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三十六國是炎黃子孫】西域早期塞語(吐火羅語)地名 牛汝辰/著

〔摘要〕 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神圣領土,近年來,國內外的民族分裂主義者大肆鼓吹:新疆自古就是一個「獨立國家」。其根本目的就是企圖把新疆從祖國分裂出去,為建立他們的「東土耳其斯坦共和國」制造歷史依據(jù)。作者試圖利用歷史語言學、音韻學、民族語言學方法,對西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記錄的西域新疆地名進行語源的考證還原,試圖解開困惑人類數(shù)百年的地名語源之謎,試圖通過對早期西域地名的探源回答新疆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新疆這一民族歷史問題。
〔關鍵詞〕西域;新疆;地名;塞種;吐火羅;民族語言
塞種問題(吐火羅問題)是延續(xù)近一個世紀爭訟至今沒有完全解決的難題。我國除季羨林先生對吐火羅語原典富有開創(chuàng)性地解讀外,經王國維、方壯猷、馮承鈞、王靜如、岑仲勉、周連寬、余太山、張廣達、徐文堪、林梅村、黃盛璋、耿世民、王宗維、榮新江、王欣等幾代學者的持續(xù)不斷發(fā)力,對塞種問題(吐火羅問題)的認識也逐漸深化和明朗了。
余太山認為,塞種主要由Asii、Gasiani、Tochari、Sacarauli四部組成。Isse〔dones〕實即四部中的Asii,「don」似為表示場所的后綴,亦見于后世Osset語中。在希羅多德描述的時代,伊犁河、楚河流域很則可能是四部的居地,故Issedones實際上成了塞種的一個部落聯(lián)合體名稱。
一、塞種(吐火羅人)起源和遷徙
?。ㄒ唬┤N(吐火羅人)起源
近20年來,國內外對于先秦時期生活于西域的古代民族有了進一步的研究,成果豐碩,一個個西域的謎底被揭開。林梅村認為,吐火羅人是最早定居天山南北的古代印歐語民族之一,阿爾泰山至巴里坤草原之間的月氏人、天山南麓的龜茲人和焉耆人、吐魯番盆地的車師人以及塔里木盆地東部的樓蘭人,皆為吐火羅人。他們對西域文明,乃至整個中國文明的發(fā)生、發(fā)展都起過重要作用。起源于西亞的小麥就是吐火羅人從西方引入中國的。具有千年文明史的樓蘭文明,對中國佛教史發(fā)生重大影響的龜茲文明,融匯東西方多種文化因素的吐魯番文明也是吐火羅人創(chuàng)造的。〔1〕

新疆出土的大量吐火羅語文獻進一步表明,吐火羅人是講印歐語系的語言。盡管他們主體居住在印歐語系東方語支(Satem)分布區(qū),但是吐火羅語卻具有印歐語系西方語支(Centum)的很多特點,與公元前1650—190年小亞(今安納托里亞)赫梯人講的印歐古語密切相關。例如:兩者都用-r-作為中間語態(tài)后綴?!?/span>2〕所以吐火羅人有可能是最古老的印歐人部落之一,早在印歐語系東西語支分化以前,他們就從原始印歐人部落中分離出來。
吐火羅語的發(fā)現(xiàn)大大深化了人們對歐亞大陸古代民族分化遷徙的認識。然而,吐火羅人究竟何時與印歐語系西方語支的赫梯人、凱爾特人、希臘人分離,他們又如何千里迢迢來到塔里木盆地迄今仍是一個謎。研究吐火羅人起源有三種意見:
