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中國文人1
《品中國文人(1)》 劉小川 181個筆記 ◆ 屈原(戰(zhàn)國 約前340—278) >> 繁華的背后卻潛伏著危機。 >> 屈原是洞察危機的先知。 >> 屈原出身王室貴族,祖上曾有莫大的榮光?!峨x騷》開篇就說:“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 家道中落,于是讀書蓄志。 >> 。古人注重相貌,除了悅目之外,還認為相貌的背后潛伏著命運 >> 侍讀不單是陪讀,也含有帝王師的意思,是古代知識分子的最佳位置之一 >> 熊槐的年齡和屈原相近。莊子后來描繪他:“形尊而嚴,其于罪也,無赦如虎?!? >> 和平共處并不是大勢所趨,恰好相反,弱肉強食才是逼到眼前的現(xiàn)實 >> 屈原初入朝廷,可謂一帆風(fēng)順。學(xué)識好,口才好,儀表堂堂,即將登上王位的熊槐視他如手足。 >> 屈原“與王圖議國事”。政治家的大事,不外乎對內(nèi)和對外,屈原于二者,都有明確的主張。 >> 他是聯(lián)齊抗秦派,敵友分明,目光長遠,而且始終如一。 >> 目光長遠的人,才能夠始終如一。而鼠目寸光之輩,注定要朝三暮四,即使他不是小人,是庸人,他也一定會瞻前顧后東張西望的。 >> 可惜,能嗅出危險的人,總是太少。 >> 變法涉及政治、軍事、經(jīng)濟,是全方位的,一旦推行,就不是和風(fēng)細雨。 >> 貴族領(lǐng)主的驕奢淫逸是常態(tài),故步自封成宿命。銳意革新的人,必成眾矢之的:當(dāng)初弄死了一個吳起,現(xiàn)在又來了一個屈原。 >> 司馬遷寫《史記》慣用《春秋》筆法,寓褒貶于冷靜而簡潔的敘述中。這個歷史細節(jié)對屈原、對楚國將產(chǎn)生重大影響。司馬遷寥寥數(shù)語,揭示了屈原與貴族舊勢力的尖銳對立。 >> 形勢對主張變法抗秦的大臣不利了。而上官說屈原居功自傲:“每一令出,平伐(自夸)其功?!鼻屑芷D難。 >> ?!巴跖枨??!? >> 這個戲劇性的事件鬧了一年多,結(jié)果是屈原遭貶,降為三閭大夫,掌管宗社之事。 >> 醞釀多年的變法圖強,終成泡影 >> 屈原受點閑氣不要緊,他牽腸掛肚的,是郢都,是懷王,是楚國富饒的五千里江山。 >> 他的憂憤之廣,牢騷之甚,有如連日大暴雨,傾入長達三百七十多句的《離騷》。 >> 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 >> 臣僚無數(shù)的君王,能輕而易舉地辨明是非么? >> 他是有遠見的政治家,不諳權(quán)謀術(shù)。他不退縮,不迂回,不妥協(xié),所以他是屈原。他把政治的理想方向,保存在文化的基因之中。 >> 讒言之所以能夠流行,說明它有著廣泛的基礎(chǔ)。 >> 懷王又懷念屈原了,急召屈原回郢都,讓他出使齊國。 >> “屈原為楚,東使于齊,以結(jié)強黨。” >> 作為聯(lián)齊派的中堅人物,屈原此番東山再起,車駕向東千里,又是春風(fēng)撲面躊躇滿志了。 >> 他登泰山臨渤海,拜謁禮教之鄉(xiāng),偉岸的身影豪放而又瀟灑。 >> 張儀的騙局,得自他的超前意識:一般人講誠信,口頭承諾不亞于白紙黑字的協(xié)定??墒菑垉x這種人,好像生下來就不講什么規(guī)矩。他當(dāng)年在楚國偷玉器,還算小偷,這回卻是大偷:偷梁換柱,令齊楚反目,為秦軍贏得了喘息之機。 >> 張儀的厲害是兩方面的:既能撥大算盤,又能撥小算盤;騙了你一回,再騙你第二回。 >> 小人的眼睛,瞅時機是第一流的。 >> 開端性的詩人,開端性地被流放。 >> 余固知謇謇之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指九天以為正兮,夫唯靈修之故也!初既與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余既不難夫離別兮,傷靈修之?dāng)?shù)化!” >> 孔子說:君子群而不黨。 >> “蘭芷變而不芳兮,荃蕙化而為茅。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為此蕭艾也!” >> 香草,雜草,毒草,長期共存, >> 人類自有政治的那一天起,從未出現(xiàn)過屈原的理想局面:鋪天蓋地全是香草。所謂政通人和,所謂國泰民安,無非是香草活得并不郁悶,正氣能壓倒邪氣罷了。 >> 楚懷王擅長騎墻術(shù),他的臣子就學(xué)會了見風(fēng)使舵。執(zhí)拗的屈原能不孤單么?他可不懂得什么“大隱隱于朝”…… >> 三十年騎墻,已成“騎勢”,楚懷王下不來了。屈原勸他別去,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臣子遭貶黜受冷落無所謂的,對君王,仍是一片忠心。 >> 所謂軟蛋發(fā)狠,要硬給天下人看。 >> 囚秦時他變得堅強,拒絕割讓楚國的城池以換取平安。 >> 他和這位君王,打了幾十年的交道,恩怨糾纏,欲說還休。中國古代文人和君王的一言難盡的關(guān)系,這是一個先例。 >> 墻倒眾人推,政壇為甚。何況這堵老墻,早已失掉根基,輕輕一推它就倒了,倒向民間,倒向荒野,倒向草根階層。 >> 屈子徘徊洞庭湖長達十年。 >> 胸中時有風(fēng)暴,怎能安度晚年? >> 身心趨于一致,似乎惟有踉踉蹌蹌。思緒心緒亂如麻,由其內(nèi)在的動力,漸漸化為詩歌的節(jié)奏。楚聲、楚語、楚地、楚物、楚俗……他是地道的地域性詩人,天地人神鬼渾然一體。 >> “雖九死其猶未悔”,為誰死而無怨呢?既為君王,亦為天下蒼生:“怨靈修之浩蕩兮,終不察乎民心。” >> 屈子的《天問》成于洞庭湖畔,一百七十多個發(fā)問,連珠炮似的射向天空。思之深問之廣,后人不復(fù)望其項背。 >> 他的追問,他的因追問而展開的廣闊視野,和老子、莊子異曲同工??上н@條路,漸漸的荊棘叢生,難以辨認。高度無人企及,人們就說它虛無縹緲。 >> 煙波浩淼 >> 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 >> 語言的盡頭即是生命的盡頭…… >> 詩人此時心境,淡如秋天之云,滔滔辯才,已隨滔滔江水而去。 >> 他吃得不錯,睡得亦香。憂心如焚已成往事?!前。麖膩頉]有如此的平靜過。夜來觀星斗,白日看大江。他選擇日期。 >> 屈原的詩篇中,死神與美神拆解不開。 >> 死神凌波而來 >> 他寫下最后一首詩《懷沙》?!爸啦豢勺?,愿勿愛兮;明告君子,吾將以為類兮!”——古代的賢人君子,我明確地告訴你,將以你為同類。 >> 七十多歲的白發(fā)老人,抱著一塊石頭,投入萬頃波濤。 >> 他對美政的執(zhí)拗追求,使他早有赴死之心。他是唯美的,生活、藝術(shù)、政治,容不得半點瑕疵。他一生激烈。卻能在激烈中逗留,以激烈為常態(tài),并展開他那令人眼花繚亂的豐富性。進入他的生命體驗幾乎是不可能的:誰能擁有一雙屈原式的眼睛呢?他是巫,是鬼,是神,是草木魚蟲雨雪雷電,是天庭的漫步者,是江湖的巡視者,是宇宙的追問者……原始宗教的天地渾成之態(tài),顯現(xiàn)于屈原的作品中。 >> 文人與君王的愛恨交織的關(guān)系,由屈原作了開端,后繼者綿綿不絕。是后繼者的無窮眺望使屈原成為屈原。 >> “唯美”這一層,則由于楚地之原始宗教體驗的缺失,使屈原在文字中間的身影顯得游移和縹緲。游移縹緲本身也是美。 >> 兩千三百多年來,屈原的身影既清晰又模糊,既固定又縹緲。屈原千姿百態(tài)。他活在漢語的彈性空間之中。他的作品是多維度的,具有多重指向。 >> 屈原不能被窮盡。讀屈原意味著無限的生發(fā) >> 《楚辭》是南方文化的結(jié)晶。《詩經(jīng)》則是北方文化的碩果:十五國風(fēng),不見“楚風(fēng)”。換言之,《楚辭》是長江流域的產(chǎn)物,《詩經(jīng)》是黃河流域的產(chǎn)物。二者到了漢代并稱“風(fēng)騷”,宛如長江與黃河共同滋養(yǎng)了華夏兒女,催生綿延百代的華夏文明。 2022/9/13 發(fā)表想法 開端作何理解呢? >> 開端性的詩人,開端性地以生命寫詩。詩句噴發(fā)著生命沖動。 >> 開端性的詩人,開端性地以生命寫詩。詩句噴發(fā)著生命沖動。 >> 從屈原的作品看,他雖然生死系于南方,卻對中原的歷史文化高度認同,沒有一點“小國寡民”的心態(tài)。 >> 楚國滅亡了,楚聲卻響徹了華夏大地。 >> 這個歷史現(xiàn)象頗具隱喻性。刀槍能攻占國土,卻對文化無可奈何;強國的戰(zhàn)車馳騁千里,弱國的文化悄然反攻長驅(qū)直入;帝國傾覆朝代更迭,文化源遠流長。 >> 項羽是力量型的,屈原是文化型的。項羽一把火燒了阿房宮,屈原卻讓南方的生活意蘊審美氣象牢牢扎根于北方。 >> 從歷史發(fā)展的長遠軌跡看,刀槍劣勢,文化優(yōu)勢。刀槍要生銹,文化要發(fā)光。也許正是文化的發(fā)光才使刀槍入庫生銹。文化的柔性之力是朝著生活的多元,審美的多元。或者說,文化的本質(zhì)性力量是由生活的多元來維系的,它近乎本能地拒絕刀槍。南唐之滅,北宋之亡都是典型的例子。 >> 漢代“一統(tǒng)天下”,過上了安定日子的漢民族卻受到匈奴的威脅。漢族與少數(shù)民族的爭斗與融合延續(xù)千百年。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也是生活與刀槍的嚴重對立。而現(xiàn)代政治智慧,則以刀槍護衛(wèi)著生活。古代政治,這個智慧尚在成形的過程中。皇權(quán)既是推動力,又阻礙了它的成形。 >> 屈原的豐富性是由南方的生活所決定的。 >> 中原戰(zhàn)亂頻仍,使“治亂”的思想成主流思想,孔子不語“亂力怪神”,有其深意在焉:他是致力于價值天空的收縮,為君權(quán)的暢行天下騰出空間。屈原則拓展“人神共存”的空間 >> 人神渾然一體,是朝著人的神性、詩意,朝著生活的豐富、人性的豐富。神性并不壓抑人性,神權(quán)與君權(quán)的結(jié)合才壓抑人性。神性是模糊的,神權(quán)是確定的。 >> 屈原是人的豐富性的開端闡釋者。王逸說:“屈原之詞,誠博遠矣!自終沒以來,名儒博達之士,著造詞賦,莫不擬則其儀表,祖式其規(guī)范?!? >> 《文心雕龍?辨騷》則具體闡釋說:“故其敘情怨,則郁伊而易感;述離居,則愴怏而難懷;論山水,則循聲而得貌;言節(jié)候,則披文而見時。是以枚賈追風(fēng)以入麗,馬揚沿坡而得奇。其衣被詞人,非一代矣?!? >> 易感是說:提升感受性,感受天地人神,由感受而生發(fā)感知。感與知,是連在一塊兒的,知性(理性)并未扼殺感性。 >> 發(fā)牢騷則意味著:有深怨并棲身于這種深怨。深怨從何而來?從理想、操守、才華而來。此三者,使牢牢棲身于怨恨成為可能。 >> 人是迎著痛苦上才會有“棲身”,不然,痛苦就跑掉了,牢騷就消失了,原則就變成妥協(xié)了 >> 優(yōu)秀文人幾乎都是硬漢子,不向命運低頭,不拿原則做交易。 >> 他痛苦,怨恨,卻能扎根于痛苦怨恨,并在書寫中使之持存。屈原是最早、最經(jīng)典的個例。深深的怨恨開出了五彩繽紛的詞語之花,而詞語之花就是生命之花。 >> 順便提一句:屈原的作品并不是“浪漫主義和現(xiàn)實主義的結(jié)合”。沒有這樣的結(jié)合,因為屈原未曾分割。分割是現(xiàn)代人的發(fā)明。 >> 屈原的光輝在漢代減弱了。他在漢賦作者們的扭曲的眺望中躺進了漢隸書籍,到唐宋又一躍而起…… >> 國家情結(jié)。這情結(jié)包含了意識、潛意識、集體潛意識。中原諸國長期戰(zhàn)亂, >> 屈原的愛祖國,同樣是“歷史性”的,感動中國兩千多年,并且在他個人,毫不勉強。《橘頌》云:“后皇嘉樹,橘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深固難徙,更壹志兮。綠葉素榮,紛其可喜兮…嗟爾幼志,有以異兮…秉德無私,參天地兮…” >> 屈原年輕時的這首佳作,是愛祖國的詩篇中最樸素最動人的:因樸素而動人。他閃耀著愛國情愫的源頭性的光輝。愛得如此之深,奪走他的愛,等于奪走他的生命。沒有這樣的愛國之情則沒有《離騷》 >> 屈原愛國在先愛君在后,愛國是前提、前因。這個“因果關(guān)系”是比較明確的。楚懷王死了,屈原并未去投江。郢都被毀的那一年他才自沉于汨羅。 >> 也許他走了生命的極端,才使后來的繼承者堅定地站立在生命的苦難中。司馬遷、嵇康、杜甫、李煜、蘇軾、李清照、曹雪芹……都是大苦大難而笑傲人生。 >> 1953年,屈原被聯(lián)合國定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 千百年來,“小民”的心愿和力量,能匯集成無人能夠阻擋的滾滾洪流 >> 他忠君,卻不是愚忠,他責(zé)備君王的句子比比皆是。 >> 惟夫黨人之偷樂兮,路幽昧以險隘。豈余之身憚殃兮,恐皇輿之?dāng)】儯 ∪私Y(jié)黨營私,那是非常危險的。我是害怕殃及我自身嗎?不,我是擔(dān)心國將不國,君王的車駕,因黨人引入歧途而傾覆!屈原在《離騷》中還寫道:初既與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余既不難夫離別兮,傷靈修之?dāng)?shù)化?!?dāng)初說得好好的,后來卻又反悔。離鄉(xiāng)背井,對我來說不是一件艱難的事,我感到傷心的,是君王您反復(fù)無常! >> 爭霸倒促進文化交流,這個現(xiàn)象蠻有趣。 >> 流放出詩人。顛沛寫華章。開拓者是這么開拓的:精神的自由噴射謀求著自由的表達。形式就是內(nèi)容 >> “悲劇是把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 >> 以嘹亮的楚聲唱響中原,融會中原 >> 開拓者吸附后來者,但開拓者又是很難模仿的。 >> 。眾多的模仿,反而證明了天才詩人的不可模仿。屈原像一臺矗立天地間的巨型攪拌機,雷鳴電閃皆為能源。漢賦之于楚辭,有如蛙聲之于雷鳴,有如螢火蟲的光亮之于電閃 >> 頂級藝術(shù)充滿了意外,異軍方能突起 >> 而皇帝一旦出面干預(yù),官方受命指手畫腳,生機勃勃的藝術(shù)就注定要頹敗,藝術(shù)家淪為封建統(tǒng)治者的工具。 >> 《國風(fēng)》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若《離騷》者,兼而有之也?!? >> 屈原那個年代,思想是活躍的,情感是奔放的,藝術(shù)是自由的,世界是敞開的,神靈是親切的,自然是渾成的。 >> 屈原之后百余年有賈誼;再百余年,有偉大的司馬遷…… ◆ 李煜(南唐 937—978) >> 冷眼看歷史,有多少人想當(dāng)皇帝?而圍繞著那把寬不過三尺的龍椅,又有多少次戰(zhàn)亂,血流千里尸堆萬丈? >> 李煜想做什么呢?他想做個通常意義上的優(yōu)秀男人,愛生活,愛藝術(shù),寫詩填詞畫畫。他相貌出眾,舉止溫和,目光細膩,他所到之處,像春風(fēng)一般帶給人們陣陣暖意。不幸的是,這樣的男人卻生在帝王家,陰差陽錯地當(dāng)上了一國之主。他置身于唐朝以后的五代十國,他的國家叫南唐。他對藝術(shù)太內(nèi)行了,對殺人放火則比較外行,雖然他也領(lǐng)導(dǎo)著十幾萬軍隊。周邊諸國摩拳擦掌,他好像聽不見。他沉浸于藝術(shù),沉醉于愛情,心里除了詩情畫意,就是柔情蜜意。刀光劍影和他的日常生活格格不入。但是北方的敵人,突破長江天險打過來了,鐵騎橫掃金陵,他做了俘虜,被帶到汴京,帶到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的跟前。過了兩年多屈辱的生活,他被一個叫趙光義的人賜死,服下一種很奇怪的毒藥:牽機藥。體形標(biāo)準(zhǔn)的美男子,死得奇形怪狀。死期也是生日,他剛滿四十二歲。 >> 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鳳閣龍樓連霄漢,玉樹瓊枝作煙蘿,幾曾識干戈? >>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fēng)。胭脂淚,留人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fēng),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 所謂不成器,要看他成什么器。 >> 他失去家國,贏得藝術(shù)。如果他因嗜血而曉暢軍事,大搞鐵血統(tǒng)治以強化戰(zhàn)爭機器,跟野性十足的趙匡胤拼個你死我活,長江兩岸、金陵城下,會多出千萬具尸體,而少了足以傳向千萬年的頂尖級的藝術(shù)。 >> 兩相權(quán)衡,孰輕孰重? >> 封建時代,誰來統(tǒng)一天下,通常不是一個是非問題。我們在今天看歷史,只不過希望統(tǒng)一的過程中少一點血腥氣。幾千年封建史,血腥味兒太濃了。藝術(shù)旨在淡化殺性,將生命的潛能引向別處。引向花前月下其樂融融,總比引向尸橫遍野好吧? >> 李煜,他可愛,可親,可敬。 >> “不失赤子之心”,這 >> 李煜生于七夕,死于七夕, >> 針對歷史的所謂宏大敘事,為滿足自身需要,則往往對人物的特殊性含混帶過?,F(xiàn)在的中小學(xué)生,上歷史課容易打瞌睡,跟這種敘事的泛濫有關(guān)。歷史如此生動,拿到課堂上就干癟乏味:老師干巴巴地講,學(xué)生昏沉沉地聽。 >> 煜坐山觀虎斗,僥幸心理有增無減。他過了十年安穩(wěn)日子,掉頭向藝術(shù),飽嘗人間罕見的愛情。北宋吃掉南漢,大軍屯于漢陽,隔江虎視南唐,他慌了,進一步自降等級,稱江南國主。 >> 他走路富于節(jié)奏感,身姿優(yōu)美。身高在一米七五左右,體格勻稱。外臣內(nèi)侍都不怕他,宮女們則習(xí)慣了他陽光般的笑容。他統(tǒng)治國家卻不殺人,經(jīng)常釋放監(jiān)獄里的犯人。薄賦稅,少徭役,一般不擾民。