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小辭典·儒法斗爭史部分》5.7 《大學》
【本文轉(zhuǎn)載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僅供學習參考】
7、《大學》
? 儒家反動經(jīng)典之一,原是《禮記》中的一篇,共一千七百多字,文中記載從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的春秋末期,代表奴隸主階級利益的孔丘及其弟子曾參關(guān)于倫理道德的說教。歷來反動儒家非常重視《大學》的反動作用,北宋反動理學家程頤稱《大學》是“初學入德之門”。南宋反動理學家朱熹把它與《論語》、《孟子》、《中庸》合編為《四書》,并吹捧《大學》是“教人之法,圣經(jīng)賢傳之指”,可以“化民成俗”,“修已治人”[1]。
? 《大學》一開頭就宣稱:“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洞髮W》講的道,是要人們懂得所謂最好的德性,親愛民眾,以求達到盡善盡美的境界。這完全是騙人的鬼話。在階級社會里,各種思想無不打上階級的烙印,“······道德始終是階級的道德”。[2]“德”或“德治”,是奴隸主階級的一種統(tǒng)治手段,以后則為中國歷代反動統(tǒng)治階級所利用?!坝H民”就是“愛人”,也就是孔丘所宣揚的“仁”。實際上,“親”的只是奴隸主階級,對奴隸和新興地主階級則是殘酷的鎮(zhèn)壓?!爸褂谥辽啤保@是要倒退到西周的奴隸社會去?!洞髮W》之道,戳穿了就是儒家的復辟之道,騙人之道。
? 儒家為了達到實現(xiàn)復辟奴隸制的目的,在《大學》中大肆鼓吹“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朱熹把這些歸結(jié)為八個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中“以修身為本”。修身的主要內(nèi)容就是《大學》提出的仁、敬、孝、弟、慈、信、善等?!靶奚怼庇直仨殹案裎铩?,“格物”是關(guān)鍵。朱熹解釋“格物”是“窮天理,明人倫”?!疤炖怼?、“人倫”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統(tǒng)治秩序。它要人們關(guān)起門來冥思苦想,領悟先于物質(zhì)存在的“天理”,然后根據(jù)“天理”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可見,《大學》是以“人性論”和唯心論的先驗論作為其基礎的。
? 《大學》在德、善、敬、慈、仁、信等漂亮字眼的掩蓋下,鼓吹復古倒退路線,具有很大的欺騙性。反動統(tǒng)治階級對《大學》都推崇備至,作為統(tǒng)治人民的精神枷鎖。元朝開始,統(tǒng)治階級將此書列為封建朝廷考試的重要內(nèi)容。[-]被捕叛變后,捧著反動軍閥賜給他的《四書》,從狗洞里爬了出來,重新鉆進革命隊伍,進行反革命活動。[-]以朱熹的《四書》注解為藍本,搞了《四書集句》,作為復辟資本主義、顛覆無產(chǎn)階級專政的反動思想武器。因此,無產(chǎn)階級和革命人民必須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武器,對這份反面教材,進行徹底的批判。
注:
[1] 《四書章句集注》。
[2]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13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