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大學生的低欲望現(xiàn)象在擴散?
“低欲望社會”在最近一次出現(xiàn)時是用于形容日本社會的年輕人,他們不再致力于加班工作爭取獎金,而是朝九晚五,拿著不多的工資,住在小小公寓中。他們只有兩三套象樣的衣服,一臺早已過時的電腦,吃著泡面或便當,玩廉價的網(wǎng)絡游戲。
類似的團體還有日本的一些啃老族或獨居者,他們不在乎體面或地位,因為網(wǎng)絡或其他事務足以讓他們滿足。我們經(jīng)常能看到新聞上獨居者臟亂的房間和頹廢的樣貌,但他們毫不在乎鏡頭和質(zhì)疑,借用《哈姆萊特》的一句話“即使置身于果殼之中,我依然能自命為無限空間的帝王?!?/p>
這種現(xiàn)象在中國新聞中曾體現(xiàn)為“三和大神”,除去污名,三和大神中的主流只是一群“做一天玩三天”的務工者,他們或邋遢或整潔,但有一個特征是相同的,他們并不愿付出努力改善生活。大部分人只是在此迷失一會兒,但真的有人自始至終沉淪于此,有時他們對死亡的描述僅是一句“掛B”。
有的人將以上“低欲望”歸因于墮落者的聲色犬馬,歸因于低文化階層對于工作能力缺失的絕望,但這解釋不了越來越多群體陷入低欲望的現(xiàn)象。專家們的研究我無法證實或證偽,但切身的經(jīng)歷或許能揭露冰山一角。
大學生,一直被認為是消費的生力軍,但在全世界消費主義退潮時,他們又馬上成了低欲望狀態(tài)的先行者。越來越多的大學生不愿意打工,不愿意貸款,不愿意消費,他們的活動僅限于校園,消費僅限于食物,用廉價的手機交流,靠盜版的資源娛樂。
這股頹喪氣息的成因有許多,對未來前景的悲觀和消費主義的慘痛教訓是主要原因。就業(yè)壓力和經(jīng)濟不景氣讓大學生消沉低落,他們對于創(chuàng)業(yè)不抱希望,悲觀地準備著未來殘酷的競爭,而沉溺于享樂的同齡人讓他們不敢重蹈覆轍,他們就在奮斗與沉默間來回搖擺。
按經(jīng)濟發(fā)展規(guī)律來說,大學生的心態(tài)可以分為幾個階段,第一階段,機會充裕而經(jīng)濟未興,他們會平和安穩(wěn)地步入社會。第二階段,機會充裕而經(jīng)濟初興,他們會樂觀地步入社會。第三階段,機會緊張而經(jīng)濟繁榮,他們會浮躁地步入社會,生怕落于人后,饑渴地爭取致富機會。第四階段,機會飽和而經(jīng)濟衰退,他們會失落地步入社會。
在我們的認知中,以往珍貴的大學生變成大公司眼中廉價的勞動力,因為崗位從無空缺,而同時大學生們也擔憂成為被冷落的員工甘于更低崗位,長期的悲觀讓他們滿足于小小的舒適圈中,成為低欲望的“小確幸”。可僅通過媒體間接片面地認知社會是不客觀的,不全面的,即使遇到困難,也不該放棄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正是因為夢想我們才能偉大。
頹廢不該屬于青年,當然沉溺消費主義的瘋狂也不該屬于青年,不曾直面困難便不應退縮。那些“三和大神”們都開始奮斗了,我們也應當繼續(xù)努力,身為大學生,可以不時回到低欲望的舒適圈中小憩,可不能永遠在井底自鳴,果殼中的樂觀雖然不錯,但最為高貴的應當是面對整片天空的勇氣。
借用冬泳怪鴿的話來結束
我們遇到什么困難也不要怕,微笑著面對它!消除恐懼的最好辦法就是面對恐懼,堅持才是勝利!
加油,奧利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