一是近東起源說。早在1978年,德國語言學家亨寧就提出,塔里木盆地的吐火羅人就是在公元前2300年左右出現(xiàn)在波斯西部扎伽羅斯山區(qū)的游牧民族古提人。阿卡德人稱其為「古提姆」(Gutium),亞述人謂之「古提」(Guti)。公元前2191年古提人滅亡阿卡德王朝,后來推翻巴比倫王朝,其主宰巴比倫達百年之久。亨寧分析了《蘇美爾王表》記載的古提王名,發(fā)現(xiàn)這些名字具有吐火羅語特征。公元前2082年古提王朝被蘇美爾人推翻,從此在近東歷史舞臺上消失。亨寧推測古提人就在這個時候離開巴比倫,長途跋涉,向東遷徙到塔里木盆地?!?/span>3〕對此,俄國學者加姆克列利茨(T. V. Gamkrelidze)和伊凡諾夫(V. V. Ivanov)深受啟發(fā),將印歐人的故鄉(xiāng)定在近東,并從語言學角度描述了吐火羅人的遷徙?!?/span>4〕
二是西域本土起源說。1990年,美國威斯康星大學納蘭揚(A. K. Narain)教授提出,印歐語各族本身就是在今天中國西部形成的,因為月氏人從遠古時代起就住在黃河以西和中國西域。〔5〕
三是南西伯利亞起源說。1989年,愛爾蘭學者馬勞瑞(J. P. Mallory)博士提出,目前所知年代最早,分布最靠東方的印歐人考古文化是南西伯利亞的阿凡納謝沃文化,所以馬勞瑞推測吐火羅人的祖先是阿凡納謝沃人。〔6〕徐文堪認為,〔7〕
吐火羅人和塞人進入中國應有先后之別。根據(jù)近來語言學和考古學的研究,最早進入中國的印歐人當是吐火羅人而不是伊朗語各族。余太山認為,按照年代,Guti與Tukri要早于小亞的赫梯人。這兩者一起于前三千紀末離開波斯西部,經長途跋涉到達中國,部分定居,其余繼續(xù)游牧,游牧者即后來見諸中國史籍之「月氏」?!冈率稀古cGuti乃同名異譯。「吐火羅」一名則來源于Tukri?!?/span>8〕

?
?。ǘ┤N(吐火羅人)遷徙
關于吐火羅東遷的時間,余太山認為,禹的年代一般認為在公元前2100年左右(學界暫以公元前2070年作為夏代的始年),有虞氏、陶唐氏和顓頊的年代應該更在此前。陶唐氏和有虞氏,亦即東遷的Guti和Tukri。兩者之間關系至為密切。說者據(jù)西史推定的Guti與Tukri人在巴比倫失敗的時間為公元前三千紀末,認為兩者從此離開波斯西部踏上了東來的路途。但我們不妨設想其東遷可能略早于此。也就是說,不能排除他們在遷入波斯西部之前已有部分Guti和Tukri人踏上東遷征途。果然,Guti與Tukri的東來與陶唐氏和有虞氏的出現(xiàn)正相銜接?!?/span>9〕
關于遷徙路線,Guti和Tukri(至少其中的一部分)在東遷的途中,首先到達今中國四川地區(qū),這便是傳說中有虞氏始祖顓頊之由來。〔10〕余太山認為,大部分殘存的吐火羅語資料是譯自梵語等的佛教文獻,年代在公元500—800年。經研究,吐火羅語屬印歐語系,且有A和B兩種方言,兩者的基本詞匯和語法結構相同或相似。A方言被回鶻人稱為吐火羅語,其本名則為āri語?!?/span>11〕āri即「焉耆」(ārgi)之突厥語譯名?!?/span>12〕B方言則被回鶻人稱為Küsn語。Küsn即「龜茲」(Kuā, kui)之突厥語譯名?!?/span>13〕
