與認識主體這兩個概念之間的關系需要進一步厘清。因為當我們確認認識中確認存在的概念就是認識之后。進一步展開這個確定性,是"認識主體認識認識"的確定性。在這個命題中,認識主體和認識是相同的嗎?如果相同,那“認識主體認識認識”就是A與A的關系,只有不同,“認識主體認識認識”才是A與?A的關系。? ? ??
? ? ? 回顧認識的確定性,認識是認識中確定存在的概念。認識不能否認認識的存在。否認認識的存在也是一種認識。所以說認識是認識中確定存在的概念。認識不是認識中不確定存在的概念??梢詮倪@里直觀到,認識屬于認識到的概念,且是認識中確定存在的概念。這就帶來了事物的屬加種差及同一律和矛盾律的確定性。
? ? ?進一步展開思辨。在認識中可以直觀到的認識主體存在為“正在認識的認識主體”。“正在認識的認識主體”根據屬加種差,屬于“認識主體”這一概念,但是不等于“認識主體”。認識主體也可以不在認識,可以吃飯,喝水、睡覺等等。處于非正在認識狀態(tài)的認識主體不是“正在認識的認識主體”。這是形式邏輯同一律和矛盾律的應用。即一旦存在認識,認識就存在。存在認識主體,卻不一定存在認識。認識主體是不能確定認識的存在的概念,認識是可以確定認識的存在的概念。根據同一律和矛盾律。認識主體不是認識。“認識主體認識認識”是A與?A的關系。
? ? ? ? A與?A之間的關系從費希特到謝林到黑格爾已經將這種運動闡述相對比較完善。在這里再一次構造一個形式符號系統(tǒng)進行更徹底的說明。
某物:A ??某物的否定:?A ??展開符:╲ ???剩余符:╱ ????統(tǒng)一符:凵
A╲?A(正)
????首先A是某物而不是他的否定物,A相對于?A差別定義為質。再A≠?A,A與?A有邊界。邊界以內可以定義為量,A未向?A展開前為定量。A向某物的否定?A展開自身,即去否定他的否定,要突破邊界。根據同一律與矛盾律,否定即為否定,否定不能肯定。某物A只能否定他的否定物?A。某物A在否定?A中質不能變,故只可量變。這一步的否定不能無限度,否則?A徹底被否定,那A見之于?A就會消失,只余A。故A向?A有限度,即為度。這一步的結果為完成向否定物?A展開的A,既完成自身量變尺度的A,以及否定物?A無法被A展開的剩余╱?A。
????╱?A╲A(反)
????第一步的完成為否定物的剩余╱?A,與完成自身量變尺度的A。第一步完成后A不能再向╱?A展開。但是對立的雙方不能停止相互否定的關系,如果停止A見之于?A的關系就會消失。╱?A會向A展開,╱?A也是某物A的否定物,會突破A的邊界。╱?A對A的否定也會到達限度,不能徹底否定。這一步會在A邊界內達到限度,A不會被徹底否定會有剩余╱A。當然因為╱?A向A的展開,所以A的邊界之外也會有╱?A。這一步結束后結果會是突破A的邊界的(╱?A,╱A)及A邊界之外的╱?A。
╱?A凵╱A(合)
???這是最后一步,A邊界內的╱?A展開到他的限度,╱A本身也是達到之前量變尺度的A,也不能再向╱?A展開。╱?A,╱A同在A邊界內。雙方會在邊界內形成一個新的質,這個邊界內的質既不是A,也不是?A,而是會統(tǒng)一為一個全新的事物,我們將這種新事物標記為a。這種新事物不是?A,當然也區(qū)別于邊界外的╱?A,故將邊界外的╱?A標記為?a。a與?a形成新的對立否定關系。
????以上A與?A關系發(fā)展中,因為都達到了自身否定性的限度,所以是A與?A關系的最徹底的展開。我們把這種A與?A關系的最徹底的展開的過程稱之為事物的辯證運動。綜合上面我們的認識能夠認識到的確定的主體“我”是出現(xiàn)在“我認識認識”這樣一個確定的語句中,這個語句屬于一種A與?A關系的關系展開。我們能夠認識的確定的主體是屬于A與?A的辯證運動中的主體。這種主體見之于客體的發(fā)展也被稱之為實踐。換句話說我們能夠確認的主體是實踐的主體。主體最徹底的發(fā)展是去實踐,故這個哲學就叫實踐哲學。
???我們再去直觀整個的認識過程,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認識”這個確定性概念來自于感性直觀,而后帶來了“是”,“不是”這樣形式邏輯的同一律和矛盾律的確定性,最后再通過感性直觀和形式邏輯的運用,辯證邏輯的確定性也得到確認。所以說感性存在是先于理性認識的第一性。辯證法是唯物辯證法。唯物辯證法是實踐哲學的基石與原理。
????????????????????????????????實踐自然哲學
作為實踐哲學的原理,唯物辯證法符號形式是我們認識的基石。講到自然哲學也自然要從這個符號形式出發(fā)。
某物:A ??某物的否定:?A ??展開符:╲ ???剩余符:╱ ????統(tǒng)一符:凵
A╲?A(正)
╱?A╲A(反)
╱?A凵╱A(合)
a ??????a
??直觀唯物辯證法的符號形式,我們發(fā)現(xiàn)我們的認識能認識的主體也屬于感性存在。而感性存在在認識中只能以辯證發(fā)展的方式被確定認識。感性存在的辯證發(fā)展帶來了兩種不同的存在方式,一種是“質”,感性存在的質的認識帶來了實踐自然科學哲學。一種是“量”對感性存在的量的認識帶來了實踐數學哲學。
??
??????????????????????????????實踐自然科學哲學
???對于自然科學的質變,我們從已知觀察的感性存在進一步直觀于辯證判斷。從主體出發(fā)直觀感性存在的量變與質變過程,可以看到大致遵循物理-化學-生物的歷程。作為辯證唯物主義者,我們對于感性存在的把握在于不確定的就是不確定,所以對于沒有觀察到的變化,不做確定的斷言。對于已觀察到的變化做出合理性解釋,這也是哲學的任務。接下來從物理哲學開始解釋。
??????????????????????????????????物理哲學
???????????????????????????????????
唯物辯證法的符號形式 ?
某物:A ??某物的否定:?A ??展開符:╲ ???剩余符:╱ ????統(tǒng)一符:凵
A╲?A(正)
╱?A╲A(反)
╱?A凵╱A(合)
a ??????a
力學篇
?
???我們知道確定并且大致清楚的力有四種:引力,強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電磁力,確定但是沒有搞清楚還有引起空間膨脹的暗能量等。我們知道力是相互的作用,這種相互的作用是感性存在的肯定而不是否定。故力在唯物辯證法屬于最后的合題,是那個統(tǒng)一符。根據正反合的發(fā)展,我們去直觀這五種力的形成機制。
1、引力
我們直觀到的引力,是一種無邊界的力,作用范圍無視距離。從微觀的基本粒子,到宏觀的星系都受到同樣的引力影響,故引力無邊界。引力是一種基礎,是混一。引力沒有分裂,沒有量。所以引力是原初合題,是第一個統(tǒng)一符。
從唯物辯證法的原理開始。我們可以這樣認識引力的發(fā)生,前提是原初的存在物“是”與另一個原初存在物“否”?!笆恰毕颉胺瘛闭归_自身,確定自身存在,存在物“否”向“是”反展開,向“是”證明自身存在。雙方對彼此存在互相的證明,在“是”中統(tǒng)一成了引力。形成一種即有“是”和“否”并且內部有一種相互作用的引力的新事物暫且命名為“正”。引力在“正”中沒有邊界,普遍聯(lián)系著正內部的“是”與“否”。“正”內部“是”與“否”混在一起,沒有量,只有不斷展開的尺度。隨著“否”向“是”不斷展開,不斷形成新的正“正”,即“正”不斷伸展自身的尺度,“正”的尺度徹底完成即“否”向“是”徹底展開,“是”完全變成新事物“正”。這一步有沒有徹底完成,在這里不好下定論,似乎引力的空間仍然在膨脹。不過還是等待科學家們進一步的感性直觀。
2
2、強相互作用
強相互作用是最強的力,作用距離很短大約在 10^(-15)~10^(-10) m 范圍內。這樣就為感性存在帶來了邊界,產生了分裂。強相互作用必須是強的,大于引力。這樣才能在無視邊界和方向的引力中建立邊界,導致感性存在的分裂與量的形成。這是能直觀的第一個統(tǒng)一符。這種分裂產生了原初的粒子,原初粒子內部有強相互作用成分,因為是在引力中形成的也有引力的成分。而強力沒有方向,強力在色禁閉中有漸進自由,所以強力只是形成邊界,并沒有力的方向性。強力在引力的混沌中帶來了空間中點的位置。
