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里的真玩意兒:【首飾、服裝】
此文為轉(zhuǎn)載,作者是貼吧:枯葉蝶的飛翔
原帖作者創(chuàng)作于2019年
----------------------------------------------------------------------------------
? ? ? ?樓主是紅樓迷,對于關(guān)于《紅樓夢》的一切都很感興趣(可能索隱類的除外)。我想大家一定跟我一樣很好奇,《紅樓夢》里寫到的一些服裝、首飾和文玩陳設(shè)究竟是個什么樣子?所以樓主就做了一些探索,現(xiàn)在把成果分享給大家。說是科普,其實樓主才疏學(xué)淺,錯誤之處肯定難免,還請各位高人方家多多指正。
? ? ? ?本帖參考資料來自擷芳主人、洛梅笙、姜圖圖、李心怡、芷蕓茜燕、馬未都先生、王世襄先生的文章和專著,在此表示感謝。同樣要感謝網(wǎng)友雪見.南燕、須臾落落和伯慧君的幫助。
? ? ? ?本帖部分圖片文字來自故宮博物院的官微,在此表示感謝。
? ? ? ?87版電視劇《紅樓夢》的劇照鎮(zhèn)樓(圖片來自午后陽臺慵懶時光的新浪微博),以下開始正文。(這里的樓主是指原樓主枯葉蝶老師)

一、首飾
? ? ? ?首先,讓我們從王熙鳳出場的造型說起。
? ? ? ?先說首飾頭面,大家一定很想知道,什么是“金絲八寶攢珠髻”?
? ? ? ?樓主以為,“金絲八寶攢珠髻”指的應(yīng)該就是明代婦女的狄髻。
? ? ? ?明代已婚婦女在正式場合需要戴“?髻”,?髻通常以金銀絲或馬鬃、頭發(fā)、篾絲等材料編成,外覆皁色紗,佩戴時罩于頭頂發(fā)髻之上。與?髻相配的還有各式首飾,明代也稱為“頭面”。
? ? ? ?明代的?髻頭面已從尋常頭飾發(fā)展為具有一定插戴規(guī)則的首飾組合,每一款都有特定的造型、名稱以及佩戴位置。范濂《云間據(jù)目抄》云:“婦人頭髻,在隆慶初年,皆尚圓褊,頂用寶花,謂之'挑心’,兩邊用'捧鬢’,后用'滿冠’倒插,兩耳用寶嵌大镮。”其他主要的?髻頭面還有“鈿兒”、“分心”、“壓鬢釵”及花卉草蟲題材的首飾等。
? ? ? ?《紅樓夢》原著中說,王熙鳳“恍若神妃仙子”,可見其服裝首飾之華美。據(jù)樓主看,能用這樣的形容詞,說明王熙鳳肯定佩戴了基本上全套的狄髻頭面。
? ? ? ?讓我們看看這全套頭面究竟由什么組成吧。
1.鈿兒
? ? ? ?又稱花鈿,《說文解字》曰:“鈿,金華也?!奔椿ㄐ谓痫?。鈿兒戴在?髻前方底部,整體呈弧形,背面有垂直向后的簪腳,或在左右兩端連綴系帶。鈿兒造型多為花卉、云朵、龍鳳、仙人等,有些還鑲嵌珠玉寶石或以點翠作為裝飾。《金瓶梅》第十五回:“(李桂姐)家常挽著一窩絲杭州攢,金縷絲釵、翠梅花鈿兒、珠子箍兒、金籠墜子?!钡诹嘶兀骸安灰粫r,吳銀兒來到,頭上戴著白縐紗?髻、珠子箍兒、翠云鈿兒,周圍撇一溜小簪兒?!?/p>
? ? ? ?顧起元《客座贅語》云:“花鈿戴于發(fā)鼓之下,古之所謂'蔽髻’也?!薄氨西佟背霈F(xiàn)于魏晉時期,《晉書·輿服志》記載:“貴人、貴嬪、夫人助蠶,服純縹為上與下,皆深衣制。太平髻,七鈿蔽髻,黑玳瑁,又加簪珥。九嬪及公主、夫人五鈿,世婦三鈿。”此后歷代因之,但形制有不少變化。明初參考唐宋制度,擬定命婦首飾用博鬢、花釵、翟以及寶鈿,后稱“山松特髻”,洪武二十四年改為翟冠,如公侯伯及一品夫人:“冠用金事件,珠翟五個、珠牡丹開頭二個、珠半開三個、翠云二十四片、翠牡丹葉一十八片;翠口圈一副,上帶金寶鈿花八個;金翟二個,口銜珠結(jié)二個(《明太祖實錄》)。”翠口圈在翟冠底部,上面綴金寶鈿花(五品以下命婦用抹金銀寶鈿花)八個。?髻鈿兒即對應(yīng)命婦翟冠的寶鈿花,因無制度要求,所以款式變化更為豐富。
? ? ? ?(注:本帖中圖片來源較多,凡有原博水印的不再標(biāo)示出處,特此說明)

