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書法家鄭林(鄭玄鯤)參加全國書畫名家名人書畫展,追尋書法的真正意義

鄭林,字玄鯤,號文忠軒主,當代著名書法家,民族英雄林則徐七世嫡外孫。
2005年,應澳門林則徐紀念館館長之邀,參加紀念先祖林則則巡閱澳門166周年活動,受邀書寫先祖林公則徐詩句海納百川書法作品,澳門特區(qū)行政長官何厚樺上臺親接,同時親頒鄭林(文忠軒主鄭玄鯤)澳門林則徐紀念館榮譽顧問。
2008年5月,應邀參加河南衛(wèi)輝比干公誕辰3100周牟全球紀念大會,受邀書寫長二米六比干廟財神殷楹柱聯(lián),己掛出。受清華大學人文學院之邀,書寫先祖林公則徐座右銘整八句,被該院收葳。

2008年,鄭林(文忠軒主鄭玄鯤)應邀參加韓國半島和平大會活動,受邀書贈韓國利川市市長書法作品;做為國際間的文化傳承與交流。廣東虎門林則徐紀念館收藏鄭林(文忠軒主鄭玄鯤)書寫先祖林公則徐《十無益》和《回疆竹枝詞》30首書法作品,頒其收葳證書。
2012年,受中國和平統(tǒng)一促進會之邀,為笫六屆泰國和平統(tǒng)一促進會,笫六屆換屆大會,題寫書法作品,在人民日報海外版上發(fā)行。鄭林(文忠軒主鄭玄鯤)書法作品多次應邀參展,獲得國際獎項,被海內(nèi)外知名企業(yè),及友人認可賞識并收藏,融入市場受到好評。
2014年,書寫先祖林公則徐回疆竹枝詞30首書法作品約13米,參加全國民族大團結(jié)名人名家書畫展,在國家博物館一層大廳展出,展后作品被新疆伊犁市政府收葳,頒發(fā)證書;之后由香港文學出版社出版鄭林(文忠軒主鄭玄鯤)隸書《林則徐回疆竹枝詞》30首,全球發(fā)行。
2018年,鄭林(文忠軒主鄭玄鯤)參加巴拿馬世界萬國博覽會,書法作品獲得世界華人書法藝術(shù)產(chǎn)業(yè)功就獎,獲得證書。

2018年,由美國集郵集團,出版世界郵票上的中國藝術(shù)名家鄭林(文忠軒主鄭玄鯤)國禮世界珍郵書法郵冊專輯,其中一幅書法作品(觀云)被定為世界珍郵國禮首發(fā)紀念封,全球發(fā)行。
2019年受邀參加首屆非洲華僑華人論壇,書法作品贈送非洲博茨瓦納和統(tǒng)會。
2021年,黨的百年誕辰和香港、澳門回歸百年之際,復興文化典范,由香港郵冊集團,澳門集郵網(wǎng)聯(lián)合出版,中國藝術(shù)名家鄭林(文忠軒主鄭玄鯤)書法郵冊,全球首發(fā)。
2022年,鄭林(文忠軒主鄭玄鯤)書法四尺和六尺無欲則剛和海納百川作品,被中歐國際春拍會上,拍賣成交。所取得的書法藝術(shù)成就,被企業(yè)家日報于2022年6月刊登一整版發(fā)。鄭林(文忠軒主鄭玄鯤)書法作品在南京總統(tǒng)府參加書畫展,展后書法作品被南京總統(tǒng)府收藏,并向其頒發(fā)收藏證書。鄭林(文忠軒主鄭玄鯤)書法作品,同時被中國和平統(tǒng)一促進會,及林則徐研究委員會,所邀書寫走向世界。

書法是中國及深受中國文化影響過的周邊國家和地區(qū)特有的一種文字美的藝術(shù)表現(xiàn)形式。包括漢字書法、蒙古文書法、阿拉伯書法和英文書法等。其“中國書法”,是中國漢字特有的一種傳統(tǒng)藝術(shù)。那么書法的意義和魅力是什么呢?