繼續(xù)用唯物辯證法原理考察強相互作用的產生。接上文引力的產生,新事物“正”形成,“正”的外部是有不進入“是”的“否”的剩余,和尚未被“否”徹底展開的“是”的剩余,及尚未向“是”展開的可以進入是的邊界的“否”,這三種是跟“正”都是不同的存在,但是只有不進入“是”的“否”的剩余會向“正”展開,而后兩種會形成“正”,其實是“正”尚未完成的尺度。這里將第一種非“正”存在即不向“是”展開的“否”的剩余標記為“反”。擁有引力的新事物“正”形成,“正”尺度展開的同時,可以向“正”展開的“反”也開始向“正”展開?!罢钡膬炔渴蔷坏幕煦?,“反”向“正”展開刺破“正”的均一混沌。被刺破的均一,在刺破處就像撕開一張布直接會導致可數的二形成,進入“正”邊界的“反”會與初步變成二的“正”建立新的相互作用,即為強相互作用。這種作用力必須很強,才能抵抗住“正”內部引力的撕扯。形成的既有“正”又有“反”內部用兩種相互作用的新事物在這里給他命名為原初粒子?!胺础边M一步向混沌的“正”展開,會形成更多的原初粒子。原初粒子內部就有了引力和強相互作用這樣兩種成分,而原初粒子形成帶來最大的改變是量這個范疇的形成,“正”從不可數的混沌變成了可數的原初粒子。但是這種原初粒子的誕生是分裂的,是在混沌中產生的。原初粒子除了內容上具備了質變擁有強相互作用的可數的粒子,在存在形式上也會從混沌中在引力的引導下變成有序的線狀排列,形成的線中得到一種出現(xiàn)在一條線上。對于原初粒子這樣一個個點來說,兩點成一線,原初粒子最先被展開為一條線。這個合題有沒有達到最大的限度,即混沌的“正”有沒有全部與“反”結合變成可數的原初粒子,在這里也不下定論,等待科學家們進一步的感性直觀。
3、弱相互作用
弱相互作用是一種非接觸力。在強相互作用帶來引力混沌的分裂,分裂形成的原初粒子
會在引力引導下接觸,這種接觸就是對強相互作用形成的原初粒子的邊界的帶來沖擊。這種引力帶來的接觸沒有撕裂比引力強的強相互作用。接觸形成了新的邊界,產生了新的相互作用。這種相互作用必須強于引力,否則無法對抗引力,而且這種力作用于邊界區(qū)域,是引力引導的接觸產生的對抗接觸的力,所以作用距離會很短。弱相互作用在四種基本力中,作用距離最短,強度也僅高于引力。作為一種非接觸力,弱相互作用并沒有將發(fā)生接觸的粒子融合成新粒子。但是也產生傳遞接觸的粒子,但使原初粒子內部結構發(fā)生改變。
在這里也用唯物辯證法去考察弱相互作用的發(fā)生機制。原初粒子為一線,原初粒子內部有引力成分,弱相互作用就可以理解為原初粒子為了沿著線排列聚集擠壓。在這條線上,原初粒子之外的“反”依然會向原初粒子展開。我們可以建立這樣的思考。大量原初粒子進入展開的線中在引力的引導下聚集擠壓。量越聚越多,外層的原初粒子不斷擠壓內部的原初粒子,內部原初粒子邊界越來越近。達到弱相互作用形成的邊界限度,這個邊界并未有擊碎強相互作用,在這個邊界處,原初粒子之外的否定物“反”向原初粒子展開,并幫助原初粒子建立了新的邊界,這一次否定了原初粒子一種新的力,這種力可以抵抗引力作用,是一種短距離非接觸力。原初粒子產生了一種強于引力的非接觸力,弱相互作用,這種弱相互作用的產生也也在原初粒子邊界外產生了一些新的傳遞這種弱相互作用力的粒子。而原初粒子邊界內也變成了新的帶有三種相互作用的粒子,在這里命名為弱相互作用粒子也叫弱粒子。弱粒子的形成,這一次的展開讓原初粒子存在形式也發(fā)生了變化,這次否定原初粒子被線之外的“反”展開,將這次這次的“反”稱之為“y軸”。這次的“y軸”展開讓原初粒子具有了一種新的相互作用,并且一條線之外的運動能力,既具備了面的運動性。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原初粒子都完成了擠壓達到了限度,成為了帶有三種相互作用的弱粒子呢,我認為沒有,但這里也不下定論,等待科學家們進一步的感性直觀。
4、電磁相互作用
電磁相互作用,在直觀中是最后產生的作用力,給粒子帶來了電荷的特征。是一種長程力,在粒子內部微觀尺度下,強相互作用的夸克也都帶有電荷。電磁力的強度在4中基本力中次于強相互作用。這樣我們可以看出,強相互作用的夸克帶有電荷,電磁力的產生是突破了強相互作用的邊界。只有這樣才能使強相互作用的粒子帶上電荷。
我們再用唯物辯證法去考察電磁相互作用的發(fā)生機制。電磁相互作用也是粒子之間的作用。而發(fā)生過粒子之間作用的粒子必然是擠壓過的粒子,所以電磁相互作用產生于弱相互作用的基礎上。原初粒子被“y軸”展開形成弱粒子,弱粒子形成后,有了弱相互作用這樣的非接觸力及面上的運動排列能力。弱粒子在引力的作用下以一個平面聚集在一起。弱粒子源源不斷的產生,越聚越多,平面帶來的壓力要大于線,使得弱粒子平面中心的壓力越壓越多,直到量在平面的堆積突破強相互作用的強度,弱粒子被壓碎,產生新的粒子,殘余的維持強相互作用的新粒子夸克形成質子等強子,被壓碎離開強相互作用范圍不再參與強相互作用的粒子形成電子等。這種電磁作用的粒子產生了新的作用力,是在弱粒子排列的面的基礎上被新的“反”在這里命名為“Z軸”以的垂直與弱粒子的面的方向展開得以形成,這是弱粒子在堆積到一定限度之后,才能被“Z軸”否定為新的電磁粒子。電磁粒子結合了面之外的否定物“Z軸”擁有了電荷及向空間運動排列的能力。由于這些粒子均來自于被壓碎的弱粒子,建立了新的相互作用,即電磁相互作用。同時形成了傳遞這種相互作用的光子。隨著弱粒子被不斷的壓碎,新的擁有電磁相互作用的粒子也不斷的生成。這里光子的速度為什么是那個固定速度,可以這么理解,因為弱粒子強相互作用被擊破的限度是一定的,那弱粒子在這個限度一定會被擊碎,產生的粒子速度也就一樣正好是目前的光速。電磁相互作用讓粒子擁有了在空間中運動的能力,電磁相互作用是粒子的運動方向與電場和磁場三者互相垂直的相互作用。
在這里我們可以去進一步思考一個問題,那就是所有的弱粒子都被壓碎了嗎?我想沒有,但是這里就不做定論,等待科學家們進一步的感性直觀。
5.?暗物質與暗能量的可能發(fā)生機制
暗物質和暗能量的存在是科學家們目前確定存在的,但是什么還沒有直觀到。比如星系的外側的星球能夠保持在現(xiàn)有位置,運動速度跟星系內部星球速度一樣。說明有一種我們看不到的既不發(fā)生電磁作用的暗物質在幫助這些星球保持位置。而我們直觀整個唯物辯證法的力學哲學中,可以看到引力中的混沌與強相互作用的原初粒子還有弱相互作用的弱粒子都可能在扮演暗物質的角色。
暗能量是科學家對遙遠星系發(fā)出來的電磁波,產生的紅移得出宇宙在加速膨脹。那導致宇宙膨脹的這種能量科學家稱之為暗能量。我們再去直觀整個各種相互作用的過程。這種能量可能是電磁相互作用形成之前的3種相互作用并沒有達到完成的尺度,他們不斷進展的發(fā)展對電磁相互作用產生的影響被認為是暗能量。
6.?黑洞的可能
對于另一個未確切明確的事物黑洞,我們在這里展開探討一下。因為黑洞我們直觀到來自電磁相互作用物質形成的恒星的坍縮,根據之前的其他的電子相互作用的形成機制。這有可能是一種新的統(tǒng)一符,即新的相互作用的形成。進一步考察黑洞,我們知道目前電磁作用的粒子來源于原初粒子,對于原初粒子來說最重要的特征“量”,原初粒子在量的確認和聚集中帶來了弱相互作用和電磁相互作用。并且也看到了這幾種相互作用在空間上的不同,強相互作用在一粒子內發(fā)生,可以說是一點內的作用,弱相互作用是兩個粒子的非接觸力,兩點成一線,電磁相互作用影響是面的影響,運動電荷會對垂直于運動方向的面的物質產生影響。電磁相互作用粒子可以三維堆積,黑洞可以說是電磁作用粒子量的堆積到達極限的產物。從唯物辯證法來看,黑洞的形成可能是一種新的存在及新的相互作用的形成。尤其黑洞是一種周圍空間會扭曲的四維物體,所以這種新的相互作用可能是四維相互作用,而現(xiàn)實中黑洞也會影響到周圍三維空間的物質,相對于電磁相互作用只作用于面多了一個維度。
???????????????????????????????物質篇
在力學篇中,通過唯物辯證法對相互作用產生的演繹推論,已經涉及到了一些物質的形式。
首先原初存在物“是”與“否”,對于原初的存在,在唯物辯證法中他們的特征就是“存在”。這種“存在”不是同一的存在,而是有“是”又有“否”這樣既有同一又有矛盾的存在。只有這樣感性存在才能進一步的辯證發(fā)展。存在的原初即為辯證存在。這里“是”與“否”是存在物的質的差別的開始。
接下來形成的是“正”與“反”,我們知道“正”是“否”進入“是”的邊界形成的新事物,“反”是“否”中沒有進入“是”的邊界的部分。“正”內部是“是”與“否”的統(tǒng)一,這種統(tǒng)一是一種普遍的統(tǒng)一,即為引力的形成,正內部可以說是引力的混沌,沒有分裂,外部不斷隨著“否”不斷進入“是”展開自身尺度,“正”的尺度的完成是“是”完全被“否”中進入“是”部分結合?!笆恰比孔兂伞罢边@一尺度有沒有完全展開,我認為應該沒有,因為現(xiàn)在似乎空間還在加速膨脹,引力的尺度仍在張開。當然這只是我從科學家給的直觀經驗中帶來的思考,是否確證還需要進一步的明確的科學的直觀。這里的“正”與“反”帶來了存在物的度的形成。