2.分心
? ? ? ?戴在?髻前方正中,通常簪腳朝上。“分心”一名主要見于《金瓶梅》中:
頭上銀絲?髻,金廂玉蟾宮折桂分心,翠梅鈿兒,云鬢簪著許多花翠。(第十九回)
婦人道:“我不好戴出來的。你替我拿到銀匠家毀了,打一件金九鳳鈿根兒,每個鳳嘴銜一溜珠兒。剩下的再替我打一件,照依他大娘正面戴的金鑲玉觀音滿池嬌分心。”(第二十回)
頭上戴著貂鼠臥兔兒,金滿池嬌分心。(第二十一回)
西門慶見他頭上戴金赤虎分心,香云上圍著翠梅花鈿兒,后髩上珠翹錯落。(第六十七回)
月娘頭上止擺著六根金頭簪兒,戴上臥兔兒。也不搽臉;薄施胭粉,淡掃蛾眉。耳邊帶著兩個金丁香兒,正面關(guān)著一件金蟾蜍分心。(第七十五回)
? ? ? ?從小說描述可知,分心在?髻的正面,其得名可能和簪戴位置有關(guān)。都是單件使用,不成對,也不戴在?髻的后面。
? ? ? ?分心的樣式主要有佛像、觀音、梵字、龍鳳、花卉及神仙人物等。蘭州市白衣寺多子塔出土了一件明代肅王妃熊氏施金累絲嵌珠鑲白玉送子觀音滿池嬌分心,與《金瓶梅》描寫的“金鑲玉觀音滿池嬌分心”非常相似?!恫豢樟I索神變真言經(jīng)》云:“頂戴觀世音者,當(dāng)?shù)檬揭磺腥鐏硪磺徐o慮波羅蜜多圓滿相應(yīng),當(dāng)生無量壽佛剎土,得一切三昧耶現(xiàn)前通解?!庇捎诜鸾逃绕涫怯^音信仰的普及,明代婦女首飾中出現(xiàn)了很多觀音形象,《醒世姻緣傳》第七十八回也有描寫:“徐太太當(dāng)中戴一尊赤金拔絲觀音,右邊偏戴一朵指頂大西洋珠翠葉嵌的寶花?!?br>


? ? ? ?其他常見的佛教題材還有蘭扎體梵文字,如六字大明咒中的“唵”、“吽”等。明《準(zhǔn)提凈業(yè)》謂“唵”字為“真言之母”,并說:“此字具含無量法門,釋迦如來及過去如來,皆因觀想此字而得成佛。如觀九圣字,先觀此字分明,余皆現(xiàn)前?!薄稖?zhǔn)提陀羅尼經(jīng)會釋》云:“即想自心如滿月,湛然清凈,內(nèi)外分明,以唵字安月心中,以折隸主隸準(zhǔn)提莎嚩訶字,從前右旋,次第周布輪緣……唵字為毗盧遮那佛根本?!背V菔戌姌菂^(qū)出土的一件梵文金簪,就是“唵”字分心,上作一月輪,月心為“唵”字,下承以聯(lián)珠紋和蓮花座。
? ? ? ?梵字造型還有一種是反文(反寫),北京法源寺所藏遼乾統(tǒng)七年傅章石棺上便可看到用梵文正反寫對稱裝飾的做法。武進(jìn)博物館收藏的明代金梵文發(fā)簪(分心),即為“唵”字的反文。


? ? ? ?下面是分心的其他幾種形態(tài)的實物圖片,比如鳳凰、壽字、仙人等。





3.挑心
? ? ? ?戴在?髻的頂部,即《云間據(jù)目抄》所說“頂用寶花,謂之'挑心’”。出土的挑心實物與描述相符,簪首多做成一朵或一組花的造型,有些還鑲嵌寶石。簪腳垂直朝下,可插入髻頂,或?qū)Ⅳ⒛_上部彎曲一定弧度后插在?髻側(cè)邊,仍使簪首處于髻頂中心位置。

? ? ? ?挑心使用了很多當(dāng)時非常流行的花卉相關(guān)題材,如“蝶戀花”、“蜂趕菊”等?!督鹌棵贰返谑幕靥岬健傲锝鸱溱s菊鈕扣兒”,明代蜂趕菊鈕扣有不少出土實物,菊花的造型一般為一圈短而橢圓的花瓣,花蕊較大,飾有網(wǎng)格紋,狀如蜂窠。其原型是白甘菊,古人也稱為“回蜂菊”,宋代鄭克已有詩曰:“今年種得回蜂菊,亂點東籬玉不如?!睂⑴燥椢镒龀筛示盏臉幼?,大概是因為“回蜂”二字所蘊(yùn)含的特別寓意。

