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時:尊白

還是樸素的交流方式更讓人放心。樸素的交流方式如果用顏色去比附,可能就是白色。所以今天我想和大家交流一個問題——尊白。
我所說的尊白并不是要談素白的顏色,而是想探討古人為什么把這種樸素的顏色叫作白色,這或許就是白色的魅力吧。
漢字是承載中國文化的載體,所以文字不僅是一種交流的工具,更重要的則是承載著文化的信息。古人對于顏色的命名并不會隨意為之,其中一定包含了很多為我們所不知的思想,所以我們探討白色之所以命名為“白”的問題就很有意義了。
白色的“白”字在中國的古文字里就是“伯”,“白”和“伯”是一個字,它是取形于擘指的象形文,也就是人手大拇指的形象。人有五個手指,以大拇指為巨、為尊,所以“白”字本身也就有了尊貴的意思。譬如在一個家庭里,如果有很多孩子,那就一定要排出行次,老大為伯,伯就是以“白”字相稱。伯于群子為尊,而白于五指為尊,古人以“白”稱尊長,其有尊貴之意是非常清楚的。
中國古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公、侯、子、男都有其特有的內(nèi)涵,而第三等的伯則是取自于白來稱名,也就是擘指。顯然,古人以大拇指為尊的觀念可以施及一切具有尊貴地位的人事的表達。
對于說明這個問題,還可以舉出一個證據(jù)。容貌的“貌”,本字寫作“皃”,上面是一個“白”字,下面從“兒”。那么什么是貌?其實古人所說的貌并不是人的自然相貌,而是君子修德之后所呈現(xiàn)的威儀禮容,古人將德容稱“皃”。
威儀禮容所呈現(xiàn)出來的容貌一定是莊嚴素樸的,不會是嬉皮笑臉,戲褻之態(tài)肯定沒有威儀的感覺,所以古人用“白”字表現(xiàn)德容而創(chuàng)造了“皃”字,以白色象征威儀和樸素。古人以為德高者為尊,因此“皃”字從“白”而表意,其所體現(xiàn)的其實正是以白色為尊的觀念。顯然,白與尊的內(nèi)涵是相通的,古人之所以把今天我們所說的素樸之色命名為“白”,其中反映的應(yīng)該就是以白色為尊貴之色的思考。
古人對于顏色的認知來源于他們對自然萬物的觀察,他們很容易認識到,自己生活的世界是繽紛斑斕的,自然萬物呈現(xiàn)出各種各樣的色彩,這使他們形成了顏色的概念。
古人的日常生活當(dāng)然也離不開色彩,而且顏色的區(qū)分無窮無盡。僅就紅色的染色來說,其色級就可以分得非常細密。古人養(yǎng)蠶繅絲,最終得到白色的素絲,進而染色成織。染色則要經(jīng)過不同的步驟,每浸染一次,都會呈現(xiàn)出一種新的顏色。從粉紅色的所謂縓,一直染到最后不能再染的緇,也就是黑色,其中的一步步浸染過程也就形成了一級級的不同顏色。從縓到?,到纁,到絳,到赤,到緅,到玄,到緇,一層層分出顏色的色級,這個工作古人早就在做了。然而,如果每種顏色都這樣不厭其煩地細分下去,色級的劃分將無窮無盡,這個工作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于是古人毅然走向了色彩分級的反面,他們干脆拋棄了不可能做到的析別顏色的工作,而只簡單地將繽紛的色彩分為黑與白,從而用黑、白兩種顏色描述這個世界。這種做法一方面體現(xiàn)了先民的超凡智慧,當(dāng)然這種對黑白世界的認識也是古人根深蒂固的陰陽觀念的反映。
前面幾位學(xué)者都談到了中國傳統(tǒng)顏色的陰陽屬性,古人為什么用黑、白表現(xiàn)陰陽,而沒有最終定型用其他的顏色表現(xiàn)陰陽?這種做法其實是有所考慮的。我們當(dāng)然可以用青和白表現(xiàn)陰陽,在傳統(tǒng)的五色體系中,青是東方之色,屬陽,白是西方之色,屬陰,這種做法并不是不可以。但是青與白的對應(yīng)本身就具有著方色的意義,所以這種安排并沒有跳出方色的傳統(tǒng)。
古人能不能用黑和紅兩種顏色表現(xiàn)陰陽呢?當(dāng)然也不是不可以,但這種做法不僅仍不能擺脫方色體系的約束,而且其所帶來的麻煩更大。為什么?因為黑是北方之色,紅是南方之色,但是南、北二方的陰陽屬性,在中國文化不同的知識體系中卻完全相反。在五行系統(tǒng)中,南方的紅色屬陽,北方的黑色屬陰,但在傳統(tǒng)的易學(xué)系統(tǒng)中,則又呈現(xiàn)出北方的黑色屬陽,而南方的紅色屬陰,其陰陽的表現(xiàn)形式并不固定。這使古人只能在方色體系之外,以黑、白兩種顏色建立起新的陰陽學(xué)說。這兩種顏色所表現(xiàn)的陰陽屬性當(dāng)然是固定不變的,因為黑與白不僅是一天所呈現(xiàn)的兩種色彩,白為晝而屬陽,黑為夜而屬陰,同時也是一色的兩端,素色不染是為白色,染至極致則為黑色。于是古人便可以放心地用白與黑表現(xiàn)陰陽,形成了中國文化獨有的陰陽色彩體系。當(dāng)然,將黑白陰陽的觀念運用于藝術(shù)創(chuàng)作,則也不乏變化,古人講墨分五色,這種層次的變化是無可窮盡的。
黑與白兩種顏色一旦被納入到陰陽的色彩體系中,顏色也就具有了生死的意義,古人稱之為“刑德”。這兩種顏色一個主生,一個主殺,主生者為德,主殺者為刑。那么哪種顏色主生主德呢?當(dāng)然是作為陽色的白色,而作為陰色的黑色則為主殺主刑之色。事實上,商代甲骨文的“黑”字正是古代五刑之一的墨刑的象形文,其象罪人施以墨刑后在臉上刺字并涂以墨炭,所以古人借用其表現(xiàn)黑色,而黑色主殺的內(nèi)涵當(dāng)然也符合這個文字本身所具有的刑殺的意義。在刑德陰陽的觀念中,古人始終追求的是任德而遠刑,就陽而避陰,人們渴望生,而畏懼殺,于是主生主德的白色就在體現(xiàn)陰陽觀念的黑白兩種顏色之中具有了尊色的意義,待文字創(chuàng)造的時候,先民便以擘指的象形文“白”命名了這種主德的尊色——白色。這就是我自己對這一問題的思考。
從一個新的角度探討中國古代顏色的命名問題是有意義的,這也迎合了今年年會“探源”的主題。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