再下來是原初粒子,來源于“反”向“正”的展開,這此展開帶來了量的改變。原初粒子最重要的特征是他是分裂的,這讓存在有了量的變化。是“反”向“正”的刺破并用強相互作用克服了引力的混沌,與分裂“正”結合形成了一個個原初粒子。原初粒子的展開也是一個發(fā)展的過程,也既是“反”向“正”的展開過程。原初粒子的完成尺度,是“反”向“正”徹底展開,把“正”全部變成原初粒子。當前這個尺度的完成前提是“正”達到自己的尺度。我認為原初粒子也沒有徹底完成,當然這個需要進一步的科學觀察。根據唯物辯證法,“反”也不會全部進入“正”的邊界。在原初粒子形成后,新的“反”即“x軸”會以一線位置去結合原初粒子,使原初粒子以一線的位置排列。原初粒子是存在物量的形成及空間上線的排列。
再下來是弱相互作用粒子,弱相互作用粒子是由原初粒子擠壓邊界產生的。原初粒子聚集擠壓,達到限度后形成弱相互作用,之前強相互作用是克服“正”的混沌引力,這次是克服原初粒子之間的引力。擠壓之后,原初粒子變成弱粒子,釋放出傳遞弱相互作用的粒子,擁有了弱相互作用的能力。擁有了弱相互作用的粒子,擁有了更大的運動能力,被新的“反”即“y軸”以垂直于原初粒子線的方式展開,擁有了面的排列能力。弱粒子的形成帶來了空間上面的排列。
再下來是電磁作用粒子,弱相互作用是短程力,雖然阻止粒子突破彼此邊界,但是粒子會在引力的作用下堆積聚集。從外向內產生一層層加壓的量增的力,直到突破弱相互作用形成的邊界,使弱粒子碎裂重組,產生一種更強的力對抗這種量變的引力帶來的壓力,這就形成了電磁相互作用力,而碎裂重組的新粒子的內部成分夸克也帶上了電荷,為形成這種電磁相互作用也拋出了遠離強相互作用范圍的碎片電子,還有傳遞電磁作用的粒子光子,這樣電磁相互作用粒子也產生了。電磁相互作用是長程力,長程力的粒子容易被新的“反”以垂直于面的“Z軸”形式展開,故有了三維堆積和空間運動的能力。
暗物質及暗能量,這兩種尚未完全清楚的事物在上一篇其實已經講過可能是電磁作用物質形成之前的尚未完成自身尺度的前電磁物質及他們的發(fā)展帶來的對電磁物質的影響。
黑洞,這種未徹底闡明的物質,根據唯物辯證法應該是電磁物質的堆積將量徹底顯示出來然后被未進入“正”的“反”進入后結合出來的新物質,黑洞應該是有一種新的相互作用力。可能是有一種四維力。黑洞在空間上是一種四維物質應該是確定,黑洞存在的位置空間是彎曲的,有了彎曲就有了垂直于三維空間的一個維度。至于這個四維物質怎么表現(xiàn)相互作用,還是需要進一步科學直觀了解。
??????????????????????????????????物理哲學小結
???力學篇和物質篇后物理哲學就結束了。自然哲學中的物理哲學,是對基礎物質和相互作用做哲學上的解釋。對基礎物理學現(xiàn)象進行哲學上的組織,一般來說物理學先于物理哲學。感性直觀在前,理性判斷再后。從認識規(guī)律出發(fā),對現(xiàn)象進行判斷和演繹,能夠給物理學提供一些思路,這也物理哲學的任務之一。
??化學哲學
???電磁相互作用的形成,帶來了標準模型的基本粒子們。這些基本粒子在引力,強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電磁相互作用的共同引導下,在展開的三維空間內發(fā)展形成了元素周期表上的各種元素。這里就按照唯物辯證法做大體的演繹。質子和電子是電磁相互作用首先形成的粒子,質子與電子一個帶正電一個帶負電組合形成氫原子。中子是電中性的,可由質子電子聚變形成。質子和中子按照不同的數量聚變,形成不同輕重的原子核,這些原子核就是元素周期表上的各種元素及其同位素。這種聚變過程這些質子與中子正反合的辯證運動。這些帶不同電荷的原子核再與不同的電子組合形成各種原子,這個過程也是一個正反合的辯證運動。
??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不同原子對核外電子的束縛力不同,束縛力強的擁有氧化性,束縛力弱的容易形成還原性。若兩個原子束縛力沒有達到掠奪對方電子的能力,會形成共價鍵分子,若兩個原子對電子束縛力能夠得到或失去對方電子會形成離子鍵分子。這種原子形成分子的過程也是兩個或數個原子之間的辯證運動。
???在所有的元素中,碳原子相對來說最能與其他的元素夠形成穩(wěn)定和復雜的空間結構。所以碳原子為核心形成了復雜的有機分子世界?;瘜W以碳原子為核心先形成簡單有機分子,簡單有機分子在組合形成更復雜的有機分子。這個過程也是辯證運動的過程。
??從原子到分子再到有機分子,整個化學變化過程也是物質辯證發(fā)展的過程。在這個方面,唯物辯證法也可以為化學知識的發(fā)展提供一些思路,這也是化學哲學的任務。
???????????????????????????????????生物哲學
???生物大分子都是由有機分子組成,核酸由堿基組成,蛋白質由氨基酸組成。三個一組的堿基可以與一種特定的氨基酸連接,核酸中堿基的排列幫助氨基酸合成蛋白質。核酸蛋白質這種有機大分子的化學反應組合與一些原始海洋中的環(huán)境的互相的影響帶來了生物的產生。這個過程是有機分子與自然環(huán)境之間的辯證運動的結果。
???生物形成的早期是原核生物,原核生物進一步發(fā)展為共生的原核生物,線粒體和葉綠體就是復雜原核生物共生的結果。這一過程是原核生物與自然環(huán)境辯證運動的過程,共生的原核生物進一步發(fā)生真核生物,真核生物中的線粒體和葉綠體早期共生的原核生物轉化而來。真核生物在適應環(huán)境的過程中除了有絲分裂增殖能力形成了分化能力,形成了多細胞生物。多細胞生物形成,在適應環(huán)境的過程中繼續(xù)進化發(fā)展。進一步的發(fā)展生物從無性生殖發(fā)展有性生殖,有性生殖相對無性生殖產生出更強壯健康的個體,形成了生存優(yōu)勢,這也是自然環(huán)境和生物共同辯證發(fā)展的結果。而且有性生殖,在生物之間形成了一個辯證運動來生成新的后代,父體母體正反合的運動產生了新的個體。
動物界與植物界的各種生物的發(fā)展變化過程,也是感性存在辯證運動的結果。生物的進一步發(fā)展進化產生了群居的靈長類動物,靈長類動物在分工合作中學會了制作工具使用語言傳遞信息進化成為了現(xiàn)在的人類。
????????????????????????????????實踐數學哲學
某物:A ??某物的否定:?A ??展開符:╲ ???剩余符:╱ ????統(tǒng)一符:凵
A╲?A(正)
╱?A╲A(反)
╱?A凵╱A(合)
a ??????a
對數學哲學的考察也是基于唯物辯證法,數學哲學包括數的哲學和幾何哲學,分別是事物的量的本身和事物的量在位置上的展開。
1.數的哲學
數來源于量的形成,只有存在被分裂,可數性才能產生,混沌無邊界中無法產生可數性。數有兩種,有理數與無理數。對于分裂的各自獨立事物,有理數表示這些事物的在量上可分性與可數性。對于未分裂的平滑連續(xù)的事物,無理數代表了這個事物在質上是不可分和不可數的。比如一條直線如果完全是可分可數的那直線就沒有連續(xù)性,連續(xù)就意味著不可分不可數。對于一個連續(xù)的事物進行數的表示那必然需要無理數參與。數首先作為事物分裂和連續(xù)的表示,有理數和無理數就體現(xiàn)了這種哲學意義。
用數的計算表示事物量的變化,用唯物辯證法去直觀定量物質的量變形式。設定量的質為A初始量1,向?A去量變,將?A展開為A。A增量只能是定量的質,不能超越自身的量。超越自身的定量去量變,那就是對自身質的否定,所以是不可能的。定量的量變遵循1生1的原則。如同細菌的有絲分裂。可以直觀到定量量變最高效率可以直觀到是y=2n,《n為正整數》的指數變化。在這里對量變效率的變化做一個形式上的直觀,指數型的量變能使事物盡快達到自身的尺度。這也是哲學帶給我們對于發(fā)展的一個啟示。
2.?幾何哲學
????分裂的事物需要一種同一性才能變成可數。原初的點需要被展開為一線才能是可數的量,這也是幾何中線的產生。線被向線之外展開形成面,面被向面之外展開形成空間??臻g向空間之外的展開可能是四維空間。
這是定量事物的量變在位置上的展開的哲學道理,這種展開的運動屬于物質的辯證運動,帶來了量在空間上的展開也就是幾何哲學。
??實踐社會哲學
???對實踐主體的認識形成了實踐社會哲學,對不同實踐主體的進行直觀形成實踐主體哲學。對實踐主體的相互作用進行直觀形成實踐關系哲學。實踐社會哲學是以唯物辯證法為作為基石。
???唯物辯證法符號形式:
某物:A ??某物的否定:?A ??展開符:╲ ???剩余符:╱ ????統(tǒng)一符:凵
A╲?A(正)
╱?A╲A(反)
╱?A凵╱A(合)
a ??????a
?