4.滿冠
? ? ? ?戴于<髟狄>髻背面底部(《云間據(jù)目抄》:“后用'滿冠’倒插”)。滿冠的造型類似山巒或筆架,中間高聳,兩邊逐漸降低,為適應(yīng)?髻的輪廓,整體向后呈一定弧度的彎曲。背面有長簪腳,用以插入?髻中。王圻《三才圖會》記載:“若滿冠,不過以首飾副滿于冠上,故有是名耳?!辈⑴溆袧M冠的插圖?!督鹌棵贰返诹孛鑼懀骸袄钇績河纸羞^奶子如意兒,與了他一襲紫紬子襖兒、藍(lán)紬裙,一件舊綾披襖兒,兩根金頭簪子,一件銀滿冠?!焙螁绦隆犊碧幉ブ菔虑槭琛芬矊懙健敖鹣鄬毷瘽M冠髻、金相寶石掩鬢各一個”。




5.掩鬢
? ? ? ?又稱“捧鬢”,即《云間據(jù)目抄》謂“兩邊用捧鬢”者。掩鬢的造型多做成帶尾的祥云狀,簪腳朝上,插戴位置靠近左右兩鬢,因此是兩件成對,如常熟博物館藏陸潤夫婦墓出土的一對人物樓閣紋金掩鬢。
? ? ? ?《客座贅語》說:“掩鬢,或作云形,或作團(tuán)花形,插于兩鬢,古之所謂'兩博鬢’也?!薄度艌D會》中掩鬢的插圖便標(biāo)為“兩博鬢”,文字部分注明:“兩博鬢,即今之掩鬢?!睂?lt;髟狄>髻的掩鬢稱為“兩博鬢”,是因為掩鬢原本與命婦禮服首飾中的“博鬢”相對應(yīng)。
? ? ? ?《舊唐書》:“內(nèi)外命婦服,花釵,施兩博鬢,寶鈿飾也;翟衣青質(zhì),羅為之,繡為雉,編次于衣及裳,重為九等而下?!薄端问贰罚骸懊鼖D服,政和議禮局上:花釵冠,皆施兩博鬢,寶鈿飾;翟衣,青羅,繡為翟,編次于衣及裳。”明初擬定的命婦冠服也有翟衣、兩博鬢,洪武四年對制度作了修改,命婦禮服不用翟衣,改為真紅大袖衣、珠翠蹙金霞帔,以山松特髻、假鬢、花鈿為首飾,后改用翟冠,不再使用博鬢,但明人在提到?髻掩鬢時仍會將兩者聯(lián)系到一起。




6.壓鬢釵
? ? ? ?又稱倒釵、寶釵。一對,簪腳較長,整體略向背面彎曲,形成一定弧度,插在<髟狄>髻底部左右兩側(cè),可以起到固定作用。
? ? ? ?《說文解字》:“笄,簪也?!薄读鶗省罚骸扳O,楚皆切,兩股筓也。”釵象叉形,故古人多以兩股為釵、單股為簪,唐施肩吾有詩曰:“著破三條裾,卻還雙股釵?!钡矫鞔?,釵、簪的概念已無嚴(yán)格區(qū)分,壓鬢釵只是沿用舊稱(宋詞有“壓鬢釵橫翠鳳頭”),實際卻是單股簪腳,所以也被稱作簪?!犊妥樥Z》云:“金玉珠石為華爵,長而列于鬢傍曰'釵’,古一謂之'笄’。齊、梁間始有花釵、金釵之名,而實始于漢,前此未之有也。”《三才圖會》有壓鬢釵插圖,題為“釵”。
? ? ? ?后妃命婦戴鳳冠翟冠時,有金簪一對,形制、功能皆與?髻壓鬢釵相同。






7.金頂(頭)花簪
? ? ? ?成組出現(xiàn),通常有一對至三對,簪首為金質(zhì)或銀鎏金,有些還鑲嵌玉、寶石、珍珠等,多制成四季花卉造型,簪腳細(xì)長,金質(zhì)或銀質(zhì),分別插在?髻左右兩側(cè)。這類簪子也可以用來固定發(fā)髻。明代稱簪首為“頭”或“頂”,若簪首為金,簪腳為銀,可稱作“金頭(頂)銀腳簪”。在記錄嚴(yán)嵩父子被抄家產(chǎn)的《天水冰山錄》中有:金玉頂梅花簪、金鑲(廂)玉梅花簪、金鑲玉銀腳簪、金鑲珠寶銀腳簪、玉頭金腳簪、金桃花頂簪、金桃花珠頂簪、金菊花寶頂簪、金鑲珠寶頂簪、金摺絲桃花簪、金倒垂蓮寶簪、金點翠梅花簪、金頂銀腳簪、金素銀腳簪、金寶頂桃花簪、金珠頂菊花簪、金珠寶梅花簪等。
《金瓶梅》亦有多處描寫,如:
背地把金裹頭簪子兩三根帶在頭上。(第十二回)
月娘頭上止擺著六根金頭簪兒,戴上臥兔兒。(第七十五回)
不想婦人摸他袖子里,掉出一根金頭蓮瓣簪兒來,上面钑著兩溜字兒:“金勒馬嘶芳草地,玉樓人醉杏花天?!保ǖ诎耸兀?br>
又替小玉張了一頂?髻,與了他幾件金銀首飾,四根金頭銀腳簪,環(huán)墜戒指之類。(第九十五回)



