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爆肝1年半做的“新海誠”式動畫,折服了新海誠本人


本文首發(fā)于公眾號 情報姬
轉載事宜請后臺詢問哦
文丨菜包 審核丨春辭
排版丨絡牙

正因為同樣身處動畫制作的前線,他們才從新海誠身上看到了無數(shù)在底層爬行、默默無聞的動畫人的影子,還看到了凝聚于在漫長夢想路上匍匐前進的動畫人心中,那微小、搖曳卻依舊燃燒的火光。

2022年年初,一個0粉絲的新賬號,在B站MAD區(qū)唐突上傳了一條時長兩分多鐘的短片。
第一天,和絕大多數(shù)新人UP主的遭遇一樣,視頻石投大海,無人問津。
第二天,逐漸有熱心觀眾發(fā)現(xiàn)了這個視頻,三連與評論逐步攀升,讓運營也注意到這個短片似乎被投到了錯誤的分區(qū)。于是,它被移到了綜合區(qū)。
第三天,在綜合區(qū),視頻播放暴增近百萬,圈粉三萬,直沖熱門榜,甚至連新海誠本人都下場點贊。

這則短片,就是來自UP主@SEVENA-東澤的《我們仍未知曉的天空之藍》——一則以3D形式致敬并還原新海誠作品名場景的CG動畫。

《我們仍未知曉的天空之藍》,并非只是個用模仿的風格把原片剪輯拼接而成的簡單“致敬”,而是融入作者的思考后,從頭到尾徹底將新海誠作品從2D動畫一筆一劃再創(chuàng)作成3D動畫的“升維打擊”,好比立體版的“新海誠游樂場”。
我們很榮幸能夠和兩位動畫人聊聊。

當談到被新海誠翻牌時,除了長達一年半的努力終于被致敬的偶像所見證帶來的感動與飄然之外,短片的兩位制作人——那七與東澤,還看到了凝聚于在漫長夢想路上匍匐前進的動畫人心中,那微小、搖曳卻依舊燃燒的火光。
他們從新海誠身上看到的,并非僅是那些華麗、透明、比真實更真實的景色,和傷痛青春般的BOY MEETS GIRL故事表層——而正因為同樣身處動畫制作的前線,他們才從新海誠身上看到了無數(shù)在底層爬行、默默無聞的動畫人的影子。

他們說,二十年前,新海誠還在我們這個年紀的時候,也曾對現(xiàn)狀感到懷疑和羈梏。但他和眾多毅然投身動畫行業(yè)的戰(zhàn)士們一樣——決定從安逸的環(huán)境中“獨立”出來,以獨立動畫人的身份從零開始,向上攀爬,就像所有至今仍投身動畫行業(yè)的年輕人一樣。
這份親切感,獨屬于市井動畫人的共鳴。
而新海誠會如此熱情回應這則視頻,也許正是在這則中國動畫人制作的致敬短片中,看到了曾經青澀卻勇往直前的自己吧。

? 現(xiàn)實一年半,成片兩分半??
短片的片名《我們仍未知曉的天空之藍》,融合了《未聞花名》與《知曉天空之藍的人們啊》兩部作品的名字。而恰好,這兩部動畫展現(xiàn)的綠意、鄉(xiāng)野、透明的色彩風格,都與新海誠作品的色調有著相當?shù)囊恢滦浴?/p>
東澤與那七選取了《云之彼端、約束之地》《秒速五厘米》《言葉之庭》《你的名字》《天氣之子》等作品里幾個相當具有辨識度的名場景進行“重制”。他們認為,畢竟這是一次對2D作品的3D化,那么就盡可能把只有在3D中才能體現(xiàn)出來的“寫實感”貫徹到底。
例如,讓人胃痛了整個青春的攔路火車:

其中,列車駛過櫻花被沖散飛速亂舞,鐵軌摩擦激起的砂石塵土,受風壓影響晃動的雜草,都是在秒五的原片沒有刻意體現(xiàn)出來的基礎上,為了盡可能“寫實”而刻畫出的獨屬于3D動畫的動態(tài)細節(jié)。
又例如,讓整個城市瞬間放晴的瞬間:

為了更貼近現(xiàn)實中的光影規(guī)律,相較帶有淡綠濾鏡般的原片,UP主東澤與那七加強了凸顯光與影差別的畫面對比度,讓明暗變化在3D表現(xiàn)下更為突出、細膩。你能分得清哪個是原片嗎?
再例如,鞋匠少年與OL花澤香菜相遇的某個亭外:


比起原片那顯得陰暗的濕熱色調,他們加強了陽光的存在感,讓雨水的波紋運動更富有生活氣息。
亦或是,雨霧中朦朧且忙碌的城市:


