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說前秦皇帝苻堅在客觀上幫助北魏完成了統(tǒng)一北方?
太延五年(439年),北魏統(tǒng)一北方,南北朝正式開始。有意思的是,建立北魏的拓跋鮮卑在東晉十六國的很長時間里都是偏安草原的“看客”,當時很多人都沒有想到北方十六國的最后贏家是拓跋家。而本鬼認為:北魏能完成了統(tǒng)一北方,前秦皇帝苻堅在客觀上幫了大忙。

東漢時期,匈奴分裂,南匈奴內(nèi)遷,北匈奴西遷。鮮卑趁機填補匈奴留下了的真空,崛起為草原霸主。東漢末年到三國時期,鮮卑也分裂為多部,其中占據(jù)草原中部和河套地區(qū)的鮮卑部落就是拓跋鮮卑。西晉末年,五胡亂華,拓跋鮮卑也成為中原“大吃雞”的“參賽選手”之一。

不過與匈奴、羯、氐、羌和慕容鮮卑相比,拓跋鮮卑存在兩個問題:第一是拓跋鮮卑當時的中央集權化程度比較低,部族林立;第二是漢化程度較低,沒有大舉進入中原的利益需求和配套能力。雖然拓跋猗盧一度試圖率領拓跋鮮卑進入中原,但以拓跋猗盧被殺而宣告失敗。

建元十二年(376年),前秦皇帝苻堅滅亡拓跋鮮卑建立的代國。前秦滅代國對拓跋鮮卑來說當然是重創(chuàng),但在客觀上幫助拓跋鮮卑解決了兩大問題:第一,前秦滅亡代國后對拓跋鮮卑屬下的各個部落豪族進行了重組,再加上亡國的恥辱感,反倒大幅增強拓跋鮮卑的集權。

第二,仁義的苻堅喜歡將亡國的帝王家族遷到中原地區(qū),對其少年子弟進行漢化教育,對拓跋鮮卑也不例外。包括北魏開國皇帝拓跋珪在內(nèi)的拓跋鮮卑的上層貴族都在前秦接受了較高水平漢化教育,提高了拓跋鮮卑的漢化水平,從拓跋珪將國號“代”改成“魏”就能看出來一二。

綜上所述,前秦皇帝苻堅滅亡代國后的一系列舉動提高了拓跋鮮卑的中央集權化程度和漢化程度,從而為北魏后來的統(tǒng)一北方打下了一定的基礎。正因如此,前秦皇帝苻堅在客觀上幫助北魏完成了統(tǒng)一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