8.草蟲簪
? ? ? ?草蟲是?髻頭面中的常見題材,這類首飾的簪首多做成昆蟲等小動物的樣子,輔以花草、樹葉,造型有蟬、螳螂、蝴蝶、蟾蜍、蜘蛛、螃蟹、蜻蜓、螽斯等等。草蟲簪款式較多,大小不一,既可為單件,也能成對,或組成一副頭面,如《金瓶梅》第二十回:“(金蓮)見他頭上戴著一副金玲瓏草蟲兒頭面,并金累絲松竹梅歲寒三友梳背兒,因說道:'李大姐,你不該打這碎草蟲頭面,只是有些抓住了頭發(fā),不如大姐姐頭上戴的這金觀音滿池嬌,是揭實枝梗的好?!钡诹换兀骸邦^上銀絲?髻……周圍插碎金草蟲啄針兒?!钡诰攀兀骸澳莵硗鷥河秩∫缓凶痈鳂哟蟠漪W花、翠翹滿冠,并零碎草蟲生活來。”




9.耳環(huán)
? ? ? ?環(huán)子、耳墜、墜子等,是女性的耳飾?!犊妥樥Z》:“耳飾在婦人,大曰'環(huán)’,小曰'耳塞’,在女曰'墜’,古之所謂'耳珰’也,塞即古之所謂'瑱’也?!薄度艌D會》插圖稱作“镮”。明代以葫蘆形耳環(huán)最為流行,有直接用金銀做成葫蘆狀的,也有將兩顆珠子組成葫蘆式的,雖題材相同,但款式不一,造型豐富。清劉廷璣《在園雜志》還提到明宮有一種“小葫蘆耳墜”:“乃真葫蘆結(jié)就者,取其輕也,內(nèi)監(jiān)于葫蘆初有形時,即用金銀打成兩半邊小葫蘆形,將葫蘆夾住縛好,不許長大,俟其結(jié)老取其端正者,以珠翠飾之,上奉嬪妃。然百不得一二焉,因其難得,所以為貴也?!?/p>
? ? ? ?除了耳環(huán)耳墜,還有日常佩戴的一種非常小巧的耳飾叫做“丁香”,形似今人之耳釘。李漁《閑情偶寄》說:“飾耳之物,愈小愈佳,或珠一粒,或金銀一點,此家常佩戴之物,俗名'丁香’,肖其形也?!薄缎咽酪鼍墏鳌返谖迨呕兀骸邦^上也不消多戴甚么,就只戴一對鬢釵、兩對簪子,也不消戴環(huán)子,就是家常帶的丁香罷。”












? ? ? ?狄髻的實物、首飾的插戴方式以及明代女子戴狄髻的整體效果見以下幾張圖。
? ? ? ?順說一句,狄髻雖然是金絲編成,外面是罩著一層紗的,只是因為年代久遠(yuǎn),織物難以保存,所以只剩下金屬部分了。
? ? ? ?以下后三張圖來自擷芳主人的專著《Q版大明衣冠圖志》





? ? ? ?說完了“金絲八寶攢珠髻”,下面說說“朝陽五鳳掛珠釵”。
? ? ? ?樓主在這里提供兩種說法。
? ? ? ?其一,這是清代的“鈿子”和明代的“鈿兒”的結(jié)合。
? ? ? ?“鈿兒”的實物圖片大家已經(jīng)見過了,讓大家看看比較接近原著描寫的鈿子(以及鈿子上的飾物)吧。


? ? ? ?其二,它就是鈿兒。這也是有依據(jù)的,比如金瓶梅中李瓶兒的“金九鳳墊根兒”(即后文提到的“九鳳甸兒”),如果把鳳凰的數(shù)量減少到五只,再加上口銜的珍珠,基本上就是《紅樓夢》里提到的“朝陽五鳳掛珠釵”了。
? ? ? ?“九鳳鈿兒”的實物圖片太難找,還是找出之前發(fā)過的九位仙人的鈿兒圖片充數(shù)吧。大家把仙人替換成鳳凰,自行腦補(bǔ)一下就好。

