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神”考——由兩部番劇說起
本月一口氣追完的番有三部,其中一部是《我家有位狐仙大人》。

我對這部番的評價可以用兩個詞概括:
一個是“好看”:一方面是畫風很好,人物造型非常棒;另一方面是內容劇情也很不錯,雖然篇幅較大,但卻能讓人在不知不覺中追完。
另一個評語是“合家歡”。這部番對受眾不挑剔,老少咸宜。因此,也特別值得推薦。
大概在四五月間,我還看了另外一部番,雖然沒有最終全部看完,這部番的名字叫做《神是中學生》。

這部作品有著一個極佳的開頭:女主在學校吃午餐時,忽然怯懦地對閨蜜說,自己變成神了。。。
原本,按照這個思路,可以有n多可能的展開。實際地看,作者也的確往一條可行的道路上走了,但是,劇情進行了幾話之后忽然強行“幼稚化”,協(xié)調外星人的段落我感覺只適合小學2年級及以下的觀眾觀看,作為成年觀眾看這部分,實在是體驗極差。。同時,女主自始至終和周圍同學在“外觀上”不匹配,兩位女配的形象是正常的女子高中生,但女主一直都是小學生的模樣,這個點也總讓人感到有點別扭。
當然,《神是中學生》那種淡淡的田園氛圍還是不錯的,配合舒緩的敘事節(jié)奏,,,有那么一點,催眠。。
之所以把這兩部番相提并論,是因為一個共同點——兩部番中,都有“窮神”登場。
最早知道神話體系中的這位非常特別的神祗,是在施特勞斯的《蘇格拉底與阿里斯托芬》中讀到的。

在這本書中,施特勞斯細致敘述并分析了阿里斯托芬的11部戲劇作品,其中最后一部叫做《財神》。雖然主角是財神,但劇中窮神也登場亮相,并和財神有一場精彩、重要的辯論。
這里就需要先正式介紹一下古希臘神話體系中的窮神了。
窮神名叫Penia(這個名字和Poverty即“貧窮”直接相關),女性,代表匱乏、需求和欲望。通常的形象是衣衫襤褸的乞丐。因此遭到神界以及人界的嫌棄。嫌棄的程度,由相關信息的匱乏可見一斑。(在諸多關于古希臘神話的國外網(wǎng)站中我都沒有檢索到太多有用的信息,甚至連圖片都不配擁有。。不虧是貧乏之神)
順帶介紹一下財神,財神的設定是:男性,名叫Porus,這個名字和plenty有關。需要指出的是,知乎上有篇文章將古希臘的財神指向赫爾墨斯是顯然錯誤的,赫爾墨斯代表的是貿易,并非財富、富足、充裕。
為什么需要一位代表貧窮的神?
這個問題很重要。因為我覺得古希臘人不會隨隨便便做設定。既然有這么一位神,那么,她的存在就是合理的。而設定這樣一位代表貧窮、匱乏的神,其用意,值得我們深思。
與此同時,阿里斯托芬的《財神》也許給這個問題提供了一個可能的解答。在這部杰出的作品中,阿里斯托芬安排了幾場重要的討論和辯論,主題是關于財富與正義、神與人等等。其中,窮神與財神之間有場辯論,主題是:究竟誰才是人所必須的?另外,誰才是最有助于實現(xiàn)正義的?
實際上,在我看來,這個辯論是一個簡單的辯證法,財神與窮神是陰陽兩極,互相反對但又互相需要。在阿里斯托芬的劇本中,財神獲得醫(yī)治之后,將取代宙斯,成為唯一被人崇拜獻祭的神。財神帶來人人富足,進而也就會導致窮神的灰飛煙滅。但很明顯,這是不可能的。因為正如窮神所說,在一些富人心中,他們的欲望難以滿足,因此,他們自我評判,還是認為自己不夠富裕,還很匱乏,還對財富充滿欲望。換言之,在欲壑難填的人心中,匱乏、需求是永恒的,他們是自身欲望的奴隸,永遠認為自己是窮人,哪怕在真正意義的窮人看來,他們已經(jīng)很富足了。
所以,從辯證法的角度看,窮神和財神,是不可能徹底分離的。原本,二者就是一體。而他們共同的根,也許就是人的心、人的欲望。
當然,說回到番劇上來,日本人對這個很希臘的窮神做了一些本土化的設定修改。在《神是中學生》中,窮神就是字面意思——會帶來貧窮、蕭條,因此,凡人唯恐避之不及。但是,在《我家有位狐仙大人》中,窮神的解釋更加合理了,他被解釋為“好運收集者”,即他并不直接帶來貧窮,而是從周圍的人身上“吸取”“一部分”好運。所以,雖然大家還是不太愿意接受這樣的神,但至少他不是那么招人討厭了。
*寫于202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