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與董小宛-破解董鄂妃身世之謎(三)
作者? ?隨風(fēng)飛舞瀟灑人生
上篇說到,冒辟疆在《影梅庵憶語》中之所以要重復(fù)寫西施的名字“夷光”,是暗示西施是“夷人之光”,這里面“光”就是指人的風(fēng)采或美德。
?
那么其實(shí)在《紅樓夢》中,對于“光”的這個含義,就是一樣地用在了湘云身上的!大家來看寫湘云的那首《樂中悲》曲:
?
襁褓中,父母嘆雙亡。
縱居那綺羅叢,誰知嬌養(yǎng)?
幸生來,英豪闊大寬宏量,
從未將兒女私情,略縈心上。
好一似,霽月光風(fēng)耀玉堂。
廝配得才貌仙郎,博得個地久天長,
準(zhǔn)折得幼年時坎坷形狀。
終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
這是塵寰中消長數(shù)應(yīng)當(dāng),何必枉悲傷?
?
整首曲子最中間的一句,是“霽月光風(fēng)耀玉堂”。而此句中的“光”字,就是上述所說的冒辟疆暗示的那個意思。
?
“霽月光風(fēng)”是個成語,指雨過天晴時的明凈景象。用以比喻人的品格高尚,胸襟開闊。
?
如宋黃庭堅《豫章集·濂溪詩序》:“舂陵周茂叔,人品甚高,胸懷灑落,如光風(fēng)霽月”。大家注意,黃庭堅這序言中的“周茂叔”,就是那個寫了著名的《愛蓮說》的周敦頤。蓮花出淤泥而不染,向來用以比喻人品的高潔。而董小宛的字恰恰就是“青蓮”。
?
另外,“耀玉堂”中的“玉堂”,其含義中的一種,就是指嬪妃的居所,借指寵妃。如《漢書·谷永傳》:“抑損椒房玉堂之盛寵”。顏師古注:“玉堂,嬖幸之舍也”。
?
因此,“霽月光風(fēng)耀玉堂”這句話,就是影射董小宛即非常賢德,又是個寵妃。這一句是作者特意安排在整首曲子的最中間的,是點(diǎn)出湘云影射含義的最核心的句子。
?
好了,我們現(xiàn)在先暫停分析湘云,轉(zhuǎn)而說說書中另外一個人物。既然“霽月光風(fēng)”有如此特殊的影射含義,不知大家是否能想起另一個跟“霽月”有關(guān)系的人來——即“霽月難逢,彩云易散”的晴雯?
?
晴雯這個人,大家一直以來,都知道她是黛玉之影。但不知有多少人會注意到,其實(shí)她和湘云之間,也有著很特別的相似之處。兩人不僅都是“霽月”,而且都是易散的云彩!湘云是“云散高唐”,晴雯是“彩云易散”。
?
這兩人的性格又很相似,都是心直嘴快,容易得罪人的。湘云說黛玉像戲子而得罪黛玉,晴雯得罪的人就更多了。再有,兩個人都是孤兒。湘云是“襁褓之中父母違”,晴雯是“其先之鄉(xiāng)籍姓氏,湮淪而莫能考者久矣”。而晴雯也是早死的!跟湘云影射的董小宛相似,正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
?
好有,這兩個人也都是才女。晴雯的才氣是表現(xiàn)在她的針線活上。只有她一個人能補(bǔ)那件孔雀裘。湘云的文才就不用多說了,女紅也非常出色,做的扇套讓寶玉愛不釋手。
?
那么,我們再來重點(diǎn)分析一下晴雯的針線活技術(shù)。
?
在這方面,其實(shí)董小宛也一樣是非常出色的呀。這點(diǎn)被冒辟疆以及他的諸多友人,在許多詩文中都特別點(diǎn)明。如冒辟疆在《影梅庵憶語》中,就有一段話描述董小宛的針線活技術(shù)很出色,而且稱她為“針神”。另外象吳梅村的詩序,還有上篇說到陳其年的《白秋海棠賦》等,都同樣稱董小宛為“針神”。
?
大家不要以為“針神”只是泛泛而說。這是有典故的,出自東晉王嘉《拾遺記》:
?
文帝曹丕所愛美人薛靈蕓(即薛夜來),“妙于針工,雖處于深帷重幄之內(nèi),不用燈火之光,裁制立成,宮中號曰針神。
?
我們再來看看這個薛靈蕓的故事:
?