學習書法有利于團結(jié)愛國,中國書法富有增強民族認同感的魅力,正發(fā)展成為世界性的藝術(shù)。書法展現(xiàn)在人們面前的首先是書者的人文修養(yǎng)、道德追求和精神氣度,其次才表現(xiàn)出技巧。書法特別強調(diào)書品與人品的統(tǒng)一,“茍非其人,雖工不貴”(蘇軾);“高韻深情,堅質(zhì)浩氣,缺一不可為書”(劉熙載)。書藝一道,尤重人品。書法與中國的文化相表里,是整個民族精神的外化。在幾千年的書法發(fā)展史上,修身立品、完善人格,始終是書法的主旋律,書法也成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最具經(jīng)典標志的民族符號。
學習書法有利于工作生活,通常寫字是把字寫清楚,讓人認識就行了。更進一層的是把字寫美,讓人喜悅。除了內(nèi)容之外,字跡的本身能夠像一幅好的藝術(shù)品令人怡神,讓人欣賞,甚至珍藏。習字可以增長才藝,書法可以變化氣質(zhì)、陶冶性靈。一筆好字能給人留下良好的印象,增強自信,融洽關(guān)系,為升學求職加分。

學習書法可以益智長才,學習書法時,在傳遞信息的過程中主要發(fā)揮左腦的功能,而在練筆和創(chuàng)作時,則側(cè)重右腦功能的發(fā)揮。書法的學習過程是左右腦協(xié)同參與的過程,對開發(fā)大腦的整體思維大有裨益。同時,學習書法能培養(yǎng)人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另外學習書法需要臨習碑帖、博涉文史百科,自然能涵泳人的學養(yǎng)和氣質(zhì)。
學習書法有利于怡情健體,“煙霞供養(yǎng)”、“紙上太極”,書畫可以陶冶性情,可以健身養(yǎng)生,是眾人的共識。梁啟超曾說:“書法是最優(yōu)美最便利的娛樂工具。”研究表明,在使人類長壽的20種職業(yè)中,書法專業(yè)名列榜首。書法的創(chuàng)作講究“澄神靜慮”、“心正氣和”,才能“翰逸神飛”。古人有“書者壽”的說法,他們把書齋筑成心靈優(yōu)游之所,讓藝術(shù)給生命以滋養(yǎng),所以自古至今的書法家大多高壽,人書俱老。如唐代36位著名詩人的平均壽命為59歲,而同時代著名的書法家則為79歲;劉墉等“清四家”的平均壽命高達87歲;二十世紀“中國十大書法家”的平均壽命也有84歲。歷代的學者都發(fā)出了“學書為樂”的感慨。
書法的意義和魅力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
書法是民族文化的象征,以漢字為載體,與多種藝術(shù)相結(jié)合,承載著傳統(tǒng)文化和民族精神;
書法能夠培養(yǎng)人的道德素質(zhì)、審美能力,具有實用和審美兩方面的價值;
書法可以調(diào)節(jié)心理素質(zhì)、規(guī)范作為。
魅力:書法是中華文化的一種象征,象征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書法的魅力之處就是書法家完全可以通過自己的書法表示出自己的心情、思想狀態(tài)以及自己的性格等等信息。
區(qū)區(qū)一幅書法作品可以包含的內(nèi)容,不是作品當中的幾個字可以涵蓋的,這就是吸引眾人的重要原因。
書法的意義:是能夠讓我們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底蘊豐厚。
簡介
書法是中國及深受中國文化影響過的周邊國家和地區(qū)特有的一種文字美的藝術(shù)表現(xiàn)形式。包括漢字書法、蒙古文書法、阿拉伯書法和英文書法等。其“中國書法”,是中國漢字特有的一種傳統(tǒng)藝術(shù)。
從廣義講,書法是指文字符號的書寫法則。換言之,書法是指按照文字特點及其含義,以其書體筆法、結(jié)構(gòu)和章法書寫,使之成為富有美感的藝術(shù)作品。漢字書法為漢族獨創(chuàng)的表現(xiàn)藝術(shù),被譽為:無言的詩,無行的舞;無圖的畫,無聲的樂等。