? ? ? ?那么,87版電視劇《紅樓夢》里有沒有出現(xiàn)“朝陽五鳳掛珠釵”呢?
? ? ? ?有的,但是肯定不是鄧婕飾演的王熙鳳出場時戴的這只。

? ? ? ?那么是哪一只呢?答案見下圖。

? ? ? ?哈哈,原著里屬于鳳姐的首飾戴到了老祖宗頭上,是不是很有意思?
? ? ? ?既然提到了頭面首飾,那么順便說說迎春的那只“攢珠累絲金鳳”吧。
? ? ? ?攢珠累絲金鳳,按照樓主的理解,就是用花絲鑲嵌工藝做成的金鳳簪,上面還裝飾著珍珠。
? ? ? ?所以,它肯定不會是87版里這個樣子(本來87版里也沒說這就是攢珠累絲金鳳,但是由于類似的首飾87版的三春人手一件,而且還在元妃省親這樣的隆重場合一起佩戴出來,于是就有人自行腦補(bǔ)了。)



? ? ? ?個人覺得比較接近原著描寫的,是以下這件傳世實物。

? ? ? ?巧奪天工,有沒有?
? ? ? ?順便,大家來了解一下什么是花絲鑲嵌工藝吧。
? ? ? ?花絲鑲嵌,又叫細(xì)金工藝,是一門傳承久遠(yuǎn)的中國傳統(tǒng)手工技藝,主要用于皇家飾品的制作。為“花絲”和“鑲嵌”兩種制作技藝的結(jié)合。花絲選用金、銀、銅為原料,采用掐、填、攢、焊、編織、堆壘等傳統(tǒng)技法。鑲嵌以挫、鎪、捶、悶、打、崩、擠、鑲等技法,將金屬片做成托和爪子型凹槽,再鑲以珍珠、寶石。
? ? ? ?花絲鑲嵌工藝起源于春秋戰(zhàn)國金銀錯工藝,在明代達(dá)到高超的藝術(shù)水平,尤以編織、堆壘技法見長,而且還常用點翠工藝,取得金碧輝煌的效果。對寶石的大量運(yùn)用和完善了寶石鑲嵌工藝,是明代花絲鑲嵌首飾對中國傳統(tǒng)首飾的最重要貢獻(xiàn),它改變了中華民族傳統(tǒng)首飾重紋飾輕寶石的傳統(tǒng)。清代寶石資源逐漸枯竭,采用點翠和燒藍(lán)來替代寶石的位置。[2] 而今,花絲鑲嵌工藝只留存于北京、成都兩地,且尤以北京的花絲鑲嵌工藝最為齊全。北京花絲鑲嵌集中代表了中國宮廷花絲鑲嵌工藝的特色。
? ? ? ?以下是這項工藝的具體內(nèi)容。
(1)拉絲:
? ? ? ?拉絲是花絲鑲嵌的前期準(zhǔn)備工作。不同型號的花絲都是師傅從拉絲板中一條條拉制出來的。拉絲板的眼孔通常是用合金和鉆石制成,最小的眼孔比頭發(fā)絲還要細(xì),最大的直徑4毫米,最小的直徑只有0.2毫米。從拉絲板中拉出來的單根絲在行內(nèi)被稱為“素絲”,需要兩股或兩股以上的絲通過搓制成為各種帶花紋的絲才可以使用--這也就是“花絲”之名的由來。最常見的花絲是由兩三根素絲搓成的,這是最簡單、最基本的樣式。更復(fù)雜的花絲還有拱線、竹節(jié)絲、螺絲、碼絲、麥穗絲、鳳眼絲、麻花絲、小辮絲等林林總總近20種。
(2)掐絲手藝:
? ? ? ?掐絲手藝就是純手工制作,就是用鑷子或鉗子將花絲掐成各種紋樣的工藝,粘焊在器物上,掐絲工藝是花絲鑲嵌工藝中的基本功也是最難掌握的技術(shù)。
(3)填絲:
? ? ? ?填絲也叫平填,俗稱填花絲,是將制成的花絲圖案平填在規(guī)定的圖案里,填絲是花絲工藝中最單調(diào)也是花絲鑲嵌手工藝?yán)镒钯M(fèi)時的工序。
(4)焊接:
? ? ? ?焊接是將制成的紋樣拼在一起,通過焊接組成完整首飾的工藝過程。
(5)花絲鑲嵌的攢工藝:
? ? ? ?花絲鑲嵌的攢工藝就是把零部件組裝在一起叫攢
(6)堆壘:
? ? ? ?堆壘是用堆炭灰的方法將碼絲在炭灰形上繞勻,再壘出各種形狀,并用小篩將藥粉篩勻、焊好的工序過程。
(7)織編:
? ? ? ?織編和草編、竹編是一樣的,只不過金、銀編織難度大些,這要有經(jīng)驗的藝人手勁均勻才能編織好。
? ? ? ?最常見的鑲嵌方式是包邊兒鑲,也叫包口鑲。石碗的制作,行話叫“圈石碗”是重頭戲。先要將銅片壓制成合適的厚度,而這個度全由師傅們憑著經(jīng)驗掌握。把壓好的銅片剪成條狀,用來隈成碗邊兒。每塊石料的形狀都不一樣,所以與之對應(yīng)的石碗形狀也各不相同。碗沿兒和碗底兒是焊在一起的,然后再焊到作品上。嵌石料倒不是很難。把石料放進(jìn)石碗里,然后用力將石碗的邊緣向中間按壓,固定住石料就可以了。行話叫“扣邊兒”。這時候就看出石碗的重要了,大了進(jìn)不去,小了嵌不牢。有經(jīng)驗的工人制成的石碗,會恰到好處地把石料包住。包邊兒鑲通常用于普通石料,象鉆石、紅寶石等小巧珍貴的石料如果裝進(jìn)石碗會損失原有的魅力,這時就需要傳統(tǒng)的鏟釘兒鑲了。鏟釘兒鑲是將石料直接嵌在作品上,所以需要打眼兒。先要根據(jù)寶石的大小挑選鉆頭。不過,畢竟沒有和石料大小完全一致的鉆頭,所以,在打眼后還要用銑刀進(jìn)行最后的修補(bǔ)。
? ? ? ?下面是樓主獻(xiàn)丑時間,上一張樓主自己畫的王熙鳳出場造型圖。當(dāng)然是經(jīng)過一定考證的,但是樓主畫技渣,知識有限,細(xì)節(jié)形制上難免有錯誤,各位多包涵。