薛靈蕓是常山人氏(今河北正定縣)。其父名叫薛業(yè),是酂鄉(xiāng)亭長。母親陳氏,隨丈夫住在亭旁。他們那里十分貧窮,夜里婦女們聚在一起紡紗,點(diǎn)燃麻藁以照亮。待薛靈蕓十七歲那年,已是容顏絕世。閭中的少年,紛紛趁夜色悄悄潛來偷看她,但是一直沒能得見。咸熙元年,谷習(xí)出任常山郡守,聽說鄉(xiāng)亭長有美女,而家境甚貧。當(dāng)時魏文帝選良家女子以充入六宮。谷習(xí)以千金聘走了薛靈蕓,然后將她獻(xiàn)入宮中。薛靈蕓與父母告別時,淚水沾濕了衣襟。在登車上路時,淚水不可抑制,她以玉唾壺盛淚,淚水落在壺中成了紅色。還未到京師,壺中的淚已凝如血色。
薛靈蕓距離京師十里,文帝乘雕玉的車輦,遠(yuǎn)遠(yuǎn)看見,嘆息說:“古人云:朝為行云,暮為行雨。今非云非雨,非朝非暮。”因此改薛靈蕓的名字為“夜來”。
?
這個故事的核心,是一個民間的美女被強(qiáng)行獲取,然后獻(xiàn)入宮中成為寵妃。因此,冒辟疆和他的那些友人,用此來類比影射董小宛,用意非常地明顯。
?
那么請大家注意,這個薛夜來的父親,叫“薛業(yè)”。而《紅樓夢》中秦可卿的父親,就叫“秦業(yè)”!還有薛夜來的母親為“陳氏”。我們來看張明弼的《冒姬董小宛傳》的開頭第一段:
?
董小宛,名白,一字青蓮,秦淮樂籍中奇女也。七、八歲,母陳氏教以書翰,輒了了。年十一、二,神姿艷發(fā),窈窕嬋娟,無出其右;至針神曲圣、食譜茶經(jīng),莫不精曉。
?
除了也稱董小宛為“針神”外,就特意點(diǎn)出董小宛的母親也是“陳氏”,。我相當(dāng)懷疑這個“陳氏”,其實(shí)是張明弼特意為了拿薛靈蕓來影射而故意寫的吧?
?
再來看魏文帝嘆息薛夜來時說的“朝為行云,暮為行雨”。這是引用“楚懷王游高唐,晝寢,夢遇巫山神女”的典故,以巫山神女來類比薛夜來。巫山神女是當(dāng)楚懷王“晝寢”時來的,因此魏文帝故意以“夜來”來相對。
?
而為何魏文帝要以巫山神女來比喻薛夜來呢?我想多半是因?yàn)槠涿质恰?strong>靈蕓”,是有仙靈之氣的云彩。
?
因此大家就明白為何湘云是“云散高唐”了吧?還有為什么湘云、妓女云兒的名字都有“云”?這是仿照魏文帝以巫山神女作比喻,間接影射很像薛夜來的董小宛。
?
說得這里,順便插一句。關(guān)于“蕓”字,我們又能聯(lián)系到《紅樓夢》中的賈蕓了。那兩盆白海棠花,不就是賈蕓送來的嗎?這當(dāng)然也是作者的特意設(shè)計。所有這些影射關(guān)系就是一張大網(wǎng),前后左右全部都連在一起的,越牽扯就越多。限于篇幅,這里暫時不能再扯遠(yuǎn)了。我們以后再詳細(xì)說這個賈蕓。
?
那么回到晴雯身上,她的“雯”字,其實(shí)也是云的意思!
?
雯,云文。——《廣韻》;
云成章曰雯?!都崱?/strong>
?
大家瞧瞧,作者的用意現(xiàn)在越來越清晰了。晴雯的名字也暗含了“云”的影射含義,再聯(lián)系到晴雯的早死,而且寶玉還隆而重之地寫了那么長的一篇《芙蓉女兒誄》來祭奠她。毫無疑問,晴雯跟湘云一樣,也是在影射董小宛!
?
這篇《芙蓉女兒誄》,大家有興趣的話,不妨仔細(xì)去看看。相信大家現(xiàn)在應(yīng)該能看出很多東西來了。
?
例如,說晴雯逝于“維太平不易之元:“太平”之世---即治世,這是指順治朝。秦可卿祭壇上寫的也是“奉天承運(yùn)太平之國”,是一樣的意思?!?strong>不易”---不容易,指順治朝實(shí)際并不太平,董小宛被強(qiáng)搶而走。跟秦可卿銘旌上寫的“奉天洪建兆年不易之朝”同樣是一樣的意思,指的是南明末代“永歷”朝不能真的永歷;
“蓉桂競芳之月”:芙蓉與桂花競相開放之月,就是陰歷八月。董鄂妃死于順治十七年陰歷八月十九日;
“無可奈何之日”:董小宛是可人兒??扇藘菏湃チ耍虼耸菬o“可”奈何。
?