奇怪的是,在這個溫和的君主治下,百官并未激烈斗爭,百姓也能安居樂業(yè)。來自江北的軍事重壓,可能由于曠日持久,朝野都習(xí)以為常了。 >> 南唐到李煜手上已經(jīng)是第三代了,到處是亭臺樓閣溫柔富貴,音樂,舞蹈,美食,精致的宮中器皿,動人的街頭時尚……生活朝著這個方向已有幾十年。李煜又是物質(zhì)與精神的雙重貴族,血液里流淌著難以改變的東西。要他居安思危,念念不忘軍事,顯然是難為他了,不符合他慢慢積聚起來的豐富的內(nèi)心世界。他也思危,不過思得有限罷了。像他這樣的男人,怎么可能和北方的沙場老將趙匡胤拼個高低? >> ,一對優(yōu)秀兒女,美男艷婦,攜帶各自的藝術(shù)細胞投入對方,將陰陽調(diào)暢推向頂峰,靈與肉完美融合。 >> 把愛情暫時存放起來,等潮水般的“情躁”退去之后,再來重新打量愛情,重新贏得它的美。 >> 宮中美少女多,李煜享有特權(quán)的??伤麕缀醢鸦适业奶貦?quán)忘了,年復(fù)一年,跟娥皇情深意篤。 >> 李煜的人格就能得高分。他天性善良,又能欣賞優(yōu)美的女性。 >> 所謂愛情,這是關(guān)鍵處。互相激活,各自實現(xiàn),從肌膚的所有細節(jié)到內(nèi)心的無限憧憬。 >> 他對女性的態(tài)度, >> 任憑弱水三千,我自取一瓢飲。 >> 大周后變哇淫為清越,表明了她的藝術(shù)修養(yǎng)。而我們一說宮廷樂,容易聯(lián)想到靡靡之音,其實未必。宮中的女孩子,一般說來是比較單純的,她其實沒有多少可以讓她去復(fù)雜的空間。娥皇出自貴族,內(nèi)美外美,都是光芒四射。我們在銀幕上看到的茜茜公主,和她一比會遜色。她和妹妹女英,估計都屬于激情類型,卻以激情帶出柔情似水。佳人難得,不是長得漂亮?xí)鑾紫戮徒屑讶?。今天一些都市美女張牙舞爪,充分利用“臉蛋資本”,見了大官巨賈屁股就劇烈搖晃,當(dāng)然離佳人更遙遠。 >> 娥皇醉拍闌干,該是何等情狀?真有點颯爽英姿的味道。古詩詞中的紅顏女子,好像沒人拍過闌干。這動作更像男人的專利,像辛棄疾,“把闌干拍遍”;岳飛則是“怒發(fā)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 >> 李煜這首小詞,向我們推出封建大背景下的愛情女子,他只訴諸藝術(shù),卻向我們呈現(xiàn)了思想。女英活潑可愛,這形象多么民間,而思想不在別處,就在她小鹿般的身形、她撲撲跳動的芳心。生命是如此美好,我們能感覺到,甚至觸摸到,莫非這還嫌不夠? >> 用理性去捕捉生命,西方哲人早已宣布失敗了。正是在這個層面上,思想與科學(xué)分道揚鑣。 >> 今天的語境之下,道德這種東西,尚需仔細辨認。 >> 深諳藝術(shù)的人,情感自然豐富,無論愛情還是親情。打天下卻是大忌,御強敵同樣是大忌。國家處于危難,需要鐵石心腸,“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李煜當(dāng)著臣下的面淚流沾襟,幾乎是個危險的信號。左右不敢仰視,既是受感動,又有幾分惶恐:一國之君都這樣,他們的未來兇多吉少。 >> 菩薩心腸的男人,出于不得已,往往會相信佛法無邊。 >> 趙匡胤發(fā)布命令,要李煜赴汴京朝拜,李煜不理睬。他慷慨激昂地對人說:“他日王師見討,孤當(dāng)親督士卒,背城一戰(zhàn),以存社稷。如其不獲,乃聚寶自焚,終不做他國之鬼!” >> 這樣一個熱愛生活的男人,要他在短時間內(nèi)志如鐵心如鋼,目露兇光,去摧毀包括生命在內(nèi)的很多有價值的東西,顯然是非常不切合實際的。 >> 李煜太單純了。