A種方言主要流行于焉耆及高昌一帶,而B種方言則集中在龜茲,亦見于焉耆等地。亨寧認為Guti和Tukri是兩個兄弟部族,在遙遠的過去共同從波斯出發(fā),后來逐步融合成了一個新的整體。因此,既可用這一個、又可用另一個名稱稱呼他們。余太山因此認為:既然Guti和Tukri可以分別和「月氏」與「大夏」勘同,則似乎可以認為早在他們離開波斯之前,操Tor語之族群已經分化成兩個部落?;蛘哒f這一時期Tor語業(yè)已形成兩種方言。〔14〕
既然吐火羅人很早就來到中國,應在中國史籍中留下印跡。換言之,他們究竟是以什么名稱出現(xiàn)在中國史籍中的?對于這個問題,很多學者都進行了探索。亨寧認為,在任一吐火羅語方言中,u之前的g變成k,i之前的t則變成,于是Guti就成了kui。這正是我們知道的吐火羅語B的故鄉(xiāng)即吐火羅語地區(qū)西部的名稱(庫車)。
kui之名在兩種吐火羅語中采用什么形式。據(jù)溫特爾(Wernerwinter)教授發(fā)現(xiàn),其形式是kuie,伴之以orotstsewalo「大王」。在形容詞形式「庫車的」(「of kui」)里,第一個音節(jié)通過力重音進行弱化,第二個輔音通過與首音的接觸變成了顎咝音。結果的形式也與早已知道的中世紀突厥語稱kui的名稱即küsn相似?!?/span>15〕
月氏西遷阿姆河流域后,「在任一吐火羅語方言中、希臘人——人人都用這個新的名稱稱呼月氏,巴克特里亞本身也被叫作吐火羅斯坦To(āristān)即‘吐火羅人之地’。似乎這個民族途中改變了名稱,而把月氏之名留在中國一邊,到了巴克特里亞就稱吐火羅人了」?!?/span>16〕
而余太山則認為,其實不然,To(āristān)在漢文史籍中也有對應的名稱:「大夏」。如前所述,月氏西遷,征服大夏之后,才立足阿姆河流域,月氏顯然有別于大夏。簡言之,Guti和Tukri在東遷后早已分道揚鑣?!?/span>17〕
大約在公元前2世紀末至一千紀初,吐火羅人群可能來到塔里木盆地。他們在塔里木盆地的遷徙活動,可能是沿盆地南北兩側的道路遷徙的。南支經且末到達羅布泊地區(qū),在且末扎洪魯克和孔雀河古墓溝等地留下了活動蹤跡。而其大部分則又穿過河西走廊,約在西周時期出現(xiàn)在中國北方。北支吐火羅人往東遷徙到焉耆至吐魯番一帶時,逐漸在庫車、焉耆、吐魯番一帶綠洲上居住生活,從事綠洲農業(yè)生產兼營畜牧業(yè),經數(shù)百年發(fā)展,在當?shù)匦纬闪霜毦咛厣奈幕kS著佛教傳入,他們又借用一種印度婆羅謎字母斜體拼寫自己的語言,從而留下了在印歐語歷史比較語言學上極其重要的吐火羅語(焉耆-龜茲語)文獻。 〔18〕
大約在公元前3世紀下半世紀,大部分河西吐火羅人受月氏、烏孫爭戰(zhàn)影響,沿天山北麓西遷到伊犁河、楚河流域一帶,余部則退保南山。到公元前177年前后,月氏人在匈奴打擊下西遷中亞,史稱「大月氏」,其余部「小月氏」則同敦煌南山殘留的吐火羅人相融合。至魏晉南北朝時,河西吐火羅人余部可能仍與「小月氏」一樣過著游牧生活,并與當?shù)厍既瞬柯浒l(fā)生接觸。
到隋唐時,如吐魯番文書的Phod-kar,指活動在河西和樓蘭地區(qū)的吐火羅人。于闐語文書的Gara、dūm和Ttaugara都指吐火羅人,他們曾匯聚于河西,但已經是三個不同的部族了?!?/span>19〕