又如說晴雯“自臨濁世,迄今凡十有六載”:這是暗示董小宛死去的年份的。“濁世”,其實(shí)并非指人降生于世,而是指滿清掌權(quán)后的天下。這是個污濁的世界。因此通行本就故意篡改為“人世”。那么從滿清1644年建朝起,至董鄂妃1660年死,剛好16年;
“而玉得于衾枕櫛沐之間,棲息宴游之夕,親昵狎褻”:“櫛沐風(fēng)雨”,原意指將士在外奔波勞苦。所以“玉得于衾枕櫛沐之間”這句,就是指董小宛在自己閨房被闖入的清兵所劫。然后說順治對她“親昵狎褻”,這就有別于冒辟疆的“不緣狎昵”。
?
接著寶玉又說他與晴雯“相與共處者,僅五年八月有畸”:大家注意,這一句是包含了重大的秘密!我們先來看湯若望在日記中記載順治搶奪董小宛時,說到的一個神秘人物:“順治皇帝對一位滿籍軍人之夫人,起了一種火熱愛戀,當(dāng)這一位軍人因此申斥他的夫人時,他竟被對于他這申斥有所聞知的天子,親手打了一個極怪異的耳摑。這位軍人于是乃因怨憤致死,或許竟是自殺而死?;实鬯旒磳⑦@位軍人底未亡人收入宮中,封為貴妃。”
?
董小宛被強(qiáng)搶后先是被獻(xiàn)給多爾袞。多爾袞死后,妻妾被其他皇親貴族瓜分。于是董小宛就歸屬于某“滿籍軍人”,最后再被順治從這人手中搶走。那么這個“滿籍軍人”是誰呢?根據(jù)鄧小軍、高陽等人的分析,這人很可能是順治的兄弟承澤親王碩塞。
?
這樣我們來算一下時間:碩塞死于1654年十二月初五。按湯若望的說法,他死后,順治馬上就收了董小宛入宮。那么十二月初五已經(jīng)很接近新年了。結(jié)合《紅樓夢》中說元春是正月初一生日這點(diǎn),很可能董小宛正式入宮的時間,就是碩塞死后的1655年的大年初一。這樣的話,從這個時間算起,一直到1660年八月十九日董鄂妃死,的的確確正好是“五年八月有畸”!十九日就是個奇數(shù)!這個時間長度,對應(yīng)得這么準(zhǔn)確,很難說是巧合。相信《紅樓夢》的作者,就是要特意影射這點(diǎn)的。這個“滿籍軍人”的身份疑團(tuán),我認(rèn)為是可以有定論了。
?
好了,再看回《芙蓉女兒誄》。里面還說她是“白帝宮中”的芙蓉女神(“白帝宮”意即清帝宮);說她“嫗媼咸仰惠德”(跟秦可卿一樣,情節(jié)中沒寫其賢德,卻偏稱其賢。與《影梅庵憶語》中描述董小宛的“咸感其惠”如出一轍);說她“檻外海棠預(yù)萎”(晴雯死時怡紅院的海棠先枯了一半,也以海棠比喻晴雯);說她“徒懸七夕之針”(用牛郎織女被王母強(qiáng)行拆散,織女被捉回天宮之典,影射董小宛被搶)等等。這些都完全跟影射董小宛對得上。
?
再特別先提一下里面的“捉迷屏后,蓮瓣無聲”、“宓妃迎于蘭渚”等句。這是我后文要單獨(dú)重點(diǎn)分析的,在此先按下不表。
?
所以這篇《芙蓉女兒誄》,其實(shí)就是作者用以影射董小宛的一篇重要文字。此外,在書中的其它地方,晴雯還被罵作“天天打扮的象個西施的樣子”、“真象個病西施了”、又是“釵軃鬢松,衫垂帶褪,有春睡捧心之遺風(fēng)”。這也同樣是拿西施和楊貴妃來比喻她。
?
最后我們再來研究一下晴雯名字的出處。
?
寶玉最貼身的兩大丫鬟,是襲人和晴雯。書中沒有交代晴雯的名字時怎么起的,但卻兩次明確寫了襲人名字的出處:是出自陸游的《村居書喜》中的“花氣襲人知驟暖”。作者把“驟”改為了“晝”。我們先來看原詩:
?
紅橋梅市曉山橫,白塔樊江春水生。
花氣襲人知驟暖,鵲聲穿樹喜新晴。
坊場酒賤貧猶醉,原野泥深老亦耕。
最喜先期官賦足,經(jīng)年無吏叩柴荊。
?