UP主加強了柏油馬路光線的漫反射表現(xiàn),凸顯了雨水浸潤地表的潮濕感,并且反復調試水滴彈起的運動模組,試圖契合原片中雨露激蕩的淅淅瀝瀝感,讓成片的觀感更接近我們日常所見。


顯然,在試圖精妙還原并致敬新海誠風格的同時,他們也在原片基礎上融入了許多自己的風格與想法。
就像這些完美詮釋了“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的動靜結合場景:


這些都是新海誠原片中并無刻畫的細節(jié)。而UP主通過對環(huán)境和背景音的解析,運用想象力構思編排了更多畫面元素,將本在二次元中才能體現(xiàn)的意境升華到了契合現(xiàn)實世界感官的層面上??梢哉f,這些功夫并不比“原創(chuàng)”的難度低。

“在天氣之子里逛杭州”??
在用各種方式致敬新海誠的同時,兩人還將自己對現(xiàn)實生活的感悟,用相當接地氣的方式融入了短片中。
像是片中的陽菜所處的房間其實出自《你的名字》,但房間的置物架上擺放的卻是東澤與那七的個人興趣:

又或是在一閃而過的列車背后悄悄暴露的中式點心店:

以及埋藏在林立高樓背景中的中國網絡文化梗:

當然,除去這些讓人會心一笑的小彩蛋外,短片中甚至還悄悄塞了狗糧——

許多觀眾都注意到,短片中的陽菜胸口上方似乎寫著一串黑色的字母,許多人都在猜這到底是寫的是什么。我們好奇地向兩位問到這個東西,但他們的回答讓我們驚掉下巴——
東澤說,上面寫的是一串法語,大意是“我愛你”。
是的,東澤與那七,兩位動畫人是情侶。那七有過在法國留學的經歷,所以這串“密文”實際上是只有兩人才懂的“情話”。兩人恰好也是在短片制作過程中相識相知走到一起的,所以這部凝聚了兩人近一年半心血的短片,當然也是兩人具有特殊意義的紀念品。有著相同興趣愛好,且愿意共同為彼此的夢想奉獻力量的兩位動畫人,可謂是難得的佳話了。

? 包著“新海誠皮”的中國動畫行業(yè)縮影??
除了這些富有生活氣息的彩蛋外,兩人其實也將自己對于中國動畫行業(yè)現(xiàn)狀的一些宏觀思考融進了《天空之藍》中。
那七是一名分鏡師,她有著硬核的科班美術背景,而在法國的相關留學經歷讓她能夠更加客觀地審視中國動畫行業(yè)的情況;東澤是一名三維設計師,和大多數(shù)商業(yè)化公司情況一樣,他也在無數(shù)的甲乙方夾縫間感受到火花的漸熄。兩人的生活經驗互補,最終催生出一些有別于當前“大勢所趨”的動畫哲學。

這種哲學,有一部分體現(xiàn)在《天空之藍》中近乎用猛勁去實現(xiàn)的“寫實感”中。
如果觀眾稍微仔細觀看,就會發(fā)現(xiàn)片中兩位角色的寫實近乎達到了“超乎必要”的程度。例如,女主角陽菜的建模上,除了極為清晰可見的皮膚紋理與毛孔顆粒外,我們甚至還能看到她肩膀、手背乃至膝蓋上都出現(xiàn)了痣、紅斑或者像被蚊子叮過的小包。還有男主角臉頰的汗珠,瞳孔的顫抖,這些都是一般國內3D動畫很少會去刻畫的人體“體征”,似乎顯得“過于寫實”了。

對于一般觀眾而言,人物寫實過頭甚至可能會讓人產生反感。畢竟大多數(shù)觀眾在動畫中追求的都是美麗的、無暇的人物,而非與現(xiàn)實無異的人。為何要把兩位角色做得如此“逼真”呢?
其實,縱觀世界動畫發(fā)展史,這個問題有些類似于“西方美學”和“東方美學”的風格傾向差異。比如說,西方動畫游戲常常將雀斑當成一種體現(xiàn)角色美感的屬性。也就是說,西方作品會非常樂于去表現(xiàn)不同的人體體征所展現(xiàn)的個性元素。盡管這種表現(xiàn)在當今已經有點“矯枉過正”,達到了“政治正確”的地步。

而在東方美學中,尤其是具體到動畫領域時,角色的美感體現(xiàn),幾乎存在著一個共同標準。如果是看過大部分市面上國產3D動畫的觀眾,也許能體會到這種比較統(tǒng)一的審美范式在處處發(fā)揮作用。這種標準,給動畫制作提供了一種產業(yè)化的思路,但在“真實感”的塑造上難免有所欠缺。這種真實感的欠缺,一定程度上也成為了兩位動畫人在致敬新海誠中抒發(fā)表達欲的一種潛在桎梏。
所以,他們認為,既然已經決定將2D的新海誠世界做成3D,那就不能單單只把角色留在2D世界里。3D世界的美,本就該是五彩斑斕的。他們想讓角色也盡可能有真實的生活感,成為真實的人——哪怕僅有短短的兩分鐘。
這短短的兩分鐘視頻耗費了他們一年半的時間,而其中近半年,都被用于將角色細節(jié)打磨得趨近真實。