? ? ? ?補(bǔ)充說明一下,以上關(guān)于“朝陽五鳳掛珠釵”的解釋,部分知識點來自揚(yáng)之水女士所著的《物色——金瓶梅讀“物”記》,在此表示感謝。
二、服裝
? ? ? ?我們來聊聊王熙鳳出場造型的服裝部分。
? ? ? ?先說說石青緙絲銀鼠褂。
? ? ? ?石青——接近黑色的深藍(lán)色
? ? ? ?銀鼠——伶鼬的皮毛制成的皮草里子,呈有光澤的白色。
《文獻(xiàn)通考》——又有銀鼠,尤潔白。
《本草品匯精要》——銀鼠白色如銀。
? ? ? ?緙絲——緙絲又稱刻絲,是中國絲綢藝術(shù)品中的精華。這是一種經(jīng)彩緯顯現(xiàn)花紋,形成花紋邊界,具有猶如雕琢縷刻的效果,且富雙面立體感的絲織工藝品。緙絲的編織方法不同于刺繡和織錦。
? ? ? ?緙絲其實并非真的用刀來雕刻,這是一種以生蠶絲為經(jīng)線,彩色熟絲為緯線,采用通經(jīng)回緯的方法織成的平紋織物:緯絲按照預(yù)先描繪的圖案,各色緯絲僅于圖案花紋需要處與經(jīng)絲交織不貫通全幅,用多把小梭子按圖案色彩分別挖織,使織物上花紋與素地、色與色之間呈現(xiàn)一些斷痕,類似刀刻的形象,這就是所謂"通經(jīng)斷緯"的織法。古人形容緙絲“承空觀之如雕鏤之像”。舊時刻絲著錄所說的“通經(jīng)斷緯”,即指此意。其成品的花紋,正反兩面如一。
? ? ? ?緙絲起源于何時已很難考證,但從傳世的實物來看,早在中國漢魏之間就有了。
? ? ? ?王熙鳳有很多這類東西,像石青皮草褂子(灰鼠銀鼠各種),這也都體現(xiàn)了清代旗人服制文化的一方面,他們由于游獵民族的特質(zhì),對皮草非常重視,不同的皮草甚至對應(yīng)的身份、季節(jié)都不同,所以當(dāng)準(zhǔn)姨娘襲人回家探親時,穿著青緞灰鼠褂,王熙鳳都嫌不好,認(rèn)為不夠體面,給了她一件石青刻絲八團(tuán)天馬皮褂子,天馬皮,據(jù)《大清一統(tǒng)志奉天府五》說的,沙狐生沙磧中,身小色白,皮集為裘,在腹下者名天馬皮,頷下者名烏云豹,皆貴重。就是說鳳姐給襲人的這件衣服的皮草,是沙狐腹下的毛,稱之為天馬皮,還有海龍皮,賈寶玉的海龍皮小小鷹膀褂,其實就是熏獺皮,總之,紅樓夢里各種皮草的描寫非常之多,而這種頻繁的描寫在其它的一些漢文化的小說中是看不到的,比如《金瓶梅》。
? ? ? ?王熙鳳出場的衣著,反映了漢軍旗貴族女性“滿漢混搭”的衣著習(xí)慣。
? ? ? ?曹家屬于漢軍旗,漢軍旗不是漢人,漢軍旗是歸附旗人的人,是在身份文化上認(rèn)可滿制的,不管他原來是什么人。嘉慶九年,嘉慶曾怒斥說,鑲黃旗漢軍裝的秀女中竟有19人纏足,而稍后一點的《兒女英雄傳》中,身為旗人的安太太就說過,“我們雖說是漢軍旗人,那駐防的屯居的多有漢裝,就連我們現(xiàn)在的本家親戚里頭,也有好幾個裹腳的呢?!?,滿清入關(guān)后,為了盡快穩(wěn)固政權(quán),所以吸納了大比例的漢人進(jìn)入漢軍旗,這就是一種變相的打土豪分田地的作法,但等到江山坐穩(wěn)后,旗人認(rèn)為的這些漢軍旗本系漢人的傾向也越來越明顯了,由于種種原因,在乾隆時期,對除了滿蒙軍旗以及原來的從龍出關(guān)的舊漢軍以外的大量漢軍旗強(qiáng)行刪除旗籍,出旗為民,就是再次變成漢人,可見,從乾隆之前,漢軍旗約占旗人總數(shù)的三分之二的數(shù)量,一直減到了出旗之后依然占了略少于二分之一,而安太太猶有這樣的話講,那么在曹雪芹的生平時代,即康熙、雍正至乾隆時期,漢軍旗著漢裝或半滿半漢的現(xiàn)象是只多不少。
? ? ? ?而這種現(xiàn)象,在王孫貴胄的身邊也是可以看到的,比如雍正的兩張行樂圖,其中一張,雍正坐于月洞前讀書,他的右側(cè)有兩個滿裝的女子,他的前方有兩個女子,一個是漢裝,另一個女子,頭上包巾,耳帶三鉗,配帶項圈,身上卻穿著漢人女裝;另一張圖中,也出現(xiàn)了這樣的現(xiàn)象,執(zhí)扇的女子穿的是旗裝,頭上包巾或戴鈿子不詳,脖子上卻戴著漢女流行的云肩,上方的女子梳著漢式發(fā)髻,穿著旗裝長衣,脖子上也同樣圍著云肩,當(dāng)時小說中或稱為項帕(參看《林蘭香》)或花領(lǐng)子(參看《紅樓夢》中鴛鴦的打扮),康熙萬壽圖中的旗婦,穿石青褂,箭袖,戴項圈瓔珞之流,腦后卻象漢女似的梳著燕尾。