大家請注意看“花氣襲人知驟暖”的下聯(lián):“鵲聲穿樹喜新晴”。
?
其中的“新晴”,不就是指向晴雯的“晴”字嗎?要知道晴雯判詞中的“霽”字,就是雨后新晴的意思。
?
而且,這一句說是的喜鵲嘰嘰喳喳之聲穿樹而來。這又正好符合晴雯口齒伶俐的性格特點(diǎn)。更重要的是,喜鵲正好就是為牛郎織女七夕之會搭建鵲橋的喜鳥,這又跟七夕的典故呼應(yīng)上了。
?
所以顯然,晴雯的名字其實(shí)就出自“花氣襲人知驟暖”的下句。
?
好了,那么說到這里,我們就轉(zhuǎn)而來分析襲人。襲人和晴雯的名字,原來竟然是出自陸游同一聯(lián)詩的。這樣一來,我們就不得不思考,作者是否在暗示襲人與晴雯在影射含義上存在緊密的關(guān)聯(lián)?
?
說到襲人,大家的第一印象是什么?當(dāng)然是她的“賢”呀,她可是號稱“賢襲人”的!這跟董小宛的“賢”,難道僅是巧合嗎?
?
在書中的第十九回的回目中,襲人又被稱為“花解語”----這又是出自楊貴妃的典故:
?
明皇秋八月,太液池有千葉白蓮數(shù)枝盛開,帝與貴戚宴賞焉。左右皆嘆羨,久之,帝指貴妃示於左右曰:“爭如我解語花?”
?
對這個“花解語”,書中還有大段脂批:
?
“花解語”一段乃襲卿滿心滿意將玉兄為終身得靠,千妥萬當(dāng),故有是。余閱至此,余為襲卿一嘆。丁亥春?;僳?。
?
我們對照湘云《樂中悲》曲的“廝配得才貌仙郎,博得個地久天長,準(zhǔn)折得幼年時坎坷形狀。
終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這句,意思豈不是差不多嗎?
?
曲中的這個“才貌仙郎”,應(yīng)該指的就是順治皇帝。因?yàn)檫@句之前是“霽月光風(fēng)耀玉堂”,董小宛已經(jīng)是寵妃了,那她的夫君自然是皇帝了。而皇帝是天子嘛,說是“仙郎”也沒錯。
?
董小宛依傍上了皇帝這個最大的靠山,本來的確是“博得個地久天長”、“千妥萬當(dāng)”的了。可惜卻沒過幾年就一病身亡,也確實(shí)令人嘆息。
?
大家再來看看寫襲人是“花解語”的這一回書中,所發(fā)生的故事情節(jié)是什么呀?這回書,寫的就是襲人回家,探望母親家人,也即是省親了。而就在前一回書,剛剛就寫完了元春省親的情節(jié)!全書中所發(fā)生的這兩個省親,是在緊接著的兩回書中連著寫的。而且我們來對比一下襲人和元春回家見到家人時說的話:
?
襲人:“當(dāng)日原是你們沒飯吃,就剩我還值幾兩銀子,若不叫你們賣,沒有個看著老子娘餓死的理……這會子又贖我作什么?權(quán)當(dāng)我死了,再不必起贖我的念頭!”
?
元春:“當(dāng)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見人的去處,好容易今日回家,娘兒們一會,不說說笑笑,反倒哭起來。一會子我去了,又不知多早晚才來!”
?
兩人所說的話,無論在句子結(jié)構(gòu)上,還是意思上,都非常象。都是“當(dāng)日……”開頭,都是說自己被狠心送(賣)到深宅侯門。接著襲人說“若不……沒有個……”,元春對應(yīng)說“不……反倒……”,最后襲人說“再不必起贖我的念頭”,元春說“又不知多早晚才來”,都是很難再回家。還有,兩個人省親時也都特別寫到了她們的哭。
?
很明顯,作者通過一大一小兩個省親,讓襲人和元春在影射含義上有了很密切的關(guān)聯(lián)。
?
接著,我們再來看一下寶玉夢游太虛幻境那段情節(jié)。寶玉夢到跟仙女可卿云雨,醒來之后,就馬上就跟襲人來了一場“初試云雨情”。所以襲人就是仙女可卿在現(xiàn)實(shí)中的替代人物啊。這樣一來,襲人和可卿又產(chǎn)生了影射上的關(guān)聯(lián)了。
?