1.?實踐主體哲學
???實踐從實踐哲學原理認識的確定性出發(fā)我們得出是主體見之于客體,屬于事物的辯證發(fā)展。我們在這里定義實踐主體是能夠憑借認識去認識和把握自身實踐去主動的量變質變的感性存在。
實踐主體必須能認識到自我,也要認識到量變的自我即同類,實踐的質變也必須認識到,既事物的因果變化,實踐主體同時也要認識到自身的質變即自身能力的改變,當然認識到這些的前提是實踐主體必須對自身量變質變中的實踐客體進行認識。這意味著實踐主體必須擁有對自我,量變的自我即同類,自我量變時實踐對象,量變實踐的過程,自我的質變,自我的質變發(fā)展的對象,事物的質變既事物的因果變化知識。這個過程的建立,除了用符號去感性材料之外,還需要建立起“是”與“否”以及對因果變化發(fā)展的判斷記錄能力。這種能力的產生就需要建立在群居動物的分工合作上。只有這樣,實踐主體在群居分工中才能直觀樹立起“你”,“我” ,“是”, “否”,還有不同實踐對象,即主體如何作用于實踐的知識信息,以此產生區(qū)分和變化的知識信息,并把這種信息互相傳遞形成群體的共識或同一性,這認識的發(fā)展導致語言的形成。語言的形成后實踐主體內部就形成用認識把握實踐的能力,此時實踐主體才能被稱作實踐主體。
我們在這里直觀作為實踐主體的人類。在這里可以發(fā)現(xiàn),定量的實踐主體即個人,量變發(fā)展的實踐主體總體即人類社會。唯物辯證法的第一步向已知的實踐客體實踐的實踐主體,即成熟的生產工作中的人類,第二步被未知的實踐客體展開的實踐主體,即為學習科研中的人類,第三步統(tǒng)一實踐客體的實踐主體,即為滿足實踐需求的實踐主體,可以認為是實踐主體消費的完成或科研目的的完成,最后一步是新的實踐主體和新的實踐客體的形成,可以認為是在進行創(chuàng)新生產和發(fā)展的新的實踐主體。由于人類在實踐中的分工合作,這些不同階段的實踐過程被分成了不同的組織和個體在參與。形成了社會中多元的實踐主體。有基礎生產部門,科研部門,消費服務部門,創(chuàng)新生產部門等等。
2.實踐主體發(fā)展哲學
從實踐主體的發(fā)展來看,定量的實踐主體要在量變高效中達到自身的尺度。從唯物辯證法第一步的展開來看,形式化的實踐主體即沒有現(xiàn)實的復雜差異,就是直接的實踐主體和實踐對象的差異對立,這樣的直觀中最簡單實踐的量變的效率,是展開的實踐主體按照y=2n,(n為正整數)的組織方式去量變最有效率。展開的復雜實踐主體人類社會有著多元的差異,需要在不同的實踐對象中展開實踐,要達到自身實踐尺度的完成就需要更復雜的組織。人類社會的實踐,從直觀中的唯物辯證法來看,大致分三種第一步的實踐已知實踐主體向未知主體展開為成熟生產實踐,第二步的實踐為未知客體向實踐主體展開即為科研教育實踐,第三部的實踐主體與實踐客體的結合即為消費服務創(chuàng)新形成的實踐。第四步即結合了新的能力的實踐主體展開新的實踐即創(chuàng)新生產實踐。
作為實踐主體的人類了解了自身整體實踐發(fā)展的組成,為了整個自身的實踐更有效的進行,我們需要組織起來協(xié)調發(fā)展各個部門的實踐,這也是一個能夠協(xié)調社會辯證發(fā)展的政府的產生的必要,這個政府理解社會的辯證發(fā)展,能夠協(xié)調處理基礎生產,科研教育,消費服務創(chuàng)新形成,創(chuàng)新生產發(fā)展,這四種生產部門之間的系統(tǒng)發(fā)展的關系。
當然我們在這里可以直觀到,整個社會生產實踐中,完全的計劃經濟是不可取得,因為生產實踐得以發(fā)展的最后一步創(chuàng)新生產是無法被計劃的,因為既然是新的生產那就是不確定的事情,無法被完全計劃。所以完全的計劃經濟是不符合唯物辯證法的。同時完全的市場經濟也是不合理,因為基礎生產科研教育福利消費是建立在可知的實踐主體和客體之上的,所以對于這部分生產應該有效的組織起來。所以從唯物辯證法的角度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實踐上符合唯物辯證法,當然是動態(tài)發(fā)展中的符合。政府應該在發(fā)展中保持好基礎生產的擴張,及時的將從未知變?yōu)橐阎膶嵺`統(tǒng)籌管理起來,積極投入發(fā)展科研和教育,提供合理發(fā)展的福利和創(chuàng)新支持促進消費與創(chuàng)新形成,最后為創(chuàng)新的生產提供好的發(fā)展環(huán)境和市場。
以上說到的是人類社會,對于定量的實踐主體即個人而言,唯物辯證法的第一步實踐即為個體的工作,唯物辯證法的第二部即為個體的學習與科研,唯物辯證法的第三步可為個體的生活消費和技能和新知識的獲得。第四步即獲得新狀態(tài)新技能新知識展開新實踐的個人。
所以對于實踐主體的每一個人來說,實踐是每個人存在的方式,實踐的內容對于個人而言就是工作,學習,生活和發(fā)展。實踐好每一種實踐內容,使個體的實踐得到自身尺度的最大實現(xiàn)。這也是實踐主體完成自身的體現(xiàn)。
在實踐的發(fā)展中,量變和質變是發(fā)展的兩種形式,能夠使實踐量變和質變的發(fā)展更有效率,競爭是必要的手段。那些能夠更好的量變和帶來更新質變的個體們應該得到獎勵和表彰。因為這種競爭帶來了實踐主體更有效的展開自身的量變與質變。但是我們要認識到這種競爭是一種實踐競爭而不是生存競爭。人類共同體我們應該鼓勵每個人打到自身能提供的實踐尺度,獎勵那些提供更高效的實踐發(fā)展的個體。當然這種競爭是為了實踐主體更好的發(fā)展,需要所有的實踐主體都能貢獻自身的力量,而不是搞生存競爭去削減實踐力量。
在這里,我們需要談一談婚姻與愛情,對于實踐主體人類而言。我們從有性生殖的靈長類動物進化而來?;橐雠c愛情是生物發(fā)展延續(xù)自身種群在理性實踐產生后的實踐主體在自身生物性的基礎上延續(xù)發(fā)展自身實踐的方式。相對有性生殖的生物基于本能的繁殖行為來說,愛情和婚姻有了實踐主體認識建構,這也是擁有復雜知識和經驗的實踐主體延續(xù)自身的必然,需要一個家庭以更好來承擔撫養(yǎng)教育功能。
????????????????????????????????????理性發(fā)展史
自序
????從人類認識事物的開始,追求真理,探索本質就成了一代代思想者夙興夜寐孜孜不倦的追求。在這個過程中不乏有思想家自認掌握了絕對真理在一時統(tǒng)治思想界,或憑一個新的創(chuàng)見在某刻獨領風騷。至今不可懷疑的完全真理似乎若隱若現(xiàn),確仍未得到最終的確認。本文作者也有思考探索之愛好,自身尋路并對照先哲之足跡,探尋那真理之路,似有所得,以饗讀者,冀能有一些反饋,以得互相查漏補缺,同進一步。
?????????????????????????第一節(jié):人類對真理探索的三大轉向
存在論時期
1.前蘇格拉底時期
早期人類開始用語言生成概念描述事物,并產生認識。而早期的生產生活中又逐漸發(fā)現(xiàn)事物之間的因果與聯(lián)系,比如獵殺獵物會死,人和人能夠生出孩子等等。當然縱觀早期人類的記憶,認識中最深刻的事情是各種災難,比如各個文明的歷史中都存在的大洪水記憶。那么這些超出人類認識的災難的來源是什么,怎么去躲避這些災難,人類創(chuàng)造出了各種超自然的神來解釋當時無法理解的一切。這就有了早期的神話,地球上各個文明都有這種神話。比較著名的有希臘羅馬神話,埃及神話,印度神話,中國神話等等。不過神話并沒有真的完美的解釋一切,大部分人都沒有見過神,而自稱見過神能和神聯(lián)系的人也沒有無所不能消滅各種災難帶來永恒的幸福。所以這些神話并不能阻止人們的懷疑。所以依然會有人拋棄神話去尋找事物背后的另外的本質,我們稱這群人為早期的哲學家。而那些創(chuàng)造神話的人實際上也在思考事物的本質,而我們?yōu)槭裁唇o予那些給出神創(chuàng)論的神學家們以思考者的稱謂。這是因為哲學思考是懷疑,而神學要求絕對相信。
萬物的本質是什么,東西方在早期都有一些答案。當然實際上哲學并不分東西方,不過哲學在西方近代以來發(fā)展的比較快也比較領先,所以我們就以西方哲學的進展為主軸展開敘述。當然在中間也會穿插一些中國哲學的發(fā)展,以做對照分析。鑒于論述哲學史的書文琳瑯滿目,本文對整個哲學史也不做詳解,只對整個發(fā)展輪廓關鍵講述,略簡略。
哲學在西方,米利都學派率先開啟了對萬物本質的論述,泰勒斯認為萬物是水生成的。這是很重要的開始,在米利都學派之前雖然神學家都說萬物是某神創(chuàng)造的,但是并沒有提出萬物的本質是什么這個問題。米利都學派認為萬物有本質,并嘗試解答萬物本質這個問題。這就開啟了哲學的存在論的轉向,從此開啟了哲學的追問歷程。
泰勒斯學生阿那克西曼德繼承了老師認為萬物有本質的認識,但是反對老師的說法萬物本質為水,他認為萬物的本質也不能是某種可見的元素,否則就會萬物都會本這一種元素吞噬征服,萬物本質必須一種中立的無法可知的元素。萬物產生于他又復歸于他。他提出萬物的本質是一種無定型的東西叫阿派朗。
這種看不見摸不著不定型的阿派朗沒有得到泰勒斯的另一個學生阿那克西美尼的認可,阿那克西美尼認為萬物的本源既不阿派朗,也不是水,是我們能感受到的氣,他發(fā)現(xiàn)氣能被壓縮變成水,水再被壓縮能變成土一樣的固體冰,而氣體稀薄的時候是火。所以萬物的本源是氣。
阿那克西美尼之后的赫拉克利特繼承并發(fā)展了他的說法,但是他不認為萬物的本質是氣,他認為萬物的本質是可以燃燒并熄滅的火。萬物就像火的燃燒熄滅一樣在生成與消失中流動變化。火的燃燒和熄滅都有一定尺度,火燃燒到一定尺度后熄滅,熄滅到一定尺度后復燃,這種燃燒和熄滅的運動是一種規(guī)律叫邏格斯,赫拉克利特這種既有對立統(tǒng)一又有運動變化的思想是樸素的辯證法??梢哉f赫拉克利特是辯證法的奠基者。
赫拉克利特這種認為萬物都是變化的引起了巴門尼德反對。巴門尼德認為萬物在變化中有不變的東西,這個不變的東西才是本質。他的觀點是存在者存在,不存在者不存在。存在的萬物那個的不變本質是存在。巴門尼德這個觀點真正開啟了存在論的形而上學的探討,可以說他創(chuàng)造了形而上學。存在者存在是形式邏輯的同一律A=A,不存在者不存在是形式邏輯的矛盾律?A≠A,所以也有人說巴門尼德是形式邏輯的創(chuàng)造者。巴門尼德認為存在的萬物背后本質“存在”是個不動的“一”,這個“一”是永恒的,不可分的,是可以思想的真實,而感官經驗中運動變化的具體事物是假象。這種思想的存在是真實存在,感知的具體事物是假象的觀點成為了后世形而上學哲學的奠基思想。