耍陰謀搞手段,實在外行。而無論外交還是軍事,這些都是必修課。帝王之術(shù)他學(xué)不進去。如果能學(xué),悟性高,他就不是我們今天在《絕妙好詞》中看到的李煜了。他唯一的長處是對百姓施仁政,卻對養(yǎng)兵不利。 >> 大街小巷盡哭聲。 >> 。文化的結(jié)晶無力自保,不如還給上蒼。趙匡胤趙光義,既然他們只懂得刀槍的力量,那就讓他們永不停頓地廝殺下去吧。嗜血之輩,拿墨寶何用? >> 李煜“肉袒而降”。正 >> 江南江北舊家鄉(xiāng),三十年來夢一場。吳苑宮闈今冷落,廣陵臺殿已荒涼。云籠遠岫愁千片,雨打歸舟淚萬行。兄弟四人三百口,不堪閑坐細思量。 >> 雖然愁千片、淚如行,但此詩倒給人留下氣定神閑的印象。李煜初失國,又面對侵略者,難免要撐著。白衣白帽的侮辱,他不能流露到詩句中。到汴京,“日夕以淚洗面”。也洗盡脂粉氣,寫下不朽的詩章。 >> :“未離海底千山暗,才到中天萬國明?!? >> 原來他戎馬之余,總愛打聽南唐國主有沒有什么新作。 >> 血液中的高貴欲淡不能。 >> 別來春半,觸目愁腸斷。砌下落梅如雪亂,拂了一身還滿。雁來音訊無憑,路遙歸夢難成。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 >> 李白說: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 用語言為情緒賦形,李煜足以雄視百代。他失掉江山,贏得藝術(shù)王國,他同樣是國王,古人講過這層意思。他留下三十多首詞,惠及千萬年以兆億計的中國人,相比之下,三千里江山似乎不算什么。 >> 剛性的李煜。 >> 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舊恨揮之不去,新恨不請自來。美神詩神也是有些殘忍的,為了留給人間幾首好詩,把災(zāi)難賜予李煜,猶如當(dāng)年將無邊的苦難扔給杜甫。 >> 好詩真如春花,卻伴隨著淅淅瀝瀝的春雨。 >>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夢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 清明節(jié)祭亡妻娥皇,李煜寫《更漏子》,令人聯(lián)想蘇東坡悼念王弗的“十年生死兩茫?!?。 >> 金雀釵,紅粉面,花里暫時相見。知我意,感君憐,此情須問天。香作穗,蠟成淚,還似兩人心意。珊枕膩,錦衾寒,覺來更漏殘。 >> 感情豐富的人,一般都比較戀舊。 >> 。文字藝術(shù)對李煜的照面方式,也許是這樣。此間佳作如云,隨手舉例,都是漢語詩詞的巔峰之作。值得注意的,是他對春天和秋天特別敏感。 2022/9/13 發(fā)表想法 想到,偷國(韓國 >> 計較出身的卑賤以及文化的自卑感導(dǎo)致他的強盜心理惡性膨脹。 >> 計較出身的卑賤以及文化的自卑感導(dǎo)致他的強盜心理惡性膨脹。 >> 血性男兒但求速死,李煜不屬于這種類型。他投降,甘為亡國奴,說明他的生命意識是擺在第一位的。女英“大泣”又大罵,不怕讓外面的人聽到,看來她是豁出去了,與其受凌辱,不如一死!可她又不能死,因為李煜還活著。 >> 多少淚,沾襟復(fù)橫頤。心事莫將和淚說…… >> 老婆痛罵,李煜“多宛轉(zhuǎn)避之”,這情形表明兩點:痛罵不止一次;李煜知錯,宛轉(zhuǎn)避開她。其實李煜的痛苦哪里在女英之下,他不宣泄,更不反手打老婆,咬碎牙和血吞,充分顯示了他的高貴。 >> 這男人出于多方考慮,文化的,欲念的,政治的,他早就判了李煜的死刑。