而襲人跟湘云的關(guān)聯(lián)就更密切了。襲人在服侍寶玉前就先服侍了湘云幾年的,兩人關(guān)系非常親密。因此綜上種種,襲人跟影射董小宛的可卿、元春、湘云、晴雯,都存在或明或暗的、比較特別的關(guān)聯(lián),所以襲人當(dāng)然也是在影射董小宛嘛!
?
那么寫到這里,其實(shí)我們應(yīng)該需要更新一下我們過往的一些比較根深蒂固的觀念了。
?
《紅樓夢》的核心主題到底是什么?還是影射明亡清興、滿漢之爭這類的歷史話題嗎?顯然就不是了呀。作者筆下的這么多重要的角色,竟然都是在影射董小宛,那么作者真正想寫的,當(dāng)然就是她嘛!
?
我之前就一直說,明亡清興的歷史,都是人盡皆知的史實(shí)。作者還花那么大功夫影射著玩干嘛?就像用精心雕琢的、異常精美的外盒層層包裹裝飾,結(jié)果最里面包著的,并非什么金玉,而是塊爛大街的石頭,這未免太浪費(fèi)了這美麗的包裝了!
?
當(dāng)然,影射明亡清興的內(nèi)容是有的,但那恐怕那也是為了要去影射整個的歷史背景,最終的目的,還是要?dú)w結(jié)到董小宛身上。關(guān)于這點(diǎn),大家在后文中會看到有相關(guān)的分析。
?
再一個說,也只有用董小宛作為最核心的線索,才能完美地把書中的人物情節(jié)串起來,搞明白作者想寫什么,書中人物、事件之間的許多奇奇怪怪的關(guān)系就都得到了合理的解析!
?
例如,我們再來看香菱這個人。
?
香菱可是看起來“竟有些象咱們東府里蓉大奶奶的品格兒”的,對吧?香菱也是自小失去(離開)父母的,這點(diǎn)跟可卿、湘云、晴雯、襲人等人一樣;香菱也是被人從一個富家公子手中搶了,然后帶到京城來的;她后來也是“釀成干血之癥,日漸羸瘦作燒,飲食懶進(jìn),請醫(yī)診視服藥亦不效驗(yàn)”(出自葵酉本后28回),跟可卿病情一樣。
?
還有,香菱的石榴裙臟了,要換襲人的石榴裙。襲人是“忙就開箱取了出來”。這不分明是取典武則天“開箱驗(yàn)取石榴裙”的典故嗎?這又是影射寵妃;香菱和寶玉斗草用的是“夫妻蕙”、“并蒂菱”,她的花簽詩也是“連理枝頭花正開”。而蔣玉菡暗示襲人命運(yùn)的那首酒令詩就是“燈花并頭結(jié)雙蕊”。
?
還有,香菱被和湘云并寫。第六十二回回目是“憨湘云醉眠芍藥裀 呆香菱情解石榴裙”,香菱學(xué)詩時也被調(diào)侃為“呆香菱之心苦,瘋湘云之話多”。香菱的詩有“一片砧敲千里白”,其中就暗含“董白”的名字?!?strong>一片”、“千里”指“董”姓,“白”字直接寫出,另外砧敲的聲音是“咚咚”聲,也暗示“董”字。
?
香菱原名“甄英蓮”,判詞是“根并荷花一莖香”,都是跟“蓮花”有關(guān)。而“香菱”這個名字,以及她姓“甄”,其實(shí)又跟《芙蓉女兒誄》說晴雯的“蓮瓣無聲”、“宓妃”,有著一樣含義(這兩點(diǎn)同樣等后文再細(xì)說)。
?
好了,僅根據(jù)上面的幾點(diǎn)簡單分析,我們應(yīng)該也能看得出來,香菱也是在影射董小宛。
?
那么除了上面說到的這么多人外,還有誰在影射董小宛嗎?大家不要忘了全書的兩個女主角:林黛玉和薛寶釵。
?
要知道“晴為黛影,襲乃釵副”,副角色都是在影射董小宛呢,主角色怎么可能無關(guān)嘛?所以我們就能明白,為何書中就把黛玉比作趙飛燕,把寶釵比作楊貴妃?為何太虛幻境的仙女可卿,既象黛玉,又像寶釵?還有,為什么說“釵玉名雖兩個,人卻一身”?我相信最后這個很多人都關(guān)注的問題,現(xiàn)在應(yīng)該有答案了。
?
如果大家還不信的話,請看看最能代表兩人影射含義的花簽詩:
?
黛玉的是“莫怨東風(fēng)當(dāng)自嗟”。這句詩出自哪里呢?就是出自歐陽修的《明妃曲和王介甫作》。這是寫昭君的詩!不用多解析了吧?用被強(qiáng)迫嫁給胡人皇帝的四大美人之一,來比喻董小宛,非常適合。這句的前一句是“紅顏勝人多薄命”,因此黛玉主要側(cè)重影射董小宛紅顏薄命的一面。
?