二、源于塞語(吐火羅語)的西域地名
所謂「塞種」應即波斯人所謂Sakā,其前身便是希羅多德所謂Issedones。遲至公元前7世紀末,Issedones已經出現(xiàn)在伊犁河、楚河流域、亦即《漢書·西域傳》所謂「塞地」。Issedones后西向擴張至錫爾河北岸,從此被波斯人稱為Sakā。Sakā原是波斯人對錫爾河北岸游牧部落的泛稱。塞種主要由Asii、Gasiani、Tochari、Sacarauli四部組成。Isse〔dones〕實即四部中的Asii(「don」似為表示場所的后綴,亦見于后世Osset語中)。在希羅多德描述的時代,伊犁河、楚河流域很可能已是四部的居地,故Issedones實際上成了一個部落聯(lián)合體的名稱。這個聯(lián)合體被稱為Issedones,也許是Asii人占有統(tǒng)治地位的緣故?!?/span>20〕
關于以印歐人塞種部族部落命名的早期西域地名成果,參見筆者〔21〕的《早起西域底層地名探源》和《新疆地名的積淀和穿越》兩本專著。

?。ㄒ唬┰醋栽市眨?/span>Asii)部落的地名「溫宿」
允姓之戎原居瓜州(涇水上游),因受秦人迫逐,徙于瓜州之西。至遲在公元前7世紀末,因秦穆公開疆拓土,其大部遂與一些大夏、禺知人一起抵達伊犁河、楚河流域,組成部落聯(lián)盟,其中允姓可能扮演了宗主的角色,因而該聯(lián)盟被希羅多德稱為Issedones,后因擴張至錫爾河北岸,被波斯人稱為Sakā。Asii(或Isse)是取Essedones(或Issedones)(「don」似為表示場所的后綴)前兩個音節(jié)的簡稱。Asii(Isse)和Essedones(Issedones)是不同時期或不同部族對同一部落群體名稱的同名異譯。Sakā在西遷過程中留在祁連山與天山之間的余種,后來發(fā)展為烏孫,進一步西走至咸海、里海以北者則為奄蔡。由于大月氏人的西遷,Issedones放棄伊犁河、楚河流域,除一部分退縮至錫爾河北岸外,其余南下帕米爾,或進入西北次大陸,或東進塔里木盆地、進入焉耆等南北道綠洲。
允姓是允格之后,允格為少昊之裔。有虞氏之祖顓頊降生于若水,蓋顓頊之父昌意據(jù)有若水,該水原為少昊之居地。昌意據(jù)有若水之前已有允姓國,該國應為少昊所建。而顓頊后來又東遷魯?shù)剌o佐少昊。凡此皆可見允姓與有虞氏關系之密切。兩者也許是同部別出的關系。
溫宿〔un/uon-suh(suk)〕:《漢書·西域傳》云:「溫宿國,王治溫宿城,去長安八千三百五十里。東至都護治所二千三百八十里,西至尉頭三百里,北至烏孫赤谷六百一十里。東通姑墨二百七十里。」?jié)h溫宿國位于新疆阿克蘇地區(qū)庫瑪拉克河及阿克蘇河區(qū)域。《漢書·西域傳》溫宿國條,顏師古注:「今雍州醴泉縣北有山曰溫宿嶺,漢時得溫宿國人,令居此地田牧,因以為名?!剐焖裳a注曰:「《地理志》張掖郡有居延縣、安定縣有月支道、上郡縣有龜茲縣,蓋亦類此」。余太山認為,溫宿〔un/uon-suh(suk)〕可視為Asii之對譯(按:溫譯自A,宿譯自sii,上古漢語在譯寫民族語名稱時有時通過加相近的元音來譯寫零聲母詞,上古的「宿」為入聲,讀音與sii接近)?!?/span>22〕
?
