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古靈精怪
本筆記是在寫有關(guān)《大一生水》的解讀中形成的。
古靈精怪或者鬼靈精怪,是形容人聰明、調(diào)皮、機(jī)敏、有個性又可愛的詞匯。
在民俗傳說中,鬼、靈、精、怪常常會作為神明的對立面詞匯,然而追溯字形原意,鬼靈精怪皆是“神明”的不同表現(xiàn)形式,或者說是不同歷史階段。
神字有?、??、??、??、??、??、??等異體字,比如?字,就由代表雷電的申和鬼字組成。
鬼字,其甲骨文字形像是人身大頭,頭部像是一個田字。與鬼字相似,思字的組成中有田字,思的金文字形中,田字原為囟字。
《說文解字》:“囟,頭會,腦蓋也。象形?!?/p>
《列子》: “精神離形,各歸其真,故謂之鬼.鬼歸也,歸其真宅”。
因此,可以將“鬼”字理解為“囟”的變形字,指人的精神存在。
靈,指生物中有意識者,所以一般合稱生靈,人亦為靈。
靈字,繁體字為“靈”,有異體字霝、孁、霊、霛,??。始見于春秋時期的金文,以上“霝”下“示”組成。
霝,同“零”,意為降雨?!稄V雅 釋言》:“霝,令也?!?
在契文中,“命”和“令“是同一個字。
上“霝”字下“巫”,就形成“靈”字。
巫通過舞蹈等儀式,祈求神顯雨降。儀式效果好,則巫者亦“靈”。
屈原《九歌·東皇太一》:“靈偃蹇兮姣服,芳菲菲兮滿堂?!?/p>
于戰(zhàn)國時代的楚國,靈可以指神、巫。
精,通“情”。左“米”右“青”。青是情、精的本字。
《荀子》:青取之于藍(lán),而青于藍(lán)。
《黃帝內(nèi)經(jīng)·靈樞·平人絕谷》:“神者,水谷之精氣也。”
因此,精,有“清純?yōu)橐弧敝馑肌?/p>
怪,由心和圣組成。
《論衡·自紀(jì)》:“詭于眾而突出曰怪?!?/p>
圣字有兩個來源,其中繁體字聖(shèng)的字形源流跟圣(kū)不同,怪的圣來源于圣(kū),圣的原字形是左“土”右“又”,表示用手挖土。
怪的組成是左心右圣,把意識當(dāng)作大地挖掘“,可以像在大地中發(fā)現(xiàn)玉石一樣發(fā)現(xiàn)奇異。
在傳說中,精與怪皆可以泛指包括非動物乃至非生物的存在,比如植物和石頭。
兩者的區(qū)別在于,精更多地指往人的形態(tài)修行的“生靈”,怪更多地代表奇特的、異于常人形態(tài)的精靈,
古人為“鬼”,被拜祭的古人亦為“神”。
人既是靈,也是精,還可以怪,所以有“人精”、“怪人”之類的詞語。
因此,“古”、“鬼”、“神”、“靈”、“怪”多字是有意義相通的部分。
鬼靈精怪四字經(jīng)常還與妖魔并列,然而妖魔兩字更偏向貶義。
妖字,最早大概可以見于篆文,原為女字加芙字,芙字形本意是指“芙蓉”,妖字最早是來用來形容人之美麗的。
魔字,最早見于《說文》小篆,很可能是南北朝翻譯佛經(jīng)的過程中,以鬼字為基礎(chǔ)創(chuàng)造的字,是梵文詞匯的音譯,“魔羅”的略稱。
在佛教的描述中,魔羅是為惡,行奪命、障礙、擾亂、破壞,阻止人行善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