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年”和“終年”都表達去世,區(qū)別在哪里?用錯了會貽笑大方
“尊前故人如在,想念我、最關(guān)情?!?/p>
若把人生比作一篇詩章,我們的人生經(jīng)歷就組成優(yōu)美動人的詩句,而這篇詩章,總會迎來它的結(jié)尾,這樣才算得上是完整。

死亡就是人類的終章,它永遠是一個我們無法避免的話題,直戳我們的靈魂,無數(shù)人想逃離命運的擺布,但也無法阻止敲響晚年的喪鐘。
人生最痛苦的事情莫過于親人離世,每逢喪事,我們總要披麻戴孝送逝者最后一程,對于逝者,到底是用“享年”還是用“終年”來表達逝者離世呢?
別看他們只相差一個字,這里面可大有學(xué)問,我們接著往下看。
喪葬文化的演變
享年和終年,這兩對詞語都是表達了對逝者離世的一種訊息。

在一些文學(xué)著作當(dāng)中,我們常常能看到類似這樣的句子,某某某人享年多少歲,某某某人終年多少歲,為何同樣都是人,卻要用不同的說辭來表達這件事呢。
首先,享年和終年這兩對詞語,起源于我國的喪葬文化,喪葬文化自古以來就受到人們的重視,因此, 人們常說“死者為大”。
喪葬文化發(fā)展了千年之后逐漸形成了一種特殊的禮儀,這種禮儀根據(jù)不同的地區(qū)也存在不同的形式,根據(jù)葬禮形式不同總的分為了三大種,其中,土葬是最為常見的一種形式。

人們通常會將逝者的遺體在裝入棺材之前,脫去衣服再最后一次清洗身子,這也意味著,一個人赤裸裸的來到世上,最后也赤裸裸的走了。
這個行為通常由逝者的兒女完成,將遺體裝入棺材之后,就是簡單的招魂儀式。
逝者最親的親人圍繞著棺材焚燒紙條,大聲呼喊著逝者的名字,讓靈魂重新回到身體之內(nèi),如果不進行這個儀式,逝者的靈魂就會成為孤魂野鬼,沒有歸宿。

有些地方還會在棺材的前邊擺一張神臺,神臺上會點燃“長命燈”,再放上祭品,這叫做“請仙”,意寓著讓天上的仙人降臨凡間,帶領(lǐng)著逝者去往仙界。
在完成上面的流程之后,逝者長子通常要穿著白色的喪服,跪拜在棺材面前整整一夜,盡最后的孝心。
最后就是出殯跟下葬了,對于出殯跟下葬在各個地方也存在差異,但都是以祭拜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