(二)源自吐火羅(Tochari)部落的地名「大宛」「大夏」「敦薨(敦煌)」
大宛〔dɑh-n〕:在部分塞種南下巴克特里亞的同時,另有一支以Tochari人為主的塞種進入費爾干納盆地,建立了《史記·大宛列傳》所見大宛國?!复笸稹埂?/span>dɑh-n〕可視為Tochari之異譯?!?/span>23〕公元前140年左右,大批塞人渡錫爾河南下,一支進入費爾干納(Ferghāna),一支進入巴克特里亞(Bactria),后者滅亡了希臘巴克特里亞王國。他們各自建立的政權(可能均以Tochari人為主),《史記·大宛列傳》分別稱之為大宛國和大夏國。
「大宛」〔dɑh-n〕為Tochari之對譯。大宛國,其國名是Tochari的對譯,其都城名「貴山」,其屬邑有名「郁成」〔ut-di〕,貴山和郁成都是Gasiani的對譯?!?/span>23〕 「大宛」(漢語中古音〔dɑh-n)也是吐火羅在西域建立的國家之一。據(jù)《史記·大宛傳》載:「大宛在匈奴西南,在漢正西,去漢可萬里。……其北則康居,西則大月氏,西南則大夏,東北則烏孫,東則捍彌、于闐?!瓜ED語與*taxwar(大宛)對應?!?/span>24〕
?
(三)源于月氏(Gasiani)部落的地名「高昌」「姑師」「龜茲」等
居住于河西地區(qū)的塞種于公元前177-公元前176年被匈奴擊敗,其大部才被迫西徙伊犁河、楚河流域。史稱這部分有虞氏即月氏人為「大月氏」,而將留在原地的小部分人稱為「小月氏」。伊犁河、楚河流域的大月氏人于公元前130年,又被烏孫人擊敗,放棄伊犁河、楚河流域,西徙至阿姆河流域。大月氏人消滅了阿姆河的大夏國,定居下來。領有大夏地后,直接統(tǒng)治Bactra及其周圍地區(qū),而通過所謂「五翖侯」控制東部山區(qū)。「五翖侯」均系原大夏國人,是大月氏人扶植的傀儡。五翖侯后來推翻大月氏,原貴霜翖侯丘就位,開創(chuàng)了貴霜王朝。公元前140年左右入侵巴克特里亞的塞種諸部之一的Gasiani為公元前7世紀末以前西遷的有虞氏。
「貴霜」〔giut-shiang〕,可視為「空?!埂肛埂赣硎稀埂冈率稀沟鹊漠愖g,即Gasiani之對譯。因此,中亞史上盛極一時的貴霜帝國,可以說也是西徙中亞的有虞氏建立的。〔25〕 余太山認為:「月氏」〔njiuk-tjie〕,也寫作「禺知」〔ngio-tie〕等?!赌绿熳觽鳌肪硪唬骸讣孜纾熳游髡?,乃絕隃之關隥。己亥至于焉居、禺知之平。」「焉居、禺知之平」或在今河套東北?!兑葜軙?/span>·王會篇》附「伊尹朝獻篇」列「月氏」于「正北」。是篇系戰(zhàn)國時所作,所載以騊駼貢周之「月氏」可能是春秋時期的月氏,其居地當在黃河以西。月氏(禺知)可能是有虞氏之一枝,遷自晉地。晉地之有虞氏則遷自魯?shù)亍S杏菔夏祟呿湶柯渥允襁w魯之一枝。舜亡后,部分有虞氏已經開始離開晉地。可能在一枝有虞氏西遷的同時,另一枝有虞氏北遷雁門。后者西向伸張其勢力抵達阿爾泰山東端,一度稱霸天山南北,壟斷了當時的東西貿易。西遷伊犁河、楚河流域的有虞氏等部在該處組成的部落聯(lián)合體被希羅多德《歷史》(I,201;IV,13,16)〔26〕稱為Issedones;其中,有虞氏可能就是斯特拉波《地理志》(XI,8)所載Gasiani人,允姓之戎和大夏分別為Asii和Tochari。至遲在6世紀20年代末,Issedones西向擴張至錫爾河北岸,逐走了原居該處的Massagetae人,從此與波斯人發(fā)生關系,被阿喀美尼朝波斯大流士一世(DariusI,公元前521—公元前486年)的貝希斯登(Behistun)銘文稱為Sakā,Sakā亦即中國史籍所見「塞種」?!?/span>27〕原吐火羅人就是guti,其首音也拼作q(一個無聲的舌根顎音或喉音),但拼作g是其原型。結尾的-i是名稱的一部分,加上阿卡德語的格尾音,就成了Gutium等主格形式?!?/span>28〕
高昌〔ko-thjiang〕、姑師〔ka(kia)-shei〕、車師〔kia-shei〕、危須〔kiua-sio〕、龜茲〔khiu-tzi〕、休循〔qhu-ziun〕等,地名有車延〔kia-jian〕、居延〔kia-jian〕、貴山〔giut-shean〕等,均與「空?!埂父F?!埂父哧枴埂赣菔稀埂给F茲」等名稱為同名異譯?!父卟埂庚斊潯古c「高陽」「鳩茲」前后、東西相映成趣。當然,以上國名或地名中有一些也可能是有虞氏在公元前7世紀末西向遷徙時留下的遺跡。
?