不過,聊到寫實,另一個問題隨之而來。盡管人物外觀做到了寫實,但我們也能在成片中看到,女主角陽菜的睜眼也好,男主角帆高的奔跑也好,這些動作戲似乎都存在一個目前橫亙于國內動畫行業(yè)的通病——動作太“輕飄飄”了。
不僅是這些獨立的小規(guī)格成品,一些國內成熟動畫商業(yè)大作中也有這種問題:即使場景建模再精細、貼圖再逼真,只要人物一動,觀眾就會出戲。

實際上,這是一個相當復雜的問題,不僅是技術層面上的復雜,而是中國動畫行業(yè)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與當前國產動畫市場情況共同造就的復雜。
舉例來說,在歐美攻讀動畫領域的人才除需要掌握美術與軟件技術外,還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學習“表演”。所謂的表演,指的就是如何展現(xiàn)角色的情緒、神態(tài)、以及肢體語言、動作乃至身體重心等等較為綜合的內容。
有一種說法是,優(yōu)秀的動畫師也是優(yōu)秀的表演師,他們需要了解肢體運作的規(guī)律,熟稔自然界對人體的反饋,明白不同情緒下人物內在與外在的具象。其中,對人體重心的拿捏,也屬于表演的一環(huán)。拿捏好人物的重心,對降低角色動作的僵硬感有重大作用。

通常,在西方接受培訓的動畫師需要經歷長達三到四年的學習,才會上一線工作。
放眼國內,動畫行業(yè)仍處于方興未艾階段,在各種領域尚有相當大的進步空間。
目前我們能看到的是,短平快的動畫市場,決定了作品迭代的速度和頻率。這要求動畫師可能僅經過一年甚至半年的培訓,就得上第一線參與動畫制作。而動畫人才的適才行業(yè)較為多樣,純動畫行業(yè)的人才競爭相當激烈。
如今,仍有許追夢動畫人在掌握軟件技術后,都在用自學的方式提升自己,了解技術之外更進一步的細節(jié),不斷磨練對人體的理解,希望作品能更接近那些富有表演質感的動畫,縮短與歐美成熟動畫產業(yè)之間的硬距離。
負責軟件技術的東澤也說,實際上人物與動作確實是他們的短板。不過,畢竟是為了致敬新海誠,如果男女主角不出來露個臉實在是有點太遜了。于是他們刻意挑戰(zhàn)自己不熟悉的角色特寫,為此花了好幾個月去補充了幾幕展現(xiàn)男女主的表情神態(tài)的場景。弄“拙”成“巧”的是,這些場景在特寫、慢鏡頭等效果的加持下,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掩蓋了角色動作的缺憾,從結果上做到了“揚長避短”。

盡管如此,他們也希望能一步一個腳印,在這個臃腫卻空泛的大環(huán)境下,用自己的想法做出一些不一樣的東西。

? 動畫人的骨頭??
東澤和那七都有本職工作。他們都是晚上下班回家后,才能抽出時間為自己的夢想肝上那么一段。在疲憊的壓抑中,似乎只有把大腦丟進新海誠的世界中,才能重新體會到自己身為創(chuàng)作者的激情。
因此,他們得知新海誠回復后,興高采烈,立馬跑到推上向新海誠回復了這么一段內容。

他們將新海誠稱為“前輩”。
是的,他們在新海誠身上看到的,不僅僅是作品的絢麗,更多是同為“動畫人”的拼搏、匠心與傲骨。
更為難得可貴的是,在當今時代,被稱為互聯(lián)網的核心精神之一的“共享精神”逐漸被蓬勃爆發(fā)的商業(yè)化擠壓的環(huán)境中,東澤與那七并不吝嗇共享自己的畢生所學。他們打算把《天空之藍》關鍵場景工程文件向所有志愿投身動畫愛好者們公開,而且接下來也會持續(xù)在B站與公眾號更新動畫制作教程,繼續(xù)用自己的力量照亮更多人的前行之路。

在中國,他們用一年半的時間,將對新海誠的所有理解,融入到了短短的兩分鐘里。
接下來,他們將用無數(shù)個兩分鐘,把自己對于中國動畫的全部理解,盡數(shù)塞入汽笛已長長鳴響的洶涌船潮中。前方,無數(shù)船只滿載夢想,航行在國產動畫的大洋之上。

hi,這里是情報姬~?
想更早看到編輯們的文章,可以wx關注下我的公號
這對我來說很重要,筆芯~

往期精彩,點擊可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