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有天才之前》--魯迅
未有天才之前是什么樣的?上來就惹人一肚子疑問。
為什么會在一個民眾高呼天才出現(xiàn)的一個社會中,卻無天才的出現(xiàn)?
大先生說,民眾之于天才有如土壤之于種子,但見有呼聲而絲毫不覺有土壤的存在,正是不見天才的原因之一。正如拿破侖越過阿爾卑斯山的時候高呼“我比阿爾卑斯山還要高”,若是他的身后沒有一位位扛槍的士兵,那一幕應(yīng)該只剩下恥笑了。環(huán)境會影響英雄的誕生,自然也會影響天才的產(chǎn)生。天才是扎根于天才產(chǎn)生的大背景之下的。而當(dāng)時存在這樣的大背景嗎?“整理國故”挾“祖宗”以令天下,要求整理國故而不求新,然而舊馬褂未洗凈疊好之前,絕也是可以做一件新馬褂的,單純的要求舊事物的存在而不許新事物的誕生,迂腐者自甘墮落,創(chuàng)新者絕應(yīng)該大步流星!“崇拜創(chuàng)作”似乎為天才的誕生提供了溫床,然而一昧得追求文采而不在意思維的深度,是扼殺天才的前兆,不好的作品遮蔽了眼界,遮蔽了眼界的延伸,從而使人活于愚昧之中而不見思維的超越,更可怕的是大眾都喜歡這種文章,空洞只見其表而毫無作用,這種民眾是灰塵,“而灰塵孕育不出天才的花朵”大先生如是說?!芭u家”更是可惡,批評家有是不平家云云,在嫩苗的草地上馳馬——平常的苗和天才的苗最終只落個早夭。批評說幼稚,而幼稚是階段絕非恥辱,走自己的路,讓恥辱的人說恥辱吧,幼稚的人只為自己要說而說,對于打著什么旗子的批評都是可以置之不理的!
愿民眾都做天才的土壤,杜絕腐朽之風(fēng),唯見自己培養(yǎng)的開在自己心里的天才之花之美麗!
看的人固然欣然的賞鑒,泥土也可以欣然的賞鑒,正不必花卉自身,這才心曠神怡——假如當(dāng)做泥土也有靈魂的說。大先生如是說。
標(biāo)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