寶釵的是“任是無情也動人”,這句的前句是“若教解語應(yīng)傾國”。因此這是側(cè)重影射董小宛“解語花”的一面,也即她的賢惠和善解人意。因此寶釵的判詞就是“可嘆停機(jī)德”嘛。
?
當(dāng)然,必需要說清楚的是,林、薛兩人,應(yīng)該是各有一部分在參與影射董小宛,并非全部。例如黛玉有相當(dāng)一部分在影射徐燦,寶釵有一部分在影射其她后妃。包括其她人也是如此。
?
作者的設(shè)計應(yīng)該是這樣的:他把董小宛的在各個方面的特點(diǎn)分拆開來,然后分別安插到書中的不同人物身上。通過這么多人的演繹,完整地重現(xiàn)董小宛的人物形象和經(jīng)歷。
?
例如,她出生在蘇州,就對應(yīng)于黛玉和香菱;被從江南擄走來到京都,亦是對應(yīng)于香菱;她的寵妃身份,對應(yīng)于元春和晴雯(晴雯的代表場景“撕扇子作千金一笑”,可類比褒姒的“烽火戲諸侯”、楊貴妃的“紅塵一騎妃子笑”);她的滿清妃子身份,對應(yīng)于寶釵;她的賢德,對應(yīng)于襲人和寶釵;她的才藝,對應(yīng)湘云和晴雯;她的死和葬禮,對應(yīng)于秦可卿,等等。
?
還有,通過這些人之間的明爭暗斗,顯然作者還要著重體現(xiàn)順治后宮的妃子間的那些宮斗劇情。董鄂妃很可能是被迫而死!這個話題我以后再專門來說。
?
好了,那么最后,我再來說說董小宛的第三任丈夫--承澤親王碩塞這個人。這個人在書中也是有影射的!影射他的人,就是馮紫英!
?
書中,馮紫英出場的主要情節(jié)。就是他跟寶玉等人一起喝酒行令的那一段。前文已經(jīng)說過,作者設(shè)計馮紫英的父親是神武將軍馮唐,目的是要關(guān)聯(lián)歷史上的那個馮唐的兒子馮遂。是馮遂告訴了司馬遷關(guān)于趙國的趙悼娼后的歷史。借此,作者帶出到董小宛是個“娼后”的這層含義。同時,這場聚會上還特意安排一個妓女身份的重要人物云兒,這也跟影射董小宛的身份相關(guān)。
?
那這段情節(jié),當(dāng)然就跟影射董小宛密切相關(guān)。具體怎么個相關(guān)法呢?我們來看看,參與酒席的有四個男人,分別是寶玉、薛蟠、馮紫英、蔣玉菡。那么對應(yīng)于董小宛,她的一生也是經(jīng)歷了四個男人的,這四個男人分別是順治、多爾袞、碩塞、冒辟疆。
?
然后,書中酒席上四個人所行的“女兒令”,說的恰恰又是關(guān)于每個人的婚姻。所以我們很自然能夠假設(shè),在酒席行令這個情節(jié)中,這四個男人,分別在影射董小宛的四任丈夫。
?
從這個角度來看的話,大家就會發(fā)現(xiàn),這四人的身份,真的太切合其影射的現(xiàn)實(shí)中人物了。寶玉自然是影射順治皇帝。薛蟠,他是搶了香菱來到京城的,所以是影射多爾袞。蔣玉菡,是平民身份,他的婚姻也最幸福,因此他應(yīng)該影射冒辟疆。而剩下的最神秘的馮紫英,他在書中是貴族武將的身份。那么他所影射的,就應(yīng)該是碩塞!因?yàn)榇T塞就是個常年統(tǒng)兵南征北戰(zhàn)的武將。
?
大家記得嗎?湯若望日記中,那個滿籍軍人被順治“打了一個極怪異的耳摑”。那么在馮紫英的首度正面出場時,就是講他“面上有些青傷”,說是“教兔鶻捎一翅膀”,又是什么“大不幸之中又大幸”,這才引出了后來的這場酒席。也就是說后來所有事情的源頭,就是馮紫英“面上”的“青傷”。很顯然嘛,這個影射的就是順治的那記耳摑。
?
那么這個馮紫英,他的女兒令最神秘。因?yàn)闀型耆珱]有明寫、甚至沒有暗示他后來的妻子到底是誰?有的人猜測是湘云,但這并沒有文字上的證據(jù)。不管是前80回,還是葵酉本的后28回,都沒有只言片語顯示馮紫英妻子的身份。
?
