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首孺子,終生勞瘁,純良溫馴
李可染為什么喜歡畫牛


?
????牛是李可染先生一生喜愛描繪的對象,從上個世紀40年代開始,一直到他生命結(jié)束,不斷畫牛,以至于人們把他的牛,同齊白石的蝦、徐悲鴻的馬、黃胄的驢,并稱為20世紀“中國水墨四絕”。
????為什么他這么喜歡畫牛呢?
????第一,這是生活中所見的最平凡也最有牧歌情調(diào)的景象。他1940年住在重慶金剛坡時,寄住的農(nóng)民家里有個小男孩,還有頭水牛。小男孩天天早上趕牛出去,黃昏的時候把牛再趕回家來。李可染就以此為素材,開始畫牧童與牛。
????第二,李可染開始畫牛還與抗日戰(zhàn)爭的時代需要有關。當時,中國國力不如日本,抗日戰(zhàn)爭必定是持久戰(zhàn),需要中國人民有一種堅忍的精神,每一個中國人都要有一種任勞任怨的、勤勤懇懇的精神,腳踏實地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盡自己的力量,而且要有犧牲精神。為了鼓勵國人具有這種精神,需要塑造一個藝術象征,這個象征就是牛,每個中國人都熟悉的動物。李可染畫出來的牛,被郭沫若發(fā)現(xiàn)其精神上的象征意義,便寫詩盛贊牛的品格,稱牛為“國獸”。
????第三,李可染對牛的品格、氣質(zhì)、形象無一不欽佩,把它樹為自己人格學習的榜樣,以牛為師。所以他的畫室叫“師牛堂”。他對牛的評價是:“牛也,力大無窮,俯首孺子而不逞強”,有真本事,卻很溫馴;“終生勞瘁,事農(nóng)而安”,一生辛苦都是為農(nóng)民服務,為人類的勞作服務;“不居功”,這是美德,“純良溫馴”,這是他性格的主要方面,“時亦強犟”,并不是沒脾氣,“穩(wěn)步向前,足不踏空”,這種一步一個腳印的作風是所有事有所成的人共同的;“皮毛角骨無不有用”,但求有利于人,有利于世,全部奉獻,不僅僅死而后已;“形容無華”,樣子并不漂亮,沒有華美的外表。但是“氣宇軒昂”,不管從正面還是側(cè)面,從任何一個角度,牛的形象都是堂皇高大的?!拔岢缙湫?,愛其形,故屢屢不倦寫之”。
????第四,李可染是個性情中人,詼諧幽默,葆有童心,這是一個藝術家必有的天真。但李可染主攻山水畫之后,我們看到他追求的都是崇高嚴肅的東西,他性格中的天真需要有一個適當?shù)那纴肀磉_發(fā)泄。牧童和牛就成了很好的對象和載體。雄偉的山水是他對精神的不斷升華,牧童與牛是他對靈魂的不斷凈化。在“峰高無坦途”的山水畫革新路上,不時有“牧童遙指杏花村”,也算是很好的勞逸搭配,反映出李可染生命情調(diào)的兩個側(cè)面。另外,需要特別指出,牧童與牛這一題材是在李可染人到中年后很重要的感情寄托,中年思子、得子,心境與年輕時有相當?shù)牟煌?,一腔柔柔的父愛化為筆下的牧童與牛。牛是自況,俯首孺子,終生勞瘁,純良溫馴,穩(wěn)步向前,皮毛角骨,無不有用——這就是父親的形象,牧童是兒輩,其直接的生活原型就是李小可,童年的李小可,性格與形象活脫脫就是李可染筆下的頑皮牧童,李可染的牧童與牛感動了中國與世界深層原因即在于此。
????第五,中國藝術詩意空間的拓展。牧童與牛是中國詩與畫的傳統(tǒng)題材,是農(nóng)業(yè)社會最經(jīng)典的詩化場景,盡管我們今天遠離這一場景,但只要看到它,就喚起童年與家園的記憶,李可染對這一傳統(tǒng)題材進行了詩意空間的拓展,其感情的末梢神經(jīng)在這一題材上深入人類心靈的易感區(qū),稍一發(fā)動,便情不能已,藉由牧童與牛的親密無間,我們與春夏秋冬四時合序,與天地陰陽合二為一。
????第六,李可染畫牧牛圖還有一個目的,就是利用它不斷試驗一些新奇的章法和筆墨。他在牧牛圖中的筆墨是最大膽、最豪放、最無所顧忌的,章法結(jié)構(gòu)也最新奇。因為畫牧牛圖的時候,他的心情最放松、最無負擔,所以他往往能畫得隨心所欲。因此,李可染的一些筆精墨妙之作,常常出現(xiàn)在牧牛圖系列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