一、字如其人/立品為先
●書畫清高,首重人品,品節(jié)即優(yōu),不但人人重其筆墨,更欽仰其人。清.松年《頤園畫論》
●立品之人,筆墨外自有一種正大光明之概。清.王妤
●且其浩浩落落之懷,一皆寓于筆墨之際,所謂品高,韻自勝焉。張沅《石濤畫語錄》
●古人論書云:一須人品高,二須師法古,是書之法,學者習之,故當熟其手,必先修諸德以熟之以身,德而熟之以身,書之于手,如是而為書焉?!稌ㄈ丁?/p>
●學書者有兩觀:曰觀物,曰觀我。觀物以類情,觀我以通德。清.劉熙載《藝概》
●凡人各殊氣血,異筋骨。心有疏密,手有巧拙,書之好丑,在于心手。唐.張彥遠《法書要錄》
●夫書稟乎人性,疾者不可使之令徐:徐者不可使之令疾。東漢.蔡邕《石室神授筆勢》
●正書法,所以正人心也,所以閑圣道也。明.項穆《書法雅言》
●故書也者,心學也;寫字者,寫志也。清.劉熙載《藝概〉
●學術(shù)經(jīng)論,皆由心起,其心不正,所動悉邪。柳公權(quán)曰:心正則筆正。明.項穆《書法雅言》
●書,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書尚青而厚,清厚要必本于心行。不然,書雖幸免薄濁,亦但為他人寫照而已。清.劉熙載《藝概》
●得時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唐.孫過庭《書譜》
●品高者,一點一畫,自有清剛雅正之氣;品下者雖激昂頓挫,儼然可觀,而縱橫剛暴,未免流露楮外。清.朱和羹《臨池心解》
●凡善書畫者,未有不品學兼長,居官更講政績聲名,所以后世貴重。清.松年《頤園論畫》
●筆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為本。是則理性情者,書之首務也。清.劉熙載《藝概》
●手與神運,藝從心得。其志一于書,軒冕不能移,貧賤不能屈,浩然心得,以終其身。宋.朱文長《續(xù)書斷》
●欲書之時,當收視反聽,絕慮凝神,心正氣和,則契于妙,心神不正,書則欹斜;志氣不和,字則顛仆。唐.虞世南《筆髓論》
●故書也者,心學也;寫字者,寫志也。清.劉熙載《藝概》
●學術(shù)經(jīng)論,皆由心起,其心不正,所動悉邪。柳公權(quán)曰:心正則筆正。明.項穆《書法雅言》;
●書,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書尚青而厚,清厚要必本于心行。不然,書雖幸免薄濁,亦但為他人寫照而已。清.劉熙載《藝概》
●得時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唐.孫過庭《書譜》
●品高者,一點一畫,自有清剛雅正之氣;品下者雖激昂頓挫,儼然可觀,而縱橫剛暴,未免流露楮外。清.朱和羹《臨池心解》
●凡善書畫者,未有不品學兼長,居官更講政績聲名,所以后世貴重。清.松年《頤園論畫》
●筆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為本。是則理性情者,書之首務也。清.劉熙載《藝概》
●手與神運,藝從心得。其志一于書,軒冕不能移,貧賤不能屈,浩然心得,以終其身。宋.朱文長《續(xù)書斷》
●欲書之時,當收視反聽,絕慮凝神,心正氣和,則契于妙,心神不正,書則欹斜;志氣不和,字則顛仆。唐.虞世南《筆髓論》
●覽田天地之心,推圣人之情,則疑論之中,理俗儒之諍東漢.趙壹《非草書》
●喜即氣和而字舒,怒則氣粗而字險,哀即氣郁而字斂,樂則字平而字麗。情有重輕,則字之斂舒險麗亦有深淺,變化無窮。元.陳繹曾《翰林要訣》
●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態(tài),不可掩也,言有辯訥,而君子小人之氣,不可欺也。書有工拙,而軍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亂也。蘇軾《書論》
