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居無竹,有葫才有福


摘自北宋文學(xué)家蘇軾的《于潛僧綠筠軒》如下:
全文如下: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yī)。
旁人笑此言,似高還似癡。
若對此君仍大嚼,世間哪有揚州鶴?
意思為寧可沒有肉吃,也不能讓居處沒有竹子。沒有肉吃不過人會瘦掉,但沒有竹子就會讓人變庸俗。原因是人瘦還可變肥,人俗就難以醫(yī)治了。
蘇軾很喜歡竹子,寧肯不吃肉也要有竹子作伴。對居住環(huán)境都有相當(dāng)高雅的品味, 這是對竹的高度評價,自古就有梅,竹,菊,蘭歲寒四友。
把這些植物人性化了,而竹是代表著超凡脫俗,清新高雅。這句也代表著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相輔相稱。居住的地方必須有竹子生長,哪怕那里離鬧市太遠而沒有肉吃,沒肉吃充其量叫人缺少點力氣,而沒有竹子的居所就會令人落入俗人之列。
竹,“依依君子德,無處不相宜”的風(fēng)采和品質(zhì),成為高尚人格的化身和楷模。在竹子身上,看到做人的氣節(jié)和風(fēng)骨,看到癡心與執(zhí)著——“傲骨迎風(fēng)舞”、“虛懷抱竹堅”。令歷代的士人君子之所以醉心竹林,流連忘返,并非僅為了逃避現(xiàn)實社會,而是為了尋找一種精神寄托.到大自然中去縱情山水,是彌補心理缺陷的一種方法,可獲得暫時的心理平衡.綠竹猗猗、靜謐幽雅的環(huán)境,成為理想的去處。
標(biāo)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