? ? ? ?這套金地緙絲袍料應(yīng)該是明代萬歷年間宮中的物件,衣料圓領(lǐng),中間作云肩,云肩的內(nèi)容為仕女觀燈,背景是折枝梅花與茶花,中間的眉子(即對襟領(lǐng)的部分)也是折枝梅花與折枝茶花裝飾,整個料子是有明顯的節(jié)令意味的,應(yīng)該是上元節(jié)里應(yīng)節(jié)的衣服。
? ? ? ?緙絲實物



? ? ? ?清代的石青團(tuán)花褂子實物

? ? ? ?再來看看清代中晚期的緙絲


? ? ? ?來說說什么是“大紅縷金百蝶穿花洋緞?wù)y襖”。
? ? ? ?百蝶穿花——“百蝶穿花”紋樣,是在單件織成面料中,數(shù)量百只以上的蝴蝶與分散排布的四季折枝花卉互相緊密鑲嵌結(jié)合而成的紋樣。
? ? ? ?洋緞——“洋緞”名稱有史可循,在雍正三年的《內(nèi)務(wù)府奏曹頫送來緞疋如數(shù)收訖摺》中,“洋緞”與“妝緞”、“蟒緞”、“倭緞”等織物名稱并列出現(xiàn),由江寧織造上交宮廷。從中可見“洋緞”不僅真實存在,而且曾由江寧織造生產(chǎn)。因此,可以論定王熙鳳上裝面料是“洋緞”。
? ? ? ?縷金——那么,“縷金”的手法到底是什么呢?筆者以為,它指的應(yīng)是南京云錦中的“片金絞邊”手法,這種手法是將片金線以通梭形式織入錦緞,在妝花部分的外沿處顯花,呈現(xiàn)出金線“勾邊”的視覺效果。施以片金絞邊手法的面料就是“織金妝花緞”。由此看來,王熙鳳上裝面料“縷金百蝶穿花大紅洋緞”,就是以大紅蠶絲作經(jīng)紗和地緯,在蝴蝶紋樣與折枝花卉紋樣的外框以片金絞邊手法勾邊,內(nèi)部以彩色蠶絲挖梭織成的織金妝花緞。
? ? ? ?完全合乎紅樓原著描寫的衣料圖片太難找,找到了一些工藝或者紋樣相似的,大家感受一下吧。