●高韻深情,堅質(zhì)浩氣,缺不可以為書。清.劉熙載《藝概》;
●夫書者,英杰之馀事,文章之急務也。雖其為道,賢不肖皆可學,然賢能之常多,不肖者能之常少也,豈以不肖者能之而賢者遽棄之不事哉!宋.朱文長《續(xù)書斷》
●夫人靈于萬物,心主于百骸。故心之所發(fā),蘊之為道德顯之為經(jīng)綸,樹之為勛猷,立之為節(jié)操,宣之為文章,運之為字跡。明.項穆《書法雅言》
●人品既殊,性情各異,筆勢所運,邪正自形。明.項穆《書法雅言》
●故以道德,事功,文章,風節(jié)著者,代不乏人,論世者,慕其人,益重其書,書人遂并不朽于千古。清.朱和羹《臨池心解》
二、臨摹入門/循序漸進
●初學不外臨摹。臨書得其筆意,摹書得其間架。臨摹既久,則莫如多看,多悟,多商量,多變通。清.周星蓮《臨池管見》
●唯初學者不得不摹,亦以節(jié)度其手,易于成就,皆須是古人名筆,置之幾案,懸之座右,朝夕諦觀,思其用筆之理,然后可以摹臨。南宋.姜夔《續(xù)書譜》
●麓臺云:畫不師古,如夜行無燭,便無入路。故初學必以臨古為先。清.秦祖永《繪事津梁》
●學書之法,非口傳心授,不得其精。大要臨古人墨跡,布置間架,擔破管,書破紙,方有功夫。明.解縉《學書法》
●先學間架,古人所謂結(jié)字也;肩間架即明,則學用筆。間架可看石碑,用筆非真跡不可。清.馮班《鈍吟書要》
●臨池之法:不外結(jié)體,用筆。結(jié)體之功在學力,而用筆之妙關(guān)性靈。茍非多閱古書,多臨古貼,融會于胸次,未易指揮如意也。能如秋鷹博兔,碧落摩空,目光四射,用筆之法得之矣!清.朱和羹《臨池心解》
●故學書全無貼意,如舊家子弟,不過循規(guī)蹈矩,飽暖終身而已。清.錢泳《書學》
●學書者,既知用筆之訣,尤須博觀古貼,于結(jié)構(gòu)布置,行間疏密,照應起伏,正變巧拙,無不默識于心,務使下筆之際,無一點一畫,不自法貼中來,然后能成家數(shù)。清.馮武《書法正轉(zhuǎn)》
●先資政公曰:凡書未成家者,宜日與古貼為緣,無論何貼,皆足以范我筆力。清.梁章鉅《學字》
●學書須步趨古人,勿依傍時人。學古人須得其神骨,勿徒其貌似。清.梁巘《平書貼》
●凡臨古人書,須平心耐性為之,久久自有功效,不可淺嘗輒止,見異既遷。清.梁章鉅《學字》
●取法乎上,僅得乎中,人人言之。然天下最上的境界,人人要到,卻非人人所能到。清.周星蓮《臨池管見》
●石湖云:學書須是收昔人真跡佳妙者,可以詳視其先后筆勢輕重往復之法,若只看碑本,則惟得字畫,全不見其筆法神氣,終南精進。南宋.陳槱《負暄野錄》
●石刻不可學,但自書使人刻之,已非己書也,故必須真跡觀之,乃得趣。北宋.米芾《海岳名言》;
●故凡得名跡,一望而知為何家者,而通篇意氣歸于本家者,真跡也。一望知為何家之書,細求以本家所習前人法而不見者,仿書也。清.包世臣《安吳論書》
●學書時時臨摹,可得形似。大要多取古書細看,令入神,乃到妙處。惟用心不雜,乃是入神要路。北宋.黃庭堅《論書》
●凡臨古人始必求其似,久久剝換,遺貌取神。清.王淑《論書滕語》
●每習一貼,必使筆法章發(fā)透入肝膈,每換后貼,又必使心中如無前貼。積力即久,習過諸家之行質(zhì),性情無不奔會腕下,雖曰與古為徒,實則自懷杼軸矣。清.包世臣《藝舟雙輯》
●臨書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筆意;摩書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筆意。南宋.姜夔《續(xù)書譜》
●初學書類乎本,緩筆定其行勢,忙則失其規(guī)矩。晉.王羲之《筆書論十二章》
●又學時不在旋看字本,逐畫臨仿,但貴行,住,坐,臥常諦玩,經(jīng)目著心。久之,自然有悟入處。信意運筆,不覺得其精微,斯為善學。南宋.陳槱《負暄野錄》