?。ㄋ模┰从谌N(Saka)的地名「莎車」
《漢書·西域傳》所見塞種(Sakā),應即阿喀美尼朝波斯大流士一世(DariusI,公元前521-公元前486年)貝希斯登(Behistun)銘文所見Sakā,「塞」〔sk〕即Sakā之對譯。《史記·大宛列傳》所載張騫首次西使「身所至」的大國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以及所「傳聞」大國中的烏孫、奄蔡,均與《漢書·西域傳》所載「塞種」直接或間接有關,尤其與構成「塞種」這一部落聯(lián)合體的四個主要部落即Asii,Tochari,Gasiani和Saca-rauli有關。公元前7世紀末出現(xiàn)在伊犁河、楚河流域的塞種諸部可能遷自東方。Asii,Gasiani,Tochari和Sacarauli似即先秦典籍所見允姓〔jiun-sieng〕之戎、禺知〔ngio-tie〕(禺氏〔ngio-zjie〕)、大夏和莎車〔sai-kia〕。公元前7世紀末,塞種已出現(xiàn)在伊犁河、楚河流域;遲至公元前6世紀20年代末,塞種西向擴張至錫爾河,逐去原居該河右岸的Massagetae人。公元前177-公元前176年,由于大月氏人西遷,塞種被迫放棄伊犁河、楚河流域,部分退縮至錫爾河北岸,部分南下,散處帕米爾各地。
莎車〔sua-hia〕:當為Sacarauli之前兩個音節(jié)的略譯?!格沩K」〔s-kian〕(疑即《后漢書·西域傳》所見且固〔tzia(gia)-ka〕城)與「莎車」〔sua-hia〕為同名異譯,皆得為Sakā或Sacarauli之對譯?!?/span>29〕
?
?。ㄎ澹┰醋阅剑?/span>Massagetae)部落的地名「皮山」
塞種被大月氏逐出塞地后,南下散處蔥嶺各地,在西史亦有跡可循?!稘h書西域傳》所見皮山國或即其人所建。另外,山國《水經注河水二》作「墨山國」,果然,則「墨山國」也可視為Massagetae之略譯。Asii等部擴展其勢力范圍抵錫爾河北岸后被波斯人稱為Saka,不過是波斯人將原來對Massagetae人的稱呼移用于Asii等部而已,而漢譯Massagetae為「墨山」「皮山」,嚴格說來是不準確的。但是因為漢語的雙音節(jié)化特點,地名往往采用略譯或縮譯,這樣Massagetae即略譯為皮山〔biE-n〕;Massagetae又略譯為墨山〔mk-shean〕。皮山:《漢書·西域傳》所見皮山國也可能是Massagetae人所建?!钙ど健埂?/span>biE-n〕即Massagetae之略譯。另外,山國,《水經注·河水二》作「墨山國」?!改健埂?/span>mk-n〕亦為Massagetae之略譯?!?/span>30〕皮山(蒲山):即《漢書·西域傳》所見皮山國?!钙焉健埂?/span>bua-shean〕與「皮山」為同名異譯,皮山為Massagetae之前兩個音節(jié)Massa-的節(jié)譯?!?/span>30〕
?
