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銘眼看手稿」Nike Zoom Kobe IV

看完后,就知道為什么這么多人喜歡它了。

當你在Nike News中檢索“Hyperdunk”時,你會發(fā)現一雙看似與它毫無關系的球鞋夾在Hyperdunk 2012與Hyperdunk 2008之間,它就是今天「銘眼看手稿」的主角:Zoom Kobe IV,至于它為什么會出現在Hyperdunk的檢索結果中,在你耐心看完今天的手稿后會找到答案。

Zoom Kobe IV是一雙具有跨時代意義的籃球鞋,它的出現反駁了“高幫=保護性好”這種聲音,低幫的造型甚至是顛覆了一代人對籃球鞋的印象。當然它的擁有者Kobe Bryant也成為了一代人的記憶。

開始看手稿之前,小銘和大家一起了解幾個關于Zoom Kobe IV的小知識,因為「銘眼看手稿」不只有手稿,還能長知識!
01
Zoom Kobe IV與Hyperdunk 2008一同被選入了Nike的“改變比賽的20個設計”中(只有2008年有兩雙鞋入選),這雙“改變比賽”的球鞋被評價為:“The Nike Zoom Kobe IV changed a convention forever”Zoom Kobe IV永遠地打破了慣例,我想這雙鞋的地位已經不言而喻了吧。
02
上一期「銘眼看手稿」中提到過Flywire科技為輕量化提供了更大的可能,而輕量化這一點則在Zoom Kobe IV上可以說是做到“極致”。從Nike給出的官方消息中Zoom Kobe IV的重量是11.6盎司≈324.8g,比同年的Hyperdunk 2008(13盎司≈364g)還要輕。可能我們普通人上腳無法感覺到相差大約40g重量的減少,但在高強度的比賽中40g重量的減少或許就為一次絕殺博得了0.1秒的機會。


03
Zoom Kobe IV的緩震配置是:前掌Lunarlite+后掌Zoom Air氣墊+全掌Phylon,可謂是相當豪華了,同時Flywire科技的鞋面與中底碳板的搭載讓它變成了一只真正的“性能怪獸”。
04
以上三點都與Hyerdunk 2008多多少少有聯系,其實Zoom Kobe IV與Hyperdunk 2008都出自同一人:Eric Avar。

在和小銘一起了解完知識后,我們就一起來看看Eric Avar筆下的Zoom Kobe IV吧!
01
簡單的手稿,不簡單的設計



這里有三張Eric Avar的手稿,從上到展現了Zoom Kobe IV鞋面的三種形式,三者相同的地方是鞋身后半段都由黃色覆蓋,鞋頭處也都是與鞋后半段相同的黃色,從這里可以推斷出手稿中鞋頭和鞋身后半段可能使用的是同一種材質。不同的地方在于后跟穩(wěn)定模塊的形狀,在第一幅手稿中后跟穩(wěn)定模塊的形狀接近實物Zoom Kobe IV,第二幅中的形狀則類似于UA Curry 7上的中底TPU。


還有一點需要注意的地方是Eric Avar在三張手稿鞋面上畫的線段,在上一期Hyperdunk 2008的手稿中我們能知道鞋面上的線段代表Flywire科技;三張手稿中線段的排布可以分為兩類,第一類:第一張中統(tǒng)一的傾斜排布,第二類:第二、三張中的鞋面與后跟處的相交排布。
02
細節(jié)決定成敗

這張手稿中從上到下有四種Eric Avar構想的Zoom Kobe IV整體造型,四種的區(qū)別大致在三個方面:Swoosh、后跟穩(wěn)定模塊與前掌形式。除了最后一種造型,其他三種鞋面上都有標志性的Swoosh。后跟穩(wěn)定模塊分為①的中底TPU設計,與②的稍大的中底TPU設計和Flywire科技的組合。
前掌形式也分為兩組:①、②與④中的“上多下少”和③中的“下多上少”;值得注意的是①、②、③中的前掌都明顯有一塊凸出,這個凸出應該是為前掌提供穩(wěn)定性的防側翻設計。
最后實物Zoom Kobe IV采用了④中“下少上多”的前掌形式,球鞋設計師應該是考慮到鞋底穩(wěn)定性對Zoom Kobe IV的重要程度,才選用了這種“下少上多”的前掌形式。

在四種整體造型中有一個地方是都相同的,那就是鞋面上線段的排布:①②③④中都以傾斜的不相交線段呈現。線段指代的是Flywire科技,實物Zoom Kobe IV鞋面上的Flywire科技排布大致遵循了手稿中的傾斜分布,但鞋面上的每兩條線會繞住同一個鞋帶孔,這種分布就像吊橋上吊起橋面的鋼纜一般。

03
“低幫”是有多低?

Zoom Kobe IV作為一雙具有“跨時代”意義的低幫籃球鞋,在這張手稿中它的鞋幫甚至低到了腳踝之下。手稿中在后跟位置有一條黑線,但這條黑線與之前手稿中的不同,我認為這里是Eric Avar標注腳后跟踩在鞋里的大致高度,上面淺黑色的圖形應該就是后跟穩(wěn)定模塊。最值得注意的地方在腳踝位置,手稿中腳踝骨頭的位置剛好是“空”出的,很有可能這就是Zoom Kobe IV的原本鞋幫高度鞋。
Kobe A.D. Mid上的鞋幫造型頗有幾分手稿中腳踝“空”出形狀的味道,Kobe Bryant也在這雙鞋的廣告中解釋了何為他心中的“曼巴精神”。

實物Zoom Kobe IV并未使用手稿中的鞋幫高度,而是將手稿中“空”出的部分補上了,即使是補上“空”后的鞋幫高度依舊能讓Zoom Kobe IV為它的主人突破時提供靈活性,也讓它成為了一雙打破慣例的低幫籃球鞋。

04
是誰在鞋上亂涂亂畫?

上面這張照片是Zoom Kobe IV的一只腳內側,在后跟TPU與前掌的位置都有被人“亂涂亂畫”的痕跡,出于好奇,我把涂改的地方放大了,想找出是誰寫的。


我很好奇到底是誰能在Zoom Kobe IV上“亂寫亂畫”,還能被Nike News收入其中。如果你能在評論區(qū)里說出我滿意、覺得有道理的數字與文字含義,那么我有一份驚喜(可能是我最愛的UZIS籃球襪也說不定呢)要送給你,先到先得哦,希望大家踴躍參加,給出自己的答案!

復 刻 疑 云

Zoom Kobe IV曾經陪伴著Kobe Bryant取得了2009年的總冠軍,而它也在去年被Nike復刻了,同時被冠上了Protro之名。在所有人都以為“爺的青春又回來了”的時候,Nike卻悄悄地拿走了前掌的Lunarlite,似乎就是在說:“你們的青春回不來了”。
我從Zoom Kobe IV手稿中并未找到與中底緩震相關的內容,還記得上周我提到了“全掌Zoom Air氣墊為什么被換位了前掌Lunarlite+后掌Zoom Air氣墊”的問題嗎?或許在Zoom Kobe IV的復刻中,Nike自己證明了Lunarlite只是個噱頭罷了。
在看了Zoom Kobe IV手稿之后的你,有什么和小銘不一樣的看法嗎?歡迎在評論區(qū)留下你的看法與思考。
歡迎大家在下方評論自己對本期手稿或是Kobe簽名鞋系列的看法,如果有想看的手稿也記得一并評論哦。碼字不易,點個在看!「銘眼看手稿」,想和你聊聊更多不止手稿的事兒~