●且一食之美,惟飽其日,倘一觀而悟,則潤于終身。唐.張懷灌《六體書論》
●學古人書,須得其神骨,魄力氣格,命脈,勿徒貌似而不深求也。清.梁巘《學書論》
●臨摹用工,是學書大要,然必先求古人意指,次究用筆,后像行體。清.朱履貞《學書捷要》
●不泥古法,不執(zhí)己見,惟在活而已矣。清.鄭板橋
●臨摹古人不在對臨,而在神會,目意所結(jié),一塵不入,似而不似,不容思議。明.沈灝《畫塵》
●自運在服古,臨古須有我。兩者合之則雙美,離之則傷神。清.王淑《論書滕語》
●吾書雖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踐古人,是一快也。北宋.蘇軾《論書》
●學書一字一筆須從古貼中來,否則無本。早矜脫化,必規(guī)矩,初宗一家,精深有得。繼采諸美,變動弗拘。斯為不掩性情,自辟門經(jīng)。清.梁巘《學書論》
●凡臨摹須專力一家,然后以各家總覽揣摩,自然胸中饜飫,腕下精熟。久之眼光廣闊,志趣高深,集眾長以為己有,方得出群境地。清.朱和羹〈臨池心解〉
●習古人書,必先專精議一家。至于信手觸筆,無所不似,然后可兼收并蓄,淹貫眾有,亦決不能自成一家,到得似來,只為此家所蓋,枉費一生氣力。清.王淑〈論書滕語〉
●若但株守一家而摹之,久之必生一種習氣,甚或至于不可響遠。茍能知其弊之不可長,于是自書精意,自辟性靈,以古人之規(guī)矩,開自己之生面,不襲不蹈而天然入聲,可以揆古人而同符,即可以傳后世而無槐:而后成其為我而立門戶矣。清.沈宗騫〈芥舟學畫編〉
●只學一家,學成不過為人作奴婢;集眾長歸于我,斯為大成?!逗擦执庋浴?/p>
●學書須臨唐碑,到極勁鍵時,然后歸到晉人,則神韻中自俱骨氣,否則一派圓軟,便寫成軟弱字矣。清.梁巘《學書論》
●今之學書者,自當以唐碑為宗。唐人門類多,短長肥瘦,各臻秒境;宋人門類少,蔡,蘇,黃,米,俱有毛疵。學者不可不知也。清.錢泳《履園叢話》
●舊他拓本與拓手精,則肥瘦不失,精神充足,而緊要在執(zhí)筆得法,執(zhí)筆不得法,縱令臨古人墨跡,皆無是處也。清.梁巘《學書論》
●古人學書不盡臨摹,張古人書于壁間,觀之入神,則下筆時隨人意。學書即成,且氧于心中無俗氣,然后可以作,示人為揩式。北宋黃庭堅《論書》
●故學必有法,成則無體,欲探其奧,先識其門。有知其門不知其奧,未有不得其法而得其能者。唐.張懷瓘《六體書論》
●近人不知其用力所自出,專攻近體,可謂數(shù)典忘祖矣,焉能卓然以自立哉!清.范公勉《書法述要》
●近代以來,殊不師古,而緣情棄道,才記姓名,或?qū)W不該贍,聞見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虛費精神。自非道靈感物,不學說以今方新,學書以古方樸。清.范公勉《書法述要》
●近世士人多學今書,不學古書,務取媚好,氣格全弱,然而以古并之,便覺不及;豈古人心法不傳而規(guī)模形似,不足以得其妙乎。宋.周行己《浮止集》
●學一半撒一半,未嘗全學;非不欲全,實不能全,亦不必全也。清.鄭板橋;
●學者貴于慎取,不可遂為古人所欺。清.吳德旋《初月樓論書隨筆》
●不善學者,即圣人之過處而學之,故蔽于一曲。今世學《蘭亭》者,多此也。北宋.黃庭堅《論書》
●古人筆法淵源,其最不同處,最多相合。李北海云:似我者病。正以不同處求同,不似處求似,同于似者皆病也。清.惲壽平《甌香館畫跋》
●大抵下筆之際,盡仿古人,則少神氣;專勿遒勁,則俗病不除。所貴熟習精通,心手相應,斯為美矣。南宋.姜夔《續(xù)書譜》
●用力到沉著痛快處,方能取古人之神,若一味仿摹古法,又覺刻劃太甚,必須脫去摹似蹊徑,自出機軸,漸老漸熟,乃造平淡,遂使古法優(yōu)游筆端,然后傳神。清.宋曹《書法約言》
●臨摹古人,須食古而化,獨自成家。明.李流芳
●若執(zhí)著成見,凝滯于胸中,終不能參以活法運用,雖參活法,亦自有一定不易之勢。奔放馳驟,不越范圍,所謂師古而不泥于古,則得之。清.朱和羹《臨池心解》
