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瓊能打十個李元霸宇文成都,程咬金武功比裴元慶高,誰能打贏羅成羅士信?

隋唐好漢中的秦瓊、程咬金、尉遲敬德等人可謂行不更名坐不改姓:他們在隋唐演義小說中的名字,跟《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鑒》基本一致,只有尉遲敬德是名“恭”還是“融”,不同史料有些差異。
除了秦瓊、單雄信、尉遲敬德、程咬金等人在正史中有傳,其他好漢,我們也能在史書中找到歷史原型:李元霸是唐高祖李淵與竇皇后的第三子李玄霸(字大德),宇文成都是宇文化及的兒子宇文承基,裴元慶是裴仁基的兒子、萬人敵裴行儼,羅成是入列兩唐書《忠義傳》的大唐絳州總管、剡國公羅士信——很多演義小說都說“羅成,字士信”。

隋唐十八條好漢中的雄闊海、伍云召、伍天錫純屬虛構,可以放在一邊不提,咱們今天的話題,是來聊一聊有歷史原型的李元霸、宇文成都、裴元慶、羅成和無需原型本色出場的秦瓊、程咬金,看看這六位英雄好漢和唐朝名將的真實武功排名:秦瓊能打十個李元霸宇文成都,程咬金武功似乎比裴元慶還高,誰能打贏羅成羅士信?
秦瓊是大唐秦王李世民手中的王牌和殺手锏,這在兩唐書中均有記載,讀者諸君耳熟能詳,半壺老酒說多了都是廢話,咱們還是來看看“隋唐十八條好漢”中排名第一的李元霸是強還是弱。
李淵第三子李玄霸為什么會被說書人叫成李元霸,知道康熙皇帝本名的讀者都知道原因:古代有個帝王姓名避諱制度,唐高祖李淵的祖父叫李虎,所以上廁所坐的“虎子”就變成了“馬桶”,虎牢關也變成了武牢關;從唐朝貞觀年間開始,觀世音菩薩變成了觀音菩薩,魏征主編《隋書》,王世充只能寫成“王充”,清朝康熙年以后的說書人,當然也不敢把玄字掛在嘴邊上;就連唐朝加封的“玄元皇帝”李耳,在清朝也變成了“元元皇帝”,玄武門之變,在清朝只能叫“神武門之變”。

不但評書藝人會將李玄霸稱作李元霸,就是清朝官修史料,也只能這么叫,或者干脆把中間那個字去掉,留下一個空格——乾隆修《四庫全書》,毀的書比秦始皇還多。
傳說中的李元霸一對大錘八百斤,唐朝的一斤將近六百克,所以用現(xiàn)在的標準來計算,李元霸的大錘足有近千斤,用鋼鐵七點八的比重和比重為一的飲用水換算,一把大錘五百斤,有六十多瓶半升礦泉水綁在一起那么大,如果李元霸真像小說中寫得那樣“瘦小枯干”,那他的敵人眼中就會只見大錘不見人了。
正史中的李元霸要是遇到秦瓊,連還手的能力都沒有,也許秦瓊伸出一根手指就能將其戳倒:“高祖二十二子,竇皇后生建成、太宗皇帝、玄霸、元吉,衛(wèi)懷王玄霸字大德,幼辯惠,隋大業(yè)十年薨,年十六,無子?!?/strong>

十六歲早逝,從未經(jīng)歷戰(zhàn)陣,這樣的李元霸,別說是個,就是一百個來了,秦瓊也不放在眼里,他那雙挺起超重大鐵槍的手伸出來,一指頭就能點倒一個:“秦武衛(wèi)(左武衛(wèi)大將軍秦瓊)勇力絕人,其所將槍踰越常制。初從太宗圍王充于洛陽,馳馬頓之城下而去,城中數(shù)十人,共拔不能動,叔寶復馳馬舉之以還。”
秦瓊的大鐵槍,也就是喜歡喝酒的“忽雷駁(小說中叫呼雷豹、虎類豹)”能馱得動,所以在兩軍陣前,秦瓊人擋殺人神擋殺神:“每敵有驍將銳士震耀出入以夸眾者,秦王輒命叔寶往取之,躍馬挺槍刺于萬眾中,莫不如志?!?/strong>
在秦瓊的大鐵槍下,所有的敵將都會變得很“謙虛”,小說中隋唐十八條好漢中排名第二的宇文成都,在正史中叫宇文承基(國之基在都,這就是他名字的由來),也根本不是秦瓊一合之將。
宇文承基(都)還有個弟弟叫宇文承趾,應該就是被做成“兔頭”的宇文成龍的歷史原型。

