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父不死 魯難未已
慶父不死 魯難未已
? ? ? ? ?《左傳·閔公元年》
【原文】
冬,齊仲孫湫來省難。
書曰“仲孫”,亦嘉之也。
仲孫歸曰:“不去慶父,魯難未已?!?/p>
公曰:“若之何而去之?”
對曰:“難不已,將自斃,君其待之?!?/p>
公曰:“魯可取乎?”
對曰:“不可,猶秉周禮。周禮,所以本也。臣聞之,國將亡,本必先顛,而后枝葉從之。魯不棄周禮,未可動也。君其務(wù)寧魯難而親之。親有禮,因重固,間攜貳,覆昬亂,霸王之器也?!?/p>
【今譯】
冬季,齊國的大夫仲孫湫到魯國,前來省難,因魯國的慶父殺了魯國國君,到魯國吊唁,對禍亂表示慰問。
《春秋》一書稱仲孫湫為“仲孫”,亦嘉之也,也是贊美他。
仲孫湫歸,回到齊國國,對齊桓公說:“不去慶父,魯難未已?!保ú荤P除慶父,魯國的災(zāi)難就沒完沒了, 沒個完)。”
齊桓公說:“如何除掉他?”
仲孫湫回答說:“慶父的野心還沒死,禍難不盡,變亂不停止,還沒完,將會自取滅亡,您就等著吧?!?/p>
齊桓公說:“魯國可以取得嗎?”
仲孫湫回答說:“不行,他們猶秉周禮,還遵行周禮。周禮,所以本也,是立國的根本。下臣聽說,國家將要滅亡,就像大樹,軀干必然先行倒下,然后枝葉隨著落下。
“魯國不拋棄周禮,未可動也,是不能動它的。國君您應(yīng)當(dāng)安定魯國的禍難,并且親近它。親近有禮儀的國家,依靠穩(wěn)定強(qiáng)大的國家,離間內(nèi)部渙散的國家,滅亡昏暗動亂的國家,這是稱霸稱王的方法?!?/p>
【賞析】
慶父是春秋時魯桓公之子,魯莊公的弟弟。
魯莊公去世,在魯莊公死后的幾年時間里,慶父與其嫂哀姜(魯莊公夫人)私通,慶父與哀姜串通派人先后殺死繼位的兩個國君:般和閔公。
慶父極度荒淫無恥,作威作福,制造了魯國的混亂, the crisis in the state of Lu,國內(nèi)局勢因此動蕩不安,給魯國人民帶來了極大的災(zāi)難,因此齊國的仲孫湫到魯國吊唁回去后,曾嘆息地說:“慶父不去,魯難未已”。
后人常把制造內(nèi)亂的人比之為“慶父”,Qingfu.
后來用“慶父不死,魯難未已”比喻不把制造內(nèi)亂的罪魁禍?zhǔn)浊宄?,?zāi)難就不會結(jié)束,國家就不得安寧。即首惡不除,動亂不止。there will always be trouble until he who stirs it up is mo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