參考文獻
〔1〕林梅村.吐火羅人的起源與遷徙〔J〕.西域研究,2003,(3):9-23.
〔2〕H.Pedersen. Hittite and Tocharian,Language 1933,(9):13-34;A.Meillet, Le Tokharien Irxlo-germats ches Jahrbuth I,1914:1-19;D.Q.Atlams.The Position of Tocharian among the other Indo-European Languages,JAOS 104, 1984:395-402.
〔3〕W.W. B. Henning.The First Indo-Europeans in History,in:Society and History.Essays in Honor of Karl August Witfogel, ed. By G. L. Ulmen,The Hogue:Mouton Publishers,1978:215-230.
〔4〕加姆克列利則,T.V.等.楊繼東譯,徐文堪,校.歷史上最初的印歐人:吐火羅人在古代中東的祖先〔J〕.西北民族研究,1998,(1):51-70.
〔5〕A.K.Narain.Indo-Europeans in Inner Asia, in:D.Sinor(ed.), Cambridge History of Early Inner Asi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152-176; 445-449.
〔6〕J.P.Mallory.In Search of the Indo-Europeans:Language.Archaeology and Myth, London: Thames and Hudson, 1989.
〔7〕徐文堪.評余太山關于塞種淵源的論文〔J〕.歐亞學刊,2000:267-272.〔8-10〕余太山.吐火羅問題〔C〕.古族新考,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4-45.
〔11〕E.Sieg.“Ein einheimischer Name für Toχr.”Sitzungsberichte der Preussischen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 Phil.-hist. Klasse, Berlin, 1918:560-565.
〔12〕王靜如.重論āri、ārgi與焉夷、焉耆〔C〕//王靜如民族研究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1998:153-162.參見黃盛璋.試論所謂“吐火羅語”及其有關的歷史地理和民族問題〔C〕.中外交通與交流史研究.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195-241,216-221.
〔13〕F. W. K. Müller.“Toχrund kuian (Kün)”,Sitzungsberichte der Preussischen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 Phil.-hist.Klasse,Berlin, 1918:566-586.F.W.K.Müller und A.von Gabain.“Uigurica IV”, Sitzungsberichte der Preussischen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 Phil.-hist. Klasse, Berlin, 1931:675-727.羽田亨.吐魯番出土回鶻文摩尼教徒祈愿文の斷簡〔C〕.羽田博士史學論文集·下卷(言語宗教篇).京都,1958:325-347.
〔14-16〕〔德〕W.B.亨寧.徐文堪譯注.歷史上最初的印歐人〔J〕.西北民族研究,1992,(2):23-34.
〔17〕余太山.吐火羅問題〔C〕.古族新考,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4-45.
〔18-19〕徐文堪.評王欣吐火羅史研究〔J〕.史林,2003,(4):116-118.
〔20〕牛汝辰.早期西域底層地名探源〔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16.
〔21〕牛汝辰.新疆地名的積淀與穿越〔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17.
〔22〕余太山.《漢書西域傳》所見塞種〔J〕.新疆社會科學,1989(1):67-78.
〔23〕余太山.兩漢魏晉南北朝正史西域傳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130-170.
〔24〕李艷,李葆嘉.述吐火羅語在證明漢語—印歐語關系中的作用〔J〕.語言科學,2011,1(6).
〔25〕余太山.吐火羅問題〔C〕//古族新考,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26.
〔26〕內田吟風.魏書西域傳原文考釋(1-3)〔J〕.東洋史研究,1970,29(1):83-106.
〔27〕余太山.吐火羅問題〔C〕//古族新考,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21-26.
〔28〕〔德〕W.B.亨寧.徐文堪譯注.歷史上最初的印歐人〔J〕.西北民族研究,1992(4)23-34.
〔29〕余太山.《漢書·西域傳》所見塞種〔J〕.新疆社會科學,1989(1):70.
〔30〕余太山.兩漢魏晉南北朝正史西域傳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130-170.
原文刊發(fā)在《中國地名》2019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