●作書須自家主張,然不是不學古人;須看真跡,然不是不學碑刻。清.馮班〈鈍吟書要〉
●可與談斯道矣!東晉.衛(wèi)鑠《筆陣圖》
●古人有言;隨人學人成舊人,自成一家始逼真。北宋.黃庭堅《論書》
●學書六要;一氣質(zhì),二天資,三得法,四臨摹,五用功,六識鑒。六要俱備,方能成家。清.朱履貞《學書捷要》
●作書要發(fā)揮自己性靈,初莫寄人籬下,凡臨摹各家,不過竊取其用筆,非規(guī)矩形似也。近世每臨一家,止摹仿其筆畫;至于用意入神,全不領(lǐng)會。要知得形似者有盡而領(lǐng)神味者無窮。清.朱和羹《臨池心解》
●故思翁有“謬種流傳,概行掃卻”之說,最有功初學。若已入門庭,則當曰:與其過而棄之,毋寧過而存之。清.朱和羹《臨池心解》
●書法無他秘,只有用筆與結(jié)字耳。用筆近日尚有傳,結(jié)字古法盡矣。變古法須有勝古人處,都不知古人,卻言不取古法真是不成書耳。清.馮班《鈍吟書要》
●若分布少明,即思縱巧,運用不熟,便欲標奇,是未學走而先學趨也。明.項穆《書法雅言》
●觀能書者,僅得數(shù)字揣摩,便自成體。無他,專心既久,悟其用筆,用墨及結(jié)體之法,供我國運用耳。清.朱和羹《臨池心解》
●凡學書者得其一,可以通其馀……北宋.歐陽修《試筆》
●學書易少年時將楷書寫定,始是第一層手。清.梁巘《學書論》
●凡作字須熟觀魏,晉人書,會之于心,自得古人筆法也。欲學草書,須精真書,知下筆向背,則識草書法,草書不難工矣。北宋.黃庭堅《論書》
●古之善書者,必先楷法,漸而至于行草,亦不離乎楷正。宋.歐陽修《歐陽文忠公文集》
●學書須先楷法,作字必先大字,楷書既成,乃縱為行書;行書既成,乃縱為草書。學草書者,先習章草,知偏旁來歷,然后變化為草圣。學篆者亦必由楷書,正鋒既熟,則易為力。學八分者,先學篆,篆既熟,方學八分,乃有古意。明.豐坊《學書法》
●凡學書字,先學執(zhí)筆……若初學,先大書,不得從小。晉.衛(wèi)鑠《筆陣圖》
●古貼字體大小,頗有相徑庭者。如老翁攜幼孫行,長短參差,而情意真執(zhí),痛癢相關(guān)。清包世臣《安吳論書》
●作書起轉(zhuǎn)收縮,須極力頓挫,筆法既得,更多臨唐貼以嚴其結(jié)構(gòu)。清.梁巘《學書論》
●若氣質(zhì)薄,則體格不大,學力有限;天資劣,則為學限,而入門不易;法不得,則虛積歲月,用功徒然;工夫淺,則筆畫荒疏,終難成就;臨摹少,則字無師承,體勢粗惡;識鑒短,則徘徊今古,胸無成見。清.朱履貞《學書捷要》
●初作字,不必多費諸墨。取古拓善本細玩而熟視之,既復,背貼而索之。學而思,思而學,心中若有成局,然后舉閉而追之……清.宋曹《書法約言》
●書法備于正書,溢而為行草。未能正書,而能行草,猶未嘗莊語,而輒放言,無是道也。北宋.蘇軾《論書》
●旭常云:或問書法之妙,何得其古人?曰妙在執(zhí)筆,令其圓暢,勿使拘攣;其次識法,須口傳手授,勿使無度。所謂筆法也,其次在布置,不慢不越,巧使合宜;其次變通識懷,縱合規(guī)矩;其次紙筆精佳。五者備矣,然后能齊古人。唐.蔡希綜《法書論》
●初學字時,不可盡其形勢,先想字成,意在筆前。一遍正其手腳,二遍須學形勢,三遍須令似本,四遍加其遒潤,五遍每加抽拔,使不聲澀。晉.王羲之《筆勢論》
●若泛學諸家,則字有工拙,筆多失誤,當連者反斷,當斷者反續(xù),不識向背,不知其止,不悟轉(zhuǎn)換,隨意用筆,任筆賦形,失誤顛錯,反為新奇。南宋.姜夔《續(xù)書譜》
●初學條理,必有所事,因象而求意。終及通會,行所無事,得意而忘象。故曰由象識心,象不可著,心不可離。明.項穆《書法雅言》
●夫人工書,須從師授。必先識試勢,乃可加功;功勢既明,則務遲澀;遲澀分矣,無系拘踞;拘踞既亡,求諸變態(tài);變態(tài)之旨,在于奮斫;奮斫之理,資于異狀;異狀之變,無溺荒僻;荒僻去矣,務于神采;神采之至,幾于玄微,則宕逸無方矣。唐.張懷瓘《玉堂禁經(jī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