? ? ? ?最后來說說說“翡翠撒花洋縐裙”。
? ? ? ?洋縐——一種絲綢織品。極薄而軟,微帶自然皺紋。

? ? ? ?翡翠色——1,翡翠鳥羽毛的青綠色。2,翡翠寶石的顏色。

? ? ? ?然后說說馬面裙。馬面裙可分為明馬面和清馬面,明馬面和清馬面是有區(qū)別的。
? ? ? ?第一,區(qū)別在裙襕上。裙襕是條狀的織花裝飾帶,明代早期有兩條,上面的叫膝襕,靠近裙擺底部的叫底襕。到明代中后期,膝襕逐漸消失,只剩下底襕。明馬面的裙襕是橫向的,而清代馬面裙極少有裙襕,裝飾手段以鑲滾為主,即使有裙襕,也基本是縱向的。
? ? ? ?第二,清代馬面裙比較重視裙門的裝飾。清代馬面裙比較喜歡用刺繡裝飾,而明代馬面裙的主要裝飾手段是織花。
? ? ? ?第三,早期的明馬面,多為一片式布料打褶,布料為事先織成,裙子膨脹的款式可以通過襯裙達(dá)成。多片縫綴而成的款式明代也有,主要因為當(dāng)時的布幅較窄。如果裙腰不打褶皺,裙片會裁剪成梯形,然后縫合。兩片式馬面裙多見于清代。
? ? ? ?明代馬面裙實物

? ? ? ?明代早期馬面裙(擷芳主人的復(fù)原圖)

? ? ? ?明代中后期馬面裙(擷芳主人的復(fù)原圖)

? ? ? ?明華堂制作的明制馬面裙

? ? ? ?清代馬面裙實物









? ? ? ?清代馬面裙結(jié)構(gòu)圖

? ? ? ?順帶看看《紅樓夢》里提到過的“花領(lǐng)子”。
? ? ? ?以下為傳世的“花領(lǐng)子”,花領(lǐng)子又名閣鬢。




? ? ? ?王熙鳳的出場造型就全部講完了,下次說說她去花枝巷見尤二姐的造型。
? ? ? ?接下來說說王熙鳳去花枝巷見尤二姐時候的造型。
? ? ? ?原著中的描寫是——“頭上都是素白銀器,身上月白月白緞襖,青緞披風(fēng),白綾素裙。”(此段描寫不同版本文字有出入,細(xì)節(jié)也不盡相同)
? ? ? ?先來看看87版里這段戲的造型。



? ? ? ?原著的另外一個版本,寫的是“頭上都是素白銀器,身上月白緞子襖,青緞子掐銀線的褂子,白綾素裙。”
? ? ? ?跟以上圖片對照,“青緞子掐銀線的褂子”能對得上號。白綾素裙沒按原著做,但形制也沒有大誤。最大的問題,就是那個“青緞披風(fēng)”。
? ? ? ?我們先來說說“披風(fēng)”在《紅樓夢》的時代究竟指什么吧。
? ? ? ?披風(fēng)是明代男女都可穿用的外套款式,一般作為便服,罩于袍襖之外。披風(fēng)的袖口一般較大。明代的披風(fēng)還是帶休閑服的性質(zhì)更多一些,而到了清早期,披風(fēng)已經(jīng)可以光明正大的作為常服使用了。
? ? ? ?“常服”——常禮服。
? ? ? ?明白了吧,87版里按照現(xiàn)代的意思理解“披風(fēng)”,結(jié)果把披風(fēng)做成了一件“斗篷”。而在清代早期,“披風(fēng)”和“斗篷”是兩件完全不同的服飾。
? ? ? ?讓我們看看傳世容像中的披風(fēng)長什么樣吧。

? ? ? ?覺得這位老太太不夠美貌?沒關(guān)系,有年輕漂亮的。以下兩張為擷芳主人的復(fù)原圖。


? ? ? ?下面是原樓主枯葉蝶老師自己畫的復(fù)原圖

? ? ? ?王熙鳳去見尤二姐的時候穿著這么一身衣服,其實是有兩重含義的——
? ? ? ?第一,就是她后面大鬧寧國府時說的,“國孝家孝兩層在身”,尤二姐再受賈璉寵愛,“偷娶”這件事,終究于禮不合。
? ? ? ?第二,前面說了,披風(fēng)在清代早期可以作為常禮服使用,算是相對正式的衣服。王熙鳳這個大奶奶,當(dāng)然要在尤二姐這個妾室面前,擺一擺主母的威風(fēng)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