巴門尼德時期還有其他的一些學派,留基伯和德謨克里特的原子學派,認為萬物的本質是不可分的原子,畢達哥拉斯學派認為萬物的本質是數。還有巴門尼德的學生芝諾,他提出一系列悖論去幫助證明巴門尼德的存在哲學,他被認為創(chuàng)造了辯證法。這一系列哲學是前蘇格拉底時期的哲學的發(fā)展,這個時期的哲學主要討論萬物存在的本質是什么。
2.后蘇格拉底時期
巴門尼德之后哲學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這個改變是由蘇格拉底發(fā)起的。蘇格拉底讓哲學從思考萬物的存在轉向到了思考人。蘇格拉底認為我的朋友不是城外的樹木,而是城內的人。與其研究自然更需要研究人。蘇格拉底使哲學“從天上回到了人間”,在哲學史上具有偉大的意義。蘇格拉底熱愛教育,自認人們知識的助產士,在雅典的大街上與各種人談論什么正義,勇氣,虔誠,美德,善等問題,還談論人們的工作和技能是什么,應該怎么去做好。他的做法是用邏輯辯證的方法,揭露思維中的矛盾,使人們知識得到澄清與發(fā)展,從而使早期的樸素的哲學漸漸走向了成熟。蘇格拉底的這種思辨方法得到了很多稱呼,有蘇格拉底諷刺法,蘇格拉底反詰法。蘇格拉底可以說是是邏輯辯證應用的早期集大成者,開啟了知識的理性實踐。這樣蘇格拉底被認為是雅典最智慧的人,但他卻認為自己是最無知的人,并且人應該做的是愛智慧,而不是自居智者。蘇格拉底雖然放棄了自然哲學的研究,但是蘇格拉底讓哲學從思考萬物到思考人,這是哲學史上的自然哲學到倫理哲學的轉向。哲學開始思考人應該怎么樣而不僅僅是萬物怎么樣。蘇格拉底又被稱為西方的孔子。
蘇格拉底的學生柏拉圖在蘇格拉底的愛智慧后第一個建立了一個體系哲學,既解釋萬物也解釋人的生活。柏拉圖的理念世界論沿自巴門尼德的哲學,認為思想的存在是真實存在,感官感知的存在是假象的觀點,認為世界分為理念世界和現(xiàn)象世界兩部分,理念世界是真實的永恒的,人們感知的現(xiàn)象世界是理念世界的投影,比如說我們提到馬,并不是提現(xiàn)實中的任何一匹具體的馬,而是理念世界中的馬,理念世界中的馬永恒存在,而現(xiàn)實中的馬會衰老,死亡。還有我們在現(xiàn)實中永遠畫不出完美的圓,但是我們知道理念中有完美的圓這個概念。所以理念世界是真實的,而現(xiàn)象世界是虛假的。
柏拉圖就此提出了著名的洞穴之喻,人們都被關在一個洞穴中,背對著洞口。前面一堵白墻,身后燃燒著一堆火。白墻上有自己和自己和火堆之間影子,除了這些影子他們看不見任何其他東西,人們就會以為影子就是真實的東西。這時候人們中有一個人轉過身,發(fā)現(xiàn)洞口。出去看到了真實的事物。他返回洞穴并試圖向其他人解釋,那些影子其實只是虛幻的事物,洞外有真實的世界。但是其他認為那個人比之前很愚蠢,并向他宣稱,除了墻上的影子之外,世界上沒有其他東西了。這個寓言里逃出洞外的人就是哲學家,而其他人是普通人。只有哲學家能看到真實的世界。柏拉圖提出了一個《理想國》的設想,國家應該由知曉真理的哲學家統(tǒng)治,按照衛(wèi)國者、士兵和普通人民分為三個等級。因為只有知曉真理的哲學家才能掌握真正的正義,美德才能夠公正的治理國家。柏拉圖的哲學體系是第一個全面的形而上學體系哲學,所以也有人說后來的西方哲學都是在給柏拉圖做注解。
柏拉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不認可柏拉圖的理念形式是真實,具體事物是投影的觀點。他提出事物是形式和質料的和諧的統(tǒng)一體。比如說一直會飛的雞,會飛,會叫,會下蛋是一只雞的形式,而雞死后剩下的尸體是雞的質料。據此亞里士多德提出了事物的四因說,認為事物都是由四種因組成,分別是質料因,即形成物體的主要物質。形式因,即主要物質被賦予的設計圖案和形狀。動力因,即為實現(xiàn)這類設計而提供的機構和作用。目的因,即設計物體所要達到的目的。在動力因上,亞里士多德認為萬物必須被推才能動,必然存在一個不動的第一推動者來推動世界。對于目的因,亞里士多德認為萬物聯(lián)系運動都會有個終結,這個終結就是目的因,但是不是所有的終結都是目的因,只有最善的終結是目的因。
亞里士多德完善了形式邏輯學,他的《工具論》從命題出發(fā),首篇《解釋篇》討論了命題的構成、性質、分類和真假關系?!斗懂犉酚懻摿嗣}中的常用的十個基本范疇,如實體、數量、性質、關系等?!肚胺治銎诽岢隽巳握撗堇[法,既如何從確定的大前提和小前提得出結論的方法。《后分析篇》命題的定義、證明、演繹和歸納的問題,厘清了命題中的四種推理類型?!墩擃}篇》提出了四謂詞理論,研究了命題是如何揭示事物的本質的,提出了屬加種差的定義法;《辯謬篇》是亞里士多德關于謬誤的邏輯理論,揭示和分析了各種謬誤和詭辯的種類,并提出了反駁謬誤的具體方法。形式邏輯的初步完善讓哲學的思辨更加的明晰。
亞里士多德從目的因的至善出發(fā)提出了萬物的目的都是求善,他的《尼各馬可倫理學》探討了如何求善和各種美德的定義和分析說明。亞里士多德的《政治學》批評了柏拉圖的《理想國》,從求善的原則出發(fā)研究政治,認為政治要讓人民擁有美好的德行,幸福的生活。據此論述如何組織政體,實施教育等等。除此之外,亞里士多德還對物理生物等領域有諸多著述,所以亞里士多德也被稱為百科全書式的哲學家。
在亞里士多德同期或之后的一段時間里,還有一些影響力比較大的學派,有主張享樂主義的唯物主義學派伊壁鳩魯派,主張無欲無求回歸自然的犬儒主義,主張世界理性決定事物的發(fā)展變化一元論的斯多葛派,還有皮羅開創(chuàng)的懷疑論派,這些哲學也對后世哲學的發(fā)展產生了很重要的影響,但是始終沒有成為影響力最大的哲學思想,限于篇幅也不再一一講述,大家可以自行了解。
古代哲學最后的發(fā)展是新柏拉圖主義,新柏拉圖主義將柏拉圖的理念世界論與基督教的神學結合,認為上帝是本質,把人神關系作為道德修養(yǎng)的核心,有濃厚的神秘主義色彩,哲學的思辨色彩不再是主導。哲學漸漸的讓位于基督教神學,隨著信奉基督教的羅馬皇帝查士丁尼下令關閉了雅典的一切哲學學校,古代哲學在西方退場?;浇痰慕谈刚軐W開始在西方占主導和統(tǒng)治地位。
教父哲學的集大成者是神學家奧古斯丁,他依據柏拉圖的理念世界論,認為上帝是最終的實在,是完滿的、不變的、永恒的、至善的,而感性世界的一切是不完滿的、變化的、暫時的、非至善的。人類乃至感性世界是由上帝創(chuàng)造的。人類的祖先違背神的命令,犯了原罪。人類要通過信仰上帝,愛上帝,努力建立以神為核心的善的國度,以此來得到神的救贖,回歸天國。教父哲學是基督教神學與新柏拉圖主義結合的宗教哲學。
教父哲學統(tǒng)治了幾個世紀后的11世紀時期,伊斯蘭教興起,十字軍東征運動帶回了大批亞里士多德的作品,亞里士多德的哲學再次回到歐洲,亞里士多德哲學跟柏拉圖哲學不同,亞里士多德認為萬物的形式和內容是統(tǒng)一的,不認可存在理念世界和感性世界的二分。亞里士多德的學術更加的博大精深,完備嚴整折服了歐洲學術界。也帶來了神學界的改變。有了經院哲學的唯名派和唯實派的爭論。這場爭論主要是針對共相是不是實在的問題。共相指的是事物普遍有的形式,比如說大家都是人,人這個概念就是共相,而這個概念是不是實在的就是爭論的關鍵所在。唯名論跟隨亞里士多德的觀點認為共相不實在,是人的認知建立的。唯實論堅持柏拉圖的理論認為共相實在,理念是實體,上帝先創(chuàng)造了理念實體,再根據理念創(chuàng)造了感性現(xiàn)實。這場爭論一直持續(xù)到14世紀之后經院哲學被文藝復興瓦解,現(xiàn)代哲學開啟。
整個現(xiàn)代哲學之前的時期,哲學討論的問題圍繞著存在是什么的問題,從萬物的本質是水開始,到柏拉圖的理念世界論,亞里士多德的四因說,哲學在這個時期被稱為存在論或者本體論時期,等到文藝復興后,哲學開始進入下一個階段即認識論時期。
認識論時期
?
1.笛卡爾-黑格爾時期 ??????????????????????????
??十四世紀后文藝復興開始,十字軍東征帶來了大量古希臘羅馬時期的著作,人們傾慕于古希臘羅馬時期文化藝術的輝煌,思想的多元開放,這與當時西歐的教會精神控制的單調產生鮮明對比。學者們紛紛要求恢復古希臘和羅馬時期的文化和藝術,反對當時教會的禁欲主義和宗教觀。人們要追求人的物質和精神的解放,這個時期產生了大量璀璨輝煌的文化藝術和科學成就,出現(xiàn)了很多偉大的文學藝術和科學家,所以也被后世稱為巨人時期。這個時期的哲學主要的突破是人的價值被重新肯定。這為之后哲學轉向認識論提供了基礎。這也是現(xiàn)代哲學奠基時期,哲學從研究存在是什么轉向為研究人怎么認識存在,這種轉向并不是不研究存在是什么了,而是同時開始重視研究如何認識存在。研究如何人類如何認識存在,就必須先肯定人的價值,而這也是文藝復興這場運動給哲學開辟出來的道路。
哲學往認識論轉向的第一位重要哲學家是培根,培根認為知識應該主要來自于感性經驗,他反對亞里士多德在自然哲學上重思辨的做法,用邏輯來研究事物,只能研究符合的事物,不能發(fā)現(xiàn)原理,也不能窮究原理。他主張必須借助于實驗,才能彌補感官的不足,深入揭露自然的奧秘。他的著作《新工具》提出用實驗和歸納作為科學發(fā)現(xiàn)的工具。他的哲學使人們拋棄神學的束縛,去接近自然接近自然發(fā)現(xiàn)新事物,對于哲學,自然科學有著劃時代的意義。
笛卡爾是另一位現(xiàn)代哲學的奠基人,他同培根的思想不同。他認為理性比感官更加可靠。他從懷疑出發(fā),他發(fā)現(xiàn)我看到的東西可以懷疑,我聽到的東西也可以懷疑,但是我的懷疑是不能懷疑的。據此他推斷出思維的存在性,并且進一步認識到思維的載體物質實體的存在。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著名論斷。他認為思維和物質實體都是有限的并列的實體,都是上帝創(chuàng)造的。但是只有人有思維,而動物沒有。提出了天賦觀念論,把數學的,形而上學的公理認為是天賦的正確無可懷疑的觀念。
笛卡爾的一位反對者叫斯賓諾莎,他認為笛卡爾的二元論不正確,也不承認神是自然的造物主,他提出了自然就是神,思維和物質都是神的一部分的一元論。宇宙間只有一種實體,即作為整體的宇宙本身,而“上帝”和宇宙就是一回事。??