成都成龍也好,承基承趾也罷,這哥倆在正史中就是一對廢柴,宇文化及勒死隋煬帝楊廣之后,笑納了蕭皇后并建國號為“許”,大兒子封太子,二兒子封王,結果爺仨一起被竇建德抓住后拉到刑場砍了腦袋:“以轞車載化及之河間,數(shù)以殺君之罪,并二子承基、承趾皆斬之,傳首于突厥義成公主,梟(梟首不止是砍掉腦袋了事,還要懸掛一段時間)于虜庭?!?/strong>
實事求是地說,小說中隋唐十八條好漢中排名第一第二的李老三和宇文老大,都是嬌生慣養(yǎng)的公子哥兒,他們十個一起上,也不是唐初第一單挑悍將秦瓊秦叔寶的對手,而排名第三的裴元慶,就比較厲害了——他原名裴行儼,是當時公認的“萬人敵”。
裴公子確實很能打,《隋書》說他“每有攻戰(zhàn),所當皆披靡”,但是把《隋書》和兩唐書結合起來看,就會發(fā)現(xiàn)他也有戰(zhàn)敗的時候,關鍵時刻還得程咬金救他性命:“(王)世充來襲雄信營(單雄信時為瓦崗外馬軍統(tǒng)領),密遣知節(jié)(程咬金后改名知節(jié),字義貞)及裴行儼助之。行儼先馳赴敵,為流矢所中,墜于地。知節(jié)救之,殺數(shù)人,世充軍披靡,乃抱行儼重騎而還。為世充騎所逐,刺槊洞過,知節(jié)回身捩折其槊,兼斬獲追者,于是與行儼俱免。”

被隋唐小說弱化了的兩位英雄,一個是秦叔寶,另一個就是程咬金:此公的兵器不是長柄宣花斧,而是隋唐有錢人才玩兒得起的馬槊:“程知節(jié),本名咬金,濟州東阿人也。少驍勇,善用馬槊?!?/strong>
在大唐開國名將中,程咬金堪稱戰(zhàn)場常青樹,羅士信、單雄信、秦瓊、尉遲敬德作古多年后,程老將軍還在東征西討,北伐西突厥可汗阿史那賀魯(史大奈的同宗)的時候,程咬金為主帥,蘇定方只是他的先鋒官。
蘇定方是大唐忠臣名將,羅成之死與他無關,也與太子建成和齊王元吉無關,他是在洺水之戰(zhàn)中因李世民指揮失誤而被瓦崗舊將劉黑闥圍攻擒斬的。
羅士信跟小說中的羅成一樣,是一個冷血冷心的少年英雄,十四歲就跟著齊郡通守張須陀和建節(jié)尉秦瓊打盜賊(小說中的反王),而且比較喜歡割鼻子:“士信逐北,每殺一人,輒劓其鼻而懷之;及還,則驗鼻以表殺賊之多少也?!?/strong>

羅成(士信)失陷于洺水城,如果他不是替王君廓(小說中的大刀王君可)背鍋,如果李世民肯出兵救援(當時的情況是劉黑闥包圍了洺水城,羅士信撕開包圍圈救出了城中的王君廓,自己留下?lián)?,等待最外圍的李世民兩面夾攻,結果李世民以天降大雪為名作壁上觀,劉黑闥在雪中猛攻八天,羅士信城破被擒),那么大唐就會再多一位上柱國——在大唐開國名將中,羅士信年紀最輕,假以時日,前程不可限量。
李世民一向以吃苦耐勞善于連續(xù)作戰(zhàn)著稱,卻為何在洺水城之戰(zhàn)中的表現(xiàn)得十分懶惰消極嬌氣?這個問題因為貞觀年間的大幅刪改史料而很難找到答案,我們只能提出一個比較容易解答的問題:以史料為依據(jù),隋唐十八條好漢應該如何排名?秦瓊和羅成(士信),誰應該排名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