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手術,做還是不做,都無法改變她的結局

有一段時間沒發(fā)文了,最近家里又有了重大變故。其實我們是有心理準備的,但是攔不住事情到眼前還是有些令人難以接受。
爸爸去世后,媽媽走路更加蹣跚了,不僅腳踩棉花感加強,麻木感更是從腳踝延伸至小腿處,做了全身檢查,整條脊椎從上到下有不同程度地韌帶骨化并壓迫到了各處神經(jīng),兩年前聽從醫(yī)生建議,決心從頸椎開始做手術,先處理頸后縱韌帶骨化的問題,術后腳有過電的感覺,腿蹬出去有力,但是暫時無法站立,主要問題是觸發(fā)了頸5神經(jīng)根麻痹導致左手無法抬起,經(jīng)過兩年的復健和修養(yǎng),左手已經(jīng)能夠舉高至頭頂,走路扶著復健椅小范圍活動,燒飯做菜洗澡等生活自理沒問題,甚至還能坐輪椅推到戶外與我們一起扎帳篷逛商場。
兩年后的現(xiàn)在,自己在家突然腿腳無力摔了兩跤,幸好沒有發(fā)生其他意外,自我感覺腿部發(fā)麻的狀態(tài)已經(jīng)從腳踝延伸至膝蓋以上,到達大腿處。去醫(yī)院做了磁共振和CT檢查,發(fā)現(xiàn)胸椎黃韌帶骨化問題已經(jīng)很嚴重,從切面的CT影像圖來看骨化的地方有好幾處擠入了神經(jīng),醫(yī)生告訴我們,做手術迫在眉睫,但是風險很大,讓我們考慮考慮。
問題放在我們眼前,如果不做手術,從我媽近兩個月的發(fā)展來看,猜測她可能很快就會雙下肢無知覺。如果選擇做手術,70歲高齡還有高血壓和頸部粥樣動脈硬化這樣的慢性病容易出現(xiàn)突發(fā)狀況,上次頸部手術就有大出血的現(xiàn)象。單就此次胸椎手術來說,還會有各種并發(fā)癥,且不保證術后一定能緩解,需要長期復健,最嚴重的情況就是術后直接雙下肢癱瘓。
經(jīng)過她本人和我們的慎重考慮,決定手術治療,希望能和兩年前頸部手術一樣,能夠賭贏。我們無法眼睜睜看著她的腿越來越行走困難,如果不做手術,有一天真的腿不能動了,她會不會心里有“如果當時做手術搏一搏就好了”的遺憾。
我覺得,與其擔心即將到來的雙下肢癱瘓,不如看看手術是否能緩解,與其一天不如一天,日漸擔心害怕,不如術后一天天恢復,每天都充滿希望,在希望中度過三五年總比在失望中度過要好吧。
當然,術后心理上和生理上的痛苦,是我完全不能感同身受的,兩年前頸部手術后躺在床上不能動,她就跟我說以后就算癱瘓了也不想再做手術了,又痛苦又嚇人。可是兩年后當她真的再次感覺到腿部無力不能控制時,又開始擔心害怕起來,問我們怎么辦,怕自己突然摔一跤就完蛋了,想要手術治療。
手術當天,是一個陰霾的下雨天,經(jīng)過四五個小時后手術結束,醫(yī)生出了手術室就跟我們說,她椎管內的情況非常糟糕,有幾段嚴重的地方如CT所示,神經(jīng)和骨頭完全長在一起,只能從后面稍稍磨掉一些讓出一點空間,看看神經(jīng)是否能自我修復一點,另外硬膜也完全骨化沒有了,打了14根釘子,看她自己身體能恢復到什么程度吧。

術后第一晚,我在病房照顧,感覺她整個人還沒有從麻醉中徹底清醒,出現(xiàn)意識混亂的情況,總以為自己還沒有去手術,看似醒了但是言語上說的都是一些胡話,掛水掛到將近半夜一點,我忙前忙后倒尿袋、翻身防止褥瘡、喂水折騰了一宿?,F(xiàn)在因為疫情原因,醫(yī)院只允許1v1照顧病人,我也有工作和孩子需要忙,第二天,我和護工阿姨交接完剛準備回家收拾收拾,她突發(fā)頭疼,低燒,都疼出汗了,醫(yī)生前來查看,說這是腦脊液漏的癥狀,需要多掛兩袋水緩解。目前是第三天,頭疼的情況愈發(fā)嚴重,她說感覺連著眼眶和脖子都開始疼了,想要吃止痛藥,醫(yī)生說現(xiàn)在鎮(zhèn)痛泵都還在,吃藥是沒法兒緩解的,等當天的水掛完了就好了。
作為子女,我們無法幫她分擔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痛苦,只能盡力緩解她的焦慮,樹立復健信心。我一打電話給她,她就哭哭啼啼地很崩潰,一會兒說自己要疼死了腦子要疼壞掉了,一會兒說媽媽完蛋了。我跟她說我們要一個小目標一個小目標地完成,不要想一步到位,這根脊柱的情況我們都知道有多嚴重,完全恢復本身也是不可能的。這個月就想著先養(yǎng)好刀口,下個月就想著做哪些復健項目,先被動復健,看看能不能努努力變成主動發(fā)力復健。我們又不會放棄她更不會不管她,就算最后真的雙腿不能動了,也會盡量保證她的生活質量,更何況現(xiàn)在兩只胳膊兩只手都很靈活,完全不耽誤吃飯玩電腦看電視的呀。這些話需要反反復復不停地給她講,開導她。
媽媽是一個特別不喜歡麻煩別人的性格,可就是生了一個要麻煩人的病,這都是自己的命,講真人在病魔面前真的非常無力,得有多強大的內心才能在疾病面前笑看人生呢?希望她能正視面對自己的病魔和心魔,像上次術后一樣能有一個正面的情緒,我知道這很難,剛剛三十出頭就要面臨父親癌癥去世,母親即將癱瘓的我也很難,人到中年仿佛每個月都要與醫(yī)院打交道,不是為了老人就是為了小孩,獨生子女這一切都要自己抗,幸得隊友的理解和幫助,他跟我說,我們只是比同齡人更早接觸這人間的不幸而已。
我是一個不想生二胎的職場媽媽,閑暇之余在微信公眾號【哄咘啦噠】分享一些生活感悟和帶娃趣事,歡迎關注與我交流你的真實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