笛卡爾的另一位反對者是英國經驗主義者約翰.洛克,他認為并沒有天賦觀念,人的精神生下來就是一個白板,所有的內容都是由經驗提供的。經驗分為兩種:感覺的觀念和反思的觀念。感覺來源于感官感受外部世界,而反思則來自于心靈觀察本身。不存在天賦的思辨原則,“普遍同意”的東西是后天形成的,不存在天賦的實踐原則,道德原則是教化的結果,不存在天賦的上帝觀念,上帝是對自然世界的第一因的推測。
約翰.洛克的白板論被歐陸理性主義者萊布尼茨反對,萊布尼茨繼承發(fā)展了笛卡爾的天賦觀念論。他認為人的心靈不是一塊干凈的白板,但也不是笛卡爾一樣一開始被天賦了明確的知識和觀念。他認為天賦的觀念是潛在的,人的心靈就像一塊有紋路的大理石,不加工的話潛在的觀念顯現(xiàn)不出來。人的心靈中潛在的天賦的觀念,必須經過回憶或者經驗的刺激才能顯現(xiàn)出來。這是萊布尼茨的心靈是有紋理的大理石的觀點。他在存在論不同意斯賓諾莎的一元論,他提出世界是由無限多的不可分割,封閉的,統(tǒng)有的,道德性的單子構成。而上帝是創(chuàng)造一切單子的最高單子。
英國的經驗主義者并沒有認可萊布尼茨的心靈是有紋路的大理石的觀點。英國的主教喬治.貝克萊沿襲經驗主義的道路,提出了“存在就是被感知”。他認為萬物的存在依賴于人的感知,沒有了人的感知,世界就不存在。而感知是上帝力量的作用。我們的生命和周遭的一切都在上帝之中,上帝是一切的成因。
大衛(wèi).休謨更是認為我們的理性不能認識任何因果關系,我們感知到的因果關系只是因為這件事情總是與其后事件產生經常性連結的習慣思維。實際上,在這里休謨直接質疑了同一律和矛盾律的確定性。既同一律A=A,矛盾律?A≠A我們一直習慣性在理性判斷中使用,但是A=A,?A≠A為什么成立,他們確定性實際上并沒有得到證明。大衛(wèi).休謨的懷疑論直接危及到了科學知識的存在。沒有了因果關系,同一律和矛盾律不能確定的話所有的知識都站不穩(wěn)了。??
康德為了拯救休謨的懷疑論造成的理性危機,提出了他的批判哲學。他將自己的批判哲學稱之為哲學史上得“哥白尼式的革命”。他認為我們觀察到的經驗是這種情況,經驗本身確實沒有告訴我們他們不能是其他情況,但是這種必然性卻隨著經驗被必然認識到。所以有種判斷是先天的,他稱之為先天綜合判斷。比如說雖然同一律A=A,矛盾律?A≠A我們不知道確定性,但是這兩種判斷規(guī)律隨著經驗出現(xiàn)被必然認識到,所以這個判斷能力是先天綜合判斷。
康德認為先天綜合判斷能力由兩部分構成,一是先天直觀的純形式,既時間與空間,任何經驗被直觀到都有伴隨著時間性和空間性。二是純粹知性概念既先天十二范疇如下:1.量的范疇:單一性、多數性、全體性;2.質的范疇:實在性、否定性、限制性;3.關系的范疇:依存性與自存性(實體與偶性)、原因性與從屬性(原因和結果)、協(xié)同性(主動與受動之間的交互性);4.模態(tài)的范疇:可能性--不可能性、存有--非有、必然性--偶然性。感性經驗被直觀到,經過先天十二范疇的判斷成為知識。
在存在論上,康德認為我們直觀到的經驗或者現(xiàn)象不是事物的本質,事物的本質是人類的認識不能達到的“物自體”。我們的先天綜合判斷能力叫做知性,知性的本質是不可知的理性賦予的。為了證明理性的不可知,康德提出了四組二律背反。康德四組二律背反說明了在靜態(tài)宇宙觀下,無限不可被認識,因為無限被認識既無限的邊界被確定的話無限也不能稱之為無限了。但是在靜態(tài)宇宙觀下,無限必須存在,因為有限的事物必須有邊界,有邊界就有邊界內外之分,所以有限的事物需要無限來確定邊界。這就有了矛盾,所以說存在人類認識既知性到達不了的地方。這個地方就是理性的位置,知性就是由到達不了的理性所賦予的。在這里我們要說康德并沒有真正解決休謨的懷疑論,既給出同一律和矛盾律的確定性,只是把他交給了不可知的理性或“物自體”。
康德的哲學在認識論闡明了所有的知識只有通過人的判斷才能成為知識。在康德這里人的主體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彰顯。進而在倫理學上,康德提出了“人為自然立法”的著名論斷。而之前傳統(tǒng)上指導人們行動的神或者上帝等宗教觀念則在康德的認識論上變成了不可知的理性。在康德哲學中人類應該如何行動上,康德又提出了行動三條道德律令:(1)“普遍立法”,即個人行為的標準必須可以成為普遍規(guī)律;(2)“人是目的”,即人的行為必須把人當作目的,而不是當作工具??档绿岢鋈耸悄康?,強調意志自律和道德原則的普遍有效性﹐它體現(xiàn)了康德道德的人道主義和人文情懷。(3)“意志自律”,每個有理性者的意志都是頒布普遍規(guī)律的意志,即道德主體不受外界因素制約,為自己規(guī)定法則。善良意志作為自己的主人服從自己的立法,從而實現(xiàn)真正的自由。就此康德哲學形成了以自律為核心的實踐理性。
對休謨懷疑論的進行進一步解決嘗試的是費希特。費希特不滿意于康德哲學并沒有解決懷疑主義的問題,但是他認可康德哲學中對知識判斷只能有認識主體既自我中來,他認為只有唯心主義是可能的。他從康德唯心主義出發(fā),既然所有的認識都只能通過認知主體既自我的判斷達成,那么自我就是知識的絕對因素。費希特就此提出了絕對自我的概念,并且進一步引出費希特知識論的三原理:1.自我設定自我(正題),對于這一原理費希特說“我直接了當地存在,即是說,我直接了當地存在,因為我存在;而且直接了當地是我之所是;兩者都是對自我而言的”,“自我原初就直接了當地設定它自己的存在”。絕對自我的無條件性,帶來自我對自我的認識,既自我=自我,A=A,這是費希特對同一律的確定性證明。2.自我設定非我(反題),對于這一原理費希特說:“ 除非在自己的經驗規(guī)定性中,自我即永遠不會自己意識到自己,也不會被意識到,而這些經驗規(guī)定性又必然以自我之外的某種東西為前提?!?自我原初存在,但是自我為了讓自我意識到自我,需要設定自我以外的非我。這樣自我就設定了非我。自我≠非我,既A≠?A。這是費希特對矛盾律的確定性證明。3.自我設定自我或非我(合題),這一原理直接來自于費希特確定的第一原理和第二原理,絕對自我設定了自我和非我,非我是對自我的否定,自我和非我是如何同時存在的。費希特提出了一個限制性的概念,他說“限制某個東西,意思就是說,不由否定性把他的實在性整個的揚棄掉,而只是部分揚棄掉,因此在限制的概念里,除了實在性和否定性之外還含有可分割性的概念”,就是說自我和非我之間不是完全的否定性,而是限制性,被設定的非我不能把被設定自我整個的否定掉,他會揚棄一部分,那么能揚棄掉自身一部分的自我實際上就有了可分割性,因為自我非我是互相的限制,那對應的非我也有了可分割性。費希特于是說“自我在自身內部設定了一個可分割的非我與一個可分割的自我相對立”,可分割性就有了量的變化。最后自我對非我的限制運動怎么發(fā)生呢,費希特說“直接就在對設或反設行動之中并且是與它一起發(fā)生的;兩者是同一回事,只在反思中才被分別開來。一個非我既然已相對于自我而對設起來,那么與之相對立的那個自我,和對設起來的那個非我,就因而都被設定為可分割的”。設定出來非我,自我就開始對非我進行限制,去揚棄非我,非我也反過來揚棄自我。這個行動是無條件的。自我對非我在互相限制中統(tǒng)一于絕對自我。人類的知識就是經驗的可分割的被絕對自我設定出來的自我對那個可分割的被絕對自我設定出來的非我的暨自然界的限制中產生。從這里可以看出,費希特的絕對自我這個概念是認識上同一律和矛盾律的確定性來源,也是存在論上萬物的本質。
費希特的絕對自我這個概念給出了康德哲學不能給出的同一律和矛盾律的確定性,但是費希特從自我的認識出發(fā)將自我的存在絕對化,并創(chuàng)造了設定一切絕對自我概念。但是這中間的過渡是需要商榷的,并無法說服所有人。很快德國另一位哲學家謝林從費希特的哲學出發(fā),他發(fā)現(xiàn)費希特的自然作為一種絕對自我設定的非我與被設定的經驗自我同為絕對自我的設定。謝林就認為自然就不應該只是經驗自我的限制的或認識的材料。自然應該有其內在的理性與目的,跟同樣被設定出來的經驗自我有同等地位。謝林從斯賓諾莎的一元論中得到啟發(fā),他首先提出他自己的自然哲學。謝林認為自然是可見的精神。他說自然來自于一種盲目而又無意識的理智叫做世界靈魂,這種理智暨世界靈魂在同一與差別的矛盾推動下發(fā)展,最終產生精神。這個過程世界靈魂在同一和矛盾的推動下,從質料,無機物,有機物,最終產生人類及人類精神的過程。然后謝林對人類的精神發(fā)展做直觀,提出了他自己的關于精神發(fā)展的先驗哲學。這個時候,他說精神是不可見的自然。他精神從自然中誕生然后經過理論階段,實踐階段,藝術階段自然與精神暨客體與主體達到絕對的同一,進入同一哲學。在理論階段,主體精神的發(fā)展經過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從原始的感覺到創(chuàng)造性直觀;第二個時期從創(chuàng)造性直觀到反思;第三個時期是從反思到絕對意識活動。在這三個時期中,謝林推演出空間、時間與因果性的先驗概念,然后轉到實踐階段。在實踐階段,謝林論述了道德、國家和歷史。謝林認為,人們所意愿的就是有理智的人所意愿的。因此,要達到作為道德的自我決定,就要以法權和國家為條件。國家是許多人協(xié)調地實現(xiàn)自由的必要條件。國家可以按照自然界的規(guī)律性而成為“第二個自然界”。而歷史則是絕對的不斷啟示。這種啟示逐漸顯示絕對自身,因此歷史是一個不斷發(fā)展的過程。絕對是無限的,歷史的發(fā)展也是無限的。歷史就是逐漸走向建立第二個自然界的運動過程。在藝術階段,謝林指出,有意識活動與無意識活動的會合,無意識地創(chuàng)造著現(xiàn)實世界,有意識地創(chuàng)造著美感世界。這種會合是不能用概念來理解或言傳的,只能用理智加以直觀。理智直觀在訴諸直接經驗時就變成了偶發(fā)的美感直觀,它是消除一切矛盾,引導全部的人達到絕對同一性的唯一途徑。因此,藝術天才表現(xiàn)了絕對。有意識的精神和無意識的自然在藝術階段達到絕對的同一,但這種絕對的同一來源是無意識的自然和有意識的人類主體都無法給予的,他來自于啟示,只能是上帝,所以最后謝林哲學最后提出了啟示哲學。謝林的啟示哲學將人類的宗教哲學分為神話階段和啟示階段,神話階段從原始的多神教,到一神教再到天啟宗教基督教。天啟宗教的發(fā)展是從天主教到新教,再到未來無所不包的新基督教。謝林可以說在費希特基礎上進一步把辯證法作為存在論和認識論的一個發(fā)展方式,他的自然哲學相當于存在論辯證發(fā)展,他的先驗哲學相當于認識論的辯證發(fā)展,從絕對開端到回到絕對,是一個完美的閉環(huán)。但是謝林的辯證法是不徹底的,他設立了這個絕對同一作為辯證運動的開端和結束抹煞了辯證運動,辯證運動只作為工具來讓絕對意識到自己和回到自己。謝林對于同一律和矛盾律的確定性回答也是承自費希特的做法將之歸于于無條件的絕對,這個過渡當然也是需要商榷。