大家可以對比一下其他人的女兒令,都是說的非常清晰明白的,甚至直接就是書中情節(jié)。如寶玉說的是寶釵,說她獨(dú)守空閨,化妝打秋千勾引賈雨村,這是后28回中明文寫的情節(jié),是直接對應(yīng)的。蔣玉涵說的襲人也是這樣,還更是用“花氣襲人知晝暖”指明是她。
?
薛蟠的也是。他說的是夏金桂,粗看可能不太好懂,但其實(shí)也不難猜。如他說“嫁了個男人是烏龜”,這是指薛蟠在夏金桂面前就是個縮頭烏龜,極其懼內(nèi)。夏金桂還勾引其他男人,讓薛蟠戴綠帽。他說的“繡房攛出個大馬猴”,實(shí)指夏金桂實(shí)在是個母猴子。語出《法言義疏》:“母猴者,名也。史記謂之沐猴,今呼馬猴,聲皆相近也”。所以這同時也是罵夏金桂“沐猴而冠”。還有他的“哼哼韻”,指夏金桂就像蚊子、蒼蠅般討厭,整天吵吵鬧鬧讓人心煩。
?
那么為何作者卻是偏偏唯獨(dú)不寫馮紫英的妻子是誰?我認(rèn)為又是作者的故意而為之?,F(xiàn)實(shí)中碩塞被順治搶了老婆,還有董鄂妃的身份,都是滿清要極力隱瞞的秘密,同時也是《紅樓夢》中最著力去影射的秘密。作者要通過這種極明白與極神秘的對比,來突出馮紫英的隱秘,讓讀者要注意去解讀。
?
所以馮紫英的酒令,是隱藏了很多秘密的。下面我們就重點(diǎn)來解讀。
?
第一句“女兒悲,兒夫染病在垂危”:“夫”說的就是碩塞,說他“垂危”將死,這個沒什么問題?!?strong>兒”說的是誰呢?應(yīng)該不會說董鄂妃跟順治的那個夭折了的兒子。因?yàn)楝F(xiàn)在馮紫英在代言碩塞,碩塞不可能去說自己死后的事情。那么這個“兒”,我們到后面第三句再說。
?
第二句“女兒愁,大風(fēng)吹倒梳妝樓”,這句不容易解。用詞既非常普通,書中又沒有相關(guān)情節(jié)可參考。直到最后我終于明白,這解析還是得從典故中來。其取典,就是書中多次提到的西晉富翁石崇和其愛妾綠珠的故事!原來石崇不僅建造了有名的金谷園,還在南皮為綠珠建了梳妝樓,名為崇倚樓。后來,趙王強(qiáng)搶綠珠,石崇被殺。石崇死前對綠珠說:“我現(xiàn)在因?yàn)槟愣@罪??!”綠珠于是從梳妝樓上跳樓而死。那么大家要注意,作者用這個典故的目的,主要并非以綠珠比喻董小宛,而是以石崇比喻碩塞。作者想表達(dá)的是石崇的那句話:“我現(xiàn)在因?yàn)槟愣@罪?。 ?/p>
?
那么綠珠是墜樓而死,并非樓倒了。為何作者寫的卻是“大風(fēng)吹倒梳妝樓”呢?這應(yīng)是借用房玄齡評價此事的寫作手法:“至于金谷含悲,吹樓將墜,所謂高蟬處乎輕陰,不知螳螂良襲其后也”。房玄齡說金谷園也仿佛飽含悲痛、梳妝樓也仿佛被大風(fēng)吹得即將墜倒,用以象征石崇一家的劫難。馮紫英的這句酒令用的也是這種象征手法。
?
第三句“女兒喜,頭胎養(yǎng)了雙生子”,這句就很有意思了。我們結(jié)合第一句的“兒”字,難道董小宛和碩塞是生了孩子了嗎?而且還是雙生子?要知道,董小宛跟冒辟疆沒有孩子,跟多爾袞也沒孩子(多爾袞很可能無法生育),如果跟碩塞有孩子的話,那真的就是頭胎。
?
關(guān)于這點(diǎn),下面重點(diǎn)來了。順治在《端敬皇后行狀》中提到:“后嘗育承澤王女二人、安王女一人于宮中,朝夕鞠撫,慈愛不啻所生”。這里面的“承澤王”,指的就是承澤親王碩塞!順治還說她“慈愛不啻所生”!這是不是順治為了寵愛董小宛,連她的親生女兒也讓接進(jìn)宮來撫養(yǎng)了呢?
?