在他眼里,藝術(shù)毫無分量,生活的韻味兒、人性的價值不值一提?!袊饨ɑ实?,大多數(shù)是這類貨色。相比之下,李煜凸顯了人性的價值,審美的價值,生活的價值。一般歷史和文學(xué)史,李煜的身影都不乏放大的空間。概而言之:他高貴。高貴的男人,即將高貴地死去。 >>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fēng),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闌玉砌應(yīng)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 李煜輸在文化修養(yǎng),也贏在文化修養(yǎng),他的不幸,是文化碰上了刀槍。古希臘為西方文明奠定了基礎(chǔ),但希臘人打不過羅馬人。悠久的中華文明也難敵八國聯(lián)軍,文化欲自保,不懂刀槍看來不行。 >> 日本交響樂指揮家小澤征一,在聽過小提琴協(xié)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之后,激動萬分地說:“這神圣的曲子,必須跪著聽!” >> 神圣意味著:藝術(shù)和人類其他被推向極致的真善之物分享著至高無上??上е袊饨ㄊ诽L,人們只知向皇權(quán)下跪。 >> 哀,愁,恨,這些人類的“基礎(chǔ)情緒”,李煜為它們逐一賦形,為漢語表達樹立了永久性的典范。 >> 李煜不是昏君暴君,更不是荒淫之君 >> 他死后,金陵百姓慟哭于街巷。古人說他“誤作人主”,這個評價恰如其分。坐龍椅他實在勉強。從小就不喜歡。彌漫在龍椅四周的血腥氣,和他的溫柔性格、藝術(shù)修養(yǎng)實在是格格不入。他的生存向度,應(yīng)該說是一目了然的。祖父懂刀槍,父親擅辭賦,他本人在女人們中間長大,眉清目秀,與江南山水相映生輝。愛情又來得那么激烈而細膩,該有的全有,他分明像唐末宋初的怡紅公子。 >> 干戈穿膛破腹,文雅卻是朝著溫馨的日常生活。 >> 改朝換代之初,一般來說是軍事斗志昂揚。而隨著立國日久,生活會回歸常態(tài)。比如唐宋稱盛世,各有百余年,呈現(xiàn)了繁榮的生活景觀。人們忙著過日子,忙著幸福生活花樣翻新,而不是忙著摩拳擦掌要跟誰打仗。生活有它自身的邏輯。文化則有文化的力量 >> 戰(zhàn)爭旨在掠奪和摧毀,而文化積聚生活的意蘊。野蠻能打敗文明,但絕不意味著:野蠻在價值的層面上占具優(yōu)勢。 >> 歷史學(xué)者,顯然不能把勝者為王敗者寇作為他們的宏大敘事的潛臺詞。 >> 我近日偶然看寫李煜的電視劇《問君能有幾多愁》,劇中安排三角戀,把娥皇篡改為趙匡胤的初戀情人。這類下三爛的“創(chuàng)作意圖”本不值一提,但其傾向性值得注意。編導(dǎo)們不知文化為何物,卻以他們胡編亂造的本事驚人地消耗著我們的文化資源。 >> 針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虛無主義,需高度警惕。警惕把文化變成低俗消遣,變成無聊的無限堆積。 >> 在堂堂正正的傳統(tǒng)文化有望復(fù)蘇的當(dāng)下,警惕性的提高不會是白忙。文化的敵手,畢竟不復(fù)是刀槍。 >> 愁與恨,隱隱透出男兒剛強,沒有一絲怨天尤人的腔調(diào)。娥皇女英的剛烈,想必滲入了他的肌體。 >> 很多話,古人近人已經(jīng)講過了,我們今天不過是在重復(fù)、略加闡釋而已。重復(fù)卻意味著:獲得了重復(fù)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