接下來哲學到了黑格爾,黑格爾把握到了謝林哲學中對辯證法運用的不徹底性。他認為謝林把同一變成消融一切的黑夜,說在謝林的那個黑夜里所有的母牛都是黑的。黑格爾以辯證法的徹底運用為基石建立起自己的哲學體系。他提出絕對精神的概念,不同于謝林的無差別同一的絕對,黑格爾的絕對精神是一,也是一分為二,再合二為一。既是同一,也是矛盾,也是整個全體的運動。絕對精神通過正反合的辯證法運動,分階段地把種種事物實現(xiàn)出來。黑格爾把這個運動分為三個階段,首先是邏輯學,其次自然哲學,最后精神哲學。第一個:邏輯學,是對事物存在和本質的根本邏輯的探討,里面又分為三個層次或者階段,存在論、本質論、概念論。當然,每一個小階段里面,還可以再分為三個部分,更多內容,后面會慢慢展開。第二個:自然哲學,是邏輯學的外化過程,就像萬物是人的精神的外化一樣。里面又分為三個層次,包括:力學、物理學、有機學。第三個:精神哲學,是對自然哲學的否定,里面也分為三個層次:主觀精神、客觀精神、絕對精神,當然,各個小層次里面,還有三個層次。所以,絕對精神是宇宙的終點,也是哲學的歸宿。
我們可以看出黑格爾這里,事物本質不再是一種同一性存在,而是即是同一性也是矛盾性。形式邏輯的矛盾律和同一律統(tǒng)一成了絕對精神。絕對精神依然是一個高于現(xiàn)實的形而上學的理念性的概念。但是絕對精神這個概念將形而上學這個哲學推向了大成。解決了康德不可知的物自體,還有費希特,謝林以來同一律和矛盾律分離得問題,在費希特和謝林哪里同一律是至高定律,而矛盾律產生于同一律。在黑格爾這里同一律和矛盾律在絕對精神這里得到了統(tǒng)一。黑格爾哲學將形而上學哲學推向了最高峰,所以哲學史稱黑格爾終結了形而上學哲學。
2.?后黑格爾時期
???認識論在后黑格爾時期的發(fā)展主要有4個方向:1.費爾巴哈人本論到馬克思的辯證唯物主義。2.叔本華尼采的意志哲學3.胡塞爾的現(xiàn)象學4.齊克果到海德格爾到薩特加繆的存在主義。在這里一一做一些簡單介紹。
???雖然說黑格爾哲學將理念形而上學哲學推上了極致,但是理念的形而上學哲學就是對的嗎?對黑格爾絕對精神的否定首先是他的學生費爾巴哈,費爾巴哈認為黑格爾的哲學是一種理性至上論,是用理性宣揚來宣揚宗教的“理性神秘主義”,是一種偽宗教。哲學應該以現(xiàn)實的自然界為第一性,人是自然的產物,回到自然過順應自然的生活。人的本質是以“類”為基礎的“個體”于“類”的物質統(tǒng)一體。費爾巴哈是一個與宗教徹底決裂以唯物主義為基本觀點的哲學家。但是費爾巴哈對于人的本質認識是一種靜態(tài)的人而不是動態(tài)發(fā)展的人,對自然的認識也是一種靜態(tài)的自然。他的哲學又被稱為機械唯物主義。費爾巴哈的哲學從對黑格爾理念至上的批判開始展開,并沒有在認識上解決同一律和矛盾律的確定性。
??對于費爾巴哈的機械唯物主義的反駁,是馬克思的哲學。馬克思認為費爾巴哈對黑格爾理念至上哲學的批判是正確的,但是對于人的本質,馬克思認為人不是機械的存在,而是辯證發(fā)展的存在是實踐的存在。但是馬克思本人并沒有針對這一點展開哲學的論述,他提出“哲學家總是在解釋世界,但問題在于改變世界”。所以馬克思根據自己認定的理性轉向了現(xiàn)實宏觀的政治經濟學實踐,他把握到了現(xiàn)實的資本主義生產實踐的不合理性,寫出了《資本論》去揭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發(fā)展與其內在矛盾積累導致必然的生產危機。也向發(fā)現(xiàn)了階級社會的現(xiàn)實,提出了自由人大聯(lián)合的共產主義社會。當然馬克思沒有完善提出共產主義社會是怎么樣的,但是這也是符合唯物辯證法,感性直觀總是先于理性認識的,新的事物不可能在出現(xiàn)之前就被完全了解,否則也不是新事物,新事物總是在實踐中不斷被揭示出原貌。馬克思的哲學在認識上繼承黑格爾的辯證法,也是直接認定了同一律和矛盾律的確定性,但并沒有給出證明。
???對黑格爾理性至上的哲學的另一派反駁是叔本華和尼采的意志哲學,叔本華反對絕對精神是一切的本質。他從康德哲學出發(fā)認為現(xiàn)象背后的“物自體”是生命意志也就是欲望。人類是為滿足欲望存在的。寫了自己哲學觀點的書《關于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他認為人類滿足了一個欲望還有下一個欲望,人生就是一直處于欲望無法滿足的痛苦之中。人類要擺脫痛苦需要轉向藝術,否定欲望但不自殺,改變觀點默認痛苦同情的愛等。尼采從叔本華的哲學出發(fā),也認為人的本質是生命意志,但是他認為生命意志之上會誕生權力意志,權力意志超越生命意志才是創(chuàng)造世界的真正力量。他把人分為權力意志的超人,和生命意志的弱者,提出了一種奴隸道德的說法,他認為道德是超人欺凌弱者時,弱者將超人的行為稱之為“惡”,將自己稱之為“善”以此來壓制超人。他提出要建立等級社會,社會由三等人組成,第一等是最有精神力量的菁英份子,創(chuàng)造價值,由他們擔任統(tǒng)治者的角色。第二等人是意志或性格堅強的人,他們聽命于第一階級,負責維護社會秩序及執(zhí)法。第三等人是最多數的平庸大眾,滿足于他們平凡的生活。尼采的哲學被納粹理用稱為法西斯發(fā)動世界大戰(zhàn)建立納粹國家的理論來源。叔本華和尼采的哲學并沒有理性上的確定性,所以又被稱為非理性哲學。叔本華和尼采在認識論上也沒有給出理性判斷的確定性。
???同時期哲學的發(fā)展還有胡塞爾的現(xiàn)象學,胡塞爾從康德哲學出發(fā)揭示現(xiàn)象是怎么被人類認識的提出了現(xiàn)象學。在認識現(xiàn)象時,是人的認識像一束光照到現(xiàn)象上,然后現(xiàn)象浮現(xiàn)在人的意識中。他將這個過程稱之為“意向性”。在胡塞爾這里意識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對于主體間的意向性,胡塞爾稱之為“主體間性”。這兩個概念是胡塞爾哲學的最大貢獻。在“意向性”得到現(xiàn)象之后,胡塞爾提出了現(xiàn)象學還原包括三步:1.懸置目前對現(xiàn)象存在的所有認識2.本質還原3.先驗還原。這里基本是對康德哲學先天綜合判斷的改造。胡塞爾還提出了知識的前提是生活世界,他認為科學來自于科學之外的生活世界,科學不能無前提。胡塞爾的現(xiàn)象學研究現(xiàn)象如何被直觀到,但是認識論上依然沒有給出同一律和矛盾律的確定性。
???接下來是存在主義,齊克果是存在主義的先驅,他從非理性的角度闡釋人的存在,認為人存在有三個階段1.感性階段:感性的存在通常是追求自己的快樂,追求輕薄的人生,追求自己自私的一面,是從維持生命到享樂方面的存在2.倫理階段:是一種比較嚴肅的、盡責的人生,以理性的方法、哲學的方法,解決自己的問題,使自己對別人盡到倫理責任,合于社會道德的存在;3.宗教階段:是一種祈禱和愛的生活,是對神的自覺和崇敬,從而使精神有所寄托的存在。齊克果認為哲學研究的對象,不單單是客觀存在,更重要是從個人的“存在”出發(fā),把個人的存在和客觀存在聯(lián)系起來,哲學的起點是個人,終點是上帝,人生的道路也就是天路歷程。
存在主義的集大成者是胡塞爾的學生海德格爾,他從胡塞爾現(xiàn)象學出發(fā),認為“意向性”的前提是人在意向,那么人的存在是一個被忽視的問題。過往的哲學都在討論存在者的問題,在海德格爾看來存在本身才是問題。海德格爾直觀存在,他發(fā)現(xiàn)存在是一種被拋的狀態(tài),我們被拋入世界,結局是無法避免的死亡。意識到存在的這個狀態(tài)的人是一種本真的人,開始了向死而生的存在。再從胡塞爾的主體間性出發(fā),他發(fā)現(xiàn)存在不是單獨的存在,而是一種與其他主體的共在狀態(tài),是一種意識到存在的本真主體與未意識到自己存在庸眾的共在,而庸眾會壓制本真著本真存在,這種哲學的指引下海德格爾與尼采的擁有權力意志的超人與持有奴隸道德的壓制超人的思想產生了共鳴,成為了一個自覺的尼采主義并且加入了納粹。海德格爾之后的存在主義發(fā)展是薩特和加繆。薩特認為自由是絕對的,存在先于本質,由于權力意志存在者和生命意志存在者會互相傷害,他提出了“他人就是地獄”,走向了虛無主義。加繆進一步發(fā)現(xiàn)了存在的荒謬,但是加繆走向了人道主義。存在主義對于存在本身進行考察,揭示的個體存在的發(fā)展是被拋-死亡-向死而生的本真存在,還有存在與共在互相對立的關系。實際上發(fā)現(xiàn)了存在這辯證運動的質變和量變的存在。但是沒有更進一步的推出這個結論。這也是存在主義不足之處。存在主義在認識論上也沒去解決同一律和矛盾律的確定性的問題。所以也是一個不完整的哲學體系。