不過這“王女二人”,未必就是這雙胞胎。因?yàn)槭妨嫌涊d,在1660年(也是董鄂妃死的那年),順治收養(yǎng)的其中一個碩塞的女兒,被封為和碩和順公主,大婚出嫁。她的出生年是1648年,到1660年剛好13歲出嫁。而多爾袞1650年才死,1648年的時候董小宛按道理不會生出碩塞的孩子。
?
所以很可能,“兒夫染病在垂危”中的“兒”,說的是董小宛的雙生子中,有一個在早年就夭折了。后來入宮的“王女二人”,應(yīng)是董的另一個女兒以及碩塞另一個福晉生的那個和順公主。
?
所以我們看秦可卿死時,不就是有“瑞珠”、“寶珠”兩丫鬟嗎?其中瑞珠也是死了。另一個寶珠也被認(rèn)作義女,“賈珍喜之不盡,即時傳下,從此皆呼寶珠為小姐”。這丫鬟名字中有“寶”字,這可是跟寶玉同用一個字,說明這丫鬟的真實(shí)身份是很高貴的。
?
最后一句“女兒樂,私向花園掏蟋蟀”:這句中恐怕就是為了指出碩塞的名字。“蟋蟀”的發(fā)音,跟“碩塞”非常接近。有可能董小宛曾經(jīng)有過跟碩塞在某花園私自相會的情節(jié),所以其后才會被碩塞所得。
?
好了,分析完詩,再看馮紫英唱的曲,這基本不用怎么解析,就是說董小宛是個“可人”,碩塞很寵愛她。
?
這里順便說一下,酒席中的四個人所說的酒令,其中前四句詩說的是女方,而后面所唱的曲,說的是男方對女方的感情或態(tài)度。
?
故此大家要明白,寶玉的那首《紅豆曲》,其實(shí)說的并非黛玉,也不是寶釵,而是順治皇帝!是描寫順治皇帝在董鄂妃死后,對她的無限思念的!所以為什么要說“滴不盡……”、“開不完……”?這是暗示順治皇帝沒有死,而是出家了!他在以后的漫長出家歲月中,孤獨(dú)地、無盡地思念著董小宛。因此大家也看到,《紅樓夢》中寶玉后來就是出家了的。
?
還有寶玉唱的那句“照不見菱花鏡里形容瘦”。為什么“照不見”?因?yàn)樵瓉碚樟饣ㄧR的美人已經(jīng)不在了,自然鏡里就再也照不到人了。這是取馬致遠(yuǎn)雜劇《破幽夢孤雁漢宮秋》中的意境。劇中第三折〔殿前歡〕有“我委實(shí)怕宮車再過青苔巷,猛到椒房,那一會想菱花鏡里妝,風(fēng)流相,兜的又橫心上”。這里面的菱花鏡是指昭君用的鏡臺。漢元帝回宮,只見空空的菱花鏡而美人已不在,不禁見景生情。
?
好了,說回馮紫英的酒令。他結(jié)令時說的是“雞聲茅店月”。這是出自溫庭筠的《商山早行》,這是描寫人在旅途之中的失意和無奈,以及思念家鄉(xiāng)情感的名篇。那么馮紫英說這句詩,是什么意思呢?
?
乍看起來,溫庭筠和董小宛兩人風(fēng)馬牛不相及,馮紫英這結(jié)令詩說得莫名其妙。那么我們不妨研究一下溫庭鈞這個人有什么典故。
?
《商山早行》是溫庭筠途經(jīng)商山時所寫,他這時是從長安去襄陽,入幕山南東道節(jié)度使徐商。但徐商這時已經(jīng)回長安了。于是溫庭筠繼續(xù)南下,在江淮一帶混日子。這期間發(fā)生了一件有名的事件。溫庭筠在揚(yáng)州時,有一天跟朋友混完妓院,也許喝酒喝高了,晚上違反了宵禁令,被巡夜的官兵捉住。酒醉之下起了沖突,結(jié)果被關(guān)起來大大折辱了一番。史上記載他被“敗面折齒”。
?
看到這里,大家是不是就恍然大悟了?原來又是被打耳光之事!那么此事之后,溫庭筠相當(dāng)不忿,他專門寫了一篇《上裴相公啟》,向當(dāng)朝大員伸冤,希望平反此事,處罰那個折辱他的官兵。不過這伸冤沒能成功,反而在史上留下笑談。溫庭筠也因此事更加混的不好,兩三年后就病死了。
?
所以,馮紫英說的這句“雞聲茅店月”的用意,就是再次影射被順治打耳光的事情,同時更重要的,他是要表達(dá)伸冤之意!
?
好了,本篇就先到這里,下篇再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