存在主義運動是哲學認識論時期的最后的運動,認識論時期的哲學家們發(fā)現(xiàn)哲學討論的存在是我們認識中的存在,認識論時期的哲學不但要討論存在還要討論我們如何認識,因為歸根結底,存在必須通過主體的認識才能被認識。這是哲學的認識論轉向。
?????????????????????????符號學(語言學)時期
哲學在認識論之后的轉向是符號學也既語言學轉向,哲學家們從認識論轉向中發(fā)現(xiàn)我們認識事物所依靠的是語言。哲學問題最后必須用語言來表述,所以哲學不可避免的進行了語言學的轉向。
索緒爾首先對語言進行研究,提出了語言的能指和所指,能指是語言的形象和聲音,所指是語言表達的概念。發(fā)現(xiàn)了語言的演化,提出了共時語言學和歷時語言學。對語言內部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了語言的組合關系和聚合關系,給后來的哲學結構主義開創(chuàng)了先河。索緒爾也沒有從語言出發(fā)得出同一律和矛盾律的確定性。他只是直觀研究語言,開創(chuàng)來了現(xiàn)代語言學的先河。
符號學的第二位先驅是弗雷格,弗雷格著重語言構成的命題中的涵義和指稱。區(qū)分了符號、符號的涵義和符號的指稱三者之間的區(qū)別及聯(lián)系,并把這一區(qū)別分別應用于概念、專名和命題,概念、專名和命題成為弗雷格討論問題的出發(fā)點,而他討論的中心問題則是概念、專名和命題所表達的東西。如果熟悉亞里士多德的命題的四謂詞理論,會發(fā)現(xiàn)弗雷格是將亞里士多德的四謂詞理論單純從語言角度進行的細致改造。并且從形式邏輯出發(fā)構架了數理邏輯。認為僅憑邏輯分析就能得到命題的真理性。弗雷格在哲學上也沒有完成對形式邏輯同一律和矛盾律的確定性。而是默認了同一律和矛盾律就是真理。他研究語言與邏輯,卻忽視了語言的存在和邏輯的存在本身就是問題。他的哲學引導形成了分析哲學。這一派最后由分析哲學家奎因發(fā)現(xiàn)語言和邏輯本身依賴于現(xiàn)實對象的存在,提出了本體論承諾。再差一步,分析哲學家們應該可以直觀到語言和邏輯是感性存在辯證運動的產物了,畢竟語言不是從來都有,也不是每個動物都有,而是在實踐中發(fā)展出來的。雖然弗雷格的哲學沒有達成目的,但是他讓哲學開始關注語言和邏輯。
維特根斯坦是要講的第三位符號學哲學家,維特根斯坦的哲學思想分為早期和晚期。早期的維特根斯坦也是默認了形式邏輯的確定性。哲學思想也是對亞里士多德四謂詞理論的進一步演繹。他認為世界是由不可分析的原子事實組成。認為哲學要對不可說的事務保持沉默。當然這個結論是從他預設的“世界由不可分析的原子事實組成”出發(fā)的。當然這個預設本身就是不能確定的。晚期的維特根斯坦修正了早期的思想,他確定了語言不是固有的原子事實類的東西,而是不斷推陳出新,隨著人類不斷創(chuàng)造思想、創(chuàng)造生活,語言永不會停止變化。哲學是要找到“人人都認可”的東西,但是維特根斯坦并沒有找到“人人都認可”的終極的語言是什么。也就是他沒有完成對形式邏輯同一律和矛盾律的證明。
結構主義是符號學運動的一個對整體知識系統(tǒng)的思考,結構主義認為,整體對于部分來說是具有邏輯上優(yōu)先的重要性。因為任何事物都是一個復雜的統(tǒng)一整體,其中任何一個組成部分的性質都不可能孤立地被理解,而只能把它放在一個整體的關系網絡中,即把它與其它部分聯(lián)系起來才能被理解。是索緒爾開創(chuàng)符號學之后,學者對知識整體進行研究的產物。結構主義的創(chuàng)始人列維·斯特勞斯,他將符號形成的各種文化認為是系統(tǒng),并認為可以按照其成分之間的結構關系加以分析。托馬斯.庫恩發(fā)現(xiàn)可科學知識系統(tǒng)的范式轉移,提出了人類的科學知識是會革命的將發(fā)展過程呈現(xiàn)為:前科學時期——常規(guī)科學——反常與危機——科學革命——新的常規(guī)科學的階段。結構主義從整體上分析人類的知識系統(tǒng)。
解構主義和后結構主義是符號學中反對結構主義中的形而上學成分的哲學流派。要求拆解中心化的思維,提倡個體的表達。是一種非理性色彩濃厚的哲學運動。但是他們依然再用理性的語言來表達思想。依然在用形式邏輯的同一律和矛盾律完成論述。
解釋學是符號學運動的另一個發(fā)展,他闡釋了如何解釋和了解文本,也就是研究知識如何被互相理解。其實這是一個知識的辯證運動。闡釋者,闡釋對象的知識,闡釋完成后形成的新的闡釋者。這恰好是一個辯證的正反合運動。這個運動的集大成者是伽達默爾,他提出了視域融合理論。講述了我們如何去理解和學習的其他知識以達成理解和自我理解的過程。
解釋學結束,符號學運動就告一段落,符號學運動是哲學從存在是什么的存在論時期,到我們認識的存在是什么的認識論時期再到我們的認識是什么的符號學時期的一個必然發(fā)展。符號學運動的發(fā)展揭示了我們認識世界需要語言和邏輯,也觀察到我們知識系統(tǒng)的產生與變遷,也解釋了人們如何用語言互相理解和自我理解。但是最后依然沒有對語言邏輯的確定性做出闡釋。暨沒有對語言中最確定的概念進行論述,也沒有展開對形式邏輯的同一律和矛盾律的確定進行證明。當然也沒有進展到對認識本身的辯證運動進行論證。
??????????????????????????理性發(fā)展史小結
理性發(fā)展史對人類理性的開始與發(fā)展做了論述,講述了理性是怎么一個辯證發(fā)展的過程。是人類對理性確定性進行追求的過程。最后,對于認識的確定性和形式邏輯與辯證邏輯的確定這一任務的完成是實踐哲學的提出。
??????
?
?
實踐美學
??某物:A ??某物的否定:?A ??展開符:╲ ???剩余符:╱ ????統(tǒng)一符:凵
A╲?A(正)
╱?A╲A(反)
╱?A凵╱A(合)
a ??????a
???作為量變的分裂的主體,人類在實踐過程中總是有自己的邊界,向外的實踐自身邊界的凸顯,被對象壓制是自身邊界的收縮,結合新的技能發(fā)展是自身邊界的質變。對自身邊界的形式化認識就形成了美學。美是實踐主體的形式,是現(xiàn)象,是對自身邊界認識的知識。所以美學是實踐美學。
???對于作為實踐主體的人類而言,我們的實踐從量變尺度上可以直觀到為個人實踐與展開組織(組織包括家庭,企業(yè)乃至國家得非個人的主體建構)性實踐。從階段上可以看到,分為第一步向可控制實踐對象展開的實踐,第二步被無法控制實踐對象壓制展開的實踐,第三步完成某項新成就滿足某種新需求的實踐。第四步得到新的技能的質變的實踐主體的創(chuàng)新性實踐。這些不同尺度的實踐,對于實踐主體邊界的形式化就帶來了集體實踐美學和個人生活美學。而對于不同階段的實踐主體的邊界建構就帶來了進取的美,苦難的美,獲得的美,創(chuàng)新的美學。我們在這里直觀到,過于組織化的美學作品不太會被組織外的人廣泛接受認可,而個人生活的美學作品容易成為大眾接受的。組織實踐總是專注于社會分工的一些特定的方向,個人生活實踐是每個人必須要完成,所以組織美學受眾相對于個人美學受眾覆蓋面會比較小。組織美學工作者在人類社會的影響力也沒有個人美學工作者影響力大。
???我們直觀目前主要的藝術門類,主要有文學、繪畫、音樂、舞蹈、雕塑、戲劇、建筑、電影等。其中文學表現(xiàn)力上尺度是最大的,從實踐主體的內心到無垠的宇宙空間,從一個個人到千軍萬馬,從億萬年的過去到億萬年后未來。文學對于實踐主體邊界的刻畫從主體的量變到主體質變每個階段都能做到。文學是強大的美學藝術門類。現(xiàn)實中仙俠或者玄幻這類的升級質變的小說比較受歡迎也是因為文學能夠刻畫出了實踐發(fā)展即為量變與質變。當然這種流行小說作品只有感官的刺激,他們用想象力去捕捉了實踐發(fā)展的形式,但是并沒以后真實刻畫的現(xiàn)實實踐主體的真正的邊界與發(fā)展,所以說不上是藝術作品。文學在表現(xiàn)尺度上完美但是有形象重現(xiàn)上的有不足,文字不能像繪畫,音樂,舞蹈,雕塑,戲劇,建筑,電影一樣的形象直接生動。
???繪畫表現(xiàn)了實踐主體瞬間的邊界,音樂是動態(tài)情感的邊界的表現(xiàn),雕塑和繪畫都是瞬間的邊界但是雕塑是立體的。戲劇和電影在文學的基礎形象化了實踐主體的實踐發(fā)展,建筑是一種靜態(tài)的美定義了如同雕塑一樣定義實踐主體的自我認知的某種形象但是有自身的實用性。
???實踐哲學最后要講美學,美是實踐主體對自身邊界的認識與展現(xiàn)。在展開實踐時,實踐主體需要對自身邊界進行確定與認識,這就產生了美學。所以美學是現(xiàn)實實踐的開始,而是理性思辨的終結。對于人類的實踐來說,我們需要美學告訴我們我們的邊界是什么。對于美學來說,實踐者需要每個尺度的實踐者及實踐階段的美學,而美學本身也是隨著實踐發(fā)展的美學,美學的永恒性體現(xiàn)在他的發(fā)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